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2300 期


在網上看到「古惑仔」漫畫第 2300 期的封面,大大的四個數目字放在眼前,覺得要達到這一成就,實在很不容易。

2,300 這個期數數字,就算不是出版期刊,出的是每日出版的報紙,也要六七年才可以出完;就算不是製作有一定頁數、字數、內容質素的報刊,只是可長可短地自行在簿子上寫篇日記,要持續六七年也不是那麼多人可以辦到。

不知看過多少漫畫書刊爛了尾,只要銷量不佳便即時完結了,連個草草的、起碼的結尾也不給讀者,因為「蝕本生意沒人做」;就是因為虧蝕才把書完結,每多出版一期便即每蝕一期的錢,出版商誰會做?

當我們想到每一期漫畫都不是輕易可以面世的,一期漫畫可以推出到 2,300 期書的里程碑,堪稱偉大。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灣區概念

聽過不少香港的投資者和創業者說要「進入大灣區」,好像自己是處身於「大灣區」以外地區似的,事實上香港人不必再「進入」,根本就已身在其中。「粵港澳大灣區」主要覆蓋了廣東省中廣州、深圳兩個副省級市及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七個地級市,再加上香港、澳門等兩個特別行政區,面積約 56,000 平方公里,截至 2018 年「粵港澳大灣區」人口達到 7,000 萬,是中國人均 GDP 最高、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

「灣區」通常指於沿海分布的一眾港口城市及城鎮所構成的「集群」;由該「集群」衍生的經濟形態便被稱為「灣區經濟」。宏觀全球經濟版圖,「灣區經濟」是國際級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共同趨勢。

在「硬件」上,灣區經濟要擁有吞吐量排名靠前的港口資源、擁有便捷的交通及其它配套公共設施,以及擁有足以支持發展的配套金融系統,同時也要擁有大量優質企業及製造業中心。之前已經形成規模的世界三大灣區分別是美國的「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 ( 舊金山灣區 )」及日本的「東京灣區」,各具特色。

「紐約灣區」是眾所周知的金融地帶;「三藩市灣區」既是旅遊勝地,也是世界高科技研發中心,以「矽谷」為產業發展基地;「東京灣區」是世界上第一個主要依靠人工規劃而締造的灣區,以製造業、重化工業為主形成工業帶。

中國的「粵港澳大灣區」在戰略定位上則是追求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由中央宏觀調控各項政策,支援發展。

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直線假設

未來的事情,將會如何,自然地大家都會根據現時狀況來推算,而且並不罕見的是,大家會「假設現時條件繼續」。世情多變,假設不變當然是有些不切實際,導致對未來的預測常不準確。

在現實生活中,有關的失準例子實在太多了,幾乎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什麼人會否認這種情況的存在。

不時會有需要替電腦檔案作備份,或是移動、複製大型檔案,那時候,電腦系統會告知用家,預計還需要多少時間才可完成工作,這種時間預測,便完全是根據電腦當下的運算速度所推算,所以有時當運算極慢時,試過有通知說工作還有以月、以年計的時間才可完成的,十分誇張,但可能不到幾秒鐘後,系統又通知,說一兩分鐘便可完事了。

哪來的永恒不變條件?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色紙之收納

「色紙」是日本用語,即是我們所說的「畫板」或「簽名板」,在硬物料之上有層白色紙張,可供簽名、題字或繪畫,人們拿來給名人或創作人題筆作留念之用。

「收納」也是日本常用語,但是否該國專用語抑或本來其它地區都有採用的,便不大清楚了。

手上也收藏有一些「色紙」,主要是漫畫家的手跡,現在都是一個箱子把它們放在一塊;曾見過有種應是專門用作擺放「色紙」的資料冊,但只是曇花一現,打後在文具店及網上,都沒見到有得購問。因為「色紙」絕大多數都是呈方形的,所以一般供文件使用的資料冊都不合適了,只有找專用的,用起來,收藏、保潔、翻查都應較方便。

東西可能一直存在的,只是沒下過多大決心去找,近日搜尋,找到了,卻一開始便失利,買了供小型「色紙」使用的。現在所見,大概要託朋友到「淘寶」購買啦。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風格大呈現

「Master Keaton Re Master」一書,是浦澤直樹的作品「危險調查員」( Master Keaton ) 的延續,距離元祖作品,有 20 年的間距了。書中共收錄了 8 個故事,不知是直接出書,還是先在哪處先連載再結集?

當年的元祖版「危險調查員」共 18 冊,故事相當多樣化,有時談的涉及較多政治,有時較偏向考古,又有些包括多一些軍事知識、飲食、歷史、地方文化及傳說的元素;在「Re Master」當中,這些題材都重現了。所以這本書的題材選擇,若是經過計算,便計算得太好了。

從日本漫畫轉到香港小說,倪匡的作品題材也是十分多樣化的;常有人說「倪匡的科幻就是寫外星人」,但根據資深讀者所考究,這只是錯覺,以著名的「衛斯理故事」作統計,原來外星人題材所佔比例並不是很明顯拋離其它。

假設事隔多年後要像「Re Master」般出本「衛斯理故事」的後續,要包含所有舊系列中的主流素材,又應有多少個故事呢?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新書不新

整理家中物品,翻出的一些舊書,看來是「新書」,原來也不新了。

其中一本「新書」,是「危險調查員」的後續單行本「Master Keaton Re Master」,共收錄了 8 個故事的,原來那中譯本是 2015 年 7 月所出,已經 4 年了!

近日訂了幾本浦澤直樹的漫畫,好像說有些是舊稿來的。所謂「舊稿」,又有幾久呢?會否也只是早三幾年前所寫?他較長的近作是「Billy Bat」,上 20 冊單行本的篇幅,一般來說,每年出版四五本的頻率計,又的確已跨過四五年的時間了;若「Re Master」是在「Billy Bat」關始前後的作品,又的確是已過了幾年時間。

一些印象深刻的漫畫、小說、電影、電視劇等等,每當發現它們的面世日子,常有時光飛逝之驚嘆。

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電影分類

聖誕節日,電視台的小匣子中提供了不少電影,可供選購點播。

幾套由倪匡筆下角色衛斯理演化出的電影都在列,劉德華主演的、許冠傑主演的、錢小豪主演的,都可在「動作」的分類中找到;幾部電影中,唯有劉德華當主角的「藍血人」同時存在於「愛情」的分類。

電視台的工作人員區分得很仔細,而且也很明白「藍血人」和其它「衛斯理電影」在性質上,有什麼最大的不同哩。

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Merry Xmas 2019 !!


香港現時市況如何,不用多說。一些聖誕祝福,去年還可以互相道賀的朋友,到了今天,可能已友誼不再,叫人感嘆。

相識一場,大家的節日願景也可能南轅北轍,有人因為「革命尚未成功」,,所以希望「同志仍需努力」,那邊廂則是老土地呼籲「世界和平」。現在仍然維持著「朋友」關係的,也可能只是因為大家識趣地避開敏感話題,才尚未決裂,所謂友誼,已經如履薄冰。

我個人甚愛居住香港,但對於已經長居海外鮮有回來的親友,也覺得沒有什麼不妥;所有國家,都是人來人往而成的社會,愛去愛留都是個人選擇。

祝大家───

聖誕快樂!早日覓得自己心目中的樂土!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清年假

應該是因應政府的某些政策而作出的安排吧?近年常聽到朋友間有「清年假」的消息,即是公司不容許僱員累積太多有薪假期不放,限期要員工作出處理。我積下來的年假日子不多,但也需要安排。

因今年沒什活動計劃,所以不必要接續連著很長的假期,便只打算跟進公司要求最低限度的清假日子。

計算起來我應只需清掉一天半的假期,不過公司規定最少要清兩天,所以便不能剛好地把日子安排在公眾假期及周末紅色假期之間那一天半工作日,結果,在幾天假期及幾天假期之間的那個星期六,便要回公司去幾小時了。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時代終結!「古惑仔」之終章

主編牛佬在最新一期「古惑仔」的專欄中宣布,在完結了現時一段關於立花正仁的故事後,便會進入最後一段戲,「古惑仔」這「全球最長篇連環圖故事」便會正正式式大結局。最後的一段故事,名為「立花浩南生死決」。

據牛佬推測,要完成整個構思中的故事,快則三四個月,慢則六七個月。他又加一備註,說若遇上「銷路突然發癲狂升」的情況,當然便不會把這漫畫完結了,但同時亦承認,這應該沒什可能出現。

一本漫畫,預告終結,後又打消了計劃,且又多寫了好一段時間的情況,在香港漫畫市場中,不是沒出現過。當年「醉拳」預告了在第 100 期大結局,最後主編張萬有放手去寫,愈戰愈勇,故事格局發展愈來愈大,去到前所未有的輝煌,結局一事,自然打消了;之後又有上官小寶巨著「李小龍」的例子,雖然未按預期結局後未能重回昔日高峰,也繼續寫了頗長的時間。

牛佬此君,在創作上十分大膽,他的結局預言,當不會如一些商舖般,長期張掛結業告示卻始終經營著,只不過他有些往蹟,當一部作品銷量不濟時,完全以商業考慮,斷然把書腰斬了,連草草的結局也不給一個。希望這次「古惑仔」的結局,會有個漂亮的安排吧。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換袋

公司五天半工作,星期六的幾小時,可穿便服。通常那天大家上班都不會帶同慣常的公事包,我卻還是相同的袋子隨身,雖然不很輕鬆,卻較放心。

日常外出,總有一批雜物隨身,而每樣雜物放在什麼地方,才可以在需要時即時找出,漸漸都有習慣,固定下來後便不想多改動。

星期六穿著的衣服和平時不同,口袋的數目和大小也有所不同,一些東西的擺放已經和平時不同了,若連大的袋子也更換,東西左搬右搬的,很容易遺漏,到有需要時找不出來,反更不便,那便不如不換了。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黎燕珊與蕭芳芳

在電視劇「多功能老婆」中黎燕珊飾演一個失婚婦人,角色有點兒師奶又有點兒幹練,相當討好;她演來又帶有喜劇感,是個意外。

從黎燕珊聯想起蕭芳芳,也是因為「喜劇感」三個字。在電影「方世玉」中,蕭芳芳在飯桌上與李連杰朱江所演的三人,如何搞鬼弄怪躲避不讓雷老虎認出自己的一幕,真是叫人噴飯。在那場戲中,蕭芳芳甚至可以面容扭曲的直對鏡頭,毫不閃縮;見黎燕珊在「多功能老婆」中乾乾脆脆地演出母親的角色,完全不見有任何「亞洲小姐」的包袱影子,效果和蕭芳芳在「方世玉」中的撇脫同樣良好。

可惜從來喜劇的演出都是不容易讓人感覺到難度的,所以喜劇和劇集中的喜劇人物,要在娛樂圈大賽中獲得獎項的情況,都是鮮見的。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兒童向

有人看了最新的一部「星球大戰」系列電影,評語是比較兒童向。

「兒童向」一語,看到了便依稀地感覺到是什麼意思,不過若要很確切地給個定義,可能也不容易。

所謂「兒童向」,可從現在的卡通片中看到:不是打鬥故事,當然不會有人受傷、死亡,就算是有打鬥場面,也不會有鮮紅液體出,傷痕絕少,流血欠奉,即使是洞穿身體的致命一擊,也不會有肚破腸流之情況。情節直接簡約,曲折不多,讓人意外的劇情更少。可說是質感全無!

從前我們看的卡通片,難道不是想拍給兒童觀看的嗎?看「義犬報恩」,也會有人死亡,叫小朋友哭個不停,亦不見得會對大家心理有多大壞影響。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沒有連載小說的日子

從前報章上有小說連載刊出,係因為有幫銷量;現在消失了,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因為無助銷量。

現在的人回想昔日,說會因為某個專欄或某篇小說連載,而購買某份報紙,我覺得,很大機會只是個粗略的說法;該專欄或小說或係主因,但除此外報紙內其它的內容,應也是可以一讀的。

有個時期,「明報」上連載「鹿鼎記」漫畫,每天約 A4 左右大小,格數不多,不一會便看完了,而因該報其它內容我興趣不大,每天付錢買一份報紙只看十秒八秒,如此舉動,難以支持,很快便停下來了。

從前的連載小說,連載之時已經是賺錢工具,到了出單行本時是「再賺一筆」;現今的小說若是連載,吸引力不足,而若是主要靠銷售單行本獲利,那何不直接推出單行本?這正是現在的情況。

至於直接寫書推出單行本,也不一定賣得好,便是另一個問題了。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寫了些什麼?

Blogspot 的系統會告知有哪些網誌最近被最多的朋友瀏覽過,這個小統計,並可按月、按周、按日細分。上面會列出那些網誌的題目,以及期內新增的瀏覽數字。

那些文章雖是新近有人瀏覽,但很多時卻是很久之前所寫和張貼的,單看題目,我已經不能想起到底寫的是什麼內容了。───別說是詳細內容,到底有關題目是何所指,寫的到底是什麼方向的物事,也常常記不起來。

當然,我自己也可點擊進文章內看看,便知究竟,但這個動作,也會人為地影響了瀏覽數字的記錄,而我是希望盡量避免有關的情況,希望該統計盡量反映真正因別人到訪瀏覽,而產生的客量。

我不清楚那些朋友是根據什麼條件,找出那些舊文章來看的,但不必太客氣,老實說,有些我已遺忘到底寫了什麼的文章,單看題目,我也有興趣打開來看看哩。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香港味道的故事

和文壇老友通訊,談到陳浩基的中短篇推理故事集,聽到的評語是:「不錯的作品,惜日本味濃了些。」

我覺得,陳浩基和譚劍近年的一些故事,多了香港元素,但卻不是香港味道的書,反而像是「蘇絲黃的世界」般寫給外國人看的風情畫般。要說「香港味道」的故事,當然不能和從前「經紀拉」那些文章相比啦。

像陳浩基寫的推理故事,跨越數十年的香港歲月,但所旁及的都是歷史中的大事,就算他沒寫出來,我們也可從其它途徑得知;從前的專欄連載故事,寫進情節中的,包括許許多多的日常細節,那些小事,大路史筆是不會包括的,沒有從一些零散剪報中讀到,很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那些事情曾經出現過。

我覺得要判定一個故事是否具有香港味道,分別是很微妙的。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訂購漫畫

有幾本日本漫畫會推出中文版,在 Facebook 上看到消息,便透過當中介人的朋友訂購。

外地漫畫的本地版,出版的頻率並不固定,就算是在昔日報攤遍報的日子,不是每天巡看的話,也易甩漏,現在報攤甚少,平時活動的地方又沒售賣漫畫的店子,便只好選擇訂購一途,否則單靠自己留意,很容易到書本出版了,在店中有售時,可以注意不到,發現時再想補購又麻煩了。

現在訂書郵購,安排上很多環節都很便利,唯有運費因仍有最低消費,若只買一本書較輕的書,相對地運費便較高,本來便宜的書加起來總成本便變成不太便宜。若中介人肯體諒,把書保存,到以後再有貨品,積起來一併付運,才可解決問題,否則,逐本逐本書付運,便相當要命。

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換卡

信用卡快將期滿,新卡寄到,便要進行確認和啟動的動作。

由於這張信用卡是兼有「八達通」的功能,所以便要小心地,不讓所有本來的功能中斷了,讓生活出現麻煩。

但還有一樣事情,是不能只自己一人閉門便做到的,因為除了信用卡、「八達通」卡的功能外,還是家中進出時的門房卡,這個特定的服務,便要到客戶服務中心處理,但中文卻不是每天開門的,便要遷就了。

現今社會,很多物事都可一體多用;使用之時很是方便,但一旦丟失,便又同時在多方面都遇上阻礙,十分麻煩。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電子書的版權

現在找尋電子書閱讀,都是經「好讀書網」找些大路的作品。到底那些作品的電子版,是經正式授權,有關創作者可以獲得一些利益,抑或還是純粹被盜取了版權呢?我一直沒去了解過。

見過許多例子,版權被侵害了的,不是不可追討,也未必是不想追討,而是成本太高,又或是成本不很高但能追回的利益更低,所以不化算。

實體報紙,被人掃描成圖像或 PDF 檔,周圍分享,難道不會影響到人們購買報紙的意慾?但犯罪者多,要花費許多金錢去告,又不一定告得成,就算告得成,能索償的金額也不會很高,來來回回計算之下,最後還是不會採取法律行動的,真是無奈。

我自己也是個既得利益者,也說不得許多了。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假預知

倪匡筆下故事中,有個叫「追龍」,近年常被談起,讚嘆倪老預言神準。倪老推測時事有前瞻性確係事實,但他時常作多方面預言,關於世界末日的原因,已有多個版本,當中不乏互相矛盾的;若只挑他準的談,不計那些不準的,便太偏頗。

現在在看「木蘭花故事」,有本「秘密黨」,把當年香港暴動的情況寫作情節,對照當下城中情形,也很有「神預言」的感覺,但事實當然不是。

事實只是因為世人沒有從歷史中學乖了太多,當年血的教訓對之叱責甚深的人,居然犯了從前指責別人的所為,┌太陽之下無新事」,寫歷史的,卻似是預言了。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具體寫作

倪匡早期作品,情節描寫都是較具體的,「女黑俠木蘭花」故事中,主角眾人常常被敵人囚禁,陷於險境,如何脫險,過程都是仔細描述的,所以構思起來,相當困難。

後期的作品,有些兒取巧,因為把角色描寫得世界知名,又且神通廣大,所以如何可以在十秒八秒間打開牢固的鎖扣,已經不必多作解釋,而且如何可以向軍事大國借用大型武器、如何輕易知道某人的行蹤和動用、如何可以親見大國領袖等等事情,都當成順理成章,主角做得到是應份的,輕輕一筆已經把事情交代了。

這種離地的描寫,可以烘托出角色的利害,但是對故事而言,便太過虛空。我知道有些朋友喜歡看木蘭花的故事,多過衛斯理的故事;以題材變化以及小說技巧而言,都應是「衛斯理故事」較優勝的,但對於某些朋友「木蘭花故事」的鍾愛,我想,我是可以理解的。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木蘭。遲

倪匡的作品,不少都看過很多次,但也有不少是沒有細讀過的。著名的「女黑俠木蘭花」系列,約 60 個故事,沒有看過或沒有細看過的還有近半;看過的好一些情節都已遺忘了。

經過半個世紀之後,現在才利用電子書的方式,順著「木蘭花」出版的次序,從頭到尾看一遍,至今,進度約為三分之一。

綜合資料,「女黑俠木蘭花」的故事應是早於「衛斯理故事」面世,不少朋友,在倪作科幻未曾大熱之前,追看的主要便是木蘭花的故事。情節之中,多次出現疑似外星人到訪地球的個案,木蘭花都是抱著不相信的態度的,而結果,也是她對;後來的倪匡作品,外星人題材成了一大主流,事情真是難以逆料。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中文譯本

有一個「梅森探案」系列的推理故事,不久之前,利用平板電腦閱讀了,所下載及儲存了的電子書,應是根據台灣翻譯而打成的;後來在整理家中時,找到一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版本的「梅森探案集」,包括了的兩個故事中之一,便是相同的小說,我又再看了一遍。

當然,故事的內容是一樣的,情節變化以及破案謎底等等,盡皆早知,但是在閱讀過程中,留意兩地翻譯手法的不同和帶給讀者不同的感覺,是另一種趣味所在。

絕對是我個人主觀的看法───儘管也聽過有朋友持相近的意見:台灣所譯成中文的小說,常保留著西方文字原本的結構和用法,閱讀之時很容易會察覺那時翻譯而成;而中國大陸的翻譯,用語方面有時與原著不合,但整體流暢自然,感覺若那原著作者是中國人的話,他要表達所想寫的意思時,採用的文法和字眼也會差相彷彿。

我個人而言,較喜讀大陸方式翻譯版本,可惜不是每一部我有興趣閱讀的故事,內地都有翻譯出版。

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貨款與運費

有本香港漫畫出版,向朋友訂了貨,現在貨到了,得朋友接納,先把貨留下,再看遲些有些其它東西在購買後,一併付運;否則書價才 HK$30,運費起碼也接近 HK$20,很不化算。

曾在海外拍賣場見到感興趣的物品,貨價不高,但因不同東西是由不同賣家出讓的,不能合併付運,如此一來,運費變成了貨款的多倍,本末倒置,令到本來吸引的物品變成不夠吸引,只好不了了之。

有些舊稿,一直想整合起來,自資出版,再經郵寄銷售。原意是按相近題材,編成多本小冊的,但這樣做法,運費相對貨款比例便甚高,加上中間又要有收款、付運的動作,時間及成本都會令事情變得不實際;那是否要把它們多合一呢?一直猶豫。

現在,社會上協助小量寄件及收款的平台多了,有機會解決問題,不過具體做法如何,仍然未想通。所以自資出版一事,仍是束諸高閣,知道終會出現,卻不知何時。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由治癒談起

文化溝通,常因「溝」而「通」,繼而出現「混合」甚至「融合」的情況,不變出現,久而久之,從前標準之下是錯誤的做法,漸漸變得可以接受,再甚或和正常做法可以相通,甚至大家認為後來做法才是正統的,情況絕不罕見。

「治癒」一詞明顯出來日本,本來形容讓人心靈得到平靜和舒暢的狀態。這種狀態,在華人社會中當然也有,亦有詞彙以形容,不過細心想想,細微之處,又好像有些不同。

沒有「治癒」之前,朋友間要應用,應會說「好痛快」或「好爽」,但若仔細點看,「痛快」及「爽」都是有所得的正數,而「治癒」則是減除失去、避免負數,算是有所分別。

英文字直接譯音而成,中文詞彙中有了「歇斯底里」四字。難道外語傳入之前,中國人便沒有歇斯底里的情況?自然也有,只是在不同個案中,人們把事情定性為其它,便用了另外的叫法形容吧。

2019年12月6日 星期五

一題多寫

沒去刻意翻查過,但相信「龍之天地」的網誌中,以同一題材寫成不止一篇文章的情況,定也不少。不是刻意這樣做的,相反,會盡量避免,但始終,是不能完全避開。

很多時候,是因為不察覺。有些想法,存在心中久了,想寫出來,後來終於寫了,但其後那些想法還是是不斷湧現,過了若干時日,都已遺忘已經寫過,純粹只是想把心中的強烈感受寫出,卻重複了。

有時明知一些感受曾寫過,但因每隔一段時間便在生活中出現一次,就算不是每次都寫,也會重複。

遇上有些情況,引發撰文的原因是不同的,不過感慨差不多,寫出來後,讀者可能會以為是重複之作,其實是不同的,只是因為個人文學根基太差,寫不多許多變化,才讓人誤會。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舊文新閱

現在的部落格在 Blogspot,有些瀏覽數字記錄,所以知道,很多時候有好些訪客,看的都是一些舊文。

有時有些舊文,是數年前所寫的;現在的系統也會告知是哪篇網誌被看過,但我單只看到那文章的名稱,卻往往已想不起到底寫的是什麼。訪客是如何找到有關網誌的?又是因為什麼而產生興趣?我全不知道。

開了這地盤多年,至今還是有一種「孤島」的感覺,寫的東西,差不多如日記般,主要是因為自己想寫,而多於讓人───包括自己───閱讀。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抽離

著名音樂人去世,電台節目有不止一個播放有關作品以作懷念,於是下班回到家中後,一個電台節目接一個電台節目的聽重溫,伴隨著以電腦工作,至於電視上的新聞節目,完全都沒看過,外面世界是紛擾還是寂靜,都沒答理,過了相當平台而又充實的一晚。

無論在這一浪的街頭運動中站在哪邊,若是緊貼追看時事而感不安的親友,我都勸他們對於街上的消息少注意一點;我自己主要是要看看活動如何影響交通情況,不想太過累及本來的安排,如此而已,其它的發展變化,已經興趣不大。

如果要怪新聞節目報導太多街頭運動的消息,也要怪自己沒做好自己的本份,或是做得未夠精彩,未能令到傳媒機構百忙中也要擠出時間來報導自己所做的事情;須知大眾傳播做的是跟紅頂白的工作,若社會各界都有更吸睛的活動要報導,街頭運動的報導便自然只可佔少數了。

所以人們常勸說當被愛侶離棄後,最佳的報復,便是要好好活下去,甚至活得比愛侶好。各方君子,不必理會別人,先讓自己回復本來的生活,管好自己的事吧。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電線插頭

PDF 檔案格式和 USB 插頭制式的出現,都是可以令不同公司所設計的產品可以混合使用,曾經身受其苦的朋友,回想昔日工作上的困難,應當感到兩樣商品的設計者之功德無量。

經過多年的磨合,手上的電子產品雖是來自不同公司,但已可大致共同同一套充電系統和連接線,令到外出工作時,所要帶備的配套設施少了許多。

近日,是同一品牌的舊型號機器,換成較新的型號,偏偏所採用的電線插頭大小都已不同,於是帶同幾種款式配套設施出出入入的日子,又重臨了。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平板電腦再過渡

平時使用的一套兩件流動電子裝置,其中之一,又再過渡到新一代。

每一次都是盡量拖到最後一刻才去救亡,結果是每次最多只能爭取到不是全軍覆沒而已,沒多少次好來好去的。像今次,全靠系統替我每天備份一次,所以 Whatsapp 的全部聯絡人資料都保留到,但所有過去的往來記錄,暫時都未能挽救到了。───雖然舊機的殘驅仍在,落在高人手上,也不是沒有可能再次續斷的。

更換平板電腦一次,便是一次大型反思,首先,要細想到底哪些程式真是經常使用的,以決定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尋找、哪些需要放到工具的首頁。

此外,過去慣用的程式,可能已經再找不到了,儘管相同───或相類似───功能的替代品也有不少,但不同的就是不同。要找替代,卻要找哪個呢?又是一番功夫。

今番交替,雖仍有好些地方未理順,總也算是大定了,前後共花了近兩天。剛好一個周末便沒有了。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黎小田去世


經過其秘書於社交網站證實的消息,黎小田 ( 原名黎田英 ) 先生已於  2019 年 12 月 1 日早上 7 時 55 分安詳離逝世。

他的遺世最後佳作,自然要數在「無線電視」播出幾集後加添至過百集的「流行經典 50 強 / 流行經典 50 年」系列;該節目帶回許多人早已遺忘的佳曲和歌手,影響至今不衰。

在這「無線電視」的節目中也播放過不少從前其它電視台的劇集歌曲,原來都是出自黎小田的手。有人說他的才華及鋒芒,因有「顧家煇黃霑」的組合出現而給蓋過了,真是時也命也。

小田哥一路好走。

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IT 地獄

明明在公在私都還有很多事情等著要辦,然後,偏偏又是在這種情況下,某樣電子用品便出了毛病,怎樣忙也要抽時間出來把資料備份及轉移。───而且還是不知道能成功做到多少。

很多電子用品,慣了不覺,一旦沒在身邊,處理事情時頓覺有點兒手足無措。流程慣了時,工作也要花上不少時間,要重新適應的流程,所需的時間便更長。

有時不必要是失去了某件工具的,就只是某一個免費軟件的授權時間屆滿了,臨到要用是才發覺用不到,也已很徬徨了。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再見 YB 人

闊別 Yahoo Blog 的世界達十年了,現在於網上世界,還是不時遇到當年的「相識」。

這次可以算是一次重遇了兩位舊 Blog 友,因為兩位分別「認識」者,其實是兩口子;過了如此長的時間,他們的孩子也不只一名了。

當年「相識」之時,許多都沒有碰過面的;現在有時「重遇」了,也未興起親身見面的念頭。大家都很懷念昔日 Yahoo Blog 的美好,不過即使在當日,有些朋友已經是漸漸淡出了部落格世界的;在 Yahoo 限時把 Blog 服務截然中止後,有人把內容挪移到別的平台,更多的則是趁機把寫 Blog 的活動停下來。

現在不少從前的 Blog 友,仍可在網上世界找到,不過網名若是不相同,往往當事人不主動表露,我們難以發現「陌生人」原是「相識者」。有些 Blog 友在 Facebook 的平台上,撰寫和從前相接近性質的內容,但發表同樣的圖文,在 Blog 和 Facebook 之上,是絕對不同的效果及感覺。

───差太遠了。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寄聖誕卡

想不到還有這麼一天。今年買了兩張聖誕卡,打算稍後寄出。

真是不彈此調久矣!雖說是因為工作的需要,始終也是以個人名義寄出的郵件;從前試過一年寄出數十張賀卡的日子,現在幾乎完全停頓了下來。

莫說是實體賀卡,就算是電子格式的,我們在平時和朋友在社交平台溝通外,又有否特地因為這個節日,專門發放相關的賀訊給朋友?感覺上,已經罕見。

愈年幼時,愈是重視寄聖誕卡一事。十分年輕時,買回來的賀卡,還會特地再買些金粉、銀粉回家,黏貼到卡面上哩。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絕代雙驕」劇本

有人發現古早版本「絕代雙驕」的最後內容,赫然與現今流通版本截然不同,主角江小魚本是女兒身,與花無缺是兄妹關係!這發現引發古龍粉絲間一場討論,最後有高人出手,告知原來那是該版本壓軸所附錄的電影小說劇本,而非正文。

台灣許德成兄查核,該劇本與他之前在「南國電影」雜誌上發現「邵氏」的「玉面俠」電影小說相同,並作了全文分享。

該文只分四節,內容很是簡略,但讀後感覺,又好像原著書中的主要脈絡,都沒什遺漏;要做到這點,相當不易。這種像小說模式的電影劇本,應是倪匡先生所說的那種「文學劇本」吧。

有意以「文學劇本」方式,寫個「衛斯理故事」,但當然,知易行難啊!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年曆卡

終放收到公司派發的新一年年曆卡。並不是口袋呎吋的那種,而是約 A5 大小的,於我來說,剛好適用。

口袋呎吋的年曆卡,不方便和人分享;自己查看方面,現在已經習慣用流動裝置的軟件了。

曾幾何時,未到第四季,許多公司已在周圍免費派發小型年曆卡,通常一年也可收到十張八張,用也用不了那麼多,現在,大概是因為經濟的考慮,又或者是察覺到有關方法的宣傳效益不大,已經數量大減。

回想昔日,銀行也有小型記事簿派發的,現在,派的成本高,收到的人也少用,已經絕跡。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快之感

明明十一月都還沒過,忽然有人告訴我說「還有兩個便是農曆新年了」,頓時愕然;再查看月曆,原來果然。

每逢大年初一在新曆一月的年頭,便會感覺年底的日子並不好用,因為十二月及一月假期多;聖誕節和元旦把工作天打斷了,再加上農曆新年的假期,時間便變得斷斷續續的,好像每工作得沒幾天,便又是假期。

自己可以獨自工作的話,還會好些,若遇上要和別的公司合作者,因為接駁假期放年假的情況常見,可能自己放假時合作者工作,到自己上班時合作者則放了假,大家往來答問和文件交換,轉折之間可能又一周了。

本來市道已不佳,遇上這種日子,銷售工作面對的挑戰性便更大。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區議會變天

香港最新的一屆「區議會」選舉,不論是投票人數或投票率,都鐵定超過上屆。在這一兩年滿十八歲的朋友,應是會較以往的更積極登記成為選民及會投票吧。

在 Facebook 上看到舊同學的一張帖子,說是會投出第一次的票。實在太意外了!大家昔日同學,就算年齡有些差別,也大約是半百的年齡了,過去那麼多屆的選舉,竟然都沒有出來投票?

可以推測,這次所增加的投票者,有不少「新丁」,而當中應又以不滿現今政府制度和政策者佔多,所以投票人數和投票率增加,應不利於「建制」的陣營。這次選舉之後,「區議會」變天大概難免了。

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百花何來

重溫電視台的音樂節目,而該節目又是專播經典的昔日金曲的,所以便聽到許多已忘懷了的歌曲,以及歌手。

那時跨越 50 年的累積,以此作衡量斷言,似乎不夠公平,不過很多人很多次都提過,早幾十年的香港,在好些創意工業中,都是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現在各行凋零,緬懷過去,為何昔日可以出現的「百花」,現在不復呢?我們都知道,現在很多在很多範疇,製作的成本和難度,都已下降了不少。我想,大概最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的人計算太多了,每作出一個動作,都要確實知道會得到結果,而且經過衡量後,那結果還要抵得過所付出的努力者,才會踏出第一步;而在如今市場,計算過後,結論通常便是不去行動了。

簡單而言,現在就是肯做傻事的創作人和出品人太少。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半生熟

經過某食肆,在座一人認得我,視線投向我,我卻沒察覺,要人提醒才知道。和該人四目交投,果然是認識的面孔,於是互相點頭微笑打了個招呼,便大家交錯而去;其實是並未想起那位男士卻是何人。

一直在想,回到家中後,還在想,始終未有答案。因為感到他的面孔熟悉的不止我一人,所以範圍收窄了,沒再從工作圈子中去想,只集中回憶在元朗中交往過的人。

我知道未必是那種熟悉到知道對方名字的交往,所以便循著平時幫趁開的食肆去想,研究是否服務員之一,卻不得要領。方法是把元朗地理上分成一小方塊一小方塊,再想想個別方塊中有哪些食肆、那些食肆中是否有該位服務員,而沒有結果。

最後,過了個多小時,終於想出來了。服務員是服務員,卻非食肆的,所以循著錯誤的路去走,便找不到答案。某君到低何許人也?如此尷尬之事,當然不作細表了,哈哈!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空手而回

逛書店已不多;較近的時期,試過兩次,到了書店中,存心是買本書來消閒的,最後左逛右逛,左翻右揭,都沒真正想買想看的,空手而回。

這當然是由於許多客觀條件的制肘,經濟、時間、家中空間等等,都令人不會如少時般幾乎見書便買、買了便看。現在家中的大堆待處理書本,便是昔日餘下的足印。

細想最近購買的書,其實也不是沒有很近期購入的,一本是梁科慶的「Q 版特工」系列新書,一本是陳浩基的中短篇故事結集,書是新書,作者是舊人。新發掘作者的書本,沒想得起有哪些。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舟車勞頓

剛從內地回港,下車後便登上巴士再往市,不料巴士到了中途便令路面情況,所有乘客需要下車,於是工作行程便作修改,折返新界。回家的一途當然不會十分順利,要多花了些時間才登到車,車程也比平時的長了大約一倍。

乘搭巴士,若有位可坐,可以用手機回短訊,也可以閱讀一番,算是輕鬆不少,但最好只能閉目小休,想真正好好睡一覺,還是沒辦法。最主要原因,是坐得不舒服。

座位狹窄,身子也不能動彈太多,連舒暢一下血氣也怕驚動到旁人,坐上一小時以上,便很辛苦。雙腿不能伸展,便更辛苦。座椅不夠高,腿部屈曲,已不舒,而且對面常有別的乘客,大家腿部互相遷就,腳掌擺放方向有所偏側,便更要命。

在街道上走上一兩小時固然辛苦,巴士坐上一兩小時便更辛苦,每每下了車後,便很常體會「舟車勞頓」一詞的出現,十分合理。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人數計

乘搭巴士,見有部機器正在測試中。沒有什麼說明,但每當聽到有乘客拍卡上車,便見數字增加上去,可知那是個人數計,顯示已經有多少乘客上了巴士。

常見到雙層巴士,下層坐滿了人更兼站滿了人,再登車的人以為上層也一定是已爆滿,其實反而上層是尚餘小量座位的。有了一個人數計,只可知道車上有多少人,而不知座位是否已坐滿的,不過若看到顯示數字和總容量有所參差時,也可以引起疑惑的。

無論如何,能協助乘客掌握巴士服務資訊的工具,是愈多愈好的。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舊套路

近日街頭運動的文宣攻勢,側重催淚彈的長遠影響。這個主題當然及時而且新鮮,不過宏觀來看,則仍是舊套路,就是強調「將來可能會出」「危機」之嚴重性。

這是長用不死的一種策略,因為很多情況下,一方面雖難以證明事情真會發生,但另一方面亦難證明事情不會發生,什麼人支持什麼見解,便視乎本人的感覺。

回到最原點,當日出現所謂「反送中」的運動時,便是相同的招數。

告訴一些家長,若不購買那些上萬元的語言教材,他們的子女未必在社會上競爭必然遠遜於同年齡的人,令到家長掏腰包把教材買下來的,採用的其實也是同一策略而已。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

壞人。壞事

文明社會,大部分市民都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對於「好」和「壞」的概念,都起碼有個基本的認識,而且,可能有不少朋友不同意,各人對於這種抽象概念的認同,我認為,差別是不大的。

正因教育普及,如果要一個人承認「我是壞人」,以及「我做的是壞事」,相當困難。通常的情況是,「我知道 XX 是不好的,但我所做的事,並不算 XX 。」

「XX」可能是「不孝」、「殘暴」、「忤逆」、「無恥」等等。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鬼抓人障礙賽 WCT World Chase Tag

網上見到的叫法是「鬼抓人」,大概是台灣的用語;在香港,又不是叫「鬼捉人」,而是也稱「捉伊人」的遊戲其中一個版本。

現在原來有種「鬼抓人」的版本,加上障礙物,在限定大小的地方、限定時間內,看「鬼」是否能捉到「人」,以定勝負。所謂「捉」,也不必要緊抓到對方,讓對方走不脫,只要可以觸及,即使只是輕拍到一下,也算是成功了。

網上去找,長長短短有許多視訊,找來看看,也頗有趣味,兼可舒壓。尤其是一些團體對戰,相當好看;有時見到有高手連勝,到了下一場,被對手挫敗後,那挫敗強手的強手,到了再下場,卻又敗在別人的手,峰迴路轉,戲劇性和娛樂性濃厚。

大家有興趣,不妨也找些片段看看,或可忘憂。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幫理 vs 幫親

許多許多年前,讀關於小說大師與友交往的文章,大師說若有朋友與人爭拗,要找自己幫忙時,不必論理由,自己定必站在朋友的一面;這種「幫親不幫理」的做法,我當年初讀文章,已不認同,一直到後來愈看愈多大師的作品,又兼與他本人相識了,拉人裙邊蓋自己的腳來說句也算是朋友,我的這份不認同始終存在。

現今香港社會分的兩大派別,行事作風來論,十分十分粗率地說,就是一面是「幫親不幫理」,一面是「幫理不幫親」。

「黃派」的朋友,會特別光顧支持抗爭的食肆,而會對反對抗爭的食肆作出杯葛,而當聽到「藍派」的人表示就算是「黃店」也會幫趁,只要該店食物夠好、價值服務夠公道時,作出揶揄,並表示明顯不解,便是因為兩方面,是擁有兩種思維和價值觀的人。

這種分歧,是個「死症」,幾乎不能消除,而只能互相包容;當包容不到時,出現的爭拗,可以導致戰爭,而且可以一直延續至天荒地老。要怎樣的未來,便要看大家的選擇了。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尋求合理的合理化

假設把整個社會事件,濃縮到以一個家庭作背景,父母要做了多過份的事,或是子女認為父母做了多過份的事,才可合理化得到子女弑父殺母、火燒家園的行為。

一個故事編劇,若要把故事寫得合理,或讓別人看來覺得合理,一定是強調那子女的恨意,而非他們有多大愛意。

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呆站

多樣原因結合,雖然明知道交通情況異常,下午也先從荃灣到了深水埗,工作完了,才再等車回元朗。這一等,便在巴士站呆站了近兩小時,才終於能登上巴士。

街頭活動影響,許多巴士路線都停駛了,不過再三查看,我要乘搭的那一路,並沒在停駛清單上,不過左等右等,總是沒有車。很大機會是前面一段路阻塞了,所以間或有其它路線的車駛到,見到以為路面打通了,便打消了走一段路往鐵路站的念頭,可是期望終亦落空。

結果,是有人路過給的忠告,走到下一個中途站去,才見曙光,原來那一路線的巴士沒停,卻改道了,偏偏沒有在手機訊息及受影響的中途站加以通知,才令一班中呆站良久。

一定是巴士公司甩漏了工作,但知道市況混亂下,人人急中求變,忙中有錯,也沒怪罪什麼。本來早回的一天,變成回到元朗時,天也全黑了。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黑白對錯

社會活動,傳言頻頻,許多抹黑做假的訊息,真心散發也好,無心轉發也好,已經令到大家對於每天收到的資料,充滿懷疑。

事件中對立的,粗略分成兩面,兩個方面並不是如銅錢兩面,非此即彼的,即是說就算證明到其中一面的錯,並不代表另一方面的對;無論任何一面,做錯了的,都應自己負上責任。任何一面,把自己應負的責任推卸,都不應支持。

事情其實很簡單易明,只不過錯的一面犯錯時不認為自己犯了錯吧。

2019年11月9日 星期六

「Radio」與收音機

在家中工作之時,開著音樂陪襯,其中之一個選擇,是電視匣子中有個叫「TVB Radio」的頻道。名叫「Radio」,卻非一般收音機的電台節目,主要陸續播放的,是電視台自家節目的歌曲。

收聽電台節目,當然不會有如此傾側向宣傳電視台的安排,即使回到那些年,電視劇的主題曲成為了流行歌曲,也不會如此集中的播放許多。今時今日,電視劇集的歌曲成為流行,並不必然,很多的歌曲,就只是在劇集首播的那一陣子較多播放,之後往往就煙沒了。

聽「Radio」頻道有另一種味道。許多劇集我根本沒看過,歌曲當然亦陌生;就算在某個時期,因追看劇集而對旋律及歌詞相當熟悉的例子,現在也已遺忘。原來雖不常追劇,經年累月之下,熟悉過的電視劇集歌曲也有不少的。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音樂背景

用電腦工作時,常會播放少許音樂襯底。如何機動的活動,也要用腦,若是電台節目的主持人說的話,要多投放精神去汲收的,便易分心,所以一般選擇,都是那些一首歌接一首歌播放,其間只夾雜三幾句過場說話的節目。

近期更多選擇的是電視台的音樂節目,因用小匣子收聽,可以讓它們一集一集地續播下去,不像電台節目般要在每一集完結時,停下手來處理機器。

多聽「香港電台」的「音樂情人」,特別是遇上星期五預設了重溫昔日「中文金曲龍虎榜」的安排,常有驚喜。許多許多年前的「流行金曲」,到了今日,成為經典,又有許多許多,已被遺忘,但水準也很高;在這兩種之間的,還有一些遺忘已久,但重聽到,即時勾起回憶的,令人欣喜。

2019年11月7日 星期四

吸引力

在網上看到一段短片,一開始便是一名女子如何逃避屋內的老虎追殺。視訊不長,但因為時間關係,仍未看完,但也很有興趣繼續看下去。

故事是否完整我不知道,起碼我看的便是沒頭沒尾,但無損於它吸引我追看的事實。

一些電視劇,我沒一直追看,不知前文後理,但若偶然在食肆中看到電視中播出片段,一兩分鐘的數個鏡頭,已可吸引到投入和想繼續觀看的,便是好戲。有些作品題材吸引,有些作品投放大量資源拍攝,但也造不到如此效果,例子多不勝數。

衡量作品,這種還原基本步的「吸引力原則」,才是王道。

2019年11月6日 星期三

「中銀」戶口

網上拍賣,常會經由賣家的戶口付賬,之後再安排寄運;見到最普遍的兩大「派系」,當然是「匯豐銀行」及「中國銀行」。

有些賣家,兩種戶口都有,但通常,只有其一。我用的是「獅子銀行」,所以轉賬至「匯豐銀行」或「恒生銀行」的戶口,經由自動櫃員機或網上服務安排,都較容易;遇上「中國銀行」戶口,特別是要付的款項並不是齊頭 100 元的倍數者,便要到銀行親身排隊,麻煩得多。

最近一次,只要付 100 元給賣家,一開始,想偷懶,問旁邊同事是否有「中銀」戶口,若有的話,我付他現款,請他替我轉賬給別人;偏偏同事的戶口並非個人的,不便借用。

外出工作時,繞到「中國銀行」。現在中資銀行門外多有圍板,沒有了外擺的提款及存款機,這是我知道的,但我以為進入圍板內,會見到平時那麼多的機器,卻原來沒有。到了服務大堂,那裡有一部存款機,卻正在維修中,只好排隊,但賣家給我的戶口號碼,只在手機上,展示困難,便想把號碼另寫在紙上,偏偏身上只有一些零碎紙張、也沒帶筆、銀行大堂旁邊的兩枝原子筆中也只有一枝有墨水,又要折騰一番,才可去排隊;排隊的人多,服務的人少,前面的顧客一次過要處理多項事情,這等常見之事,也不多寫了。

只是貨價 100 元的物品,要購買也很費功夫哩。

2019年11月5日 星期二

書之推介

大家別誤會,在這網誌上不會看到我所推介的書本之清單。打算寫的是「書之推介」,而非「推介之書」。

友儕間流傳一個網上互動交流,連續 7 天,每天貼一本書的封面出來,而不必再多作介紹;同時又每天推介一個朋友去接棒,玩這遊戲。

若打個譬喻,要我們介紹食肆的話,有些可能是很優質的選擇,人生中應該起碼一試的,有些則未必很高水準,卻是自己所喜歡的;另外也有一些,質不很佳,自己也不真心喜歡,卻因為種種原因,而經常前往光顧。書本方面,也應大約如是。

有些書,是覺得大家「應該讀」的,有的是自己「喜歡讀」的,也有的,不在以上兩項,卻是自己「經常讀」的。想要推介書本時,尤其是當可以接受的數目不多時,這幾個方向如何選擇,應該要先想想哩。

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

電子推廣

公司有個專門團隊,支援公司的電子宣傳,即是利用現今日漸普及的電腦軟件及電子器材,進行公司的廣告宣傳。

可以預期香港的大型地產代理公司,在傳統紙張媒體上刊登的廣告,數量會大減。事實上,現在許多業、準買家及準租客,都會自行在網上發放及接收訊息,對於中介人的依賴,已經大不如前。

電子廣告,成本低廉,內容又可包括大量訊息,看似完美無瑕,但仍是逃不出最基本的限制,就是受眾的專注時間有限,要如何在無止境的資訊之間脫穎而出,甚為困難。

並不是你肯花時間費精神去弄出一段廣告來,別人便必會閱讀及觀看,君不見平時在街頭上也有許多人在派發免費的傳單和報紙,經過的人,會接收的又佔了幾許?當人人都做同樣的事情時,很大機會是資訊已傳到了受觀的手上,過了很久,他們根本全不知情,更不會說主動回覆了。

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郵品

早上看電視節目,介紹香港將會推出的特別郵票。

除了題材方面,頗有新鮮感外,製作設計方面,有金銀二色的,有採用「對倒」概念的,也有每枚是半圓形,一套六枚可以合成三個圓形的郵票。那麼多年來,每年推出那麼多的特別郵票,到了今時今日,還能陸續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嶄新設計,真不容易。

那些年,我也曾收集過郵票,但數量不多,質素也不過爾爾,亦沒是什麼主題或系統,總的來說,完全不值一談,只不過始終是昔日生活的記錄之一,所以現今也仍留存。

真是很久之前的事了,那時元朗的郵政局還是在大馬路的「元朗理民府」處哩;那時在門外排隊等買新郵票及首日封,及把郵票貼得古怪再拿到櫃檯去蓋章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半盲地理

工作北上,講座之始,先是一個宏觀介紹,講解項目的地理位置。深圳有多個分區,大部份都常聽人提到,但若你問我它們各自是在地圖上什麼地方,從香港出發,應往東南西北哪個方向,便會啞然。

環球談到七大洲的分佈,算是沒難度,但一到細分,例如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相對位置,便不能肯定了。國家之內的地區位置,便難說了。

香港的一些地區,我也要聯想到鐵路站的次序,才較容易搞清各區份的地點何在。有人拿過一張中國大陸的分省地點來考驗,上面有分開板塊便沒命名,結果,要把各省名填回正確位置去,也不及格,真是失禮。

2019年11月1日 星期五

粉紙書

家中書籍,收藏多年後,不少紙張都變黃了。有些變黃得較利害的,連上面的黑色油墨也因為顏色反差不夠強,變得難讀,也是一個問題。

一套漫畫書,出版經年,期間因為不同原因,採用的紙張經過變化,那些不同的紙張發黃程度也不同,放在一起時,呈現不統一,頗為礙眼,卻也無可奈何。

香港漫畫內文,有些陳年的採用新聞紙,也有的較講究採用書紙,亦有全書使用粉紙的。粉紙內容,顏色較出彩,又不易變黃,在閱讀方面,是個不錯的選擇,但萬一沾濕了,問題卻比起用普通紙張印刷的更大,因為頁面之間濕了,幾乎是會立即黏合起來;要把兩張紙分開,就算做到,表面也必定到損傷了。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政策市

中國迅速發展,在不同行業及社會範疇都出現大量的投資機會,當中不少,都容許國外投資者的參與。香港人到內地投資或創業,得到可觀利潤者不少,但有過不愉快經驗者亦不少;綜合而言,在中國大陸投資的最大風險──但同時又是最大好處,在於它是一個「政策市」。

有些香港投資者對中央政府的不良印象,可以上溯至「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對於當時的地主及財閥備受針對,甚至所有財產都可一朝間化為烏有,記憶極深,所以我們應知道,中國投資市場是個「政策市」的本質,是超過半世紀以來,都沒有改變過的事實。

常言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投資者完全不能接受中國是個「政策市」的本質,根本不應該投放任何資金進入內地市場;至於認同任何一個市場都是同時存在機會及風險,打算在內地投資者,則可順應政府的政策大方向作出投資決定,以求更高的成功率以及投資回報。

在房地產方面,如果投資在比較民生的項目,政府政策的影響會間接一點,通常是經由基礎建築的發展而帶動;快速公路的建造,以及鐵路網絡的伸展,是最常見又最易被投資者認同的指標。和其它發展中國家一樣,當國民財富增加了,對於「便利」的標準便會有所不同,地鐵及城軌的接駁,漸漸成了最基本的要求。

非住宅的項目及綜合發展項目,受政策的影響來得更直接。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定位及功能,各自發展,再互為彌補;由於各個地區的項目發展都有它們的特色,所惠及項目中的商舖、寫字樓、住宅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大家便要投放多些時間去掌握了。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惡童

年幼之時,在街上纏著成人想要零食或玩具,頓足叫喊、涕泣縱橫的行為,見過不少,自己也經歷過。有時有些小孩因爭取不到自己想要的,甚至躺在地上滾來滾去,高聲哭叫,引得旁人注目,這種情況,也不十分稀罕。

年長一些,也常在公眾場所例如交通工具之上,或是茶樓飯店中,見有小孩子追逐叫囂,甚為擾人,而帶著那些小孩的成人,有時是不當那些行為是一回事,有時是臉帶無奈口中喃喃地勸說而無效。那些成人名正言順可以去管,也沒出手,我們一眾旁人把事情看在眼中,便更是無奈。

近月社會,更大年紀的惡童好像無處不在,街頭上有,校園內也有,也是像從前一樣,理應開口責備的人都沒開口,我們一眾旁人,只好繼續無奈下去。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雜物

整理家中,很多東西還需要頗長時間處理。一些項目,例如「書本」,只算一項,但數量之大,佔地之多,是個頭痛的待辦事項。

另一個極端的方向,又翻出不少東西,零零碎碎,難以分類,龐雜籠統,要捨之可惜,要藏之則不知如何分類擺放,暫時看來,應是會把它們都放在一塊,統稱為「雜物」,之後再處理。

那些雜物,包括少許舊相片、少許舊證件、少許舊書信、少許老玩具等等,若之後某一種類發現原來數目也不小,可能才會再另作一集中處理,否則應就是先把它們堆放一起便是。

雜物一多,令人煩亂,把它們給個總稱,看來只是一個項目,心理上似乎好過一點。方法像是比較「阿 Q 精神」,也有些效用。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今天的節氣

早陣子,電視台天氣報告說那天是「霜降」,叫人一下子想不起那幾個發音是什麼意思。後來當然明白了,是 24 個節氣之一。

可是明白是明白了,還是不能把那時香港的溫度,跟個「霜」字聯想起來。

那時可以定為「霜降」,自然是因為本來已是冬天到了,可是又幾天過去了,這兩日,早晚的涼意,可令我聯想起昔日中秋節賞月時的感覺。事實卻是「中秋」已經過去好一些時候了!

「全球暖化」絕不是個新鮮話題。雖然有不同派別仍就此爭論不休,但天氣的變化模式,已非像從前那樣具規律,則可算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了。節氣的應用,漸漸會成為歷史了吧?

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兩種成人

街頭運動,發起的未必是年輕人,但最積極投入的,年輕人佔了很大部份。

有很多成人對衝在前線的年輕人鼓勵有加,又常聽到有些成人對於自己不敢衝前的感慨,而在後面大力提供協助,當年輕人受到傷害,又立即發聲守護。與其說這種成人對年輕一代帶著期望,不如說他們對年輕人不夠信心,認為有些事情若此時此刻他們仍在生時也辦不好,將來自己不在,年輕人便更處理不到了。

許多成人,同樣抱著「傳承」之心,但「授之以魚」和「授之以漁」,是兩種不同的比態。一開始便打算開創一番基業,然後再把基業轉交子女手中的成人,他們做得愈成功,他們的下代,便愈容易弱化。

俗語中所說「富不過三代」,有其道理。

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驅散與拘捕

街頭運動者作出預告,鼓吹在特定的日子的特定時段,在元朗特定街道的特定一段進行非法集結和堵塞,那段路面範圍也不是很長,本來以為警方可以有效地作出圍捕,最後還是沒有發生。

經過幾個月來的發展,對於警方現在仍然主要採取「驅散」而非「拘捕」為行動目的,並不可解。

明白有些時候雙方人數太懸殊,警方採取太擊烈行動可能反致危險,要等適當時機;也明白犯法人數太多時,未必可以一次過全部拘捕。但犯法的人,捉到一個是一個,阻嚇力反而可以大些吧。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交通與路面

現在每天出門之前,都先打開電視,看看最新的交通消息和道路方面有否特別安排,才繼續本來計劃好的行程,以免因為突發的變動,令到活動受到影響也不知。

近月街頭上的非法活動,已成常態,連平日都難說是否會有波及,至於周末,便更難免受到影響。本來預備了的活動不能進行,已經夠慘,若因事先沒搞清楚,出門之後在途中遇上阻礙,平白在交通工具中受困一段長時間,便更慘。

雖說現今科技工具發達,透過隨身的器材,很容易可獲得許多有關的資訊,可惜資訊雖多,不可靠的卻不少,所以終歸還是傳統大眾傳播媒介的新聞報導較可信,至少,即使錯了也還有人可以負責。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觀點與角度


家中同時有兩枝牙膏,上面都是印著那個著名的人臉標誌,不過擺放的方向不同。

不知哪個版本是較新的?牙膏若拿在手,開口自然向上,所以順著這個方向設計標誌也合理;但若像很多人使用的情況,插在潄口杯子之中時,則開口會向下,而一天之中,開口向下的時間佔多,所以把標誌設計成「倒置」,也是順理成章。

另一常見例子,是手提電腦蓋子上的圖案及文字設計,也常是「倒置」的。使用之時,兩半電腦的「開口」會向著自己,似是正面,但蓋子翻起,觀看蓋子裡的屏幕時,蓋子向著別人,而把設計倒置,便可讓別人看得清楚,而非使用者。

是非對錯,視乎觀點與角度。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北語南用

撰寫網誌時,有句說話,即時在腦海中出現,但非南方日常用語,使用起來,或會有點突兀,於是猶豫了一會,最後,還是照用了。那是「走著瞧吧」一語。

在「龍之天地」這部落格,我選擇了雖是用香港語言撰寫,但採用書面語而非日常口語化的用字;「走著瞧吧」在香港的口語中,以廣府話發音,絕少人說,但在文學作品中使用,大家卻又用得自然、看得接受。

即使在日常口語化中,也有些用語,不知什麼原因,保留了北方風格。例如在北方講到物品時,後面常加個「子」字,如「車子」、「房子」等;這用法基本上在香港是沒有的,不過大家又還活用著「賣關子」一詞。這幾個字,怎聽也不是香港話的結構,但至今未消失,一定是在本地話中找不到可替代的詞彙。 ( 說起來,到底所賣的,是什麼「關」呢?還是「關子」加起來,才是一物事的稱呼? )

又有「個中」一詞,還有不少朋友堅持用「箇中」的,而若文學中用到「真箇銷魂」一語時也不會有人寫成「真個銷魂」,這是真是有所區別,還是只是大家的習慣問題?耐人尋味啊!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99 台

某家食肆,是近月晚飯常到之處,收看的電視,總是在收看「ViuTV」的頻道。

香港的電訊廣播,轉向全面數碼化,每個頻道,現在有了固定的編號;「ViuTV」即是第「99 台」。從前的電視頻道,雖有主流的編號次序,很多家庭都把「無線電視翡翠台」編在第 1,「亞洲電視中文台」編在第 2,「無線電視明珠台」第 3,「亞洲電視英文台」第 4,但理論上是可以完全自選的。

由於看到宣傳及好奇,99 台開台之初,也試看過一些節目,不過不論畫面所看的製作風格,抑或耳中所聽的收音、配音效果,都不習慣,加上節目的路線又不吻合興趣,便沒繼續了。現在在食肆中看到的,是本地演員所拍的劇集,題材也接近了一向所看路線,若是「無線電視」的節目沒吸引時,可以試試看的。

只不過家中有電視匣子,知道「電線電視」的節目一定可以隨時觀看及回顧,至於 99 台如何可以配合到自己的時間呢?方法相信是有的,不過是否真的方便,便要走著瞧了。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半報導

在某些人的計劃中,把每月的 21 號定為「元朗日」,作為標籤,非編排相關的街頭活動不可。

本月的這天,會客後回到元朗,已是天黑,好一些街頭接駁位置已經有三三兩兩裝束明顯的參與者駐守,街上也有同路人在個別活動,但正式行動還未開始。回到家中,放下重物,又再外出,會合家人,然後覓食,這時候,正正遇上計劃的啟動,於是只好逆流而上。

我們貼著路旁而走,有些站崗的活動參與者阻住,我自然地請讓路,對方也自然地讓了路。我自然不會冒生命危險,向拿著粗大鐵通的那幾位壯漢請讓路吧。

用餐地方,前往途中,已有雜物堆放路中心,後來終於沒成為活動焦點,不過餐後離開,也適逢不太遙遠的地方剛施放了催淚武器。

回到家中,看電視時,防暴警察從大馬路的西面向東面一路推進,畫面上見他們間或使用遠程武器。對方遇上武器時,如何反應?不知道。和警察對立的一方,那時候在什麼位罝、有多少人、有什麼動作等等,全不知道,因為全程記者一個鏡頭都沒有拍向對立方;就算有人說警方那時只是對著空氣攻擊,我也不能說沒可能,因為我沒看到另一面的任何情況。

香港大眾傳媒數量銳減,街頭運動時出現的「記者」人數卻是甚多;但人雖多,報導則只有一半。

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報攤與茶樓

電視節目回憶香港報攤的發展源流,想起從前的報攤的確有不少都是跟隨茶樓而開。

我在元朗長大,從前有家「嘉好酒樓」,正門、側門周圍大小已有四家報攤;時移世易,現在那四個報攤,仍有一間生存,不過已搬到街的對面去了。

其中之一檔主是我舅父,我早上有時會去幫忙看守一會,讓他去吃點東西及到洗手間。很多時候呆站了好一會,都沒有一個客;有時客人一來幾個,左右出手,有自取報紙的有放下金錢的有口喊要些什麼的,相當忙亂。

那時到茶樓去的人,上樓前幫趁報攤的不少,有些人上去時買了一份報紙,離開時把報紙還回給報攤,再取走另一份報紙,至於第二份報紙也會付錢,但當然不是付足正價了。

現在大型茶樓少了,到茶樓去的人看報紙的也少了,所以報攤也少了許多。俱往矣。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向來」的錯覺

我出生時正過了「六七暴動」,那時低潮了的漫畫行業已經重生,電視台亦已出現,好一些政府政策落實後都實施了多年沒作參改,連在國際之間,多個地方的領導人經年都是相同的人,全部國家元首的樣子及名字都是人所共知的常識,在在因素,讓我產生一個印象,就是事情「向來如此」。

這種「向來」的印象,是個錯覺。

在香港的連環圖漫畫行業,我還是可以趕及長期作品定期出版之前的時期,一本書的某期書,何時出版,連作者也不知道;出版之時,又未必每一個攤販都有供應,自己又未必每天去巡視,萬一有哪期書漏買了,也不知可以到何處去找。

那些年,兄弟姊妹在同一學校就讀,幾次輪替後,書本都可以沿用,相同的出版社,相同的內容,相同的版面設計,後來的人可以用回前人舊書。現今的教科書,好像年年都不同,想省點錢用回舊物也不能。

現在很多人不滿眼前,回想舊時,但不同人回憶中的舊時,又豈是一樣?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迷你汽水

在市面上多見了一種迷你裝的汽水,罐子的形狀和平常的相若,但按比例縮小了,容量只約 200 毫升。

大家都知道,連小朋友本身不知道也應該常聽大人訓說過,汽水不是有益之物,多飲無益,最好還是完全戒絶,但許多人都有同感,有些時候,要飲東西時,真是非配襯汽水不可的,甚至對於一些朋友來說,更是非特定某一個牌子的汽水不可。對於這種不宜多飲而又不能不飲的物事,小罐裝或小瓶裝的出現,是自然的事。

200 毫升,於我而言,一口喝完並無困難;刻意地慢慢細嚐,兩口之後,也就乾了,然後也可以算是止止癮了。

這個份量,與其說是「剛剛足夠」,不如說是「剛剛不夠」,喝完了,還想再喝多一點點,但偏偏又沒有了,心中對有關飲品的渴求和印象都是最好的,只不過是當事人不能盡興,心中不夠舒泰而已。

這種利用人類「求不得苦」的商品,也是一絕。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在地。離地

由於「點到點」的好處,交通往來時多了採用巴士。

住在新界,而在市區工作,出入多是乘搭巴士;因為差不多每天都有多趟車程,所以可以很容易觀察到,車程需要的時間長短,很視乎有多少路段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多少時間是在一般道路上行駛。

當在銅鑼灣區上班時,巴士從元朗出發,約半小時已經離過西隧到了港島,但餘下的路段,從上環到達灣仔的時間,往往比我從新界到港島要的時間更長;再加上灣仔到銅鑼灣的時間,之前巴士在高速公路上飛馳的優勢,便被完全抵銷了。

現在辦公地點在荃灣,從元朗出發,中間一大段時間便是在高速公路上前進,一路順利的話,時間可以甚短;也正因如此,在高速公司之前及之後遇上的交通燈位阻塞,會如何對總花費時間造成影響,感覺便很明顯。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一窩蜂

香港人做生意,總是「一窩蜂」的,在甚短時間內,許多人都在做差不多相同的經營,這樣情況下,互相競爭,營業額和利潤都不會是最理想,而且整門生意的存活時間,也會大大縮短。本來可以讓更多的人在更長時間參與到的點子,極速燃燒起來,做爛做透,很不健康。

在香港,不很久之前,街頭上販賣小吃「雞蛋仔」的店子多不勝數。有些只售原味,有些有許多不同味道;有些夾雜配襯雪糕食用,有些則沒。

近幾個月,新的潮流是「夾公仔機」,許多關了門的舖頭重開時,又是這類店子,密度之高,令人驚愕。

這新的一浪「一窩蜂」,又可以支持多久呢?個人意見,並不看好。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虛渺靈氣

電視劇「金宵大廈」贏得不少人氣,我後知後覺,之後才利用電視匣子試看。只憑看了的短短故事,覺得在拍攝上有些粗疏,但故事結構相當有靈氣。

「靈氣」一詞常在創作世界中出現,但沒有什麼人替它下個精確的定義。───就算想做,也未必可以做到。有人說若在創作之時「有心」,作品便可以具靈氣,但「有心」和「靈氣」同樣虛無飄渺,解釋了等於沒有解釋。

作品好壞,很多時只能以結果倒轉推論:能吸引到人一關始閱讀,便停不下來的,便是好小說;能讓人不知前文後理,只是經過電視時看了十秒八秒,便會被吸引停下來觀看的,便是好的電視劇。

對於連環圖漫畫,若是長篇製作,作者水準,在不同時間,常有高低起伏。幾時知道那作者在什麼階段「上力」呢?看看封面的設計,也可知一二。當作者沒有投放很大心力之時,封面很多時都是「交到貨便是」的水準,往往只是畫一個人物角色,擺個姿勢便是,沒有設計可言的,那時的內文故事也相對地,只是「交到貨便是」的水平,欠缺魅力。

靈氣這物事,可遇而不可求啊!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看書和儲書

看書量低了許多,會儲存的書更少,但過去所累積,仍有很多,需要處理。

若以時下流行的概念,以後很大機會常會重看的書本才存下來,應該又有一批書可清走,騰出好些空間,不過因為近年來,參與了一些書本的製作,那些作品都想留個記錄。

一些書本是中小型出版社所出,事後未必易找;就算是大出版社的書,因現今每一版印數少,再版機會也低,過了些時日,也可能缺貨了。不想冒險,讓以後麻煩,只好把「斷捨離」的理論先放在一旁了。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充電不足

這兩星期,有不少文書工作需要處理,所以睡眠時間又再減少一些,除了遲睡,也要早起。到了日間,經過多小時的的工作後,回家途中,都昏昏欲睡,步伐緩慢。

又因長時間留在外面,流動電子裝置的電力不能得到補充,多次還未回到家中,人未可以休息,機器卻已先休息。

最初購入人們俗稱「尿袋」的便攜式充電池,放置了一段時日,都沒有使用過,但到了近半年,開始使用之後,便變得有點兒離不開了。

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相逢自是有緣?

工作上,不時需要到處去,有時,感覺總是會遇到街頭運動的人群。

大埔區是我過往鮮到的地點,一次到達,便已見到有人在五金店前排隊購買裝備;之後街上商舖陸續關門,我離去時,許多街頭已經靜悄,大路上亦已有警察佈防。

紅磡區又是一個甚少前往的區份,那天前往飲宴,離開之時,示威人士就在飲宴地點樓下,街道上悄靜,連召輛的士也不能,於是步行至鐵路紅磡站才能乘車回家,多花了大半小時的時間。

在荃灣的一次,看手機程式,本以為可趕及乘搭尾班巴士回家的,到達車站後才知道已沒車,唯有又步行至西鐡站,等了幾班車後進到車廂,再乘車回車。那一次沿路在上千黑衣人之間穿插而過,類似的場景早兩個月在元朗也遇到過。

最近期,事件好像是每一天在每一區都有可能出現的,任何「偶遇」,都似不再奇怪了。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包與飽

每一星期,要上班的早上佔了多數;現在的早餐,通常是在前往巴士站的途中,到同一家麵包店,買同樣的麵包和飲料組合,然後在巴士上偷偷食用。

因為有了習慣,所以有時因為一些原因,上班的路線有所更改,便要再想吃些什麼作早餐。這等小事,有時也不很容易解決。

有時當天所採取的路線,未必經過麵包店,那便可能改吃別些東西,而一路上又未必再找到地方可以坐下來食用的,變得狼狽。就算可以遇到別家麵包店,也未必有相同的款式和飲料組合,價格往往,還要高出不少。

再者,不同麵包店的出品,麵包的大小和密度是不同的,有時遇上一些大而輕、鬆的麵包,同樣是進食了兩個,平時已經夠飽的,因為店子不同了,也可能變成不夠飽。這種情況,也真碰到過多次。

還有流程上的處理,亦會不同。平時幫趁的是傳統小店,麵包沒獨立包裝,全放進一個小塑膠袋內,那個袋子,之後用來裝載飲料的廢棄包裝盒,便剛剛好。若是在連鎖式麵包店購買,個別麵包有獨立袋裝,便沒理由再付錢多買一個大的塑膠袋,變成飲品的盒子沒處可放,萬一內裡有些殘餘液體流出,便很麻煩。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接龍不接

網上世界,常有以「接龍」的方式集體遊戲,一人受邀參加了的同時,又會指名另人接棒,把遊戲延續下去。

近日見朋友圈中,有人玩新的遊戲,連續七天,每天推介一本書籍,同時又指名一人接棒,然後終於有一天,我的名字也出現在被邀請者之列。

我看到後,有親友也見到有關的網上訊息而通知我,唯有坦言沒有時間參與。

這個遊戲,本也簡單,沒要求詳寫什麼介紹,只要寫下書名及貼出封面圖片便成,不過也要整理一下思維,又要想想可以推介何人接受挑戰,始終要花點心機,以現時的生活情況,對於有關邀請,只有敬謝不敏。

希望大家玩得開心些吧。

2019年10月9日 星期三

屯門分區

這些年多次因為工作,而要到屯門的不同分區去。那些分區,都是幼小時已經多次前往,但是長大後又都許久沒有到過的;現在所見,得到的感覺,與從前自然大有分別。

以前從元朗到屯門的各個分區去,例如大興邨或蝴蝶邨,都是乘搭專線巴士前往的,有條路線,目的地就是那個分區。所以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不清楚各分區之間的相對位置,原來相當接近的地方,我都以為是相隔甚遠的。

那時出入都是跟隨父親,他把我在大型公園或圖書館中一放,便去探訪朋友,再隔若干時間後回來接我離開。這個模式,就算是我們一起到深圳去逛玩時,也是如此。

已經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出版爛尾

從前有不少漫畫及文字專欄,在報章上刊登過,又再結集成書出版,不過最後宣布會出版若干期的作品,出版不到所說的期數,已經爛了尾。

漢民倪匡的作品「狐變」畫成漫畫,在報章上刊登是完整結束了的,成書後卻只有上冊;下冊也不敢說是絕對沒有推出過,只不過幾十年來,從沒在二手市場露過面吧。

又,謝志榮所畫的「蕭十一郎」漫畫,本來應是分三冊出完的,但推出了兩本後,第三本再沒機會出現,但畫稿其實也是已完成了的。這作品分別涉及小說及漫畫兩個層面的版權,恐怕就是作者亟想,也難有力把它再完整推出了。

朋友的兒子,第一部小說作品,巧合地又是要分成一系列三冊出版,內容也是寫完了,但在出版了兩冊後,便沒打算繼續;幸而朋友也有家出版社,終於那第三冊便是由朋友的出版社所出,算是維持了一個系列的完整。

任何創作者,若遇上這樣的情況,也真無奈。

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電影與電視

愈來愈多電視劇以類似電影的手法拍攝,看起來似乎真實感多一點,也依稀產生一種「大製作」的感覺,不過當例子漸多,新鮮感便會減弱,甚至會有看膩的風險,變成弱點。

創作並無不二法門;創作的成果是否會受到歡迎,更無必勝公式。可能去到最後,原則也還是「成敗論英雄」。

拍攝電視劇和拍攝電影,演員的表現手法是不同的,記得在一個訪問中林家棟便說過,初從電視屏幕跳到電影圈時,要花不少時間和精神去脫除一陣「電視味」。

可能電視劇和電影的演繹之間相差不那麼明顯,大家較難理解,若把舞台劇和兩者相比,大概便容易些知道演繹的變化了。演舞台劇時,藝人說話的腔口,以及動作的幅度,都是要夠誇張的,否則觀眾便可能看不淸楚了;把有關演繹方法直接搬到電視或電影上,自然效果欠佳了。

2019年10月6日 星期日

記者的好奇心

街頭運動,兩方對峙,記者穿插其中,在兩陣營間,若是持平,可推測兩方在鏡頭中出現的機會應大致相等,事實是官方的一面,曝光率佔優許多。

如果說對峙時間太長,記者所見應拍的都已拍了,只會有新鮮事物才再重點拍攝,也應是動作多多的反對者一面佔優,而非只站著不動的官方,事實又不是如此。

因此,記者的好奇心和選擇性拍攝的重點如何,很令人好奇。

有人被圍毆,記者重點拍攝傷者的情況,及追蹤傷者的下落安排,可以理解;連一個想追蹤看看是什麼人施襲的動作也沒有,也是奇怪。

人堆之中,有人衝前拋擲汽油彈,然後施施然轉身退回,真是大把機會可以定點捕捉到他們的動向,包括他們回家的路途。對於一些人們口中稱作「義士」者,可能是一場運動中的「英雄」的,難道記者連替他們做個個人專訪的興趣也沒有?怪哉。

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舊文零印象

曾替朋友的一本書寫推介文,現在該書要推出新版,想把有關推介文包括在書內,便把文章修改了,再讓我給意見。

這篇文章我當然有印象寫過,但內容如何,已經記不起;現在他們把修訂了少許的全文給我看,字字句句都勾起回憶,確實是自己過去所寫的,但若不是有實物重看,卻完全說不出曾寫過什麼。

人們不時找到文壇大師的鮮見舊書,問是否由他所寫,他也要看過才能確定。───或是看過了後也還是不能確定。連我這種偶然寫些東西的小民尚且有上述問題,大師半個世紀間海量的作品,情況如何,可以想像。

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非白色恐怖

常跟朋友分享看法:若只在理論上討論對錯行為,什麼是應為的,什麼是不應為的,不同人士之間所想,通常出入不大,只是大家都認為自己所做的屬於對的一類,而非錯的一類而已。

近月在香港,不時聽到有人投訴遇上「白色恐怖」。查網上定義,「白色恐怖」是指政府對不同政見人士進行政治打壓,例如透過政治檢控,甚至是綁架、暗殺、種族清洗、清黨等等行為,營造出恐怖氣氛,企圖唬嚇反對派令他們不再反抗。

若以此說法,則現在於香港見到的許多情況,則已不是「白色恐怖」了,因為太明顯太張揚,如沒避忌般,根本有關行為,便是「恐怖」,不必再加「白色」二字在前以包裝了。

2019年10月3日 星期四

逕改

在過去的多份職業中,或多或少都涉及一些撰文工作,所以一路以來,不時都有協助朋友校對文稿。

過去,我是盡量不去大改作者的文字,就算非要這樣做不可時,也會先通知作者我的建議如何,看作者有否異議,若有反對聲音,便可能會先和作者協調,尋求共識;現今,經過不同出版社的「訓練」,我已漸漸習慣了,認為較合適的修訂,便作逕改。

不同作者有不同的文筆風格,若全依我的習慣去改動,便變成了不是他們的作品,而是我的作品。有好一些作者很喜歡採用感嘆號,一部小說中,超過七八成的句子都是以感嘆號結尾;若依我的習慣,起碼有一半的感嘆號都會換成逗號及句號,但這樣一來,文章帶出的語氣,便會很不一樣。

有些地方,明顯是作者弄錯了,所以文章前後矛盾的,從前我都不敢不跟作者溝通過,便作修改,現在見許多編輯都會逕改原文,便也開始跟隨了,少了心裡不安的感覺。

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

投資風險視角

投資拆售商場單位和投資街舖,是兩個不同的方向,並沒有「對」或「錯」之分,所以至今,仍有不少人士購買商場舖位作投資,而且當中也有不少,可以獲得不錯的利潤。畢竟,商舖是其中的一種投資工具選擇,不同人士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理財目的,所以合適的投資工具也會有所不同。

在證券市場,有人看好某隻股票,但因購買正股所需資金太多,所以選擇投資於窩輪/認股權證,以求「刀仔鋸大樹」,期望能以較少資金獲得可觀回報。有人認為窩輪/認股權證的投資風險甚高,但又有人認為風險較低;不同的結論,因為投資者從不同的角度衡量。

有人衡量投資風險,會計算「實質損失」,也有人計算的著眼點,在於「損失比例」。認為窩輪/認股權證是低風險投資者,通常是因為覺得「投資金額不大,輸極有限」;認為投資窩輪/認股權證比起投資正股風險高的,是因為若買入正股,就算股價不幸下跌,變成一毛不值的機會甚低,但買入窩輪/認股權證,則有機會「全損」(Total Loss)。

投資商場舖位,若商場變成人流極低的所謂「死場」,本來以數以百萬元買入的單位,雖然不會變成一萬幾千也不值,但當沒有人願意接火棒買入,而放租也找不到租客時,投放了的資金便會被壓死,也可以看成是「全損」了。

投資者考慮買入商場單位,應要抽離角色,先把自己看成是消費者、經營者,而不是單純的投資者;商場的規劃條件,是否可以合理地讓商店得以經營呢?消費者是否會方便前往及前顧呢?都要想清楚。假如連自己都覺得商場規劃不佳,仍決定把單位買下,並期望很快可把物業轉售套利,那便是「投機」的心態多於「投資」,一旦失利,就難以怪罪別人。

2019年10月1日 星期二

假期之變數

假期,仍要工作者,因為近月香港的街頭運動,變得充滿變數。

本來要去的地方,還有否開門辦工?本來打算採取的道路,是否仍然暢通?本來要會合的人,是否會如期抵達?完成工作後,是否可以有交通工具回家?

早前的一天,在八號風球底下,仍然到客人處冒雨處理一些事情,因為那次主要是看自己在惡劣情況下,是否願意及有能力把事情處理好。現在的情況,則是處處被動,就算自己想繼續努力,也可能徒然。

受影響的當然不止我一人,而且情況,很可能還會延續好些時日哩。

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又是舊時文章

友人談到一個計劃,想要出版的,又是舊時已經出版過的文章,只不過是把久違了的舊酒,換到新瓶。

舊酒的確是久違了的,很多人都有興趣重讀,但市場上仍是否有足夠的潛在買家呢?我心中存疑,不過也沒有跟友人討論這一點。

本地的文字創作物,並不算少,但很多都不是打算直接出版成商品的,只是其它創作中的一件工具,當中包括了電影和電視劇的角色設定以及劇本。出版成書本的,又有不少是記錄式、分析式的「半工具書」,寫些過去歷史中的趣聞,或是鑽研專門範疇中的文化等等,文學性質的───包括小說,數量已不很多。

寫文章及發放文章不容易的年代,作品數量多如繁星,現今不論是寫是發放,都近乎零成本了,作品反而少了許多。友人說評論現今的文學作者水平如何,但見經他所出的書本,新人漸少,舊文漸多,答案也顯而易見了。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誰大誰惡?

戲劇創作的金句,流傳之廣,和從前強調的「經」、「典」甚至更強,所以當中的訊息,對很多人來說,成為了「人生指引」般的正確。

例如「人如果沒有夢想,跟一條鹹魚有何分別?」,便被很多人視作世界真理。

近年的一套電視劇「大帥哥」中,主角的順口溜「誰大誰惡誰正確」也因貼切,不時被引用來形容香港刻下發展仍烈的街頭運動亂況。

粗略把現在兩邊陣營,支持者都把自己形容為受害者,把對方形容為惡人。若真要比誰較大和誰較惡,有否辦法?可能也有的。大家可以在腦海中想像───切切不要在現實生活中試驗───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在警察面前大聲疾呼遊行時常叫的那幾款口號,二是在示威者面前大聲疾呼支持愛國,兩者皆只口中發表,沒有任何裝束、標語、行動等的挑釁。

兩種情況下,會分別受到怎樣的對待?答案不必告訴任何人,自己心知便是。

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紅與黃

有個客人,「文化大革命」之時身在中國大陸,所以有第一身感受的資料,問及近月香港的街頭運動中,那些「激進示威者」與昔日的「紅衛兵」比較如何,客人個人感覺,現在的情況比起當年更令人擔憂。現在香港情況的嚴峻程度,可想而知。

我的歷史知識不佳,國學也差,現在的「黃」和當年的「紅」誰好誰差───或誰差誰更差,也舉不出什麼例子以作支持看法,有時,憑的只是簡單的理由,以及淺的的邏輯,便形成了一種價值觀。

從前,不論是在哪個國家的哪次革命,呼籲的人的打過救萬民於水火的口號,告訴百姓他們是要如何如何協助改善大家的生活,希望大家能夠支持;至於那些口號是否有誠意,或一旦革命者成為了領導派,當日說的一套是否會真的實現,又是別論。

現今香港的一批人,明說著某些行動的目的,就是為了令市民有所不便、有所損失,從而輾轉逼迫政府屈服接受他們的所想,而受影響的市民也還支持他們,似乎認為現今不守諾的人以後會守諾帶給大家美好的將來,這一點是難以理解的。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正式對話

政府舉辦了第一次街頭活動之下的「對話」,可以說是雙方各自表述,兩方面,說的也是早已說過的,另一方的反應也是早知;甚至連外面的冷嘲熱諷,也是一如預期。

現今政府的回應向來不快,因為通常都是「公事公辦」,採用的方法,都要十分「正式」,所以安排需時,又要多花精神及金錢,但有時吃力卻不討好。

冷眼所見的一個譬喻,在香港,單車道的興建和接駁,仍然有待加強,因為所有的「正式」單車道,路面物料、防撞欄、路面指示等,都要齊備;見在台灣,在高速路上以一條白線分隔開來,法例之下,大家執行便是。

政府回應慢,市民投訴便多;市民投訴多,政府害怕甩漏,小心奕奕,行動便會更慢。惡性循環。

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食肆。食市

久沒在晚飯時段到酒樓去用膳,這天與親友相約一間新開沒多少個月的酒樓去,親眼目睹了全晚只有四五枱客人的慘烈情況。

近月其中一個工作中的「服務」,便是周旋業主與租客之間協調,看是否可以在租金上有所下調,讓租客能夠繼續支撐下去,即現在常聽到的「共渡時艱」也。

現時所見,仍然坐無虛席的食肆不是沒有,但甚少;地方通常並不大、座位不是很多,而且本來客人也是要排隊等候的,現在客量打了折扣,本來超額變成大約 100% ,看來才像樣些,其實那些店子也有受影響。

晚上治安不穩,平常市民少了夜歸,是一原因,還有就是心理的影響。平時可能天天和朋友外出吃喝玩樂的,現在也許偶然一次,而且還是苦中作樂的心態居多,食市如何可獲支持?

2019年9月25日 星期三

秋高氣爽

近日香港天氣比較乾燥,溫度聽來也高,走在街上雖在陽光之下活動,也不覺得很炎熱很辛苦;間或走過有些遮蔽的地方,還覺有少許涼風掠過,十分舒服。

聽過說得很多遍,在香港就是因為濕度高,所以同是高溫也覺得比外國熱,同是低溫也覺得比外國冷,現在的情況,又是一例。

幼時讀書,書本內形容秋天,少不了「秋高氣爽」四個字,現在走在香港街頭,又再回想起來。

2019年9月24日 星期二

養不教與教不嚴

學生參與街頭運動,年齡愈來愈小,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都公然張揚,並不避諱。

有些教師可能本來就支持學生參與活動的,有些教師可能並不支持,但又不想或不敢公然表示反對的,很多時以不干涉學生在校外的政治立場為由,不加評論,但即使這個想法可被接納,教師也有責任顧及學生在校外的行為操守吧?

就算教師不去贊同或不贊同任何一個政治立場,若他們在電視上看到自己的學生在幹著一些有違法紀的事情,給予訓導糾正,不也是教師的天職?

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若教師連指正學生的是非對錯都不敢,便難以說得上稱職了。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在街頭與不在街頭的暴徒

經過多月的街頭活動,很多市民若遇上有一天,彷彿相當平靜,亳無新出現的滋擾新聞,便覺得心情比較愉快一些,但這情況,也有些不妥。

街頭之上,有與自己政見不同的人在作出某些行為,令自己看得火大之時,自然不是理想情況,但本身會在公開場合───甚至是傳媒鏡頭之下───敢於施用暴力的人,只要不是精神分裂的,在沒有公開活動的日子,也是一個會施用暴力的人;他們在一個特定範圍之內,活動都在大家視察中,還是在大家沒有監察之下,危險性更大?

一些年青人,在鏡頭之前十分暴力的,平時,就會如一個普通人般,潛藏在我們的周邊,想想,也許會令人更不安哩。

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小記華靈山

有些版本的書,並不流行,但小巧玲瓏,令我有愛不惜手的感覺,其中之一,是多年前「香港周刊叢書」中的「活佛」,並曾在「龍之天地」這裡寫過

該書作者華靈山何許人也?問過朋友也不知道。印象中在某書中見過他的介紹,但之後一直找不回來,近日整理家中,偶然見到該書,原來是香港「次文化堂」在 1994 年出版的「無形失蹤」,由黎文卓監製,而編寫的黃國輝,據書後「作者簡介」所寫,筆名便是華靈山。

書中收錄了三篇小說,還是以華靈山的角色作「我」而寫成的,仍然夥拍情人高勁去探險,活脫脫便是「活佛」的續集了。

這篇網誌不必說得很偉大,與其說是與大家分享,不如說是怕我自己日後找不回有關資料,所以在此作個記錄。

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出版輪迴

數年前幫忙製作「港漫回憶錄」,訪問上官小寶先生,回憶往事,他曾自資出版一份漫畫日報,半年之後,他把該報的內容,從第一天開始輪次再出版一次,所以半年的稿,共出版了一年。當時聽到,蔚為奇聞。

今天經過報攤,有多本港漫擺放著,真正的「新書」,實在只有三本,其它的都是舊作的重出,即所謂「復刻版」。

那些舊作的重刊,真是令本來淒清的報攤,看來熱鬧了不少,雖然做法聽來慘烈了些,但亦不失為令行業支持下去不死的一個方法。而且那些舊作,都頗有水準,有一些從前沒有得到應得的認同,今日有第二次生命,不知可否贏得更多的掌聲?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記事之紙

因為朋友的一家餐廳結業,有些物資可以拿走,我順手拿去的只是一疊店員用來替客下單所見的記事紙張。

這種紙張,上面完全沒有印刷任何東西,通常是樓面店員和廚房員工溝通時所用,寫字時可以很隨意,沾水後放在桌面上會有一定吸力,不會輕易被吹走;廚房按紙上指示製作了有關食品後,還可以把紙張還貼在裝載食品的餐具上,清楚了哪些訂單已處理,樓面也可看到食品屬於哪些客人,十分方便。

至於給客人保留在桌子上,可以隨時檢閱以及離開時可以用來買單的那張記錄卡,現在通常已用比較耐用的卡紙所製,上面也有店員及預印格式等等。

從前家中用來記事,常有不同種類的這些食肆下單紙張,現在回想,應是祖父從所幫趁食肆中取回。祖父去世後,家中的這種紙張很快便絶跡了,再用的筆記紙,便是由已用完的月曆剪裁而成的細小紙張了。

這次拿回的一疊這種紙張,主要也是用作懷舊。

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筆之不覺

整理家中物件,找出不少的筆。有些操作如常,而且還很好寫,但也有不少已經寫不出墨水。

那些筆,有些是買回來後覺得不好寫,而消耗不掉的;有些是當時買入作備用,而積存了下來;亦有好一些是從不同途徑接收到的禮物。

以筆作禮的比例頗高,可能是因為有關送禮團體認為,送贈其它物品收禮人未必用得著,家中多一枝筆起碼還可以用作任何書寫。

───基本上我是認同這個想法的。若這禮物不是有相當的實用性,家中在不知不覺中積聚的情況,或收禮人索性把東西直至棄置的情況,可能更加熱熾哩。

2019年9月18日 星期三

雜物挪移

搬動了多次後,居處積聚了許多雜物及書本,亟待清理。

地方有限,雜物似無窮,看來是個沒法解開的死結,不過隱隱地給我看到了一線曙光:房間的出入口附近已積滿了,但遠看房間的盡頭,則是只利用了下半空間;若加以安排,連那位置的上半空間也用盡了,將會如何?似乎可能。

但按此方法,目前所想,是要把近房門的東西,跟遠處窗台上的東西,互換位置;這說起來只是「一個步驟」,但卻可以做死人。

可免的話,這等體力勞動工作真是避之則吉,只是,心知道,是沒處可避的了。

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開倉欲續談

要以「開倉」方式放售手上的物品,地方最難求;地方要夠大,夠大擺放所有東西,又要有起碼的空間讓小量人走動,同時又要顧及區份位置。

曾幾何時,有位文壇前輩,家在旺角,若真地收拾起來,屋中可以騰出相當的空間來,所以也曾在腦海中打過該地方主意,想要借用借用,最後還是沒有開口。我想清理的書本在新界,把它們運到九龍,搬出搬入搬上搬落後,賣不出去的又還要搬出搬入搬上搬落的回歸原位,金錢和精神時間的考慮,恐怕都是得不償失。

地方安排在新界會有較大的機會成事,但目標對象出入不夠便利的話,門庭冷落,最後只是「得個搞字」,便無謂了。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開倉欲

在「斷捨離」的概念下,近年多了把家中的東西棄置,但數十年的聚集,積重難返。

很多是書本,包括文字書及漫畫。可以丟棄的,以及可棄可不棄的,合起來也不少;最快捷俐落的方法,全部當成廢紙,直接放到垃圾站去也好,推到去回收站也好,可說是即時解決了問題,但覺很折墮。再加上知道有些書本,可能只賣出幾本,已抵回整車的回收價有餘,更不甘心。

放到網上出讓,是好方法,但耗時又耗精力,雖也在進行中,可惜進展緩慢。

見有朋友不時分享「開倉」的消息,也蠢蠢欲動,因覺可以只把書本堆在一塊,一律價格任選,準買家自行翻看及決定是否購買,而不必多寫介紹。但當然,最最關鍵的一點,是沒有地方。

2019年9月15日 星期日

「聖經。列王紀上」第 3 章第 16 至 27 節,關於所羅門王的故事:
一日,有兩個妓女來,站在王面前。
一個說:我主啊,我和這婦人同住一房;他在房中的時候,我生了一個男孩。
我生孩子後第三日,這婦人也生了孩子。我們是同住的,除了我們二人之外,房中再沒有別人。
夜間,這婦人睡著的時候,壓死了他的孩子。
他半夜起來,趁我睡著,從我旁邊把我的孩子抱去,放在他懷裡,將他的死孩子放在我懷裡。
天要亮的時候,我起來要給我的孩子吃奶,不料,孩子死了;及至天亮,我細細地察看,不是我所生的孩子。
那婦人說:不然,活孩子是我的,死孩子是你的。這婦人說:不然,死孩子是你的,活孩子是我的。他們在王面前如此爭論。
王說:這婦人說活孩子是我的,死孩子是你的,那婦人說不然,死孩子是你的,活孩子是我的,
就吩咐說:拿刀來!人就拿刀來。
王說:將活孩子劈成兩半,一半給那婦人,一半給這婦人。
活孩子的母親為自己的孩子心裡急痛,就說:求我主將活孩子給那婦人吧,萬不可殺他!那婦人說:這孩子也不歸我,也不歸你,把他劈了吧!
王說:將活孩子給這婦人,萬不可殺他;這婦人實在是他的母親。
現在有些人的行為,據說是因為「愛香港」。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中秋之感

中秋夜,特地去繞了個小圈,看到一些朋友在屋苑平台上賞月。也不是怎樣大規模的活動,見他們在小几上放了些月餅、小吃,以及少許閃爍著的電子燈光,也就是了。

我們家中,已沒賞月之行動良久,主要的分水嶺,是屋中多了個遮雨擋陽的上蓋,既然抬頭都看不到月亮了,便沒有賞月的興趣。後期雖沒到天台,也有在屋內吃點月餅及應節水果的,漸漸,連這行動亦都消失。

知道有不少人會在中秋的假期搞大型聚會的,到食肆吃喝、家中的大食會,或是在戶內戶外的燒烤等等,不過無論是多麼成功熱鬧,和昔日的那種賞月活動,又是完全不同感覺的兩回事。

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

好日子?壞日子?

是日中秋正日,所謂人月兩圓之期,但城中局面仍然不定,人心浮動,大家都是可以輕鬆一下便輕鬆一下。

早上開會時,慣常在記事紙張上寫下日期,忽然又想起今天是星期五,頓時醒起:「這不就是『黑色星期五』?」過去可能有些人對這種日子會有些避忌,現今連提都少人提了。

日子好與壞的界定,一定會受到外在因素影響的,不過最主要的,還是自己的心情如何吧。

2019年9月12日 星期四

大解脫?

家中事情,延綿多年,差不多佔了現在人生的四分之一時間了,亟待解決,但一定拖拉。至今,似乎已到了個沒有選擇餘地的地步。

事情是否真能解決到、尚有什麼尾巴等等,現在也說不清;期間損害到的及失去了的,也許再沒有辦法復原,也說不定。但正如上面所述,可能,已經沒什麼選擇了。

看到這裡的朋友,先別擔心,我不會向「死路」去走。但事情要得到「大解脫」,大概也只能繼續進行應做的事,至於是否能可以完全解脫到,只有盡力而為。

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亂作一團

家中搬動、整理雜物,又到了「亂作一團」的狀況,亟待理順。

多年以來,凡是家中整頓,都是採用類似「八二定律」的方法,其他人使用較多的地方,先盡快騰空出來,到了後來階段,要用較多時間仔細一一區別分類的環節,便把所有東西都往自己較個人的空間中去塞,再逐少逐少清理。

要處理的東西中,絕大多數是書本。書本的整理,每隔幾年便一次,每次都頗辛苦;這次會較徹底,到了最後,有不少知道將來再翻看機會不高的,便會清走,所謂「斷捨離」的動作是也。

我知道,最乾脆最輕鬆的第一步,是把全部不打算保留的書本放到一個垃圾膠袋或箱子中,全部送到垃圾站或廢紙回收場去,但這樣的事,我很不樂見,要出自我手便更是做不出,唯有先自己辛苦一輪,以後的事,以後再算。

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人人記者?

街頭活動頻仍,每次都見到有不少身穿螢光衣服的「記者」在現場。

在過去,記者的身分似乎不難定義,現今,獨立撰稿人寫了文章去求售的也有,小至三兩人甚至一人的網台也不是沒有的;若每一個人單獨也可建立一家網台,再大家又能接受網台應有自己的記者,則變成世界各地,人人都可以是記者了。

有許多記者不是問題,但當記者要求擁有特權,可以特別容許去進行或去拒絕進行某些事情時,若人人都有特權,便成問題。

我個人是認同應該由政府機關統一發出記者證的,起碼在重大事件的現場時,更應如此。嗯,居然聯想到古龍筆下葉孤城西門吹雪的一戰,交由陸小鳳分發出去的那些緞帶哩。

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

移民風起?

在社交圈中看到當事人表示有意移民的訊息,多了些,也明顯了些。之前,有些朋友,我知道早有移居海外的盤算,但只是默默進行著,不透露風聲的。

以上所說,也只是我所知道的;我不知道的,本來就有去意的,一定更超出許多。只以我個人的社交圈中來看,表達想要移民的,幾乎全是支持現在街頭運動的一派。

我個人對於從海外移居香港,或由香港移民別處,皆覺無所謂。我有些親戚在海外居住多年,即使在香港有居留權,也鮮回來,我認為沒問題;任何國家的任何族裔,到了香港後想在此落地生根,即是同伴,一同建築好香港社區。

來來往往,去去留留,都應隨緣。在香港,我們之前歷代都是如何變幻交替的,社會都是有心者、有能者居之;現今的年輕一族,以為社會未來,必然順理成章要改由他們當家作主,是個誤會。

2019年9月8日 星期日

怨氣

街頭運動熱熾,許多相識者都有在網上撰文留言,訴說想法。留意到有關留言比較激烈的,撰文者一向寫的東西都帶很重怨氣,字裡行間充滿各式不滿,寫的多是自己因為別人的行為所受的委屈;不少例子還是有具體針對人物、公司或團體的,對象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注視著,訴諸筆下。

若想要有愛人,先要自己有愛意;若身邊充滿敵人,很多時都是因為自己先有敵意。不過,大概,有關人士還是會先反射性回應,認為問題是出在別人身上,而非自己。

所以怨氣充天的人士,一直都會怨氣充天。

2019年9月7日 星期六

市況有感

感覺元朗的街頭上市況有所好轉,問過一些人,都說有同感。

相比早前一段日子,街頭上的路人多了;一些食肆坐滿了顧客,有些外面還有人在等位;街上看到周邊的人,雖不至於全部都笑盈盈,但也寬容了不少。

喜見大家逐漸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但當中亦有隱憂,因與政府對立的一方,一直在社會造成諸多不便,就是要間接對政府帶來壓力,社會正常平和,未必是他們樂見的,屆時可能又會出現針對性的行動也說不定。

2019年9月6日 星期五

脫節口號

街頭運動的主要口號,訴求的數目雖有增加,但內容卻沒調整,變得相當脫節。

由於「五大」訴求共同綑綁已有一段時間,加上又有「缺一不可」的說法,所以即使當中有的已達到目的,仍然被綑綁在一塊,是可以理解的。不過當中要求把某一天的活動重新定性,並且不檢控有關犯法人士,發展至今,仍然維然一樣,則變得可笑。第一天的活動,即使「平反」了,人也放過了,那第二天呢?第三天呢?當事情已經累積上百天,而仍不變地只把當初某一天現在看來可能相對平和的日子重新定性,便很脫節。

又有兩句話,叫「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領頭人有一次在大眾傳媒節目上,坦言只是承襲前人所說的,行動本身並無當中字義的意思,但即使如此,叫相同口號的人仍在叫相同口號,跟隨別人叫口號的仍在跟隨別人叫口號,便盲目得令人驚詫了。

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約定俗成」的威力

廣府話說的話很多時未必照直寫到出來,最主要是大家都不知道有關的字應該怎寫。近年有愈來愈多人考究廣府話的原字是什麼,找到結果後,若那字型不是太複雜,而且電腦字庫中也存在────或簡單來說,如果是便利採用的話,好一些人都改用正字了,例如「啲」字寫回作「尐」字。

有很多的正字,給人找到出來,但因種種問題,日常沒有人採用,仍用假借的同音或近音字,大家所用的理由,是「約定俗成」。也是有很多的詞彙,人們常寫了錯別字,最後大家都說兩字是相通的,兩種用法都可以,也是因為「約定俗成」。

明明已經有強力客觀的證據,大家仍然支持積非成是,因為錯的人太多了,勢力龐大,眾罪難罰。

這現象說來也花了不少文字,倒是不多久前的一部香港電視劇中,男主角原創的一句口頭禪最簡單直接又易明,所謂「誰大誰惡誰正確」者也。

中間的取捨,很視乎大家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所生活的社會成為一個怎樣的社會。

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撤回」與「壽終正寢」

撤回或不撤回,糾纏多月,有了一個回覆。一如所料,一直要求的人,當得到了,還是不會感到滿意的。

當日有人以錄影機/影碟機的遙遠控制器上個別按鈕,以作譬喻,以令人明白政府不同的說法之間的差別,當中「暫緩」是「暫停」掣的話,「撤回」便是把影帶或影碟從播放中褪出的按鈕。其時已經有朋友問了一個明顯的疑問:褪出來了的影碟,難道便不能再放進播放器之中?

個人以為,如特首所指出,「撤回」一說,是不如「壽終正寢」之說澈底。

那個時候,特首有「壽終正寢」的說法,而備受反對之時,我便在想若政府回應:「逃犯法例的修訂,現在撤回,而不壽終正寢。」一班堅持非「撤回」不收貨者,又會作何感想及會作何選擇?

2019年9月3日 星期二

「香港傷健協會」利志達新畫作

利志達的漫畫,並不是「從一開始」,而是和不少朋友一樣,是自漫畫版的「衛斯理」起。之後利志達的畫作十分多樣化,作品遠不止於漫畫,而且即使同是漫畫,題材和風格也極之多變,各種作品中,我並不是全都喜愛。

看朋友的網上分享,才知道利君又有新作,於是便到廣告商「香港傷健協會」的網站上找出兩張圖像,在此分享。

廣告分兩個版本,一男一女,據說會分別於港鐵及渡海小輪張掛。作品意念簡單淺白,直接易明;更好的是,真實的畫風配合大量鋼筆打網的效果,正是我最喜歡的利志達路線。

閒話休提,去片───



2019年9月2日 星期一

不割蓆

新一波的街頭運動,最成功的策略是提出了「不割蓆」的口號。

走到街頭上的人,各有訴求;對於彼此到了街頭的所作所為,也未必有所認同,但由於「不割蓆」,即使是完全反對同路人的行為,也打算繼續並肩下去。

這樣與非同心者同行,目的何在?最大好處,當然是可以互為利用。假設共有十個訴求,每個訴求有一萬位支持者計,一起走到街頭上,便個個都可說所有十萬人都是支持自己觀點的。

任何合作結夥,目的也逃不出一個「利」字。

2019年9月1日 星期日

書海

近半個世紀以來,家中累積下了許多的書。───不少漫畫,更多的是文字書。

近日把大部份藏書集中住處,頓時成災。當然,若有無限的空間,一切都不是問題,這是像「母親的女人」般的「真理」,不說也罷。既然「治本」不成,「治標」的方法也想到一個的,可以適用於有限的空間,可是除了「空間」外「時間」也是有限的,這方法相當費時,以近期的工作情況,也不知何時可以開始了。

自然,任何一種書本,都有一種極之乾脆的方式去處理掉,就是把它們當成廢紙一樣。把書本送出去,或是以十分低賤的價錢把它們一籃子賣出去,其實差別也不那麼大。那麼多的廢紙,可以賣到多少錢?想想可以只把三幾本書正正經經地買到出去,也許相同的價錢也就回來了,要把它們都變成廢紙,又怎麼甘心?

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低處不算低

「龍之天地」在 Blogspot 的本店,來訪人數一直不算高;之前試過若把網誌轉貼到 Facebook 上,多了人點選瀏覽及分享,人氣確是會好些的,不過由於種種原因───最主要是忙───已沒彈此調久矣。

近幾個月,莫說刻意地催谷這部落格的瀏覽量,根本連每天到訪人數是多是少,都沒一直注意,只是偶然看看現成的統計數字,有個約略的印象。印象中,瀏覽的數字,是低處未算低的,持續下滑。

現值月底,又偶然地看到了每月統計數字的比較,今個月「龍之天地」的瀏覽量居然已經高過去月,頓感意外。

這個月寫過什麼有趣的東西呢?自問根本沒有。再看看統計細節,原來有好一些連我自己都忘記了寫過的題材,原來也有一些捧場客;個別網誌的點滴增加,匯聚成了一個不錯的結果。妙哉!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太陽雨

一星期之內,幾次遇上了太陽雨。雨勢談不上滂沱,但也不小,不過同一時間,又是陽光普照。

遇上太陽雨,其中一個缺點是即使在下樓之前,從窗戶向外面望了望,也可能察覺不到原來正在下雨。此外,由於陽光的照射,雨後在地上的積水有所蒸發,上升起來包圍著大家,令人感覺侷促悶熱,十分不舒服。

幸好,通常太陽雨歷時不會太長,就算沒有帶雨傘,捱一陣子便過去了。

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

大罷課?

有人發起 9 月 2 日起罷課,謀求得到政府答允要求,否則會把行動升級云云。罷課之後,可以如何升級?申請退學?想像不到,不過也非今天想要寫的。

本來只以為罷課的是大學生,後來才知道中學生也包括在內;甚至有種說法,說行動會伸延至小學。初中生以至是小學生,到底會是「罷課」還是「被罷課」?兩者中任何之一,都不能理解。

學生要上課學習,因為別人的決定而「被罷課」,剝奪了他們的最基本權利,而且壞影響可以十分深遠,此事不能接受。若說是學生主動「罷課」,則一班連在法律上某些重要行事,都要由監護人簽署同意的未成年人,如何假設他們就著連大人與大人辯論都可能有理說不清的題目,能有自己的成熟決定?

而且當中可能涉及一些小朋友,可能連家長並不伴同一起,也要被控疏忽照顧兒童罪的,又怎可能任何他對政事下個人結論,而作出如此重大決定?

大學生的話,就算心智未成熟者,只要到了所謂「成年人」的歲數,他們的個人行動,便由他們罷。

2019年8月28日 星期三

曙光

家中的事情,涉及很多人、很大動作,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見到了曙光,並且會在短期內塵埃落定。

雖是接近尾聲,但還有許多的事要處理。常聽到的說話是:「這是積壓了幾十年所應該做的。」

是是是。

2019年8月27日 星期二

倪明與倪聰?

老友傳來書影,是昔日「環球」所出的一本小說,書名「地球保衛戰」,作者「倪明」。

這是本科幻小說,書名我在舊書的目錄上見過,封面倒是首次看到。我從前也有過和老友相同的疑問:倪匡先生本名倪聰,字亦明,這個「倪明」是否他的其中一個筆名呢?而且寫的又是他的首本科幻題材。

我自己是傾向不認為是倪作的,因這種科幻寫法,以及故事名稱的命名,都和他出道尹始的風格不符;但也難說,不可以百分之百肯定。

問一問倪老當然是最直接途徑,不過經驗所見,他就算把書拿在手上,翻看著內容也可能認不出自己作品者,單憑封面及書名,也許更難定了。


2019-0829後記:
該書先獲倪老證實是他早期所寫,後再由另一朋友提供資訊,即市面上所見另一書名「異軍」的同一作品也。所以,我們便知道多一個倪老叫「倪明」的筆名了。

2019年8月26日 星期一

時差

因公事要與身在外國的客人通電話,時差的因素,是一大考慮。

最主要是當大家各有各忙之時,你方便致電的時間,未必是對方方便談話的時間,所以雙方都便利的時段,可能已不多;所以若有一天因突發事情阻延了,打不到電話過去,可能又要再多等一天才到再致電。

現在公司,打長途電話要經由行政人員接駁的話,又要再加一因素:若該同事放了假,可能也要多等一天。有時,便唯有選擇自費用自己的電話,用長途通話來跟進公事了。

偶然因公事有感。

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雞蛋與高牆

到內地工作,幾乎一整天都沒有收看、收聽到香港的新聞;後來回港發現,街頭運動的失控,又達到一個高峰。

每有強弱比較懸殊的對決出現,便有人以「雞蛋與高牆」來比喻雙方;我沒有去查找過有關的譬喻出自何處,只記得這場街頭運動的早期,也有人採用過。

當一面是政府,另一面是非正式的在野反對陣營,分別以高牆與雞蛋作譬喻,也算正確。但我們要記住,即使是一隻雞蛋,在某些處理下,也可以堅如鐵石,聚集起來成為高牆,而一道牆雖高,若已千瘡百孔,也可以有倒塌風險,危如累卵;一些人始終以弱者自居,沒想過有朝一日可能立場互換,自己會變成人人針對,應當下台之人。

即使是「中國共產黨」,立國之後也有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拘查市民,好像忘記了自己已經是當權者,要推翻他們的話,不是「反革命」,而應是「革命」。現今以「雞蛋」自居者,犯的也是同樣的錯誤。

2019年8月24日 星期六

風至

這三兩天從高處看出去,一片白茫茫的,煙霞之氣明顯,幸好,走到街上,氣溫雖高,並不十分悶熱,是不幸中的幸運。

原來又有熱帶氣旋吹近香港了。

未來幾天,應需要到內地一行,會否受到風球的影響?又或者天的影響未至,人的影響會先行,過程中還是會受到社會運動波及?這些日子,每要出行,不論是離開香港還是在本地跨區活動,都有著不肯定因素,一切,只有隨緣。

2019年8月23日 星期五

除錯名?

有朋友在 Facebook 上宣布會清理朋友清單,如有被錯誤刪除者可通知加回等等。

可是被刪除者不會懂得讀心術,刪除者心中所想如何能知道? 若真的被除名後,找回當事人,獲告知人家是特地把自己刪走的,豈不是尷尬之至?

怪。

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

縮水表格

這兩年愈來愈多採用「順豐」的快遞服務,生活上輕鬆了許多。

從前也用過快遞,當時自然是全部收件人和寄件人資料,都要在紙張表格上填寫得清清楚楚;「順豐」也要填表,不過已經漸漸採用電子方式,許多關鍵資料,都在網上填交了,即使你直接到他們的門市,也還是要當場上網填上資料的,如此一來,紙張的表格,最最主要的功能,便是寄件人的親筆簽署了。

近日寄件之後,再問「順豐」取些空白表格備用,赫然見到,表格已細小了許多許多。除了簽署的空位以及條碼外,幾乎什麼都沒有。這種表格我還未開始動用,以前會在表格上寫下一些自己寄的件之資訊,也不知在新表格上是否尚有位去填寫。

差不多半個世紀前,倪匡先生筆下的科幻小說,已經描寫過某種外星人,長年累用隨著生活的轉變,愈來愈多身體器官衰退萎縮,到了最後,全部消失了。不知「順豐」的表格,是否也會擁有同樣的命運?

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信心今昔

在工作的範疇,因為本地市場風煙四起,不少房地產投資者都把視線投向華南周邊,包括深圳、珠海、澳門、橫琴等。

有一個不能反駁的現象,即使是在政見上傾向與政府相對立者,也不是完全抗拒到國內工作及消費。聽到愈來愈的小朋友談到假期時短暫外出,都是到深圳的大型遊樂場或消費點去的。

計算一下也不是很遙造的事,當我們過了羅湖的關口,可以買到很便宜的燒臘肉食時,也有人揭發可能是採用了死豬、地溝油,製作環境十分惡劣等等。到了今天,就算是對國內政府十分抗拒的人士,前往內地,進食時可能會挑剔口味、價格等,沒再擔心食物的環生問題。

這種不知不覺地改變了的信心,得來不易,也要耗時甚久,當大家回想一下,香港人對於內地產品、商品的信心,整體上都是上升了不少,只不過有時,連當事人也不自覺罷。

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半迷路

因公事到新界北區去,下巴士時有所錯誤,需要走一段路去目的地。

先用「中原地圖」,掌握了大致方向,便前往,但是宏觀地要到哪個方向去是清楚的,實際上卻因道路的繞曲而不能直接到達,漸行漸覺僻靜,終於改用「Google Map」,定了自身所在位置後,更確認是走偏了,若是繼續,只有愈走愈遠。

Google Map 有指向功能,所以能更具體地釐定要走的方向,發現了首先,原來要走的路根本比我預計的遠,二來加上走錯路的更正,便需更多時間。

最後,身心疲累下,捱到了目的地,花了超過一個鐘頭時間。路上不是沒有想過的,若早些時候原路退回下車地點,再用笨方法繼續前往要去的地方,可能更早己抵達了。

事後回想,這親身經歷不是沒有啟發的。

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深圳與香港

內地政府推出政策新方向,深圳成為了「特區中的特區」,有新的定位。

任何人或物,在人們心中的價值,主要取決於兩個元素,一要有「被利用價值」,二要可靠。

近年發展趨勢,深圳愈來愈向「創新」方面走,香港則絕大部分是從前所留下的根基之延續,所謂「食老本」,連一眾稱為「創意產業」者,也滿是二次創作或老調重彈,已是巨大差別。

見不少朋友的公司,好一些工作也都交給深圳同事處理。當香港許多僱主常埋怨本地年青人工作態度不佳時,從前香港優質員工的影子,反而在深圳可見,這對香港來說,是個謷示。

對於環球各界,有什麼事情,是非經香港處理不可的?我們應當有危機意識啊。

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轉移視線

兩陣相對,若自己一方犯了錯,或是有所不足時,把周圍的人視線轉移開去,是用之以恒的手法之一。

香港的社會運動,影響及海外,一些國家也有人集會,支持或反對某些陣營。電視台訪問的人,除了身在當地的華人,也有當地的朋友;那些當地朋友出於熱心支持,但相隔兩地所得到的資訊往往不夠全面,所得的印象難免是受到別人引導的。

例如在台灣,集會人士也是照搬香港「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那套,焦點則集中在投訴警方濫權一事,兼及少許關於「雙普選」的重要。那「五大」是什麼呢?不見詳列;台灣的朋友也未必說得全。假若主辦單位把「五大」列明,台灣看到其中之一是把犯了錯的人無條件釋放,而耳中又聽到是要爭取「法治」之時,便可以明顯看出矛盾之處了。

世人富同理心者多,當中許多也是沒有機心陰謀的,若他們被人錯誤引導而作出令他們可能後悔的行為,便太可惜可嘆。

2019年8月17日 星期六

被訪者誰?

社會上許多大型運動,或在街頭,或在機場,現場有記者找到身在周邊的人接受訪問;電視螢光幕上所見,一些被訪者說話時,有字幕介紹他們的身分。但,如何知道那些身分是真是假呢?恐怕很困難。

須知路人接受記者訪問,並非義務,記者若流露出少許存疑的意思,想要求被訪者拿出證明來,支持自己真是自稱的身分,被訪者絕大機會感覺不快,所以除非傳媒不採用他們的訪問,否則對於他們的身分,也只能是他們說了算。
字幕上打著「陳先生」,說話的人是否又真的姓陳?說是「馬來西亞遊客」,又是否真的來自馬來西亞?又是否真是純粹的遊客?觀眾從訪問中得到的訊息和印象,卻受到影響了。

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

廣告與字謎

著名商賈,在多份報章刊登頭版廣告,為近月香港的街頭運動表態。

廣告主要有兩款,字數不同,所帶出的訊息也不同。驟讀之時,不覺有異,但不知何方天才,從那字數較多的一款中抽出每小節句子中的最後一字,組合起來,說所夾雜的資訊,和表面所讀的完全相反;那字數本來就少的版本,不能作同樣抽調,則翻查引文出處,把那時的歷史情況和現今香港的情況相比,說其實是諷刺高官某人云云。

城中所多人爭相把「解讀版本」與人分享;我的朋友圈中,文藝工作者不少,當中也有許多亦參與了一份。看那些朋友的撰文流露,他們並不是把這當趣事來談,而是當成是真相來發表,這真令我驚詫!

人們常批評別人「斷章取義」,現在所斷的,連「章」也談不上,只是「字」的單位;把那些「字」放在一起,再以並不十分接近人們日常說話語氣來演繹,說那便是背後真正意思,真是「斷章取義」的極致了。

2019年8月15日 星期四

硬套廣告

在巴士車身上刊登廣告,絕不新鮮。巴士廣告的製作,都是先設計好版面、圖像、文案,造好成巨型膠貼紙後,再覆蓋到車身上。

由於每次刊登巴士廣告,都不會只挑三兩部車的,而香港的巴士並不是統一款式,最後會貼上廣告的巴士,車長、車寬、車高、門窗的數目及位置等等,很可能都不一樣,那麼在製作貼紙時,便要因應不同款式調節,知道每種款式貼紙的數量要有多少。

由於巴士的款式和設計太千變萬化了,設計師在有限的時間及資源下,勢不能因應每一部車都進行檢測及微調,有時便會出現很破壞效果的情況。例如本來是採用一位美女明星的大頭像作宣傳的,她的五官卻偏套了在開了洞的門窗位置,便十分糟糕。

近日又見一例,廣告的主角卡通人物落了在兩盞信號燈之上。由於信號燈的數目,也由於它們所落的位置,都是那麼恰恰好,正如一句廣府話俗語所說,是「夾到沒那麼巧」,所以特別奇趣可笑。謹此分享,哈哈!


2019年8月14日 星期三

上一代與下一代

看到好一些成年朋友在 Facebook 上寫支持年輕一代的街頭運動,都提及心中有種愧疚的感覺,及表示若自己還年輕,也會作出同樣行動云云。

看過不少關於子女教育的訪談,作為父母的都因為自己童年之時有某些方面的不足,所以不想子女有同樣遭遇,而在該些範疇給與十分大的自由和支持;那些範疇是否他們的子女真感興趣的?那些自由又是否對他們的子女帶來好的影響?卻又未必。

成年人本著一種同理心去考慮下一代的需要,是件好事,但自身感情投入太多,便容易主觀,未必可以抽離地衡量孩子的真正需要。父母可以有「再世為人」的機會,讓自己的夙願有機會成真,當然暢快,但對小朋友來說,便不夠公平了。

2019年8月13日 星期二

道不同之友

一位網友,因為近期香港的社會運動,停用 Facebook 舊戶口,說會再開一個新的,並呼籲不同道者勿擾。

很多老友因為類似原因而失和甚至割蓆,很是可惜;這情況在幾年前第一次「佔領事件」時也出現了。本來一般朋友,多是在某些時間於某些地點就某些事情合作及交流,例如在上學時間的同學、上班時間的同事等,根本不必也不可能期望大家完全有相同的想法,不過當事件推進到一定程度時,大家開始認為抱不同看法的人,不止和自己價值觀不同,甚至是人性的高低也有不同,便出現斷然絕交之事。

友之所以為友,除了功利,就是以接觸時的感覺為主,網友之舉,無可厚非,大家真是與該網友道不同者,應予以尊重,不加打擾對方的新安樂窩。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善與惡

社會紛亂,幼童無可避免地會知道周圍正發生著一些大事,而感到疑惑;家長也因而無可避免地要向他們解說。

幼童的知識和心智,本來就不夠成熟了解一些十分複雜的事情,更莫說要自行處理;有些成人對待他們,如像朋友般詳細講解政事的一切細節,對於協助幼童面對有關事情,未必有幫助。有些家長,對於幾歲的小朋友,所謂「合適」的教育,常避不了「代他們決定」的一途,把自己的立場灌輸給小朋友;假設小朋友運用自己的思想過濾後,還是抱著與家長相反的意見,家長又是否會慨然接受?我很懷疑。

小朋友自有小朋友版本的社會守則,我們在一般幼稚園中所見的校規條文,已很好用,小朋友看待社會上成人的所作所為,是對是錯,也可把有關行為套用到幼稚園校規中,看會否容許存在。

至於價值觀的教導,對於十分幼小的市民,不能太過深奧,我個人以為,有兩句說話的原則若依從,不會教錯;若成人的行為與此相左,教導兒童,也難叫人信服。

兩句話是───

莫以惡少而為。
莫以善少而不為。

2019年8月11日 星期日

鬼不害人?

家中長者,看多了電視上報導的社會活動消息,情緒不佳,便勸說避免收看,免心情受影響。

我們年輕的起碼要注意事情會否影響到交通安排,不能完全避免,長者朋友尤其是已退休者,少看有關報導,應沒問題;十分重大而波及長者的新聞,他們應該也有渠道可以及時獲知。

倪匡先生有個「鬼不害人」的理論,說鬼魂本無能力害人,只是當事人怕鬼,作出不恰當的反應而害及自身。現在社會的情況有點相似:擾動的行為直接影響到自己者可能並不太多,周邊許多許多的人每天所發放的許多許多資訊,影響之大,可能更大。

每天在 Facebook、Whatsapp 等媒體上,流傳的無數資訊,絕大部份都是對立方的黑材料和壞話,或揭露、或反駁、或嘲諷、或揶揄、或怒罵,無日無之,連綿不絕。但是,須知道「政府/警察」一方和「示威者」的一方,並不是如硬幣上的兩個表面般完全對立的,任何一方的錯,並不代表另一方的對,所以即使任何人即使能數出對立方的所有人都犯了的錯,也不能反證自己的對;只要自己也有做錯,便要對自己所犯的錯負上責任。

我們一貫行之而大家尊重的法律制度,不同罪案都是獨立審理的,自己犯了錯,而拉扯出別人的過錯作藉口,殊不應該。

2019年8月10日 星期六

活得好

不常到大埔區,因工作前往,適逢遇上街頭運動的前奏。下了巴士走不了多久,便見鬍鬚漢子在路旁,向著排成一隊的黑衫青少年訓話,告訴大家他是「藍絲」,最會與警方合作,在他店子購買裝備可以無憂;再前行的一路上,許多商舖都沒營業,拉上了大閘,部份仍開了門的店子則正在把門前貨品拿回店內。

運動所到之處,市面景況往往如此。

若說一班示威者,爭取的只是發表自己的訴求,大家知道不會有危險性,也未必會躱避如此,但既然已有人明言目的其實是搞壞香港的經濟,給政府施加壓力,那麼便不能以常理預測,即使一些損人而不利己的行為,也可能出現,便不能不讓人擔心了。

有人與愛侶分手後,痛不欲生,專家分析,教導最好的做法,便是自己好好活下去;若是前愛侶對自己十分差勁的,更應如此。看當今香港市況,可能也應作如是觀:別人想我們變差,我們便盡力如常生活、盡力做到最好;好好生活下去,便是最好的抗衡。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這招可行?未必。不過反正也不能讓別人太影響自己的心情,用這一招,也不會壞。

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倒數

突然這個月又過了一旬。已很多次,在「龍之天地」這裡寫過時光飛逝,但這次的有感而發,不得不提,因為家中有大事要處理,期限就在月底。

事情費時且費神,工作之外只能在周末去進行,但因適逢社會運動,行程有所延後,現在可以動用的周末,已沒有多少個了。

家庭中、工作上,很多事情想動手,倒又時間不夠;很願意 24 小時不停手的,但往往到了夜深,眼皮重得難以睜開,往往忍不住要「小休一下」,一眠,便又天光。

知道事情到最後也會處理到的,根據過去經驗皆如是,但過程十分難捱、十分辛苦,可以免除的話,當然最好。

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回應與答應

民間向政府提出訴求,其中之一,是「要求回應」。一直奇怪,因見政府已多次回應。

重提及重提,過了許多天後,出現其中一個版本,是「要求正面回應」,便道出了關鍵所在。不是沒有回應,而是認為回應不夠正面;而「正面回應」者,即是要答「Yes」。

根本就是要對方「答應」,何不「要求答應」,而是「要求回應」?可能連自己把「答應」二字換了上去,讀起來,連自己都覺得不夠道理。

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七幫十八會?

倪匡先生筆下,寫民初的幫會流派十分擅長,假的寫來也像真,虛構與事實相夾雜,寫到故事之中,很是吸引。其中一例,有個叫「木炭」的故事,又名「黑靈魂」的,情節由一個「燒炭業」中人組成的「炭幫」帶動,便極精彩。

香港的新一浪抗爭,假設寫成虛構小說,要在「政府」的對頭構想一個「黑手」,以作最後對戰 ( 所謂「打大佬」 ) 時之用,那「黑手」應有什麼特徵呢?
「大隱隱於市」,平日就以最不惹人注目的身分出現在大家身邊。 
 擅長把零碎行為連貫成大計劃。
可以大量調動特種裝備、衣物、工具───甚至是有攻擊性、危險性的───而不會被懷疑。 
有拆卸原有設施及把元材料重組成自己需要的工具形態之技能。
擁有在水、電、煤、土、木等各界的知識及技能。
在「破壞───重建───再破壞───再重建」時可以從中獲利。
天馬行空地想,倒可以把某些行業套用到故事中,串連起全部情節哩。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呼之則來,揮之則退?

朋友某君,在 Facebook 上的新撰文章,對於現今香港社會的激進活動,似乎有勸告稍息之意。不知當事人回想之前的鼓勵文字,撰寫之時有否預測到,對於星星之火,煸動不難,以後卻未必是自己有能力遏止的。

奇怪的是該位朋友,與國內的文化界人士都頗有相識,也參與過不必涉及內地資金的文化活動,見所寫的文章,見到國內的一些文化、保育項目,也有大表讚嘆的,所於國內的制度和運作,應有較大信心的,對於事情的反應也是如此,則那些不知已有多少時間───甚至從來───沒有到訪過中國內地的,依然用帶著嚴重偏見的目光評論事情,便完全不奇怪了。

任何人都有犯錯的自由,不過要負上代價的,遠不止當事者一人,便太慘重。

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三罷」三問

是日有人提出「三罷」,即罷市、罷工、罷課。

到了 8 月初,是否很多學校本都已放了假?不知罷課之說從何而起?不過這不是今天主題「三問」之一。三問是:
  1. 示威人士在是日示威,算不算沒有「罷工」?
  2. 鼓吹罷工的同時,又阻礙交通運輸,那麼即使有支持行動的某些「罷工者」,豈不變成了「被迫停工者」之一,而不算是罷工?
  3. 在道路上阻塞的計劃,是否有預算了會令公共交通工具到不了醫院,影響到病人? ( 我希望沒有。 )
最後要說的是,所謂「三問」,只是玩玩,我沒什麼興趣得知答案。

2019年8月4日 星期日

黑白彩色照


網上有一批圖片流傳,指原來相片是黑白的,但在其上套上彩色的線條或花紋圖層,則在我們眼中,便覺得那些相片是彩色的。

我們的眼睛容易受騙,從而令我們深深倚賴眼中所見作判斷者,腦袋也會受騙,已經不是什麼新知,這種圖片只不過是比較新鮮的又一個例子,支持這事實。

2019年8月3日 星期六

陰陽街

一條街道的左右兩邊若人流量相差很遠,地產代理行業中有個有點兒嚇人的名稱以形容,叫「陰陽街」。

「陰陽街」的出現,在繁忙大街上最常見,中型街道次之,小型街道則較少有。原始的街道,路上汽車不多,兩邊路人只要待沒有汽車經過,便會橫過馬路;路的兩岸人流既可隨時互通,兩旁的商舖吸引力也都相若的話,一般也就沒有「陰」或「陽」可言。

當道路的車流增加,政府為免路人隨意過路,造成危險,而增添安全設施,便容易令陰陽街出現;鐵路站的出入口連接到某條街道,未必可以在道路的兩旁都設點,一邊常有乘客出入另一邊沒有,也會形成一陰一陽。

所有關於人流的考慮,重點都在一個「順」字。例如旅客前往某區觀光,可能在清單上已有三數個目標觀光點,在規劃行走路線時,見順著一邊馬路走已經可以串連起大部份的目的地,自然會成為安排首選,而不會希望花費時間不斷往返兩邊馬路的;在這情況下,不順路的景點或購物站,可能便會被放棄了。

能匯聚人流,令街道興旺傾側向一邊的元素,包括:交通工具的車站及中途站、大型屋苑和購物商場、知名食肆、地標式觀光點;也包括名醫診所、熱門酒店、大型銀行、圖書館、運動場、政府部門等等因特定原因要前往的地方。各因素的組合影響,可以變化萬千!須知道即使同是毗鄰熱門購物商場,商場的不同方向、不同出入口人流都不會是均等的。

執筆之時,指為防止車輛違例駛上行人路進入商舖以及在行人路違例停泊,危害行人安全,政府建議在荃灣某些街道的行人路加設護柱及欄杆。最後若成事,行人流向也會受到影響;至於個別商舖的門前人流會是因此增加了抑或減少,便要視乎有關設施的具體安排了。

2019年8月2日 星期五

擠牙膏

「擠牙膏」一詞在日常生活中常另有所指,今天寫的卻是真的擠牙膏。

每天早上刷牙,擠牙膏時總想起一位醫師的說話。

我們平時看廣告,所擠在牙刷毛上的牙膏,都是拉長了的一條,差不多和牙刷毛同長的,那醫師卻說,其實只要小小的一顆,已經足夠,我們見到牙刷毛的寬度是多少,拉出牙膏長度也大概如此便是。這即是我們日常習慣,令到牙膏的消耗量增加了幾倍?真確性多少我則沒去研究了。

市場營銷 (Marketing) 的故事中,有說牙膏廠一位天才,建議公司把牙膏開口增大 10% 面積,看來不覺,但因大家慣常擠牙膏,都是擠出差不多長度的,這個做法,便可令牙膏的使用量同樣增加一成;那天才因而獲得公司獎賞云云。又是一樣,是耶非耶,故且聽之。

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警力

社會糾紛頻仍,警務人員疲於奔命,仍然難於盡數處理,更兼招來惡言批評。

粗略計算現今香港人口接近 750 萬,警隊人數則僅接近 3 萬,是 250 : 1 之差距。即是若有大批人同時犯罪,單單把責任何放在警隊身上,是不能可處理到的,必要有社會其他人士的協助。

近日喜見在一些有人涉嫌犯事的地方,該地方的業權人已開始利用自身的警衛及根據自家的規則守則,介入管理使用者的秩序。例如在港鐵的車站之內,本就有所謂「香港鐵路附例」,乘客認為是小意思的行為,例如粗言穢語,也可以招罪。

當然不同地方的管理人員,權限一定沒有警方般大,而且個別場地的規條,詳細及嚴謹程度通常也是不如法律條文,不過坊間俗稱「公眾地方行為不檢」的「公眾地方內擾亂秩序行為」罪,在很多情況下也可通用,只要有關人員願意,可以請警方幫助。

除了各種管理和守衛人員外,協助警隊的還有「普羅市民」。一般市民,也有自身專法及舉報別人犯法的責任;若缺了這一環,香港這個城市的「警力」,是怎算也不可能足夠的。

2019年7月31日 星期三

風球陰謀?

天文台先預告本來的三號風球會維持一整天,後來驟然變化,大約中午時份改掛了八號風球;更兼有「黃色暴雨警告」,正要跨區工作,雨傘也給吹破了,相當狼狽。

早上未掛八號波前,尚在寫字樓中,外面風雨不大,便看到有朋友在 Facebook 貼文,言下暗示這個風球的懸掛,是因為政治性的考慮,而刻意安排,以阻止城中的一些「不合作運動」。

常感覺有人要逼害自己,就算不是事實,想得多說得多了,便深信不疑;即使面對一些難以被捏造的客觀事實,不相信便是不相信,還是認為那是別人安排的陰謀。這種情況下,尋常的分析、交流、辯論,大概也不管用了,要有專業人士的專門治理才有幫助了。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專業精神

社區運動的參與者,除了客觀理性的討論外,也用上了不少人身攻擊之手法;當中許多又是以對手本人或其家人的私事作內容的。「私隱專員公署」終於介入,除了網上所見的資訊,包括所謂「連儂牆」的街頭招紙也都巡查,並表示即使涉嫌犯罪者身在海外,也會聯同當地的相關機構合作追查。

香港的一眾公務團隊,有不少工作需要面向社會,但有更多是默默耕耘的,堅守自己本份,低調地完成了許多重要的公職和任務;不同的團隊之間容或沒有正式的立案合作,但各自分工,又可整體地協同出一個高效優質的社會。

在新一輪的社運之下,見有部份專業人士流露出的態度,卻不專業,甚至明目張膽、白紙黑字的寫出來,說若與自己有不同政見者或從事某種職業人士落到自己手上,將會如何如何的聲明,真是令人心寒。

最動魄驚心的是詛咒別人兒女早死的人士,竟和「教育」二字扯得上關係!在如此心態人士領導下接受教育長大的兒童會變得怎樣?哀哉。

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積重難返

個人以為,新一輪遊行示威運動,最難解決又最多人關心的,是要把所有已犯法的人罪行一筆抹掉。

請朋友數出香港相比其它地區的優勢,大家也數不出多少。為什麼投資者非要選擇香港不可?大家列舉理由,當中一樣,總有「法制健全」;大家對中國內地抨擊最重也最沒信心的,也是因為法制和執法。上述要求一被接納,香港法治已不是「將會死亡」,而是「已經死亡」。

弔詭的是偏偏最著重法治的人偏要求抹殺法治。

這是個困局,因為有不少人也知道自己犯了法,怕被追究,唯一方法,便是集結別人同行,製造壓力,希望能特事特辦。在追求的過程中,自己本人或親友犯了法的愈來愈多,便有更多人團結起來求自保,與其說他們堅持某種信念,不如說大家已沒退路了。

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邊緣

感覺接近邊緣了。

數年前的「佔領行動」時,在不同的電子傳訊工具中,被不同的人 Unfriend / Blacklist 了,後又有被復原了的,期間被拒被續,我都由得對方處理;現今的一輪行動,暫未有相同遭遇,不過感覺已經接近。

假如事情發生了,大概也會是採用相同的做法,對方要剔出名單便由他們,假如有這麼一天又被加回到清單上,便也由他們。反正辯也辯不清,求亦沒必要,是非得失,便隨緣吧。

2019年7月27日 星期六

燎原火

在掃墓祭祖的日子,親見目睹過有人燃燒冥鏹之時,火星令足下幾根草燒了起來,而又沒有及時撲滅,終於火焰成了燎原之勢,我們距離也不算很近的也要提早收拾東西逃生。

有些人,有些時候,刻意點起火頭,打算加以利用,也沒想過自身能力,根本不能阻止到火勢的蔓延,到最後像我們在山頭逃生一樣遁去,點火人自己安全了,受害的卻是別人。

行同樣的事者,有平時向我們教授做人道理的,有平時跟我們分享思想哲理的,也有不時對我們傳播宗教內容的,平時他們口中的道理、哲理、教理都很好聽及鏗鏘有力,所行的事其實和他們所講的有所違背,也像不自知───或者認為別人不知。

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

畫圈為牢

在元朗的祖居之地,成了熱點,卻不是因為什麼好事,而是因為暴力事件,成為特定政見派系的針對目標。

收到勸告,叫從 Facebook 一些命名帶有地方名稱的群組中退走,原因應是怕有人利用地名搜索而至,之後再從成員的社交資料中一個連著一個的刮下去,取得我們不希望被人利用的圖片和資訊;其實那勸告來得不算快,我的行動更慢,有關群組好像都已被樓主封存了。

我不常在 FB 上貼文及回應,有些帖子,其實便是「龍之天地」這部落格的轉貼。我在網上寫 Blog ,則已有上十年歷史了,許多許多的舊文,也有分享、描寫過居住地的人事物,零碎分散,難以一一抽出刪走,也無打算刪走;別人找到舊聞,追蹤到我身上可能不難,不想被我波及者唯有斷了跟我的連繫。

別人跑到我們的地方,替我們著急,我們「被光復」的勢孤力弱,只好盡力如常生活;本來生活空間已被剝奪了不少的我們,還要自我規限,只在自行盡定的地界內活動,便像坐牢一樣了,並不必要。

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

開路「對不起」

有人發起所謂「不合作運動」,事前張揚,廣發通知,內容之主動包括「對不起」,為會阻礙到別人上班先行致歉。

並不鮮見在路上有人推著手推車,上面堆滿東西,在行人道上快速前進,其人口中不停地喃喃「借過」甚至「對不起」,其實並無真正徵求別人同意借路的意思,只是一味直衝,就是想要別人讓路,單方面以為有說出「對不起」三個字便足以抵消一切,別人不讓路便是他們不對。

廣州話有其獨特的運用,尤其句尾的語氣,變化多端,同樣的文字,在後面加上不同的尾音,便可表達出不同的意思,或會令人產生不同的感覺,例子眾多,難以言傳,有時只能會意。其中一種語氣,人們說在新生代中常見用到,是個「囉」字;無論如何客氣的字眼,只要在後面加添這一尾音,禮貌客氣的程度,頓時歸零。上述「不合作運動」的通知,那聲「對不起」,便像後面多了個「囉」字般,感覺不到任何徵求的意思。

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靜心

好一些同事和朋友都表示,近日因城中新聞事件大感沮喪。不少人都有類似感覺,看到電視屏幕上或報紙上出現人山人海的鏡頭,已感到有壓力。

同意某些分享心得所講,宜作出抽身,不要時刻留意所有情況的發展。城中雖然在短短日子內發生了很多大事,但若中間有幾天,是外出了旅遊,期間根本不知人間何世,直至回港之後,重新和社交圈子接軌,才得知之前幾年的舊聞,但那又如何?通常都沒有什麼大的影響。

無論是支持哪一派都好,除非已作好準確飛往外國長居的打算,否則遲早也要回歸日常生活,那不如就即時開始尋常的活動吧;投入一下,作些不同的活動,讓腦筋輕鬆,絕對是件好事。

若對對方有看不過眼的地方,如何是最大的報復?好好生活便是。

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掛勾事件

現在的香港,很多人會把不少事情與某些因素掛了勾,例如使用的雨傘或穿的衣服是什麼顏色,便定必反映了該人的政治立場等,好像已經不考慮當事人純粹喜歡那種顏色。

又有些行為,如移民等,若是數字急升,反對派勢必定性,說是因為那些人對政府管治沒信心,而不會提及移民者可能是因為反對派的作為,才作出移民決定之可能性。

某些事件發生了,反對者常會問支持者一連串問題,若支持者回答不出便覺勝利,但支持者猜想出來的「可能性」有何意義?抑或是尋求「真相」更適當?無論那真相是否自己所期望。

亂糟糟的邏輯。

2019年7月22日 星期一

言錯者對

曾經有過一次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候任的一人被攻擊家居有僭建物,民望大跌,後來上任者被揭發,原來同樣家居中有僭建物。

多少年來,多少事例,都支持了一個現象真的存在:當一個人口中抨擊別人做了某樣事情時,在其他人眼中,那人便一定沒有做相同的事。

近日的香港,亂到不得了,如上的情況,頻頻出現。當某派別人士出來說話,批評他人所作的行為,明明說話者自己也有做過,支持者卻提都不提。可嘆朋友圈子之中,犯上同樣毛病的也為數不少。

2019年7月21日 星期日

簽名書

看到各方諸友張貼到 Facebook 上的資料,知道今年「香港書展」中的倪匡活動,設有簽名安排,不過只派籌 100 個。見有些朋友所示號碼是百名之內的,另外有些數字過百,想便要失望了。

作者把書本送贈出去,又或是由讀者拿書前來索取簽名,都是不論在香港或是中國內地,都有出現之事,不過處理的習慣,似甚不同。

香港所見,有最簽單的只簽下署名,再多少許的,會附上日期;若會同時寫明上款的,通常會同時有「指正」等之字眼。這種簡單的簽署方式,佔了本地作家中很大的部份。

所見內地的作家贈書,簽署時除了上下款,很多時還有一段內文,所寫的有時是感想,有時是有關書本的一些歷史源流;若是後者,對於後世文史哲學者研究的工作,可以很具參考價值。當然,讀者可以要求作者多寫點什麼的,不過很多時會覺得不好意思多阻作者,便沒有做,而身為作者的,習慣了簡單行事,遇上要求,也未必能想得出可以寫點什麼哩。

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遙祝倪老

明天「香港書展」倪匡先生又有一個活動,今年應不能前往捧場了,祝他活動成功。

倪老性格,所謂「講座」也者,都是要以「談天」的方式進行,效果如何,很視乎主持人的功力,當然也要看現場觀眾所提問題的質素。

過往所見,觀眾提及,不外乎兩大方向,一是倪老的「個人資料」,二是他的「個人觀點」。倪老形容自己是個透明如玻璃的人,出道之後所有行事都是世人可見的;至於他的過往以及私事,經過那麼多年來許多文章和影視採訪的記錄,幾乎都問遍了;至於個人的觀點及感想,按幾年前的同類型活動中所見,大概會有不少和當下香港的政局民情有關。

倪老向來直言,但這個年頭,無論有多大理據支持都好,直言者都會被反對派厭惡和杯葛,我希望倪老可以免此一劫,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完成了這次活動就好。

2019年7月19日 星期五

嗟來之食

不時到快餐店中幫趁。

很多人以食物健康為由不支持到快餐店去,我則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倒另有一事,令我感覺不舒服。

事情主要發生在英文名稱以 M 字開首的店子,但在其它食肄中也會見到: 後台的人一路照單製作食品,完成了的便推往前線,卻又常見到前線員工不知道食物準備好了,又或是知道但卻無暇處埋,食物便東歪西倒地堆在一塊,驟看仿如被遺棄不要的東西似的。

付錢買東西吃的,不就真是如大爺般尊貴,但亦不必面對這樣像是嗟來的施捨之物吧?

2019年7月18日 星期四

期待之書

今年多位老友都有自己的作品推出,而且面世日子都是接近書展。

比較上最期待的一本書,是邱健恩博士所寫,和金庸作品之改編漫畫相關的書。這書我有所協力,但極少極小,主要都是邱兄盡力要把這書做好,穿梭多國,搜集大量珍貴資料而成。

從小到大,看過不少漫畫情節,其實都是源自金作的,可以知道那些故事創作背後的故事,真令人興奮。如何能不期待? 但應要等到八月。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原來藏書票

還在談為何忽然今年常聽到有人提起「藏書票」這物事,原來 2019 年的「香港書展」有個名為「方寸情懷」的展區,會展出香港及海外多個國家的精選藏書票,還會包括藏書票的製作工具 ( 版畫機 ) 及藏書票協會特刊等等。

除了硬件的展示,又兼有教育,展覽期間亦會舉行多場講座,是關於如何欣賞藏書票及承傳這門藝術的方法等。

之前談到的各書刊作者及/或出版人,是否就是因為知道今年活動中有這一環,所以在設計精品時便會把「藏書票」也加到考慮項目之一?否則這種在本地較為冷僻的文藝品,突然有多人同時提出,巧合至此,真是「六合彩」也有得中了。

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忽然藏書票

今年書展期間,施仁毅兄伉儷主持的「豐林文化」會推出和倪匡作品相關的書籍,同時會以倪作相關的題材,推出幾款藏書票。無獨有偶地,另一位朋友今年有本作品要推出,設計特別版的附送禮品時,藏書票也是考慮選項之列。

中國古籍的設計,便於用藏書印而非張貼藏書票,但即使到了今天,中式書本也用了西方模式,用紙厚了,但是藏書票在香港也還是不流行。

少年時期,買過一些關於藏書票的書籍,後來也知道有些相關的期刊,是陸續出版的,不過漸漸發現到,世界上的藏書票數量近乎無限,且又沒有什麼系統,認為那會是一個沒止境的追尋,便沒再購買有關的書本了。

今年會否因為什麼原因,會收進幾枚藏書票呢?

2019年7月15日 星期一

巴士 vs 鐵路

工作需要,常要跨區走動,主要的交通工具選擇,便是巴士及鐵路兩者。

除非相當肯定在鐵路上可以有座位,又或是車程很短,否則多會選擇乘搭巴士。體能的考慮,是一重要因素。

有的地方,把這種工作上的往來走動,叫做「通勤」;「通」之時還要「勤」,聽起來很辛苦,但若可在車程上清減少許積累著的瑣碎工作,人會變得輕鬆的。

而且「通勤」之時,也可「通『懶』」,小寐一陣子,充充電,也很好啊。

2019年7月14日 星期日

沒有升降機的兩小時

回到住處,得知升降機停用了。我剛好來得及看到消防車及消防員離開,知道之前應該已經處理了一段時間。

事緣地庫有水管爆裂了,根據工作指引,管理處把升降機都升至最高停泊住,以防機件被水浸壞,事情便更嚴重。

關掉水掣,清防積水,由維修商派員檢查以確保機器可以正常運作,才再重開升降機,我眼見的時間,也有足兩小時;我知道以前的,影響了多久,便不知道了。

低層住客,可走樓梯,我住得較高,再加上手拉重物,便選擇了等待,而且時間尷尬,附近的食肆大都關了門,等待之時,也只是在花糟邊坐著而已。

若是機件壞掉,而又不能不回家中拿取東西的話,便不堪設想。

2019年7月13日 星期六

書展步近

今年的「香港書展」,有十分微小的協力,提供了十分小量的物品以作展覽,也獲主辦單位贈送了出入證件、門券,及在小說大師的活動留了位。

可是至今也還不能肯定是否能夠出席。

本來公務已多,這兩三個月家中又有事要處理,凡是周末、假日等之空檔,都要利用,出到市區甚至過海去花費數小時聯誼消遣,變得奢侈,而且不能肯定不會臨時失約,便不敢答允任何安排。

直至此刻,都沒什麼敢落實。

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

行船爭解纜

家中有些事情要辦,所以知道剛過了農曆初九,但卻錯覺以為是七月,實際只是六月。

距離農曆八月十五尚有頗長時間,但今年十分特別,已經吃了月餅,而且是一次過嘗到兩款,事緣到訪客戶之時,當事人客氣,到附近相熟老牌餅家處買了兩個月餅回來,和各同事分享了。

也許和是否老字號出品無關,所吃的一個蓮蓉月餅鹹蛋黃油水夠,在現今市場來說也不是常見,但味道則是太淡。金華火腿月餅水準更高,可是非自己所好口味,不會留下很深刻印象。

昔日著名月餅廣告用語,「行船爭解纜,月餅我賣先」,今年,則是「月餅我吃先」了。

2019年7月11日 星期四

工作之變

工作環境又有變動。這次的變化,心中已預知有此可能,只是沒想過會來得如此的快,相當突然。

說是「突然」,當然只是因為我的身分,獲告知得較遲,好一些涉及事中而又地位較高者,定必早得消息。

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我的工作是沒有不同的,但另一方面看,又不能說沒有影響,因為同樣的工作中,相處的人不同了,過程中的感受以及可能出現的結果,也會有差異。

以後情況會好了還是壞了,沒有人可以逆料,只是自己現在,仍是感到樂觀的。

2019年7月10日 星期三

久違看電影

本來就對看電影並不熱衷,都是隨緣觀賞,近年時間不多,看得更少了。

在家中工作,面對電腦,多會找點電台或電視節目襯底,聽著聲音來進行,沒那麼沉悶。這天十分偶然地,轉到電視匣子的電影頻道,半聽半看了一部韓國電影和一部香港出品,都很不俗。

感覺上兩部電影都是小本製作,劇本也不是沒有瑕疵的,不過看來娛樂一番,也合格有餘。

香港的電視行業,很長的時間內,都是兩個電視台之間的競爭,而有不少例子,一些在細台拿不到理想收視率的節目,在深夜時段重播時,偶然看到,卻又覺得有一定吸引力的。很可能是因為在不同場合,我們對於節目的要求標準,也有所不同吧。

到戲院去看電影,都沒怎麼想了;甚至租些影碟回家中觀看的計劃,亦拖延良久。下次可以較完整地看完一部電影,又要待到何時呢?

2019年7月9日 星期二

沖劑

有些飲品,備不到太多,便買了些沖劑存著,需要時才以水兌開飲用。

不知是否我的心理作用,總覺得即飲的版本,和用沖劑自己製作的版本,味道總是不一樣的。

現今流行許多粉狀的沖劑,不過在我們一輩的童年,卻是液體居多;很多「果汁」都有濃縮液,用開水沖開,溫度自行調節,所謂「橙汁」、「提子汁」等,其實也只是意思意思,味道和原來水果的相比,差太遠了。

常覺得,即飲的版本,是製造商以專人調成,以配合大多數的用家味道,所以會很合我們的胃口;到要由我們自行調校,多些少些,冷些暖些,雖說多了自由,卻總似不如「專家」的出手。所以沖劑於我,是次選。

2019年7月8日 星期一

為鑑不能

現今社會,不少朋友,所行之事,和他們一向支持的邏輯、道德信念相左,不過他們自己又不覺得有問題,叫人苦笑不得。

原因可以有兩方面,可分為「自覺的」和「不自覺的」。

有些人平日所談的那些理論,只是模仿別人照說出來的,自己並不真正了解或認同。昔日,創出了一個詞彙,叫「口頭禪」,大家照跟照說些高深莫測的句語,真要和人詳解,卻也是不能的;不過連「口頭禪」這詞,也已成了人們口中的口頭禪,說者常說,亦不明白背後理念。

有人些是明知過去有人綜合過歷史,得出了血汗的經驗,明寫著訓條放在面前,人人都知道的,但也不理,原因是「這次情況不同了」。可能前人的經驗,也是歷經千百年億萬個案例後才總結出來的共同元素,但使用者又要把共同元素之外的不同標榜,一手抹殺前人的總結,以自己的行為、自己的犯錯,替前人訓教再添一次血的案例,更鞏固了前人的理論,世道無情,真真無奈。

2019年7月7日 星期日

統戰

新的「佔領運動」餘波,以另一個面貌在社會中出現,聚眾抗議大型公園的使用問題。親友中,有不支持「佔領」的,也表示有興趣參與該活動一起反對。

多年前的「七一遊行」已經出現這種策略,由所有人表達同一訴求者,變成不同訴求人士聚集一起,互成支持;單一訴求,不論提出者是有十數人、數十人、數百人還是數千人,都集合起來,總數的數以十萬計人數,都可以讓「持份者」使用,拿來表示全是支持自己的議題,聲勢浩大無比。

年紀很小時,已經聽過成語「濫竽充數」的故事,這策略的應用,也就是很好的案例了。

這種「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的手法,其實有點像人們常說中國「共產黨」所用的「統戰」手段。這種手法,運用得宜,最利害之處,是被統戰的人通常都不覺得很痛苦。

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崇拜偶像

明星藝人,因社會事宜發聲,備受抨擊,更遭粉絲離棄。

喜歡某些創作人的作品時,很多時都是因為作品本身,而把創作者當成偶像,也往往不是創作者的主動要求;這種被動的光榮給剝奪了,當事人的感覺不會好受,不過也應以平常心淡然處之。

我們少年之時,看的小說、漫畫、電影,當中也不是沒有強烈的政治立場者,不過會捧場觀看與否,主要就是基於作品本身;粉絲因自己喜歡某些作品,延伸至喜歡了創作人,而要求創作人與自己在所有不同議題上都有一致想法,絕不合理。

但這種不合理的事情,目睹的也不少。

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

兵役

香港不論在港英殖民時代,,或是 1997 年「回歸」之後,都是特例,上百年來香港市民都不必服兵役。

常認為這件事對於國民的思想及行為模式,影響很大。

我也從沒服過兵役,只是從二手資料中得知,作為士兵,會被訓練成絕對服從上級的命令;不是說上司的決定必然正確,但若上級有錯便是由系統去追溯找出負責的人,又或者最終,由系統負責,不善的系統便作出改良,責任不在機動性地執行任務的士兵身上。

莫說香港一般的警察,就是高級的領導,都沒什兵訓經驗,所以臨場的決定和行動,並不會完全根據客觀環境判斷,而要摻合大量個人思維;市民對個別警員執行上級命令有所不滿時,批判也會針對個人,而非警隊管理層或系統本身。

批判很多時還沒理會一般「禍不及妻兒」的「潛規則」,而眼前這情況的人,「親者痛,仇者快」,明顯對立,殊不應該。

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

手寫信

收到一封信,因見信封上面有寫 ( 是「寫」 ) 地址而無收人名稱,猜想是廣告宣傳,果然猜中;沒猜中的卻是並不是一般商家寄出,而是區內的一家教會。

郵件中除了幾份印刷刊物,亦附有一張「百搭」的信件,則是全手寫的,內容適合任何性別、年齡、背景的收件人。現今世代,全手寫的信件已是稀罕,不是本身社交圈子寄出的更少。

想昔日,常收到「讀者文摘」的宣傳品,他們的「類似私人化信件」攻勢,是舉世知名的,現在,在高科技支援下,可以更容易做到,但又因太普通,突出不到,這種行動反而息微了,反而在教會宣傳中得以重溫一二。


2019年7月3日 星期三

成事。敗事

政府施政,市民甚多不滿,但若反問方法時,則具體提議不多。

社會上出現所謂「不合作運動」,則點子甚多,層出不窮。

其實很多社會上運作的環節,要百分之一百跟足要求執行,已經會出現阻滯,而一個環節波動開去,影響到其它,便會有大問題,這情況在道路交通上,也已屢見不鮮。

在工作上也遇過不少「成事不足,但敗事有餘」的人。在社會中這樣的市民比例若很高,大家便要反思自己的國民素質是否如自以為的好了。

2019年7月2日 星期二

人流


研究是否在某商舖做生意,該地點的「人流」是必然考慮因素之一。當然,最後一家店舖是否能夠站得住腳,還是要視乎商號本身的實力;「人流」高的地方讓店舖能有較大機會做到生意,卻非必然的結果。

「人流」一詞,包含兩個元素,當中「人」重要,「流」可能更重要。「人」可以指人的數量,也可以指人的質量──他們的消費能力如何,又是否有關生意的目標顧客,都是重點,不過,無論周邊的潛在顧客有多少,他們若不會走到店舖所在位置,也是枉然。

人流如水流,最重要是「順」。大型商號的出現或消失、公共交通工具車站的去留、天橋及隧道等設施的存在、自動電梯及升降機的方向、交通燈位以至路邊圍欄的開口設在什麼位置等等,都會影響人流的「順」或「不順」;這等元素的任何加減,就像「畫鬼腳」遊戲中一條橫線的增刪,足以令到原來的人流格局逆轉。

但要注意,人流的「順」或「不順」,雖然存在客觀判斷條件,但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心理因素;換句話說,是「人們覺得順﹝/不順﹞便是順﹝/不順﹞」。彌敦道雙數街號的那邊,連接登打士街及咸美頓街的一段也很寬敞好走,但偏多路人會捨大路而取後巷,令到登打士街休憩處旁的小路人流不絕,比起前面的彌敦道人流並不遜色許多,真是奇趣。

2019年7月1日 星期一

假日慢速

又是公眾假期,又是發現在家中上網的速度,低了很多。

是否只是個人的錯覺?抑或是事實?若是事實,又是何原因?

理由倒是可以想到個出來的,就是假日留在家中的人多了,大家同時上網瀏覽,爭奪數據資源,於是大家取得的數據太小,檔案上載及下載自然都慢了。

只是不知這個想法,是否就是事實。

2019年6月30日 星期日

法文數字

不少親友都懂說些法文,不過之前從沒聽過關於法文數字的問題。

看了這段短片,真是傻了眼。我應是一輩子都學不來的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XpmUKjn7oA

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

I.E. 不死

I.E. 即網頭瀏覽器 Internet Explorer 的簡稱。

在 I.E. 出現之前,我慣用 Netscape,而且很不想更換成 I.E.,但大勢所趨,愈來愈多網站不支援 Netscape,顯示不到內容,便只好隨大眾轉投 I.E. 陣營。

過了若干年,用了一個時期的 I.E.,市場上的用家又發掘了一些其它的選擇,然後我開始漸漸地,成了 Google Chorme 的技持者,年來使用,都很暢順。同時發現依舊堅守使用 I.E. 者,也漸少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I.E. 本應可以從生活中消失的,但又不然,主要是有些政府部門當年建成的網站,主要仍是以 I.E. 作主導;有些功能在 I.E. 用到,在其它瀏覽器卻用不到,真是無奈。今天一早,要替客戶尋找資料,到政府部門用搜尋器翻查,怎也找不到結果,到後來靈機一觸,轉用 I.E.,同樣動作,這次便找出答案了。

幸好電腦上,仍保留著 I.E. 這個軟件沒刪走。

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怪醫之創作記錄

阮囊羞澀,兼及其它原因,陸續出讓手上的一些漫畫。

有些是堅持不打算出售的───至少至今仍是如此,有些則是早想讓出卻未進行。此外亦有些最好保留,但有需要還是會處理掉。

有幾本託人從台灣訂購的「怪醫黑傑克的誕生」,本也在今次處理清單上,但幾次要把它們貼到網上拍賣場時,又都猶豫,最後都擱了下來。

這書的內容,圍繞著手塚治虫名著「Black Jack」之創作歷史而成;結構上,和我近年參與幫忙的「港漫回憶錄」系列類似,訪問了不同人士,由他們憶述當年的種種。有時同一件事情,在不同受訪者的環節中都有提到,不過角度不同,有時看來,又像有少許出入。幾次把出售行動擱下來時,都會把這書翻看幾頁,至今,仍未決定把它出手。

雖然這書並不十分古舊,應是願意付錢之後便可在市場買回的類別,不過暫時,還是先留下來吧。

2019年6月27日 星期四

重溫倪作此其時

隨著大大小小的社會事件出現,倪匡的小說「追龍」常被提及,讚揚倪老在數十年前很有遠見,預言到香港這個城市未來的問題。

這小說值得讚賞,就算不論別的,單只欣賞故事的小說技巧,也值一讚。至於所謂「預言」一事,又不能說是錯,不過倪老書中的這種預言式情節,出現過很多,當中猜錯了的亦不少,若只挑準的說不談不準的,便不公平了。

現今世代,我鄭重推介大家閱讀───或重溫───的倪老小說,是個中篇故事,叫「創造」,比起看「追龍」更佳。

看了「創造」,再作反思,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好處。

2019年6月26日 星期三

科幻 X 推理

2019 年的「香港書展」,把科幻聯同推理作為主題,便同時結合了我的朋友圈子中,兩批不同背景及喜好的人士,也有機會同時見到更多的舊相識,只是家庭中及工作上種種俗務纏身,也未必能夠參與什麼。

如果單以科幻作主題,能舉得出的本地作家,也真是寥寥無幾;若要擺展覽,除了倪匡有較可觀作品及物品可陳示外,其他的作家,恐怕數量上會相當懸殊。但若主打仍是倪老,那和幾年前的一次,豈不是重複太多?

有幾年,參與過「香港科幻會」的不少活動,可說是「因誤會而結合」。「科幻會」中許多成員,是真正喜愛科幻的,我則沒這方面的喜好;把「衛斯理故事」湊熱鬧地拉出來談,勉強算是我看得最多的科幻作品,但在一開始時,看有關小說,只是因為它是奇情小說的一種,並不特別因為科幻元素。

倪老的作品中,有朋友鍾情木蘭花的故事多於衛斯理的故事,今次的主題結合,正得其所哉了。

2019年6月25日 星期二

螖角之爭

老同學在群組中分享了一段「火山爆發」的短片,相當震撼;之後又獲告知,那是偽造的。

視訊或者是假的,震撼感覺卻是真的。當時即時湧現腦海中的,是「蝸角之爭」這成語。

聯想到這成語,自然與香港近期的事件有關。想到事件的種種,再想到若在下一刻便遇上了嚴重如視訊中所見的天災,結果會如何?

大家可以三思。

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餘波?未了

朋友談及香港新一浪的「佔領行動」,說現在的餘波仍然未了。我則認為,所謂的餘波未必真是餘波,事情有權可以繼續發展一段很長的時間。

現在的一班人,隨時結聚,有其組織性,但又沒有首領,這樣的話,官方要談判也無對口;不同的人,要同時散退,也未必能有共織,可能不會一下完結,只是漸漸縮小。

事情不是那麼容易完結,也因為糾黨的人把自己逼向死角,姿態太高,若政府不給出下台階,他們自己已不能容易有下台階退場。

就算以目的論,示威者繼續的理由也較大一點。之前爭取而得到接納的屬於「取威風」,可有可無的,也那麼堅持,到了現階段,他們要爭取的是「免追責」,直接涉及自身利益,恐怕更難了。

2019年6月23日 星期日

漫畫填色。填色漫畫

有些畫冊,繪有漫畫角色造型,黑白勾線,中間留白了的位置,可以讓人填上顏色。那是特地設計來作填色之用的產物。

從前的漫畫,內文幾乎全是黑白印刷,本來就不是讓人填色的,但讀者有時卻又會在上面空白的地方填上色彩。這並不是出版社的原意,只是顧客無意中製造出來的副產品。近日整理家中的一些舊漫畫,也有一些有如此情況。

我本人是個連在新書簿上必要寫上姓名或編號時,也猶豫著不忍心動手者,上述行為自然不是出自我手,只是有些書本是二手物,購入之時已經有上手物主留下的痕跡。

舊漫畫有市有價,但被畫花了的價格便會大跌,甚至本來會大受追捧的,也會變成無人問津;如此說來上述行為應該不會出現,但偏偏又出現了,原因是動手者動手的當年,還不能逆料未來書本會那麼值錢,否則,理應會忍手的。

現在的藏書中,有這種情況的,當然不是好消息;要把書本售出去的話,價格也要大打折扣了。

2019年6月22日 星期六

惜緣聚會

今年「香港書展」又因題材相就,海外友人亦會有公開活動,所以一班難得碰頭的老友,又會同聚在香港,是個約見的好機會,卻不知最後會否成事了。

有人發起,有人和應,若能搞成,當然是美事。建議的人腳,恒常在兩岸三地活動;即使同是身在香港的多位,也不常見面。所以同樣的人,今次之後,再要同聚,恐怕不易。

而且現今社會,大家想法分歧,聽過數十年的友誼也可在一朝決裂的,將來的事,誰說得準?就趁緣份仍在,盡量會得一次是一次了。

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夏天到了?

是日「夏至」。即是說夏天已正式開始了?

香港的四季變化,一向不明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更漸漸成了彷彿只有夏、冬二季,而且,夏季所佔的比例還好像愈來愈大。

我們在城市生活,不像農夫、漁民,十分著重四時變化,不論它們被稱為夏天還是冬天,只看是熱是冷。就算那一日明明是冬夜,但炎熱得很,我們也跟把它視同夏日的看待。

夏天之時,宜穿輕薄短袖衣服,這是常識,不過通常這種衣服都沒多少口袋讓我放置雜物,沒有了一些零碎東西如筆、手帕、紙巾等隨身即時可用,很不就手也很不慣,往往因為如此,便穿了較多衣服,真是有苦自己知。

2019年6月20日 星期四

港漫加價?

網上看到消息,現在僅有的幾本香港模式薄裝漫畫中,會有加價,加幅甚至是由現在的 HK$20 加至 HK$28。

現今漫畫市場萎縮,利潤低,易結業,所以如一般商品那樣,基本上就是兩大方向可走:壓低成本,調低售價,薄利多銷,希望因為讀者數目有所提升,而令整體利潤增加;再不便是走精裝路線,提高質素,預了曲高和寡,但希望因每本書能獲得的利潤高了,整體可賺更多錢。

兩種路線,難言何者較佳,說到底,都是「成敗論英雄」,由結果反推選擇的好壞。

不過如性質論,流行讀物,就是應該流行,讀者量太低的話說不過去。有點像過海隧道的收費,可能兩個方向也可成功,但收得貴而用家少,車流稀疏,就算可獲得不錯的利潤,大家都不會認為成功。

記得當年「鄺氏」也用過類似的手法,市場上普遍港漫定售約 HK$13 時,有批新書定價 HK$10,而把常見的彩色印刷改成黑白印刷,成績也不驕人,不知會否被人用作借鑑?

2019年6月19日 星期三

小說字數

老友給我一份舊稿新排的小說我看,差不多同時,又有一份作家新寫的;看看兩者,頁數相若,總字數卻有約一倍的差別!

當然,不能作家的寫作模式不同,有些段落很長,有些較頻密分段,這對整篇小說的空間感影響也不小,不過總的來說,新派的小說成書,比從前的需要較少的文字,算是個不爭的事實。

記得年輕時聽人說過,一本小說,字數需要約十萬字上下,那「上」和「下」,大概有兩成左右的空間,即有些書可能短至八萬字左右,也有的可能多達十二萬字。這大約便是昔年的主流。

現今看到新寫的一本,只約四萬餘字,只是比起當年的所謂下限標準,還少了一半。令到全本書的頁數得以維持,除了字體大少許、行距增少許外,也加插了不少跨頁的圖畫;章節甚多,但當中短小的不罕見,可能三兩版內容便算一章,而每章的章目又佔了一版───至少,有時視乎設計,可能是兩版。

兩種小說,拿在手上,翻開閱讀,是完全不同的感覺,即使不論書的內容本身。

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舊同學在 Whatsapp 群組上論政事,有擦出火花,但還算是平和收場。知道大家都是因為珍惜許多年前已建立起的友誼,比一般更加克己;若是換了在其它地方或其它社交圈子,可能大家乾脆 Unfriend / Block / Blacklist 了便算。

政事並非不可論,但若雙方的分歧,如宗教事宜般,只可有「信」或「不信」之分時,便不可論,因為一方不能有客觀實證支持自己對,但也找不出同樣的實證支持對方不對,爭拗的話,也就只能永恒地爭拗而不會有結論,便不如不論。

有些事情,是明知雙方有不同看法,也是非有個綜合結論不可的,例如子女教育,便是一例。主要因為兒童成長只有一次,而大家也普遍認為,兒童接受教育也只宜一次過,不同的方法,選錯了便後悔莫及,所以兩夫婦即使明知談起來有爭拗,也還是要談。

其它大部份的情況,都不是非論不可的,也還是有人硬要爭辯直至所謂勝出方休───或勝出後兀自喋喋不休,徒然破壞了不少友誼,大可不必。

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記者在前線

香港出現多次大型活動,我們身在室內者,便是靠大眾傳媒記者在前線的報導。

記者在現場,不能宏觀掌握很大範圍的變動,而包括人手、時間等的資源有限,如何調配使用,很多時都是靠記者現場的判斷。香港的活動規模及危險性當然不及真的身陷戰爭之中的地方,不過記者在前線工作,也如戰地記者一樣,總有著受傷的風險。

在事故現場,混亂之中,誰是記者誰不是,未必一眼即可辨,是個問題,因為警方行動時容易波及記者,而另一方也易借助記者為肉盾,窒礙警方的的行動。我認為不論在場者是否有記者的身分,應有官方指定的衣著作標示。

因為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擁有記者身分,便抹殺他參與公眾活動的權利,便若容許一個人在活動之時,理應按照警方指揮的,卻可隨時身分一轉變成「中立者」,在避開警方的規管後又可搖身一變當回活動中的活躍一員,實在不妥。

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插圖之缺

「龍之天地」的網誌勉勉強強一直維持住,不過在文章中加入插圖的工作,卻已擔擱許久。

一文起碼配一圖的動作,在 Yahoo Blog 的年代已有。當時寫的不少內容,沒插圖輔助讀者便難明;後來看著一些文章有圖一些文章沒圖,系統顯示出來的效果不對稱,感覺不佳,便連不必有的地方也加圖上去。

可有可無的插圖,有時看來突兀,有時亦有神來之筆的。自然,愈抽象的題材愈難想到應用什麼插圖。

近月連文字也只是勉強應付住,插圖方面要想、要找、要整修、要加插,功夫說多不多,但積累起了一定數量後,說少也不少,便只好留白至今了。現在還是說不上什麼時候可作處理。

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商舖的價值

十多年前的香港,市場上幾乎是沒有專門從事商舖買賣/租賃的代理行;有資深從業員想把本來屬於專業選項之一的商舖投資加以普及,還需要在報章上購買廣告版位,刊登放盤廣告之餘,也加入專欄,教授投資商舖之道。

當年的上司古先生有一系列文章,以〈舖市13招〉的專欄名稱推出,詳細講解眾多會影響到商舖價值的元素,當時是個創舉。該專欄內容雖然已經十分深入淺出,但對於部份投資者來說,可能還是會感覺不易套用;古先生結論出的一個衡量商舖價值大原則,精簡許多,也更易讓人明白及認同,是我跟客戶討論時沿用至今的,叫:「租客搵到食」。

只要租客能借助一間店舖經營而獲得厚利,便不怕從利潤中分出更多「街外錢」給業主。

店舖的價值,在於它能提供給租客獲利的助力有多大。一條僻靜街道的細小舖位,也可以有商號突圍而出;這種輝煌的成綪,通常是靠商號的自身努力和突破而得來,而非依靠物業的硬件,但業主眼見心雄,錯誤以為把租客換成任何商號,都可有同樣的好結果,便大幅加租,到逼使租客離了場,最後舖位空置多時都未能租出,又或是頻頻更換租客都沒有一家可以持久生存的,例子不少。

前租客不能持久,令到各界的準租客卻步,業主叫租能力愈來愈低,能收取到的租金比起初時長情租客願意付出的甚至會更少;想要把舖位售出時,投資者買舖求回報﹝現在的和潛在未來可收取的﹞,回報低時他們出價便低,當中道理,並不難明。

2019年6月14日 星期五

五年之差

新一浪「佔領行動」出現,想起幾年之前的事,感覺前後社會反應很不一樣。

幾年前,事件期間,在大型商場及公共交通工具的車廂中,電視播放有關新聞消息時,周圍都會聚有一班人在觀看,密切留意情況發展。

這一次,情況的變化更多更大,但在街上看到聚集在電視旁的人群,已經不見了;連在交通工具中,乘客都沒地方可去了,屏幕上在播放有關消息,乘客都沒抬頭去看。說他們已經變成透過自己手提電話收看資訊麼,連這也沒看到,大家仍是如常的在看劇集、玩遊戲、傳通訊。

在公園的兩位長者,在談論事件,也只像是在討論「中學生應該談戀愛」般普通,語調平和,沒有激烈的情緒。

社會的關注程度,比起早前所謂「安心事件」的藝人出軌事件更低,這當中,一定有些啟示吧。

2019年6月13日 星期四

紅與黑

社會不安,爭拗頻繁,有人把在公開討論區的頭像改成全黑。

用全黑不如用全紅。

這是個見血、見紅的日子。事情還未完,因為有人燃起了火種後,讓火種留下,並說他們的事情已了,以後發生什麼再不關他們的事;然後火勢無人控制,更且煽動,令火燒得更烈,旁人受傷,玩火者也受傷。

有人動手;有人沒動手,但站在動手者背後支持。當動手的人惹來反擊時,便由沒動手的人去出面,反駁說自己都沒動手,也受波及,十分無辜。

用黑,好像在表達出事後的難過;用紅,可讓人知道,事情仍在燃燒之中。

2019年6月12日 星期三

會無期?

又近七月,又近書展的日子。

今年的書展,有好些活動都有認識的人參與,當然,還有一如以往,比較集中在一年中這個時候才推出的新書。所以,本來,我想,在書展的日子前後,會有不少朋友發起的聚會;現在,我想,因為香港的社會動盪,聚會未必會有,有亦未必能避免不歡而散。

認識經年的朋友,通常都會知道彼此的脾性及行事習慣,所以便能猜想到在什麼情況下,對方會有什麼的反應、怎樣的說話,而且也知道那些反應和說話,是輕易改變不到的,便知道,有些說話,講亦無謂。

由是,知道會不歡而散的聚會,可能也不會有人發起了。

2019年6月11日 星期二

新聞報導選擇

家中收看到的電視頻道不多,所以要看新聞報導,本來選擇也不多;而又因是利用電視匣子收看節目,要在不同電視台的頻道中轉換,相當不便,就形成了基本上只有一個電視台的新聞報導可看的狀況。

就算不理負責的記者之技術水平高低,單只以人手安排作考慮,當然是有多家電視台,各電視台又有多人派駐在不同地方,可以覆蓋較大範圍的地方採訪。現在是一個電視台支撐,派員又不算多,要攤分報導同一時間在多個地方發生的事情,效果欠佳。

看到個別的片段,聽到記者報導說剛才場面如何混亂,攝影師捕捉的鏡頭卻只是一群站定了駐守的警員,完全感受不到記者所形容的情境,不禁令人回想昔日,看到一家電視台的緊急新聞報導覺得有所不足時,可以立即轉到另一個電視台觀看的日子。

2019年6月10日 星期一

價值觀

香港人的見解,又再突顯兩極化。這種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平時大部份人都深藏不露,以免影響到生活,只在個別情況表達出來。

兩大派別,仍以顏色分類,一是「黃派」,一是「藍派」。大家的價值觀不同,形成分歧。

價值觀是大家看重事物的優先次序,這種次序的出現,又往往和時間線有關。有人主張活在當下,現在盡情歡樂就好;有人認為太過集中在現在的歡愉,會造成日後的不安,不如略降低些現在的快樂,以求未來不致太過痛苦。這種「現在」及「未來」獲得好處的做法,便是價值觀差別的基本。

這次香港之亂,主因是「修例」的個案;因之而出現的遊行示威,最後也不能所謂和平收場。有人強調「修例」之後,政府未來會擅用在法律框架下的空間,又甚至會不守信諾,造成惡果;那邊廂,有人說反對之人在遊行之時也是不守原先約定,事後的聚集亦是擅用在法律框架下的空間,遊行人士強調的未來之惡果未見,現在的惡果卻是親眼目睹的,因而反對。

有人───很多人───會說那些只是小眾,小眾不代表他們,但這說法是沒用的,因為意見既已歸了邊,任何持相同意見的人都會是一體看待的,自己內部有做得不好的人,扯了自己後腿,也是只能埋怨,而劃清不到界線。

2019年6月9日 星期日

心情與歌曲

工作得苦悶,加上心情欠佳,利用電腦之時,最佳安排是開啟一個音樂節目,手上忙著時,聽著一首接一首的歌曲。

選的音樂節目,最好是歌曲為主,主持人的說話,宜少不宜多。

因為工作時間會較長,而音樂節目時間卻不長,所以播放的,多是電視節目而不是電台節目,便是貪圖系統可以一集集接續播放下去,不必停下來處理,開啟另一集內容。

任何節目,一定要選主持人,因為只有大家的選歌口味相近,才可愈聽愈令人享受、放鬆,有此一環,則變成節目雖多,但聽來聽去的節目,也總不出那麼幾個了。

2019年6月8日 星期六

抓狂職人壽司餐

有說這段短片是以數千張硬照連貫而成的,叫人難以置信!

片長約 5 分鐘,一直看一直看,停不了;到了後段,已知之後的內容是什麼方向的,還是停不了,繼續觀看,直至看完為止。

近期納悶,看了這段短片,有舒緩作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uUonVsI5Tg

2019年6月7日 星期五

找空間

政府規例諸多規限,有機會列席一班創作人的飯局,聽到他們所講,對策也就是繼續做,小心地測試政府的底線和市場的反應,能闖關成功的題材和做法,而又可在市場獲得小成功的,認為有可發展空間的,才沿用下去;也不敢做得太成功太大,怕政策一改,「槍打出頭鳥」,成為示範對象。

回看我自小看到已成功的創作人,不論是漫畫界的黃玉郎上官小寶上官玉郎上官小強等,又或是小說界的倪匡馮嘉等,都有極大量不同題材不同方向的作品,我們見到他們專精某個範疇之時,已是經過許多年的海量嘗試和失敗之後的結果,現今,創作人要做的,也就是前輩們的舊路而已。

這種做法,看來雖笨拙,但也許,正是王道。

2019年6月6日 星期四

創作框架

中國內地公布一連串加諸創作故事上的規限,看到了,感覺莫說要寫好一個故事,就算只是想寫到一個故事,只要對自己作品水準有所要求的,都會感到煩惱。

對於某些題材來說,有些元素是一向「必有」的,一旦拔走,要如何找到替代品,令人費煞思量;而且任何環節,當中有任何微小的改動,很多時都要調整周邊的設定來配合,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從頭到尾,都要修改,十分大件事。

有人提倡要給創作人絕對自由,這一點我是不贊同的;我認為在一定框架的局限下,千方百計來想出空隙讓故事可以發展下去,才能有叫人驚艷的點子。但規限太多,便成問題;而若規限可以隨時增修,「搬龍門」時,便更讓創作人無所適從了。

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一個關口,迫在眉睫,正盡力處理,是否能夠渡過,尚未可知。

前路如何,仍然未知,對於家中生活,肯定是天翻地覆的變化;變化所帶起的人事波動,會餘震多久、有什麼影響,也是未明。

無論如何,收入為王,無論路是怎樣走,刻下只好埋首工作,尋求突破。在這方面,也遇上了好一些貴人,但地產代理行業,性質上便是「先去利人,別人才能利己」,如何能替人找到合適物業、心頭好,說來容易做時難。

只好「盡人事,聽天命」,做好自己一環再說。

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八九。六四

在 1989 年打後,對於中國人,每年的 6 月 4 日有了不同的意義。

一直以為當年之事,認同行動的及不認同行動的一方,早就歸了邊,就算當中有因為利益而委身其它想法的陣營,在個人的層面上,是否相信當年的說法,是既定了的,沒想到多年之後出現了一場「雨傘運動」,動搖了這個情況。

北京之事,發生地點相隔甚遠,即使身在當地者,亦不能同一時間同在多個地點,全面掌握所有的狀況,只能靠各方記者及各界人士提供的片段資訊,重組案情;想法的差別,在於所重組的案情面貌如何,以及個人的解讀如何,對於作為基礎的片段資訊,大家都接受了而不疑。

「雨傘運動」之時,發生就在本地,許多人親身站在人群之中,處於最前線,親眼目睹一些事情的實況,但之後對於同一事情,卻可以出現客觀上完全不同的形容及說法,令到部份人士驚愕之餘,也令他們聯想到:我親眼目睹的一件簡單事情,也可被扭曲成其它的說法,當年我透過第三者資料所知道的大事件,是否也有被人扭曲之處?

「六四事件」之後,無論中國政府如何說法,只有愈描愈黑,看不出可以自行洗刷污跡的可能性,卻沒想過反而是另一事件,會令更多人懷疑中國政府當年是被蒙冤了,實在令人始料不及。

2019年6月3日 星期一

藝人年歲

又有演員離世,據報上資料,得年 69 歲。聽到消息後的即時反應是:「這麼突然!」「他的年紀也不是很大啊!」仔細了解後,知道事情不算十分突然,當事人的年紀也不是真的很小。

對於娛樂圈中人,我們常可看到他們的舊日作品,又見他們仍然活躍演出,不覺他們老大,但是只要一想,我們自己的年歲也已高,而我們所記得那些藝人的經典作品,不知不覺,可能也已是二三十年前的演出了,如果當年已是演出中年角色者,在那時的年齡上增添二三十歲,數字也是會叫人吃驚的。

當年在劇集中扮演老年人的,到了今天身體狀況如何差勁,也應是意料之內的事了。

2019年6月2日 星期日

種種粽粽

時近端午,市面上看到很多粽子在發售。

月餅不是平時見到有售的食品,近年在中秋節前,也有不少餅家、餅店加入行列,製作自家月餅出售;粽子是在粥店等地方,非時節期間也見有售的,到了端午之時,數量更是增加許多了。

中國式的粽子,大江南北,林林總總,已經令人目不暇給,現今還有引入包括東南亞地區的粽子,亦有從前少前提及的台灣地區的款式等等,有素的有葷的,有甜的有鹹的,有小型的有巨型的,十分吸引。

糯米製食品,有種神秘的吸引力,比起用白米製作的食品,有更多的粉絲,不過無論如何喜歡進食,集中在端午前後的日子,應該怎也不可能嚐遍全部款式的吧?

2019年6月1日 星期六

置香蕉

常想在家中備些水果,但又常有困難。

最主要的,當然先要配合家人的口味。然後一大難題,是水果的保存,因為家中的消耗,量不大,速度亦不高。

香蕉是很想常備的一種水果,但難度又頗高,因為經常遇到的情況是:今天看來還很生澀,明天看到好像一下子已有熟爛的風險了,叫人心情緊張。

有一種店子說是叫「超甜香蕉」的,香氣和香味不及一般的地捫香蕉,但質地較硬、較慢起黑斑,也可以保存較長時間,似乎較適合家中購置,只是一來價錢高些,也不是到處看到有售。

兩種香蕉,看外表,我並不能輕易區分開,所以只有依靠商家的說明及保證。有一次見到店子有售的香蕉,看來是超甜蕉,但問店員,他卻是連「超甜蕉」這名也沒聽過,所以明顯只是一般的香蕉吧。

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常備題材

不論是在什麼媒體,要每天撰寫文章,定會遇上題材乾竭的問題。

其實以我個人為例,腦袋中還有不少題材是想寫的。───甚至敢說,是計劃了將會寫的。不過很多那種題材,都是一個專論,要寫的東西太多太雜,不想顯得太過凌亂,便要先好好組織,這一來,便輕易不敢動筆,也不知何時會有較多時間,可以動筆。

有一種題材,卻是經常會自動出現,而且也讓人產生感想的;寫出來的東西,也易讓人有共鳴。有如此的好事?真的有。說的是特定時期的開始及終結。

一年的開始、一年的終結,一個月的開始、一個月的終結,一季的開始、一季的終結,一個世紀的開始、一個世紀的終結,諸如此類。遇上開始的時候,寫夢想、寫有些什麼打算做;遇上終結時,寫感嘆、寫有些什麼說了要做而沒有做。

看,不知不覺,已是 5 月的最後一天,一年十二個月已經過了近半了!怎不叫人唏噓。

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

感嘆號

協助整理過一些性質是劇本───或本來基礎是劇本的小說,見到文字記錄上許多許多的句子,都是以感嘆號作收結的,不知是否編劇界中的一個行規。

我整埋那些文字,其中一個方向,便要把那些感嘆號減少。感嘆號用來強調語氣,用得太多,全部東西都強調了,反而等如沒有什麼強調得到,唯有把它們用得疏密有緻。

───情況就像是讀書時的筆記,全部內容都用螢光筆「強調」了的話,重溫時反而找不出哪些真是比較重要的。

這種減省工作也不容易,因為減得不夠,不見效果,但改得太多,又怕太破壞作者的個人風格,反而不美。

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吃飯速度

吃飯的速度,算是快。說的是咀嚼吞嚥所花的時間,同時,也指整個用餐所需的時間。

二人同餐,速度懸殊,要處理不易,但一般來說,多是吃得快的人,遷就吃得慢的人;吃得慢的人,未必可以加快,但快的理論上一定可以放慢。

若自己進餐,十至十五分鐘之內,應已可完成,但現在往往吃頓晚飯,都會吃上個多至兩個小時。進食的過程不能說是辛苦,不過到了每晚想睡覺時,尚有不少事情未辦,而又知道自己本可有多些時間處理些積壓工作的,感覺便不舒服。

一個人的生活,和共同的活動,學問大不相同。若覺得有問題,能否改到呢?又可以如何改呢?所以都說做人難嘛。

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雨傘之數

雨傘之一物,和世間其它萬物一樣,要用起來時受歡迎,用不著時仍要人帶在身上,則嫌累贅。

傘子有長傘和摺合傘兩大類。家中兩者都有過不少,損耗量不低。

每當雨勢較大之時,出門便會選擇長傘,但若一天過去,叵家之時天氣良好,長傘便會帶來不便。這一天工作需要多重車程曲折,手上跟身的物品不少,一包二袋的,若再有柄長傘伴隨,便不夠便利,看起來也不雅觀,便把長傘留在寫字樓中,日後才再拿回。

───且不說將來在一個沒雨的日子,把長傘帶回家中時,看來便更怪。

至於摺合傘,我通常外出時,背囊包子中會常備。常把它帶在身邊,也不是很麻煩,可惜無論是購買低價的,抑或特地挑選貴價貨,結果也是很易破爛,所以重買的次數,真是不少。

一生之中,用過的傘子有多少?應該是個三位數字了。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公事隨身

工作上時間管理不容易,主要當然和工作量有關,而且活動的調度,常要與人配合,有點被動。有些工作,要在特定時間、地點才可進行,不能讓空閒時間拉上補下,也是原因之一。

日間工作,晚上個人活動,各自都有機會遇上比較悠閒的時間,本來可以做些在另一方面較急趕的事情,卻做不到,因為公司系統規限著。

有些公事要求的電腦記錄,非在公司的系統不能輸人,而且也不能遙控進行的,所以若要完成,便非回到寫字樓去不可。 ───即使因要見客,已到了別區,明知折回公司去時,餘下的工作時間不會很多時,也唯有如此一途。

有時工作上輕鬆了少許,私人事務急要處理,要用電腦做些什麼,即使在寫字樓中有設備可用,也未必可隨意;一來,公司電腦未必有相關的軟件,二來,系統也限制了不容許我們隨便插用私人的「手指」 ( 便攜式硬碟 )。這樣的話,要把私人電腦檔案帶到公司處理,或要把商務文件帶回家中,便只有經電子郵件傳送。這是多困難的一回事!

現在,常要在家中工作很晚,一定比例上,也是花在處理那些檔案上載下載、儲存換名之處哩。唉!

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曲線天氣預告

天氣在幾小時之內,變化很大,電閃雨狂,更掛起「黃色暴雨」訊號。

我們身在香港,反而不如在外國的親友密切留意著本地天氣變化,不少次天氣快變時,我都是先從外地張貼到 Facebook 上的帖子知道的。

又有位朋友,因為店子不大,平時替客人修理的東西都會放到門前,而每逢大雨,便不能不關門;而每受此苦,朋友便會在網上發帖子訴苦。於是間接地便變成了元朗天氣的一個報告站,我即使身在天氣良好的市區,也知道元朗的天氣變壞了。

這些曲線傳來的天氣資訊,甚有幫助哩。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蟲之源

家中近月出現些小蟲,遠看如一個小黑點般的灰塵,但到看到牠們蠕蠕前進時,便知是昆蟲。

此蟲何來?一直研究,一直沒答案。───起碼沒有肯定的答案。先不理它怎來,處理了再算,不過到網上找資料,卻不知如何去搜尋,因為不知道昆蟲的名字。用「小黑點」之類字眼去找,資訊找到一大堆,大家各自的形容,像是不同的昆蟲、不同的情況;有人貼出昆蟲的高解相片來旁述,說他們遇上的是什麼什麼蟲子,但我又沒有顯微鏡,如何去辨別手上的小黑點是否就是相片中的模樣?

試過收窄了範圍,認為可能是某一種類,而又知怎那種昆蟲,每當濕度高時會滋長,便去想什麼地方會是牠們的源頭;若說是木材,家中的木類物件,以及家具的木材部分角落那麼多,又如何能檢查到每一個小洞、每一條小縫的細節,看是否蟲子出處?

已預算了是一場沒有末日的戰爭,只能治標不治本的去找辦法應付住,忽然運氣來到,翻出了一袋久沒應用的食材,赫然看到材料已發白,並見袋子中的小蟲蠕動。這似乎便是源頭所在了!

這整個發現過程,詳寫起來,可以有很多細節,寫下來在「龍之天地」這裡分成多天連載,不過當然不會這樣做。祈望事件解決了,忘記了它便算。

2019年5月24日 星期五

空肚抽血

勉勉強強,算是長期病患者,多年來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到公立診所覆診取藥。而每一年半載,醫生又會安排取血一次,以作化驗,看看有否特別情況出現。

抽血的安排,常要空肚,即是不能進食任何食物;很多時可以喝水,有時連水也不能喝。而空肚的時間,有時 8 小時即可,所以約在清早去抽血,半夜 12 時前還可吃點東西;有時要足 12 小時,則連晚飯的安排,也要顧及時間。

若在日間活動,空著肚子多個小時,會相當難捱;安排在早上,讓那段時間在睡眼中渡過,是最理想的安排。所多人有相同的想法,所以診所在清早相當「旺場」,約定了的時間,準時去到,也要等待一段時間。

輪候到了,抽血之時,也要找經驗老到的護士,才可進行得順利,而且即使如此,有時亦要看運氣。抽血之難如何如何,日後可以另寫一篇網誌了。

2019年5月23日 星期四

老友在書展

2019 年的香港書展,有些主題,關連所及,一些久違了的老友都會在活動中現身;會否見到面,則要看屆時的時間安排,及跟大家的機緣了。

杜漸先生是香港文壇的老前輩,創辦過好一些雜誌,也寫過好一些外國科幻小說的中譯本,以及驚險小說。我仍在「香港科幻會」有所活動之時,曾與他在飯局及活動中碰面;其實只是我;認識他,他應不記得我是何人,上面概以「老友」歸類,只是因為行文方便。杜先生久居海外多年,今年也有活動,故特地回港出席。

葉李華兄則是研究倪匡作品最全面而又最有系統的一人。我唯一可被提及的公開獎項,就是李華兄主辦的「倪匡科幻獎」,而且當年與倪匡先生認識,也是因有李華兄的介紹,我和倪老先在電話及電郵中溝通過,才有後來的碰面和相識。不覺至今也有十多年了。李華兄今年也會出席「香港書展」的活動。

至於許多人一直期待的倪匡先生本尊,會否在今屆「香港書展」中現身呢?許多粉絲在期待;許多活動單位在努力。側聞的情況是:有機會,但仍存在變數。個人而言,倪老是有公開活動,或是會留家休息,都是樂聞之事,結果如何,一切也就隨緣可也。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公雞

電腦中儲存了好一些圖片,是在不同時間保留下來,想過就那些圖片中的人事物,寫篇網誌的,但不少已經備用了很久,還沒有寫到,當中有些,甚至已經經年了。

一張圖片,在元朗一家食肆門前拍攝,而在終於執筆的這一刻,該店早已消失了。

吸引我拍下照片的主題,是公雞。


年輕之時,若有人要我繪畫雞隻,通常會畫公雞,因為無論畫得多麼不像樣,只要在雞頭頂部及頦下添上肉冠,便很容易讓人知道畫的是什麼。那些年,活生生的公雞仍不時看到,尤其是我住在新界,又有鄰居親友養雞,遇到公雞不是怪事,到了今天,我卻有點懷疑小朋友有多少是見過生公雞的。

一來市民不能在家中養雞,二來在市場中見到販賣的雞隻,很多都是已屠宰了的,小朋友能見到活雞的機會已經大減,再加上市面上販賣的食用雞隻,都是以母雞佔大多數,可以見到活生生的公雞,更難。

難道要到動物園去,才可讓小朋友見到公雞?

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新舊愛情小說

近日先後看了兩部愛情小說,其一是典堂級的宗師的新稿;另一位作者,也很資深,但和前者比較,始終隔了代,算是後晉的一本新作品。

兩者的行文用字都很淺白,故事中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多,但交代都十分清楚,而閱讀起來,都能吸引到人看下去,很易讀完。但兩位作家,寫作風格不同就是不同,讀者可以很肯定的說,把同一故事大綱交給對方去寫,肯定不會是現時的面貌。

傳統作品是一個故事直落到尾,新派的寫法篇幅也不多,但全書已包括數十個章節,因為有些章節內容,只是一版起兩版止;章節之間又有插圖,橫跨兩版,圖畫旁邊連配字都沒有,加起來也佔有一定的比例,這是傳統排版風格中所無的。

各自風格,各自精彩,而市場上又有不少不同風格的作家存在,是最好的情況。感慨現在某些書種,現在市場上活躍的作家和作品,都近絕跡了。

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統一格式

常用詞彙中,許多字有同音異體字;又有些寫法本有正寫誤寫之分,但即使誤寫也有很大比例的人採用,約定俗成下,被認為是兩者相同。

不很嚴重的強迫症,自己寫作之時,盡可能在不同文章的前前後後,都統一格式,例如「甚麼」和「什麼」之分,便是一例,早便認定了只寫其中一種。但也有不少不大經常使用的詞彙,每當要用時,又記不清楚早前自己的決定是何版本,而覺煩惱。

本來讀者也未必留意到;即使留意到也不會介意。但作者介意。如果是在同一檔案內,發現有分歧時,還較容易用「Replace All」的功能把前後格式統一,若像網誌般,是獨立的數以千計的文章,又用不,到「Replace All」時,可以怎辦?亦只有見一處改一處而已。

看到一篇文字,相距不遠的地方,「閨蜜」和「閨密」兩個版本輪流出現,叫作為讀者的,心癢癢想把它們劃一處理了,才得安心。

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程序記錄

網友時有贈書,那些書我會先看,然後傳給家中的人看完了,再交給另一家庭的幾人傳閱;最後書本會回歸我處,作收藏或處置。

程序是相當固定的,但執行得並不仔細,一來收書沒記錄,二來地方淺窄,書本也並不是一塊兒存看可以即時看清,所以當某人提出,市面上看到有某書,好像沒有看過,頓時啞然。

問題要解決不難,上面提到的兩個環節,存放方面,有客觀環境限制,不易改善,但收到彧傳出去的書本,能夠作個記錄,便方便查明了。只是懶惰去做。

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書中印花

昔日的報章雜誌及漫畫等,頗流行送出贈品時,需要剪下印花寄去。這合邏輯,因要確定真是有付過錢幫趁者,才有機會得到贈品,而這行為在當時,亦沒很多讀者覺得有問題。

覺得有問題是到了今天,大家想找回當日的舊書作收藏時,才慨嘆完整的書難找。

過了那麼長的時間,標的物又是容易破爛的紙張製品,不少當年的舊書都已不易找;再加上要遇上完整沒給剪下印花來的書,再多一重要求,便更困難。

那些年,大家都把書本認定是看了一次便算的物品,沒想過有人會重看又重看,更沒想過有人會收留珍藏,所以一些印花,更是印了在內文之後,即是說,若把印花剪下來,要看內容是便會缺了一個天窗了!

漫畫「李小龍」曾送出一套 52 張的撲克牌。這牌現已難找,朋友有一套,想找作者簽名留念,我卻勸止,因為作者簽了名,並不會令那套撲克牌增值許多,但若人人都找作者簽名,則恐怕再沒一套乾淨無缺的存世了。

卻不知那位朋友,最後的決定如何?

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派錢之災

香港政府一個俗稱「派 4000 元」的行動,招來許多埋怨。這是一個註定會招來責罵的計劃:處理的人辛苦,收到錢的人不會盛讚,收不到錢的人更不會有好說話。

本來是因為政府有津貼措施,然後永恒地,有人說在所有的津貼中,都不能獲得好處的人,即所謂「N 種措施中也不能受惠」的「N 無人士」,然後政府便想去作出彌補。最大問題是:如何篩找出那些「N 無人士」?

本來那 N 種措施,是特定範疇中的特定人士,所以在該特定範疇之內,找出「無」的人,還可以做到;卻是從來沒有一個資料庫,把所有範疇綜合起來,可以把所有的「有」和「無」作出比較。要做到這一點,就算不是要把各資料庫綜合成一,也要把它們各自關聯起來,這個工程,耗時又花錢,而且很大可能,這個行動結合只會採用一次!註定甚高的成本,怎會不招人罵?

一早鐵定了立場,「N 無人士」存在就存在,也會被人罵,至少不會是如此吃力而如此不討好。有些寓言故事,小孩子定必要懂得,兩父子帶著驢兒去市集的那個,是其中之一。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預設失靈

Blogspot 的網誌系統,有不少預設的內容輸入方式,若失靈了而又不容許自行自由輸入,便較麻煩。

現在要在文中加插視訊,要就是自家檔案,要就是從 YouTube 上搜尋到的,才可加入; 試過用內置的搜尋引擎始終找不到想要的視訊,又不能自行輸入位址時,只有放棄。

想起多年前食肆開始用電腦點菜,系統定得很死,任何菜色在清單上沒有的便下不到單,也不容許作任何微調,相當不便。

2019年5月15日 星期三

無肉。有求

全城無鮮豬、牛、羊肉供應,一是食用凍鮮肉,一是集中吃雞吃魚。

有些食肆,強調以鮮肉鮮製出品,一旦無肉供應,大受影響,據說有一些店子,已經宣布休息數天。

一些店舖,主打一種食物,當遇上該等食材欠缺供應,便成困局。有家「華香雞」,曾經在元朗有多家分店,現在一家都沒有了;我在 Openrice 上搜尋,見在荃灣和觀塘兩地都有同名之店,不知和之前元朗的那家,有否關係?想昔日全城殺雞的時候,一家賣雞的專門店,怎會不受影響?昨天提到元朗的「勝利牛丸」也如是。

今次事件,本來以為是影響到豬肉供應的,沒想到連牛肉和羊肉都波及了。不知何時市面可回復正常?

2019年5月14日 星期二

勝利。牛丸

元朗老店,名字就叫「勝利牛丸」,粉麵餸菜,只有三樣:牛丸、牛腩、牛筋。有些外區朋友慕名幫趁,一坐下來,順口叫了「魚蛋麵」或「魚蛋粉」的,都沒料到該店沒有魚蛋供應。

這情況有了破例,因為出於衛生的問題,香港有多天不會有鮮肉供應,「勝利」也得變陣。

若干年之前,某一天,我去幫趁,時間尚早,卻得知沒有牛丸售賣,大為意外;原來適逢那一天內地沒有鮮牛肉供港。那次我沒有問,鄰桌的客人卻問了,從店員回答我才得知,「勝利」的牛丸是每早製作的,沒有鮮肉便製不到;而牛腩和牛筋因有作料,可以久放,便有些之前的出品可以售賣。

那一次受影響的只一天,這一次則起碼數天,所以「勝利」便以魚蛋代牛丸頂檔。有長年客人說那些魚蛋是「學利」高價的出品,不知是耶非耶?而這種情況,可遇而不可求,好像說還有客人得知後,特地去幫趁嚐嚐哩。

2019年5月13日 星期一

生活家

看了一些蔡瀾先生的文章,寫各種各樣食材的資料。

資料包括了食材的不同名稱、源自何地、分佈如何等等,又有不同的菜式介紹,及使用竅門之類,十分詳盡。若是植物,外貌如何、花卉顏色,甚至葉子數目和形狀等等,都有旁及。

是有這種人的,生活上的不同物事之微細不同都會留意到,說得出不同植物的名稱,辨得明不同魚類的差異,講得到不同食材之間可以如何配合,令人佩服到不得了。恐怕不是個正式的稱呼,但我才疏學淺,不知尚可以怎叫,便叫他們為「生活家」。

已過世的曾近榮先生常在不同媒體上,教授大家解決生活上的種種問題,我覺得也是「生活家」的一種。他們能充分了解和享受到天然的一切,叫人羨慕,卻也不知可以學習得到,所以羨慕始終也只能是羨慕。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短距離交通工具

在香港多見了一些像電力滑板似的交通工具,我覺得在一些看來不很遠,走起路來也不輕鬆的距離,相當實用。

因公事北上,過了關後,本可有車接送,但車輛不能停近關口,要走路到停車場,一路之上,便在想起上述的問題。

從前中國大陸有許多單車───他們叫自行車,現在鮮見;卻又沒見到有那種電力工具。是否這一些,都被禁制了?

在香港,也有不必類似的情況,例如一條幅員不小的傳統圍村,又或是新式的大型屋苑,又或是在工廠區的高大建築物之間,活動往來,從頭走到尾,也相當吃力,若能有輕便交通工具,便太好了。現今一些村落,郵差派件也只到村口的集體信箱去,而非直達個別村民家中的,村民要特地去看看有否信件,一個往返,可能也要十分鐘以上了,所以看到,仍有不少人會以單車出入的。

2019年5月11日 星期六

五金用品

家中一件用具,要買新的,市面上雖有新潮款式,但還是到五金用品店去,買了一個舊派的。使用起來,是不同的。

店員忠告,使用之後,盡快抹盡水份,因會生鏽。生鐵打造的用品質感十足,而且真的很實用;掃墓時要用鐮刀割草,早幾年去買一把新的,店員游說買了一種形制新派的,也用到,但並不稱手。

物品買回,因有可能拿回店去換件大碼的,所以價錢貼紙不敢撕去,被看到了,覺得價昂。我在旺角看過有人現場打造金屬用具的情況,烈火之下,人手加工,甚費時,可以當成藝術品來看了,而且又知會很耐用,所以倒不覺貴。

這種工具,家中弄丟一件便會少一件哩。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收一角

題目所說的「一角」,是指法定的硬幣香港一角錢。但不要誤會,不是我要收───或會收───這種輔幣,而是看到市面有店舖不止不抗拒,更且歡迎,不角只是一角,沒提及兩角及五角。

有種流動車輛,到處去走,可以把家中積存的零錢輔幣去匯合起來,換成較大額現金或存入儲值支付工具戶口內,我這裡說的不是這種。

大型連鎖食肆以及巴士公司不敢不收官方輔幣,所以在法定範圍也可以在那種地方消耗一下,這種情況亦不勞我去講。

卻說路過深水埗長沙灣道近「深之都」處有家叫「拾下拾下」的店前,首次留意到有告示說明廣收一角硬幣,這新聞對我來說,真是新鮮。該店在多區都有租用短期舖位營業,卻不知是否全線都有這種需求?謹此分享,讓有需要的朋友知悉,或有幫助。

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不必防盜

有些店舖,會把貨品陳列到店門之外,懸掛在簷前;而且到了晚上,店子關了門,那些掛起來的貨品,有時都不會收起來的。

那些貨品當然不是十分值錢的,但也是可用之物,為何完全看不到有防以盜竊的措施呢?莫非從來未有過如此的情況?又或是雖有被盜,但數量很小,損失不多,相對起來,要把東西搬來搬去,「成本」更高,所以不必理會?

這種情況,在香港,不是十分常見,但又不是極其稀罕之事。卻不知在其它國家,是否也有類似的做法?

2019年5月8日 星期三

北上


周末將要北上深圳。是因為工作需要───或是以後工作的需要。

早十多年已因為工作需要到內地去,之前也不時和家人往深圳遊玩,一直都沒有什麼抗拒。現在聽到不少小朋友假日之時到境外遊玩,也是北上;深圳多處的吃喝玩樂,和我們從前所見的,已經難以同日而語,對小朋友的吸引力也相當大。

現在香港社會仍有不少年輕人對中國內地的人事物心生抗拒,怎也不肯去親身感受一下,不過更年輕的一代的抗拒感不那麼大,而隨著時光推進,香港市民對內地的接受,是大勢所趨。

情況像經過若干年之後,香港有些新生代的朋友對日本物品趨之若鶩,大力捧場,完全看不出早他們一代兩代的戰時一族,對日本可能存在切齒的痛恨,時移,便會勢易。

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泉下有之。中港車牌

早陣子寫了篇網誌,泛寫了關於新潮紙祭品的感想。今天再寫,卻是專寫其中一種中的一款。

近日往買祭品,見有幾款汽車。立體汽車祭品,並不新鮮,而且這次車子也只是中小型的呎吋;據聞還有些是一比一原車大小的,更為誇張。

這次特別在,祭品的名稱上,除了品牌是什麼,還標明了是「中港牌」的,真是極盡緊貼民生之能事!

天堂或地獄,也還有分開地域?還有邊境海關需要通過?真是奇中之奇。當時倒沒留意,車子的駕駛軚盤,是在左面還是右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