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張舊相片中,顯示了元朗舊墟連接元朗泰祥街的一段堤邊,其中一幢樓房上的外牆廣告,那「紅金龍」三個字清晰可見。
廣告的年代已久遠,但直至不是很多年前,仍然隱約看到,只不過是被雜物雜草阻擋住了。相片中如鏡面的池塘,先是逐漸長滿了植物,然後有傳當年建造西鐵時政府會收購該位置作安放橋躉之用,然後沒有成事,然後給填平了,然後成了停車場;從那時候起,該廣告便被掩藏起來。
近日路過,那樓房已翻新,外牆上的「紅金龍」廣告痕跡,終於消失了。卻不知到底它是已經被毁,還是只是被遮蓋在新的油漆底下,以後或還有重見天日的一天?那便不得而知了。
像這種老舊廣告的蛛絲馬跡,今天在元朗市中心仍然殘留一二,不過要找人花錢花精神去保護保存,則難矣。
網頁
▼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電筒
有需要時,可以拿根手電筒出來,那種「有備無患」的行為有點帥氣;若是那電筒有顯眼的特別功能,能更吸引眼球的,效果便更佳了。
有次到訪倪匡先生的家,他說家中有很多電筒,很多地方都有放置著,不過我只欣賞了其中之一,並未能得看全豹。
工作上電筒本是很實用的備用品,在光線不佳情況下視察物業,及抄寫電表或水表上的度數記錄時,都可用得上,可惜,好的電筒難求。───或者說,可惜電筒總是易壞。無論便宜的還是昂貴的。
最近一次,預算了要使用,出門之前檢查過,擺放了也有些日子的電筒運作如常;把電筒放回背包之中,到了物業現場時,果然需要動用,但那關鍵時刻,它卻又不著了。
那次在檢查之後,放回背包之中,的確並未把那電筒放回到同一位置,擺放的方向現在回想,應該也如前不同了,但,難道如此便會令電筒一下子損壞?
不算過份的要求,只是一根夠亮及可靠的電筒而已,也那麼難尋。
有次到訪倪匡先生的家,他說家中有很多電筒,很多地方都有放置著,不過我只欣賞了其中之一,並未能得看全豹。
工作上電筒本是很實用的備用品,在光線不佳情況下視察物業,及抄寫電表或水表上的度數記錄時,都可用得上,可惜,好的電筒難求。───或者說,可惜電筒總是易壞。無論便宜的還是昂貴的。
最近一次,預算了要使用,出門之前檢查過,擺放了也有些日子的電筒運作如常;把電筒放回背包之中,到了物業現場時,果然需要動用,但那關鍵時刻,它卻又不著了。
那次在檢查之後,放回背包之中,的確並未把那電筒放回到同一位置,擺放的方向現在回想,應該也如前不同了,但,難道如此便會令電筒一下子損壞?
不算過份的要求,只是一根夠亮及可靠的電筒而已,也那麼難尋。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相睇
有以外國詞彙「Interview」對應中文「相睇」一詞,當中「Inter-」對「相」,「View」對「睇」,巧妙而有趣,很有點「無情對」的味道。但 Interview 和「相睇」的性質,其實並不相同。
Interview 或稱「面試」,雙方是直接對面接觸且有交流的,而「相睇」的交流則很有限。
「相睇」在一開始之時,有個「初選」的動作,男士憑媒娶妻或納妾時,媒人會先讓當事人看過女方的照片,男方認為可以接受了,才安排「相睇」的,所以男方在「相睇」之時才發現對方容貌完全不對頭,悄悄地逃遁而去的情節,只是戲文故事作者有意無意中編造出來。
在「相睇」當天,男女雙方上茶樓是分開桌子坐的,女方與媒人同座飲茶,男方在另一桌飲茶,彼此不會交談,合意的話,才會另約媒人談商,大家「相睇」真是得個「睇」字,與 Interview 的情況,大相逕庭。
───當然這是傳統「正宗」的情況。既然現今社會,許多朋友都不知道「相睇」的「正宗」是怎樣,那麼普遍的「不正宗」,反而更可以和 Interview 相比較了。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刷牙和喝水
跟從醫師的指示,每天早上仍然空腹之時,先行喝水。───雖然大部份情況下都不能喝足所講的份量,只是盡量貼近;若硬要跟足,恐怕反而會嘔吐出來。
早上空腹喝水這方法,知道及跟從的朋友似乎不少,但有一環節,卻是人言人殊:到底應是在刷牙前喝水,還是刷牙後喝水呢?
我看的那醫師是「刷牙前」一派的。這派較要命,因為起床之後、刷牙之前的時間很短,要在那段時間內喝到那醫師所講的份量,真是要喝到嘔。
「刷牙前」一派支持的,據講主要是要保留及吸收口腔中的某些有益物質,而「刷牙後」一派則認為刷牙與否對吸收那些物質影響不大,所以便形成分歧。事實如何,又要待專家去發掘了。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老散文
散文內容,常常記錄了當代的風土民情,所以閱讀舊時的散文,能夠從對照中得到樂趣。
例如有些東西,不論是人、事、物,曾經盛極一時,現在大家都感覺陌生了。相反,有些東西一直存在,歷久不衰,讀者翻書,仍然有所共鳴。
更有趣的是現在十分普遍的東西,當年初初出現,除了要詳細講解及介紹外,可能連稱呼也不統一,現在重溫,有時要仔細一想,才弄清其實作者指的是什麼。例如現在說「手電」,大家多會想到手提電話,但在數十年前的小說中,那是指手電筒。
例如有些東西,不論是人、事、物,曾經盛極一時,現在大家都感覺陌生了。相反,有些東西一直存在,歷久不衰,讀者翻書,仍然有所共鳴。
更有趣的是現在十分普遍的東西,當年初初出現,除了要詳細講解及介紹外,可能連稱呼也不統一,現在重溫,有時要仔細一想,才弄清其實作者指的是什麼。例如現在說「手電」,大家多會想到手提電話,但在數十年前的小說中,那是指手電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