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天氣預告了氣溫將會下降到十多攝氏度,但早上外出時,仍然只能輕裝上陣,最多只是累贅地再多帶一件恤衫,若真是轉涼時才穿上身;若說早上無論如何,把衣服都穿起來,省得拿在手上麻煩,在耀目陽光照射之下,實在辦不到。
這還是在本地的即日活動,若是要出國旅遊,逗留外國的時間經歷十分不同的天氣,要隨身帶備兩種衣物時,麻煩更大。
有朋友正計劃出國,逗留十天八天,而在該段時間,目的地的天氣很難說得準,這便涉及穿衣服/帶衣服的煩惱了。現在「香港天文台」預告未來三兩天的本地天氣,也常出現調繁的修訂,在那麼遙遠的日子後,在那麼遼闊的地方中,在那麼搖擺不穩的天氣下,如何能說得準應根據哪套官方預測去作旅行準備呢?簡直就像是在賭大小一樣哩。
網頁
▼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不時不食
根據以寫食經聞名的特級校對文章,糯米雞是由當年廣州十大酒家之一「在山泉」所創製。
凡是這種已十分普及的物事,年代久遠時,正式出處及時間很難定奪,因為找到一項記錄可作證明當時當地已有某様東西,但找不到記錄則不能反證當時當地沒有;以特級校對的資歷,他這說法當有理由,可以信之。
而他說糯米雞是「季節性點心」,春夏不供應,這種「不時不食」的情況,便是現在我們所難以想像了。
從前所謂「不時不食」,除了因為某些食材在某些時間以外並不生產,所以不能用以製作食品外,有時是雖有供應,但質素並不夠好,也屬「不時」,不會採用。
現今社會,先是溫室的出現,某些「時食」已可全年供應,後又有從別國運來,不同地方品種輪流採用以使供應不斷,也令「不時不食」的食品愈來愈少。
最重要的一點,是人們對食品質素要求降低了,從前認為「不能接受」的水準,現在覺得「已經很好」了,食品不必限於某個時期才進用,出現「不時不食」情況者便更鮮矣。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童年玩意剪紙篇
在大專階段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元朗上學。讀書時期,學校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有一種潮流玩意,好像一下子在全校都熱起來的,然後一個熱潮過去,過些時又再興起另一種東西;而當有機會和在別區長大的朋友交流,發現他們也有相同經驗,而且大家當年的玩意,也頗有雷同。
這便有些奇怪了。
想當年元朗與市區之間的交通不如現在方便,跨境上學的情況也鮮有聽聞,學校中流行的玩意又未必會在家庭成員間交流,即是基本上是個「閉關自守」的狀態,那地區與地區之間,又如何產生出類似的「共同文化」呢?
偶然在 Facebook 看到一位名叫 Joe Lee 的朋友貼出下面這相片,心中一動,便向他商借使用,得他答允,十分感謝。
有一個時期,學校中流行剪紙,不過所剪圖案,並非傳統的中國花鳥蟲魚或吉祥圖案,而是像 Joe 兄展示的這種機械人;依稀記得還有些同學鬼斧神工,把我們常看的連環圖漫畫故事中角色,線條圖案化後剪出來,簡直一絕。
我們這些原創不到別人那麼漂亮作品者,可以問人借用,把紙樣放在白紙下,再以鉛筆在紙上輕掃一層細線,那在紙樣烘托下,便可得出一張像拓本的東西,聊作留念。
這便有些奇怪了。
想當年元朗與市區之間的交通不如現在方便,跨境上學的情況也鮮有聽聞,學校中流行的玩意又未必會在家庭成員間交流,即是基本上是個「閉關自守」的狀態,那地區與地區之間,又如何產生出類似的「共同文化」呢?
偶然在 Facebook 看到一位名叫 Joe Lee 的朋友貼出下面這相片,心中一動,便向他商借使用,得他答允,十分感謝。
有一個時期,學校中流行剪紙,不過所剪圖案,並非傳統的中國花鳥蟲魚或吉祥圖案,而是像 Joe 兄展示的這種機械人;依稀記得還有些同學鬼斧神工,把我們常看的連環圖漫畫故事中角色,線條圖案化後剪出來,簡直一絕。
我們這些原創不到別人那麼漂亮作品者,可以問人借用,把紙樣放在白紙下,再以鉛筆在紙上輕掃一層細線,那在紙樣烘托下,便可得出一張像拓本的東西,聊作留念。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書城。布宜諾斯艾利斯
這篇網誌歸在分類「有感而發」下,而且的確是有感而發才寫出來。
話說早上看電視新聞,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閱讀風氣盛行,當地一年一度的『書店夜』,吸引數以千計書迷晚上出動尋寶」,看到畫面上一個又一個的書攤擺放在街道上,人們悠閒地逛著翻著選書,不禁感慨:真是我久已不見的舒適。
香港的書店,店子多是偏小;大型的書展,擠塞程度只有更高。有些書店的面積大,偏偏又有較高比例「非書本」的元素,所以昔日進入一些書店中,感受到的那種「坐擁書城」感覺,現在香港中竟像已消失。
報導再說:「最近有研究表示,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全球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城市,280 萬人口裡平均每 10 萬人就有 25 間書店,數字上遠遠拋離倫敦、巴黎、馬德里、莫斯科和紐約。」再是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