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書展」又因題材相就,海外友人亦會有公開活動,所以一班難得碰頭的老友,又會同聚在香港,是個約見的好機會,卻不知最後會否成事了。
有人發起,有人和應,若能搞成,當然是美事。建議的人腳,恒常在兩岸三地活動;即使同是身在香港的多位,也不常見面。所以同樣的人,今次之後,再要同聚,恐怕不易。
而且現今社會,大家想法分歧,聽過數十年的友誼也可在一朝決裂的,將來的事,誰說得準?就趁緣份仍在,盡量會得一次是一次了。
網頁
▼
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2019年6月20日 星期四
港漫加價?
網上看到消息,現在僅有的幾本香港模式薄裝漫畫中,會有加價,加幅甚至是由現在的 HK$20 加至 HK$28。
現今漫畫市場萎縮,利潤低,易結業,所以如一般商品那樣,基本上就是兩大方向可走:壓低成本,調低售價,薄利多銷,希望因為讀者數目有所提升,而令整體利潤增加;再不便是走精裝路線,提高質素,預了曲高和寡,但希望因每本書能獲得的利潤高了,整體可賺更多錢。
兩種路線,難言何者較佳,說到底,都是「成敗論英雄」,由結果反推選擇的好壞。
不過如性質論,流行讀物,就是應該流行,讀者量太低的話說不過去。有點像過海隧道的收費,可能兩個方向也可成功,但收得貴而用家少,車流稀疏,就算可獲得不錯的利潤,大家都不會認為成功。
記得當年「鄺氏」也用過類似的手法,市場上普遍港漫定售約 HK$13 時,有批新書定價 HK$10,而把常見的彩色印刷改成黑白印刷,成績也不驕人,不知會否被人用作借鑑?
現今漫畫市場萎縮,利潤低,易結業,所以如一般商品那樣,基本上就是兩大方向可走:壓低成本,調低售價,薄利多銷,希望因為讀者數目有所提升,而令整體利潤增加;再不便是走精裝路線,提高質素,預了曲高和寡,但希望因每本書能獲得的利潤高了,整體可賺更多錢。
兩種路線,難言何者較佳,說到底,都是「成敗論英雄」,由結果反推選擇的好壞。
不過如性質論,流行讀物,就是應該流行,讀者量太低的話說不過去。有點像過海隧道的收費,可能兩個方向也可成功,但收得貴而用家少,車流稀疏,就算可獲得不錯的利潤,大家都不會認為成功。
記得當年「鄺氏」也用過類似的手法,市場上普遍港漫定售約 HK$13 時,有批新書定價 HK$10,而把常見的彩色印刷改成黑白印刷,成績也不驕人,不知會否被人用作借鑑?
2019年6月19日 星期三
小說字數
老友給我一份舊稿新排的小說我看,差不多同時,又有一份作家新寫的;看看兩者,頁數相若,總字數卻有約一倍的差別!
當然,不能作家的寫作模式不同,有些段落很長,有些較頻密分段,這對整篇小說的空間感影響也不小,不過總的來說,新派的小說成書,比從前的需要較少的文字,算是個不爭的事實。
記得年輕時聽人說過,一本小說,字數需要約十萬字上下,那「上」和「下」,大概有兩成左右的空間,即有些書可能短至八萬字左右,也有的可能多達十二萬字。這大約便是昔年的主流。
現今看到新寫的一本,只約四萬餘字,只是比起當年的所謂下限標準,還少了一半。令到全本書的頁數得以維持,除了字體大少許、行距增少許外,也加插了不少跨頁的圖畫;章節甚多,但當中短小的不罕見,可能三兩版內容便算一章,而每章的章目又佔了一版───至少,有時視乎設計,可能是兩版。
兩種小說,拿在手上,翻開閱讀,是完全不同的感覺,即使不論書的內容本身。
當然,不能作家的寫作模式不同,有些段落很長,有些較頻密分段,這對整篇小說的空間感影響也不小,不過總的來說,新派的小說成書,比從前的需要較少的文字,算是個不爭的事實。
記得年輕時聽人說過,一本小說,字數需要約十萬字上下,那「上」和「下」,大概有兩成左右的空間,即有些書可能短至八萬字左右,也有的可能多達十二萬字。這大約便是昔年的主流。
現今看到新寫的一本,只約四萬餘字,只是比起當年的所謂下限標準,還少了一半。令到全本書的頁數得以維持,除了字體大少許、行距增少許外,也加插了不少跨頁的圖畫;章節甚多,但當中短小的不罕見,可能三兩版內容便算一章,而每章的章目又佔了一版───至少,有時視乎設計,可能是兩版。
兩種小說,拿在手上,翻開閱讀,是完全不同的感覺,即使不論書的內容本身。
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信
舊同學在 Whatsapp 群組上論政事,有擦出火花,但還算是平和收場。知道大家都是因為珍惜許多年前已建立起的友誼,比一般更加克己;若是換了在其它地方或其它社交圈子,可能大家乾脆 Unfriend / Block / Blacklist 了便算。
政事並非不可論,但若雙方的分歧,如宗教事宜般,只可有「信」或「不信」之分時,便不可論,因為一方不能有客觀實證支持自己對,但也找不出同樣的實證支持對方不對,爭拗的話,也就只能永恒地爭拗而不會有結論,便不如不論。
有些事情,是明知雙方有不同看法,也是非有個綜合結論不可的,例如子女教育,便是一例。主要因為兒童成長只有一次,而大家也普遍認為,兒童接受教育也只宜一次過,不同的方法,選錯了便後悔莫及,所以兩夫婦即使明知談起來有爭拗,也還是要談。
其它大部份的情況,都不是非論不可的,也還是有人硬要爭辯直至所謂勝出方休───或勝出後兀自喋喋不休,徒然破壞了不少友誼,大可不必。
政事並非不可論,但若雙方的分歧,如宗教事宜般,只可有「信」或「不信」之分時,便不可論,因為一方不能有客觀實證支持自己對,但也找不出同樣的實證支持對方不對,爭拗的話,也就只能永恒地爭拗而不會有結論,便不如不論。
有些事情,是明知雙方有不同看法,也是非有個綜合結論不可的,例如子女教育,便是一例。主要因為兒童成長只有一次,而大家也普遍認為,兒童接受教育也只宜一次過,不同的方法,選錯了便後悔莫及,所以兩夫婦即使明知談起來有爭拗,也還是要談。
其它大部份的情況,都不是非論不可的,也還是有人硬要爭辯直至所謂勝出方休───或勝出後兀自喋喋不休,徒然破壞了不少友誼,大可不必。
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
記者在前線
香港出現多次大型活動,我們身在室內者,便是靠大眾傳媒記者在前線的報導。
記者在現場,不能宏觀掌握很大範圍的變動,而包括人手、時間等的資源有限,如何調配使用,很多時都是靠記者現場的判斷。香港的活動規模及危險性當然不及真的身陷戰爭之中的地方,不過記者在前線工作,也如戰地記者一樣,總有著受傷的風險。
在事故現場,混亂之中,誰是記者誰不是,未必一眼即可辨,是個問題,因為警方行動時容易波及記者,而另一方也易借助記者為肉盾,窒礙警方的的行動。我認為不論在場者是否有記者的身分,應有官方指定的衣著作標示。
因為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擁有記者身分,便抹殺他參與公眾活動的權利,便若容許一個人在活動之時,理應按照警方指揮的,卻可隨時身分一轉變成「中立者」,在避開警方的規管後又可搖身一變當回活動中的活躍一員,實在不妥。
記者在現場,不能宏觀掌握很大範圍的變動,而包括人手、時間等的資源有限,如何調配使用,很多時都是靠記者現場的判斷。香港的活動規模及危險性當然不及真的身陷戰爭之中的地方,不過記者在前線工作,也如戰地記者一樣,總有著受傷的風險。
在事故現場,混亂之中,誰是記者誰不是,未必一眼即可辨,是個問題,因為警方行動時容易波及記者,而另一方也易借助記者為肉盾,窒礙警方的的行動。我認為不論在場者是否有記者的身分,應有官方指定的衣著作標示。
因為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擁有記者身分,便抹殺他參與公眾活動的權利,便若容許一個人在活動之時,理應按照警方指揮的,卻可隨時身分一轉變成「中立者」,在避開警方的規管後又可搖身一變當回活動中的活躍一員,實在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