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一本雜誌中,訪問兩位香港漫畫家,二人有南轅北轍的取態,馮志明認為先繪畫市場上容易接受的商業題材,成功了便可有能力繪畫自己真正喜歡的作品,而利志達則認為畫多了商業作品後,未必再可以畫得出自己真正所愛題材。
───沒原文在手,不能說絕對無誤,只是根據記憶,內容大概如此。
該文章面世至今,應超過二十年了,世人行事,仍然常抱對立看法,而且對比之大,如在兩極。
例如當大家看到,很多創意產業的新作都不太受到歡迎,但由舊作品衍生出的商品則可大賺一筆時,大家便開始把注意力放到所謂「IP」之上。「IP」者,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簡稱,即「智慧財產權」或「知識產權」。當愈來愈多人看到在創作了一個角色形象後,不必勞心勞力把該角色寫成作品,而只是把角色的樣子印在不同的產品上,已經可以盈利時,大家便會想:與其花時間創作作品,不如用時間來經營 IP ,豈不是獲利更易更多?
然後便有兩種人。一種還是沿用舊信念,先盡力把作品做好,以後能否誕生衍生商品,便順其自然;另一種在創作新作品時,已經考慮到之後生產衍生商品的可能性及相關問題,認為就算作品未能大賣,也可能衍生出一連串商品以獲利,抵消成本之餘更兼贏取鉅利。
這兩種做法中,我是支持前者的,認為後者的做法,根本是本末倒置了,令到作品本身反變成衍生品的衍生品,相當荒謬。但兩者之間有否對錯?或者,也是要倒從結果回過來作衡量,以「成敗論英雄」了。
網頁
▼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俗語因和果
在書店見有一本談廣府話俗語的書,打書釘看了幾頁。有一篇講「犀利」一詞,跟不少談論這詞彙的考據相同,也是把它跟一個名筆品牌「犀飛利」( Sherffer ) 譯音聯到一起,不同的是其它的地方通常是寫在該筆名出現之前,已有「犀利」一詞,該書卻該為「犀飛利」的譯名就是「犀利」的出處,只不過後來由三個字簡化成兩個字而已。
我也沒作嚴謹的考證,不過以犀角製武器,古已有之,由此而衍生出「犀利」這詞彙,並在社會中廣泛利用,更是順理成章,若說數千年來都沒有出現過如此概念詞句,到了十分近代才由舶來品譯名中蛻變出來,反而奇怪,但也不能說是百分之百不可能的。
俗語的考究最難是太普及了,當我們在一個地方找到所謂「最早出現」的記錄,也難說之後又會出現另一個地方的記錄更古老。
到底「浸豬籠」這種民間私刑是否真正存在過呢?何時出現?有否比較官方的記錄?我常懷疑,像陳真其人一樣,也只是某一創作人在某一作品中的虛構,但人人傳誦並沿用,繪聲繪影的,便感覺上是自古已有的真實存在了。但是否能證實呢?未必那麼容易。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無瑕創作
新港漫書中專欄,有編劇分享的創作歷程。有些情節,寫了出來後,大受讀者批評。之後編劇加以解釋,或甚至在故事中加以補充圓說,但仍有不少讀者不滿意。
大家普遍認同,最佳的謊言,也只能「永遠騙到一部份人」或「一時間騙到所有人」,而不能永遠騙到全世界的;虛構的故事,就等於由謊言架構起的情節,當中包含愈多謊言、謊言愈具體,便愈容易出現矛盾和甩漏。
好的創作者也不會追求所謂無瑕的作品,因為客觀無瑕並不等於整體上能給出最佳的效果。一場電影,NG 了數十次後,導演最終收貨那場,可能不是演員說話沒窒口的一次,而是能帶給他最佳感覺的一次。
創作者若不能認清這種心魔,便難有成就。
大家普遍認同,最佳的謊言,也只能「永遠騙到一部份人」或「一時間騙到所有人」,而不能永遠騙到全世界的;虛構的故事,就等於由謊言架構起的情節,當中包含愈多謊言、謊言愈具體,便愈容易出現矛盾和甩漏。
好的創作者也不會追求所謂無瑕的作品,因為客觀無瑕並不等於整體上能給出最佳的效果。一場電影,NG 了數十次後,導演最終收貨那場,可能不是演員說話沒窒口的一次,而是能帶給他最佳感覺的一次。
創作者若不能認清這種心魔,便難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