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讀者編劇

現在由黃玉郎領軍製作的「金著龍虎門」繼續出版,近日劇情寫到早前已死後遭受冰封的「火雲邪神」重現,於是網上便見到有不少意見;當中一些讀者以較正面態度,嘗試預測情節走勢,一些讀者則已斷定作者必令那「已死」的角色重生,提前責罵。反應更大的讀者,更已表態:假如之後該書的情節是怎樣怎樣,便會「Cut 書」云云,至於意思是「停止購買該書」,還是「停止閱讀該書」,則沒明言。

昔日香港漫畫中兩大「書皇」中,我個人對上官小寶的「李小龍」情意結更深,中後階段該書質素起伏甚大時,曾多次寫信給作者,給些批評和感想,但從來沒意圖介入太多故事的創作,給與具體的情節構想,因為我相信作者的實力,只要由他重掌主編的崗位,投入創作,筆下定有驚喜,遠非我所能及。而且,就算讀者具體地就某些戲軌給建議,而最後被接納了,讀者看書時,確看到自己歡喜的情節,那最多也只是能「看到預料之內的內容」而已,沒有任何意外驚喜,何有娛樂可言?

劉定堅先生常說他在某時期內,協助過主筆馬榮成構想巨著「中華英雄」情節,他本來是該書的讀者,後來當他有份參與創作時,書本未面世前已知道內容如何,便失去過去盡快購買該書閱讀的趣味了。

讀者難得有本漫畫,可帶動自己情緒,應該珍惜,盡量把持住本身角色,好好享受閱讀時的樂趣更好。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叉燒飯上的煎蛋

受到大熱電影的影響,現在香港的叉燒飯,在各食肆的餐單上,多了以所謂「黯然銷魂飯」的名稱出現。傳統上,叉燒飯就是在一碟或一碗飯上,舖上叉燒片,然後澆些燒汁,現在經過電影洗禮的版本,必配有煎蛋及青菜;至於電影劇本中搞怪地出現的洋蔥,幸好沒有採用。

以「黯然銷魂飯」來說,要列出高水平版本的條件,當中每一環節,包括叉燒的原材料及烹調手法、叉燒片的厚薄、米飯的水準等等,皆可洋洋灑灑寫出上千字,今天這裡,且只略談那配襯的煎蛋。


現在見到不少食肆,放到「黯然銷魂飯」上的竟然是「太陽蛋」!在製作上,這自然簡單些,但是論口味,這卻非「香港本色」,要完美配搭,當以「荷包蛋」為合;至於蛋黃的生熟程度處理,可以視乎食者口味,我認為並無規定。

若是不諳英語的朋友到外國食肆點餐,雞蛋一項,最是容易,但也最是困難。說容易,記一個「Egg」字發音不那麼難,也可配合手勢來讓侍應明白;但是歐美地區那各種各樣仔細區分的雞蛋煮法,要弄清楚各自有何不同,可能也有些難度,要知道如何講清楚想要選擇哪種口味,便遠不止一個「Egg」字那麼簡單了。香港傳統,根本沒有什麼「Sun Egg」或「Sunny-side-up」,把「太陽蛋」放到叉燒飯上,何來傳統口味及懷舊?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畢昇之技

電視節目中介紹畢昇的「活版印刷」,這個人名,這種技術名稱,幼時已學到,但打後那麼多年來,又少再聽提及及詳解,忽然在節目中出現,看到聽到,如見故人。

初時的印刷,一版文字若有五十個字的,便一塊木板上雕出那五十個字,如有錯誤,便要重新開始。我們現在若在紙張上手寫幾十個字,中間稍有錯誤的話,便要再找張白紙重新開始的話,可能想想也覺痛苦,更可況那「重新開始」不是書寫數十個字,而是用工具雕出數十個字?

所以「活版印刷」或叫「活字印刷」的,構想出個個字粒獨立製作,再把細小字粒放在一起產生一整塊巨大字板的相同結果,這個意念,極具突破,是劃時代的。

我又想到現在的許多繪圖軟件,其實也是採用了相同的原理。用過相當初階的「小畫家」,任何錯漏,都要花很多時間及精神去修正,之後有了可「還原」一兩個步驟前狀況的「Undo」功能,已經叫人驚喜;高階的軟件已可把「一幅畫」分開成多個 Layers,每一圖層,都可獨立修改,之後再重新合併而成新的整體,那些「圖層」的獨立性,豈非就是昔日「活版」的應用?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預設機制

現時於家中看電視,百分之一百是利用小匣子看的,就算所謂「即時觀看」的節目也一樣,因為電視機早接駁好,要想換回經天線收取訊息,不經小匣子而看到電視內容,須經不少設定,我怕麻煩,便沒去改動了。

看電視節目時,是否以小匣子觀看,都可即時設定聲軌 ( 如有多過一條聲軌 ) 及選擇字幕 ( 有否字幕及何種文字的字幕 ),對於一些本是外語製作,而有「雙語版」存在時,調整都很方便;不過卻又因小匣子的功能有預設的機制,反倒不便。

什麼預設?就是預算了由「粵語地區」出品的節目,觀眾便是想以粵語觀看,而由「普通話地區」出品的節目,觀眾便是想以普通話觀看。我的普通話不靈光,看內地節目時也要先設到廣府話的聲軌,偏偏電視台的小匣子運作不十分穩定,很多時候在播放中途,忽然中斷,硬播幾段廣告,才再接回劇集,又或在廣告之後,甚至切換了到菜單版面去,不再繼續之前劇集;就算廣告後重接中斷處,節目繼續,卻又會跟從「預設」,聲軌成了普通話版的,我要聽回廣府話對白,便又要再設定一次。

這種預設機制,可能是出自好心的,但對我而言,卻造成麻煩,確係事實。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生活標準

因為把一批舊漫畫放到網上賣場去,早前有海外朋友聯絡查詢,問是否有某漫畫惖某期數。有些期數我有,卻不是對方想要的,因為目標的物品,講得直白一點,是當年在當地的盜印版本,而我所賣的是香港本地發售的正版。對方其實是想集齊一套他們當地的「正版」,而非我們在香港所出的真正「正版」。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時期,可能有不同標準,那些標準,對當時當地成長的人來說,就是他們賴以養成習慣及喜好的因素,日後長大,發現自己的所謂標準,原來是和世界上其餘的人之主流意見相左的,不過標準既已養成,便極難改動。

對於飲食的滋味要求,往往亦是如此。何時用餐、吃什麼主食、味道的甜酸苦辣重心如何、軟硬生熟的要求如何,等等等等。很多時都是「童年時在家中吃到什麼,以後就以那個標準去衡量去要求」;人們常讚揚所謂「自己母親的味道」,其實原因也正是如此。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咖哩痕跡

常用食物盒,有些是玻璃製造的,留在家中使用,至於外攜備用的,全是塑膠。若所載食物有濃重汁醬,之後食物盒上會留有顏色甚至氣味,這情況在玻璃盒上,應該最終都能夠清走,但若是塑膠盒子,那些顏色和氣味,則可能永久留下來了。

看網上的竅門分享,學懂了個利用洗潔精和廚房紙巾的方法,配合熱水,那些留下來的油膩感覺和食物氣味,可以清除得相當乾淨,但是在塑膠盒上留下的顏色痕跡,綜合大家的經驗,似乎是沒有辦法徹底除掉了,真慘。

「咖哩」( Curry ) 其實是個總稱,成份、味道、香氣、顏色、質地等等,千變萬化,但彷彿當中的每一種, 一沾上過塑膠食物盒,就算時間很短,也已難以清潔得乾乾淨淨的,不知箇中的道理何在?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流量密碼」?

有個新潮詞彙,我覺得應叫「瀏量密碼」更合適,但大家習慣使用的,是「流量密碼」。那是什麼?大意上似乎就是指一些話題/內容/關鍵詞,只要出現在一個網台節目中,便會對有關內容的瀏覽產生正面的效果───多了人瀏覽、多了人「按讚」、多了人訂閱、多了人課金、多少人分享等等。

在香港───或者應該說是全球?因為網絡世界可以說是沒有地域疆界的───有個「流量密碼」,除了當事人自己開有網台做節目,還催生、衍生出不少網台評論他們的言行,那些衍生網台有支持當事人的也有不支持的,有時大家對於彼此的言行不同意,除了批評真正的當事人,也批評別的網台;那些「評論網台」和「評論別的網台評論的網台」也都有很大的「訪客量」,從網台中獲得的金錢利益,甚至比事情當事人高出許多的。

上述情況,本就奇怪,居然出現至今已超過一年了,連未有完全消失的跡象,便更怪。

這個「流量密碼」是什麼?其實事件一直都沒有固定名稱,大家談論時,提起「何生何太」便都明白何所指;有人替當事人改了「花名」,之後逕稱事件為「花名 + 事件」,也可以為粉絲圈中通行。事情起起伏伏發展了一年,大家談論時都只敢隱隱約約的暗示,許多人一直利用事件做網台節目獲利,到了最近期,事件中的兩位當事人爭執,有人受傷成了刑事案件,法庭上有了客觀資訊,才知道一直只叫「何生」、「何太」的二人到底真正姓名如何的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