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耐用難

外出之時,隨身總帶同一把摺合式的雨傘。因貪其便利,以輕為貴,卻又因如此,用料便不很堅實,在疾風大雨之下用得多了,傘骨開始有些彎曲及斷折,布料上又有了些小孔,令到雨傘用時有些兒漏滴,令人懊惱。

像雨傘這樣的日用品,有時見損耗得快,便寧可多花些金錢,想求耐用,那便不必很頻密地更換了,可是意願雖是如此,錢是花了,貴買的物品卻未必比起便宜貨耐用多少,氣死人不賠命。

其它例子包括打火機、電子計算機,以至衣飾上的吊帶等,多番試驗後,決定一路買低廉版本回來,用完再買,對於耐用什麼的,不再存厚望了。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陽光下的疾風

近日香港天氣算是不錯,除了間中有下雨,雨勢卻也不太大;陽光有時普照,有時只算光亮,太陽是躲藏了在雲層之中。

某天,從快遞公司買了個紙皮箱,要回家裝運一些圖書,回家的路上,陽光直照,又不算很炎熱,同時卻又有風吹拂,叫人感到很舒服。那幾陣風,本來已不小,加上我的手上拿著個未摺好的紙箱───也就是一塊扁平的紙皮了,吃風更重,我走路時像在和疾風抗衡著的走,別有一番趣味。

凡是這種本來走路有些辛苦的路途,遇上陰暗的坐處,或是一陣兩陣乾爽的清風,總會叫人特別高興。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利害古龍

金庸的小說,基本上是像「西遊記」的小說般,分成一章章,每章中的內容,便再沒分開。

至於古龍的小說,很多時都是有結構的,長篇的小說也是分成一章章,不過每一章中,又有一節一節的細分,每一節常是以「一」、「二」、「三」等數字來命名,數字之下沒再有文字標題。至於古龍的小說中,不時有出現像電影鏡頭跳接的場口,或加插進作者的個人感想等,這種地方,過去的書本排版中會加「※」或「X」之類全行符號來區分,現今的排版潮流,則是留一行空白,這類分段古龍通常是要用便用,不會拘泥於它們是在何章何節的。

眾所周知,古龍和金庸一樣,絕大多數作品都是先連載,再結集成單行本的;每次只寫少許,到了某個地方時知道該進行分段,也不奇怪,但在斷開之後,接下來到底應是新的篇章,還是新的一節呢?在古龍的小說中,這種「章───節───段」的斷續,結構幾乎都是不會弄錯的,即是作者創作和寫作之時,小說的架構是一直存在他的心中,所謂「成竹在胸」也,極之利害。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字體大小

金庸的小說,有許多版本,其中之一,面積甚大,內裡排版用字的字體也大,我認為不夠精致,所以不那麼喜歡。但漸漸地,又覺得這版本相當貼心。

家中收有不少小說,實在真會不時拿出來重溫的並不多;那些從前一看再看仍然十分享受的故事,現在再讀便沒那麼享受了,有很大程度,非關小說內容的事,而是書紙變黃、字體緊密等因素,令到閱讀時較辛苦。

就算不計那些實體書小說,單就平時打的信件及文書,內文字體多年來都是使用「新細明體」第 12 級為主的,現在繼續如此的話,常覺得內容看來有點兒吃力,把字體調大至 13 甚至 14 級時,才感覺好些。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視力取捨

現在佩戴的眼鏡,鏡片是所謂「漸進式」的,結合兩種結構,配合觀看近距離和遠距離的物事。

視力不濟,要依靠眼鏡協助,眼鏡店員問我日常會看什麼距離的東西較多,叫人不禁呆住。平時要看不少紙張資料,近距離的視線自然需要;遠距離的視線直覺上都是必要的,若載上眼鏡後,原來只是在若干範圍內才看得清楚,超出範圍後便朦朧了,像被困在一個大型玻璃罩中,會叫人很不舒服。但是比起拿在手上的紙張略遠少許的「中距離」又如何呢?日常生活中,端坐桌前,看螢光幕的時間也很長啊。

若是視力正常者,看不同距離外的東西,眼睛看到何處,焦點自動調節,何等方便;到「無限」的視線中要只能擇其一二留用時,這「有限」應如何挑選,叫人費煞思量哩。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冷暖

香港天氣明顯轉暖,外出想少穿些衣服,又因日常慣有衫褲口袋來裝載各樣東西,便又穿著件風褸。之後覺得現在處理衣著果然不容易。

剛出門口,天氣晴朗,但風力頗大,於是把風褸穿上,卻感炎熱,便又脫下風褸,只圍在腰間便是。然後,到了鐵路站,在車廂之中,冷氣不止充足,簡直是過量,瑟縮起來,要把風褸穿上才行。

之後到了目的地,雖然車站內及連接車站的商場中,都有空氣調節,不會太過炎熱,但是風褸還是要脫下來,才感舒服。

像這樣把衣服又穿又脫的,據說最易令人染病,不得不提防啊!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官宣「三月廿三」

元朗的原居民,談及「天后誕」多以「三月廿三」稱之,因為神祇的生日,就在農曆的那一天。

其實「天后誕」正日,全香港有多處都有慶祝巡遊,當中以「十八鄉」舉辦的規模最大,知名度也最高,不過看回向外地遊客宣傳香港的官方機構,卻沒怎樣把「十八鄉會景巡遊」重心提及,真是古怪。

近年來,官方特意舉辦不少全新活動,要花大筆金錢,又要花很多人手時間,再加上投放資源來作宣傳,效果亦未必見得理想,既然民間有個自發大型活動,定時定候必定推出,金錢各人力也定有支持,官方只要在維持秩序上加以協助,並在事前大加廣告宣傳,已經很好,偏偏不做,為何?

現在別說在海外的遊客對「十八鄉會景巡遊」的認識不如「長洲搶包山」,就算是本港的別區市民都未必知道,實在不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