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存在一種撰寫文藝作品的用行方式,人稱「三及第」。───或者,應說「存在過」會較合適?因為現今已經很少見了。
初時使用「三及第」的叫法,所混用的文書,應是文言文、官話白話文、粵語白話文,所以應是早在文學大家推廣人民採用白話文以替代文言文的時代,已經出現;到了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一輩,在日常報刊雜誌及課堂讀本中,白話文已是主流,而運用文言文已不是必需技巧,理諭上應已不會再遇上所謂「三及第」的作品,事實卻又不然。
因廣府話中,並非「我手寫我講」,同是使用白話文,也有書面語及口語兩種,所以到了近代的「三及第」,便變成了結合官話白話文、粵語書面語、粵語口語三者。看過有些小說,主體內容是以常規書面語撰寫,凡是寫在引號內的直述對白,皆用口語化廣府話,不過這些例子,總在小數。
我年輕時接觸到的「三及第」作品,主要是本土漫畫,黃玉郎的「龍虎門」和上官小寶的「李小龍」使用起來,渾然天成。一般情況下,旁白用的是正統白話文,但有時又夾雜了廣府話俗語,或一些套用到書中後,也還要加上備註解釋的市井俚語;到了對白,也可能因應角色性格,有些用書面語,有些用口語,不統一卻又不混亂,反而更突出了角色的不同性格,我們作為讀者,閱讀之時理解上亳無問題,亦自然接受了。
港漫看多了,久而久之,潛移默化作用,若真要我運用少許「三及第」的技巧,應也 OK 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