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著名漫畫家香山亞香有本散文集,叫「秀才與筆」,當中有篇名為「不可能」的文章,談在「未來」報紙變為非實體的可能性 ( 內容如下圖示 ),今天讀來,感覺特別。
這本書是 1984 年由「博益」出版,至今剛好都不只 30 年了;而文章撰寫的日子,又比出版日期不知早了多少。作者「遙想」 20 年之後的事,現在都已經歷近加倍的時光,當中所寫,與現實出現差距,是因為世界的進步速度,高得令我們難以想像。
作者預期「自然是由有線電視公司代為服務」的「螢光幕報紙」,當日看來確是合理推斷,因為誰也想不到,才只幾十年的時間,當時大如房子的電腦,竟會變成人手一部,於是當日的「不可能」,便變成「可能」了。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農地之亂
工作上愈來愈多涉及土地買賣。「農地」一詞,從前在我心目中,就是指用作耕種的農田,但原來當中有不少細分,又有「保育地」,又有「綠化地」,又有「康樂地」、「V-Zone 地」'「OS 地」等等,用途限制差別可以很大,市場售價差別也很大。
這方面的知識,連「地產代理監管局」提供的課程及講座,都涉及極少,所以唯有再作外求,尋找有關方面的專家指引。然後,愈了解得多,便愈覺得自己知識的貧乏。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交錯
近年漸漸不大為別人的行為而情緒低落,通常不快都是因為自己犯的錯。近日又有一後悔的事,事情並不重大,但耿耿於懷。
話說元旦日到銅鑼灣登龍街的「新記車仔麵」幫趁,偶然與同枱的一男一女兩個台灣旅客搭訕,言談甚歡,後來更說要大家保持聯絡。我們在進食後談天甚久,後來見人客多了,我不想阻礙店家做生意,便打算到門外才再記下聯絡資料;壞在我把名片給了對方後,一心只想著等對方來訊,完全沒想過也向對方索取他們的聯絡方法。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猜到了:對方至今未有主動聯絡,而我亦無計可施。
處事不慎,補救無從,才是最叫人怨恨自己的地方。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文學月會」
記得大學時期,校內有個叫「文化沙龍」的活動,定期在較輕鬆的氣氛底下,參與師生討論與文化有關的題目。現在有不少網上節目,探討各式專題,也算是相同形式的溝通平台吧?
原來「香港公共圖書館」也有個「文學月會」,而且覆蓋範圍也並不狹隘哩。有興趣的網友不妨留意一下。
原來「香港公共圖書館」也有個「文學月會」,而且覆蓋範圍也並不狹隘哩。有興趣的網友不妨留意一下。
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故作幽默還是歪理?
在 Facebook 這個名為「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Graduates」的專頁,是否母校的官方資訊渠道呢?無論如何,這件 T 恤的設計,很令人不安。
「To save time, let's just assume I'm always right.」這句話是什麼道理呢?「假設我永遠是對的」原因就只是因為「為了節省時間」?
希望只是我的英文程度太低,並不明白 T 恤上語句的高深道理吧。
「To save time, let's just assume I'm always right.」這句話是什麼道理呢?「假設我永遠是對的」原因就只是因為「為了節省時間」?
希望只是我的英文程度太低,並不明白 T 恤上語句的高深道理吧。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文學雜誌的發行
雜誌中有個分類,叫「文學雜誌」,一直有讀者認為需要,一直有人出版,但也一直難以久活和普及。
月前有位文壇前輩告知,說有篇作品刊登了在一本文學雜誌上,我才首次聽聞該雜誌的名字,而那本雜誌,還是已出版了不少期數的哩。好奇之下,想買該雜誌一看,最後是因遍尋不獲而告終。
又有另一文學雜誌,不久前刊出一個特輯,我深感興趣,便想補購。先是利用雜誌的電郵地址,寫信表達意向,未獲回覆;後查到該雜誌由一文化機構經銷,打電話到那機構問,回答是出版社沒有把書送到他們處;再冒昧電郵給在大學任教的總編輯要求協助,也至今未有回應。
有時,想支持也難。
月前有位文壇前輩告知,說有篇作品刊登了在一本文學雜誌上,我才首次聽聞該雜誌的名字,而那本雜誌,還是已出版了不少期數的哩。好奇之下,想買該雜誌一看,最後是因遍尋不獲而告終。
又有另一文學雜誌,不久前刊出一個特輯,我深感興趣,便想補購。先是利用雜誌的電郵地址,寫信表達意向,未獲回覆;後查到該雜誌由一文化機構經銷,打電話到那機構問,回答是出版社沒有把書送到他們處;再冒昧電郵給在大學任教的總編輯要求協助,也至今未有回應。
有時,想支持也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