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未看先談的「屍殺片場」

看來是一隻皮鞋,但原來是一個吹髮器,那是搞笑電影中出現的橋段;以為是一部和喪屍對戰的電影,但原來是關於戲中戲拍攝過程的故事,那是近日朋友圈子中多次見到談論的「屍殺片場」。


這電影的整個故事包括變化節奏,都已有朋友說得十分清楚了,但即使在如此「劇透」下,也不會影響到想看這電影的興趣,相反,會令人更期待看看,到底他們是怎麼拍,又拍得如何。

談論這電影的友人,不少本身都是涉及創作領域的,都對這電影盛讚。他們當中不少,都是久未有推出作品了,希望從這電影中,他們可以有所啟發,同時勾起他們動手搞新作品的興致。這十年八年,不同範疇的創作人都在努力求變,改變自己也好,估計市場以迎合也好,都是在理性地尋找解決方案;「屍殺現場」不是沒有創新點子,關鍵則應是把故事拍得令人感到有趣。───寫出有趣的故事,應是唯一的目標,重要性,應凌駕其它理性計算的種種。

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全香港滿是有趣的漫畫、小說、電影、電視劇的年代,至於是否輝煌過從前,是否重新做回市場領軍者什麼的,都不必理會,埋頭去做便是。

這篇網誌,一開始便明言,我是未看「屍殺片場」的,卻由此引申,講了一大番道理來。會否該電影完全不是我想的那回事?也不理會它了。聽說有學生以李碧華的書「餃子」,還能寫出一篇談論中國飲食文化的讀書報告哩。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頻頻曝光


資深藝人去世,電視台將安排他所主演的劇集重播;再加上本來正在播放而尚未播完的另一劇集,有關藝人的樣貌,會常在大家目前。

留意到近年電視台有個常見現象,在同一時間,同一藝人在不同時段節目中都有現身;又或是該藝人有份演出的一個節目剛完,另外的節目又出現了。這樣情況,是否巧合?詢問在電視台中工作的朋友,答覆是:「是管理階層刻意所安排的。」

對藝人而言,同樣可以曝光的話,是否節目之間有較長間隔會好一點?例如一個演員剛有個奸角十分成功,演出令到觀眾切齒痛恨,但緊接著又見在新節目中扮演一個和善的好人,不是會令人更易忘記之前那奸角麼?若中間有較長時間給觀眾沉澱心情,觀眾對先前角色印象更深,豈不是更易令藝人因那角色而獲得讚賞和獎項?把藝人的曝光率安排到觀眾叫膩才止,又有何益?

怪哉。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枯樹堆積


已經十月,十一月也快到了,據說仍可能會掛風球,天氣確是異常。

下一個風可能又至,上一個風球影響所及的倒樹,也還未曾清理妥,路邊的殘枝木頭若真又受颱風吹得周圍滾動,便不知又會產生什麼問題了。

那些樹木遲些才清走,好處或者只有一個:因水份流失,樹葉也枯乾,重量便會減低,如此一來,則搬運時會容易些,涉及的成本也應會降低些。

想法十分阿 Q,對不對?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失靈的傳統智慧?


「霜降」之日原來已過,但在香港,今年,還不能感覺到冬天的味道。

有人說節氣之說,以中原地帶為準,移到香港使用,未必完全吻合,不過即使此說正確,在過去有段時間,香港人還是認同那是頗準確的古人「傳統智慧」。記得試過一連多天的天氣都很炎熱,但一到「立秋」那天,果然明顯出現了些少涼意,便聽過不少人讚揚:「古人遺留下的傳統系統,果然甚有道理。」那些時候,我也有同感。

現今,連我也對這行之有年的預測,有些懷疑了。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聽流行曲


從前聽流行曲,多是透過電台節目,所以歌詞都是知道其音不知其字的,有不少例子,事後發覺原來一直以為是某幾個字的,原來應是另外的幾個字才對,聲音相近,意思卻很不同。

電視劇的主題曲情況好些,因為通常都有歌詞可看。

現在電視台在深夜重播的「珠光寶氣」主題曲以歌劇方式演繹,本來就不容易辨清是什麼字,甚至看著歌詞來聽,也不大明白歌詞的意思。每集開始的時候,歌曲唱到最後一句,畫面便出現了劇名,所以歌詞便沒展示出來了,那一句到底在唱什麼,至今都沒有聽得明白。

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亦舒寫武俠?


網上見有朋友分享資料,說 1970 年代在香港出現過的「佳藝電視」所拍,古龍原著的「流星。蝴蝶。劍」,編劇居然是「亦舒」,叫人驚詫。

不少創作人在出道早年,都有過不同性質的作品,後來才以某種類別成功,穩定下來。不過通常這種早期創作,都有人知道及流傳,例如倪匡在「科幻」之前,人人都知是以「武俠」揚名;但亦舒曾寫過武俠故事,卻從沒聽人說過。

亦舒筆下的愛情故事,常以其它面貌包裝,例如帶著科幻點子的故事,也有不少,但以武俠作包裝的,印象中,一本都沒有。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古龍的短刀

斷斷續續的,又再看完一次古龍的「獵鷹。賭局」。

這個版本是香港「天地圖書」所出,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版本,可惜收錄不全,內容排序也並不是按我個人認為「應該」的先後而成,是為不足,不過多年來也一看再看,這次重溫,已不知是第幾次了。

論內容,香港「玉郎」所出的三小冊版本是不二之選,當國內外古龍鐵粉還在討論「銀雕」一文是否存在之時,那故事已經收錄在「玉郎版」之內;而且該版本的內容,還應該是合訂本中最貼近連載原文的選擇。

不過那批故事,十分特別,最早期面貌,已經是分別在兩份媒體上,以兩個不同系列名稱撰寫及連載,寫成了短小精悍的多篇,刊出時間略有先後,不過當時兩系列中的人物、情節,已經有所互動。「玉郎版」根據系列分了冊,本是最理所當然做法,但這一來,先看完一個系列再看另一系列的朋友,便可能已經從另一故事中,先知道了某一故事的結局,如此便會影響了閱讀時的樂趣。

兩個系列共七個環節,要完全收錄且按著自己認為「應該」的次序排列,綜合成一冊,可以讓人一氣呵成讀完,如此版本,現實中至今根本不存在,自行編排製作,是唯一的選擇,而且這一來,還可微修好一些明顯的錯別字。在我心目中,這項工作,是有生之年始終會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