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在一個飯局中,認識了薛興國先生,可惜當晚時間太短、環境太吵、人數太多,未能詳談。
古龍名著「陸小鳳傳奇」系列中,「鳳舞九天」一書是由薛先生續完的,但薛先生說古龍是「寫了幾千字」及「寫了一個天下無敵的角色」後,再由他把故事續完,想辦法去殺死那天下無敵的人的,我心中懷疑,卻又不能當場討論,錯失良機,是最可惜的一點。
若古龍寫了不足一萬字,劇情發展應是仍未建起來宮九這個無敵角色來的。
在網上有不少有心人特別研究過「鳳舞九天」的問題,對於「原著內容」和「續寫內容」之間的劃分處,也有了個大致的共識。有趣的是有人特地購買了香港「武功出版社」版本的「陸小鳳」,發現這兩部份恰好分成了兩冊,而似乎是「原著內容」的那冊書中,比現在常見的版本,多出約 40 頁失佚了的內容,看來像是古龍原著云云。
這一點我認為不應輕易裁定。
現在所謂「古龍作品」中,有很多部的很多內容都是出自他人之手的,亳無疑問。不同作品中,代筆的比例參差甚大,有的相當完整,代筆者只要續個尾巴即可;有的代筆者和原作者所寫字數,幾乎平分秋色;有些作品中,古龍只算是開了個頭,之後都是由別人完成的。但除了上述比較「正式」的代筆,還有一些是「臨時」性質的。
古龍所寫小說,絕大多數在成書之前,都經過連載的階段。若是直接寫書,作者脫期,最多延遲推出,但在報紙或雜誌上連載,忽然一次續稿未到了,難道編輯會任由那位置「開天窗」?若只是一次兩次,編輯可能會先找別的稿件頂替一天,但若接連多天都沒稿到,或同樣問題接連出現時,編輯怎應付?據不同人士的追憶,有時他們會自行代撰稿件,頂替上去的。
假如之後作者的稿件再送到,直至故事完結後要結集成書時,那些臨時拼湊的代筆,跟作者後來內容不大接得上軌的,順道刪除了,不是順理成章的事麼?那麼那 40 版內容,說不定會是由編輯部代寫的啊。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小說青春化
之前看過的內地著名小說「盜墓筆記」再版,出版了幾冊名為「完全青春紀念版」的,封面換上幾個人物,都是網絡小說/輕小說的一路風格。
似乎這是近年小說出版的潮流策略?或者邏輯是這樣的:要有較高銷量,便要開拓年青人市場;青人看到傳統的、古樸的封面設計,購買的意欲便低;所以即使小說的內容完全一樣,把小說封面設計得潮一點、萌一點,便能吸引到年青讀者前來購買。
以上我所推斷的邏輯是否猜對了呢?若真是如此,這策略的成效不知又如何?我這不具代表性的讀者,情況卻剛剛相反,一本以成人為主角的小說,即使寫得不錯,但若把封面設計得像輕小說那樣,我反而會興趣索然了。
似乎這是近年小說出版的潮流策略?或者邏輯是這樣的:要有較高銷量,便要開拓年青人市場;青人看到傳統的、古樸的封面設計,購買的意欲便低;所以即使小說的內容完全一樣,把小說封面設計得潮一點、萌一點,便能吸引到年青讀者前來購買。
以上我所推斷的邏輯是否猜對了呢?若真是如此,這策略的成效不知又如何?我這不具代表性的讀者,情況卻剛剛相反,一本以成人為主角的小說,即使寫得不錯,但若把封面設計得像輕小說那樣,我反而會興趣索然了。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風嘯嘯兮易水寒
歷時 9 年多,探測太空船「新視野號」(New Horizons) 到達最接近冥王星的位置,拍攝到珍貴的近距離記錄。以太空飛行來說,9 年聽起來並不算是很長的時間,若是一來一回,「18 年後又一條好漢」,「新視野號」重回地球,可能還可以再用作另一次或多次的任務,可惜,在設計上,是沒有預算讓它「回歸」的,它將繼續前行,直至與地球人類的接觸漸漸歸零為止。
想起日本科幻漫畫家星野之宣的一個短篇故事。
一艘無人駕駛的探測太空船出發後,地球的航天科技出現大躍進,後來發展出的太空船效能遠勝以前,航行時追上了早了許多年出發的舊式太空船,舊式太空船上的人工智能電腦欲與偶遇上的「陌生人」打招呼,但對方並不理睬,因為後來的航行者不想「前輩」得悉自己的努力其實已經可有可無。
那是一個傷感得美麗的故事。
想起日本科幻漫畫家星野之宣的一個短篇故事。
一艘無人駕駛的探測太空船出發後,地球的航天科技出現大躍進,後來發展出的太空船效能遠勝以前,航行時追上了早了許多年出發的舊式太空船,舊式太空船上的人工智能電腦欲與偶遇上的「陌生人」打招呼,但對方並不理睬,因為後來的航行者不想「前輩」得悉自己的努力其實已經可有可無。
那是一個傷感得美麗的故事。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動態地球
科技發達,常可看到從太空回望地球的角度,所拍攝的相片及短片,不過很多時,都是「靜態」的。若在出現颱風之時,從外星望向地球,會是怎樣的一個情況?
原來那時候看起來,地球本身彷彿是一個生命體哩!
原來那時候看起來,地球本身彷彿是一個生命體哩!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新報」結束
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新報」在 2015 年 7 月 11 日出版了最後一天報紙後,宣告結業了。我也趕及買了份當天的「新報」聊作記念。
看了全份報紙,評語是:「不是不好看的。」但要作為一種商品,內容確缺少非購買它便不能獲得的資訊,銷情怎麼能有支持?
「新報」由羅斌先生創辦,昔日以副刊精彩見稱,現在全份報紙,副刊絕跡了;至於新聞時事,就算報導手法如何出色,現今又有什麼資訊不能在互聯網上找到?而且網上的資訊,更新速度一定遠勝報章的。
現在很多實體報紙都同時有電子版。若不推出電子版,網民瀏覽和分享的便會是別的有電子版的報章新聞,變相自己的知名度會減弱;但若有電子版,很多新聞都是看過了獲得了資訊後便算了的,為何還要再買你的實體報紙?真是兩難。
看了全份報紙,評語是:「不是不好看的。」但要作為一種商品,內容確缺少非購買它便不能獲得的資訊,銷情怎麼能有支持?
「新報」由羅斌先生創辦,昔日以副刊精彩見稱,現在全份報紙,副刊絕跡了;至於新聞時事,就算報導手法如何出色,現今又有什麼資訊不能在互聯網上找到?而且網上的資訊,更新速度一定遠勝報章的。
現在很多實體報紙都同時有電子版。若不推出電子版,網民瀏覽和分享的便會是別的有電子版的報章新聞,變相自己的知名度會減弱;但若有電子版,很多新聞都是看過了獲得了資訊後便算了的,為何還要再買你的實體報紙?真是兩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