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兩次往「拜山」,掃墓之時,確要登山。山有山路,本來是原始的草中泥路,然後有了用水泥平整了的地面,甚至更進一步,有階級上落的,比起原始狀態,方便不少。
每年都是從一樣的起點,前往到一樣的目的地,然後折回起點處,本來中途所經路徑應該是維持不變的,事實又非如此;近年,幾乎是每次所走的路線,都有不同。
主要是本來可以通過的道路,忽然被新出現的墓地阻截了,所以要略作繞道,或甚要另覓它途。新出現的墓地,有時是土饅頭,有時是金塔,有時是採用水泥築起連有圍欄的大墓地,所以對於前進路線的影響也不一;若是大塊水泥地,可能反而可以借路經過,以前要繞圈的現在卻可直接到達,也是有的。
路是由人走出來的,當我們要前往的地方,少了他人前往,缺人踏青,草木充斥當道,便要由自己來尋覓,硬開出一條道路來。別不相信,就是一大塊草地中的某處,就是要找的地方,左逛右逛,試行又試行,都沒能把目的地找出來,結果要在路旁燃點香燭當空拜祭的情況,也有試過。
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祝願談理性
粗略細分,在「理性」和「感性」兩大歸類中,我應是屬於理性的一族。
我沒有宗教信仰,不過自小家中也有神位,亦會拜祖先,所以清明及重陽等,當然也不會不去掃墓。掃墓目的,清掃墓地最主要,同時亦會參拜和視願,這些行為,自小到大,一直行之,都不會有任何抗拒。
看電視劇或電影,人們拜神時視願,有的把願望真的宣之於口,有的則是在心中視禱。───在故事中若是主角於心中視禱,處理時當然會加上畫外音的效果,讓觀眾明白。
我拜神許願時是不會開聲的,但若真要我照辦,發出聲音反而容易機動性執行;在心中許願,戲中所見角色是可以投入到,全部對白都是以第一身、第二身的方式,如同與祖先、神明對話般提出的,這種方式我卻一直辦不到,極其量我也只能控制到在心中,存在著我希望有什麼願望達成的想法,如此而已。若寫成文章,便是一篇直述形容心情的內容,卻不是任何深情對白。
我不會是個懂得做話劇的人,這一點,顯而易見。
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
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港漫中的打書
這網誌標題,若要學術一點、嚴謹一點,可能應該寫作「香港漫畫市場中的打鬥技擊題材作品」。
我的成長年代,港漫題材感覺上並不十分狹隘,不過「打書」一向是主流題材之一;另外的是「笑畫」及「鬼故」。至於「愛情」一脈,在我開始看漫畫的年頭,作品數目已經大減。
近年了解更多昔日畫壇的情況,才知道我出生之時,正適逢「打書」的興起,而這個題材的成功,並不是必然的結果,而是經過市場考驗後得出的。在「小流氓」和「李小龍」出現之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其它題材的漫畫書都是大量充斥市場的;而該兩本書面世時,亦只是作者黃玉郎及上官小寶芸芸作品中的其中一之,甚至也還不是銷量最好的題材。到了最後,「打書」跑出,是因為讀者掏腰包支持的結果,不能倒過來說,是因為作者只懂寫一種書,便逼使讀者沒有得選擇,只能看這一個題材。
鄭健和的新書「三國誌異」開始的幾集,主要是介紹角色的登場,以及背景的舖墊,他寫來亦很爽快俐落,水準甚高,但已有讀者分析,指這書的內容太過靜態,若不快點加入動作場面,鎖量便會堪虞。之後「三國誌異」中的確多了動作打鬥場面,但我認為那是鄭健和本來已經要寫的,而不是純粹因為讀者指斥而硬加入的元素。但,為何「三國誌異」不能是一本完全靜態描寫,但仍張力十足的漫畫故事?在日本漫畫中,不也是有非技擊派的成功漫畫?
遇上一些常埋怨港漫作者不懂求變,而其實只是他們自己不懂求變的讀者,真是叫人氣結。
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紙祭品
清明快到,售賣祭品的店舖門外,似乎擺放了更多的產品陳列。
現在的紙祭品,「貨品」種類真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幾乎是人世間有人使用著的物品,都有相應的紙祭品出現,以供陰世先人享用;有手提電話、有平板電腦、有金飾銀器、有球鞋衣服等等,都不出奇,但連那些電器的充電裝置也要特別準備,便實在細心得叫人發噱。
而且那些日用品,都是製成立體的,當中有不少還是製成一比一的大小。
千百年來任何日用品的紙祭品,都只是繪在紙上的平面圖畫,甚至也沒有考慮什麼透視技巧的。在民間傳說,那些 2D 的繪畫,經焚燒後,在陰間的先人便會收到 3D 的「實物」,所以根本不必在凡間特地先製成 3D 的模樣。
假如說傳統做法原來一直是錯的,那麼現在大家膜拜以求庇佑的先人,當年也是收取舊式祭品的,他們應也從來沒有接到任何日用品,連渡日也難,又如何有能力庇佑後人呢?邏輯不通啊!
現在的紙祭品,「貨品」種類真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幾乎是人世間有人使用著的物品,都有相應的紙祭品出現,以供陰世先人享用;有手提電話、有平板電腦、有金飾銀器、有球鞋衣服等等,都不出奇,但連那些電器的充電裝置也要特別準備,便實在細心得叫人發噱。
而且那些日用品,都是製成立體的,當中有不少還是製成一比一的大小。
千百年來任何日用品的紙祭品,都只是繪在紙上的平面圖畫,甚至也沒有考慮什麼透視技巧的。在民間傳說,那些 2D 的繪畫,經焚燒後,在陰間的先人便會收到 3D 的「實物」,所以根本不必在凡間特地先製成 3D 的模樣。
假如說傳統做法原來一直是錯的,那麼現在大家膜拜以求庇佑的先人,當年也是收取舊式祭品的,他們應也從來沒有接到任何日用品,連渡日也難,又如何有能力庇佑後人呢?邏輯不通啊!
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永懷的玩笑
四月一日是愚人節。現在的朋友圈中,仍記得這節日的大有人在,但已經沒有誰會真的在這一天去找人開玩笑。
某一年,四月一日這天,巨星張國榮去世,之後,至今,大家到了這天都仍記得在那一年,一度以為是假的「玩笑」。
不必要很好的通識,也應知道當年香港淪陷日是在 12 月 25 日的聖誕節,現在大家在那天都會記得是個普天同慶的日子,而不會自動地聯想起淪陷一事。曾經,在中環蘭桂坊,發生過人踩人致多人死亡的慘劇,令到有好幾年到了元旦日便即想起有關新聞,現在,大家對這新年日子態度已經回復平常了。
幾時,四月一日在香港人的心目中,才會回復成不與任何新聞掛勾的日子?
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半私房菜
看報導及網上資料,好一些在香港的新食肆,感覺都如像「私房菜」般經營。───或至少,像「半私房菜」。
可能是由於租金成本所限,可能是由於人手的考慮,不少新店,面積都不大;由是之故,座位也不多。而且又不是開在所謂旺區的旺點,人流較少,也即是說要十分依靠口碑,以及回頭再次幫趁的舊客,光顧的客人都是特地前往的。
單是上述兩個因素加起來,已令到每天的客量可以很低,而且就算同一時間容量十分可觀,超出座位總數多倍,也要看客人會否願意長候,若客人不想等,再大的客量,接待不到,亦只是浪費。
若小店得到超乎意料的客量,把握不住,在食物製作的過程中擠出時間,以消化等待的客人,便有可能令到食物質素下降,長遠來說,甚至會影響到店子的存活。
有些朋友說:「自己平時常幫趁的是一些店舖,會介紹給別人的是另一些店舖。」行為自私,又不無道理,但一個處理不好,店子的客路狹窄得活不下去,也是不妥。如何平衡,實在困難。
可能是由於租金成本所限,可能是由於人手的考慮,不少新店,面積都不大;由是之故,座位也不多。而且又不是開在所謂旺區的旺點,人流較少,也即是說要十分依靠口碑,以及回頭再次幫趁的舊客,光顧的客人都是特地前往的。
單是上述兩個因素加起來,已令到每天的客量可以很低,而且就算同一時間容量十分可觀,超出座位總數多倍,也要看客人會否願意長候,若客人不想等,再大的客量,接待不到,亦只是浪費。
若小店得到超乎意料的客量,把握不住,在食物製作的過程中擠出時間,以消化等待的客人,便有可能令到食物質素下降,長遠來說,甚至會影響到店子的存活。
有些朋友說:「自己平時常幫趁的是一些店舖,會介紹給別人的是另一些店舖。」行為自私,又不無道理,但一個處理不好,店子的客路狹窄得活不下去,也是不妥。如何平衡,實在困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