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一版過
有些日本漫畫的中文譯本,是買家尋找已有一段時間的。這種情況,
從商業角度看,又無可厚非。當年的庫存,能出清已是萬幸了,若無天大信心,出版社又怎會自己再挖一個深洞跳下去,再去重收,測試自己的運氣?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北上新感
本世紀初,到廣州去工作時,「天河區」還是剛出現,除了僅存的體育基建,幾乎沒有什麼地標性的大型建築,今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變化得最多的是交通,而又有愈來愈多商場依附著鐵路網絡而建,規模之大,在香港難以相比,往來香港,雖仍費時,但已比起從前便利許多。
內地付款的電子化,隱隱然已經超越香港,我到內地去,有時不夠人民幣,便很懊惱。我用的是「匯豐銀行」戶口,本來覆蓋已不如「中國銀行」,再遇上平時用慣的提款機搬了位,便更麻煩了,大概,要融合加入電子付款大軍之日,也都不遠。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重陽何來
昨天早上乘升降機,遇鄰居,閒聊談起原來重陽已至,鄰居說「這是災難性的一天」,又說我可能不知道;我聽到後的確一時間並未想起所有細節,但腦海中已憶起個大概,立即答道:「我讀書這典故還在課程內,現在則未必了。」
什麼典故?便是重陽的典故了。主角二人,姓氏都僻,所以事隔多年,仍清楚記得,他們一個叫桓景,一個叫費長房。───「桓」字音「緩」,「費」字作姓氏時便不讀成「廢」,而是讀成「臂」。
相傳東漢時,桓景的師父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他的家中會有災禍,須帶備特定物品,登高避禍,桓景照辦,最後登高後回到家中,所有雞犬都死去了,於是人人效法,造成了「重陽登高」的習慣;而既要登高,便順便到祖筅墳墓去清掃拜祭,成了現今的傳統。
好像說現在的小朋友連中秋節傳說與什麼人相關,也講不出,又何況重陽。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重陽突至
家人來電問及重陽的安排時,我剛回到香港境內,電話便同時響了起來,嚇了一跳。
告知一切也如往常,我到時會和其他人協調的了,回答之時卻不知,原來過幾天已是今年重陽。因本月尚有幾宗活動將要發生,感覺上,還一直以為重陽節是在那些活動都塵埃落定之後才到。
有些節日,因大部份市民都會涉及,周圍都會聽到有關訊息,知道它們將至;一些節日如清明、重陽、佛誕,未必人人會在當天有活動,便未必人人口中會提及,沒人提醒,便有可能記不起來了。
今個月的計劃,有點兒給打亂了哩。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熟悉老包裝
從前產品包裝都很古樸,若是留存至今而仍然生產著的,絕大多數都會重新設計,加入潮流新意,童年之時常見的款式,已經鮮見;這次一下子看到那麼多「老朋友」,真是驚喜!
昔日的小店,就算是雜貨舖,貨品種類也不會如現今藥房那麼多,加上當時商店地方夠大,物品都可以平放在櫥櫃中示人,不像現在的藥房要在細小的地方擺放數以千計種類藥品,所有盒裝,都只可以看到側面。
另一個商品種類更多,地方也更大的,是百貨公司。從前逛百貨公司,是日常消閒活動之一,所以有些他們常備的貨品,包裝設計我們便會日見夜見,如何不眼熟。有一隻盒裝的「竹蔗茅根精」盒子綠色,現在原來還保留著;記得那時候內有一包包密封膠袋的小顆粒,倒進熱水中攪拌溶解,便可有一杯甜甜的飲品了,不知現在內裡包裝,卻還是否一樣?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美其名
現今社會,常見舊日稱呼作出了美化,明顯例子,是不少職業,本來都有通俗叫法,現在都成了「服務員」、「從業員」。
路邊的回收箱,除了「紙張」、「塑膠」、「金屬」三大格外,也多有一格,收集不能回收的垃圾。近日見有些地方,也不把那些廢品叫「垃圾」了,而是「堆填」,應該即是「會送往堆填區的東西」的意思。
名字聽來,果然像高檔了些哩!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