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

非常老友

德國老友來華工幹,特地安排繞道香港,大家會會面,於是有大半天的時光共聚。

老友是老大了,我也老大了,當然;而「友」能稱「老」者雖也不少,但這位外籍朋友,當年共渡了約半年的時光後,分隔至今,已有約 30 年未見過面了。所以大家相約,我會到機場接機,之前,大家先以 Whatsapp 互傳相片,好讓大家知道對方的近貌。

可用的時間很短,有個好處,便是不會多想很多很充實的活動,基本上是打算在機場相會,然後同往元朗,看看我從小長大的地方,吃過晚飯後再回酒店,已經差不多了;至於實際上客房可以提早遷入,於是能夠到維港一遊,以及在活動之間可有幾次促膝長談,都是意外收獲。

家人在晚飯時見我們兩老友的情況,事後說:「你們算是識於微時吧?這種朋友之間通常會特別交心吧。」我認為也許;亦可能正因為大家是異國人,長期分隔兩地,說是說非後不怕有流言傳到社交圈子中,顧忌便少些。這樣情況,我們到外國旅行時常可玩得更開懷,是同一道理,並不罕見。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領取習慣

家居之處,每個月住戶可領取一包免費的塑膠垃圾袋。每月一次,雖在那個月中,任何日子去領取,都可拿到的,並不只限於 1 號當天,當然;而且通常,若某個月忘記拿取,只略遲一兩天,要求補取,都是容許的。

通常是已到了新的一月,1 號當日都忘記領取可以領取的,要到過了幾天,突然醒覺,才去拿取。假如在開始了後,每個月都是這樣做法,對執行人員來說,我們都是領取一包膠袋,而且名義上那膠袋是屬於本月的,還是屬於上月的,與他們無干。

免費的物品,最終沒有拿到,其實是無損的,但又像有些不甘心,而且,物品還是具實用性的啊。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過關選擇

也不是有什麼固定業務要到中國大陸處理,但大大小小公公私私的事加在一起,年中又的確相當頻密地往來中港邊界。

從前我們行人往來,基本上就只有「羅湖」一個關口,而在多了「福田」、「深圳灣」、「蓮塘」等新關口;陸陸續續地,新舊各關口、人行或坐車等,不同方式,都試遍了。───除了乘坐「高鐵」外。

選擇關口,視乎便利性,通常衡量便是看出發地點及目的地兩處,分別距離邊界多遠而定;出門後可以快些過到關,以及過了關後可以很快到達目的地,是兩種叫人安心舒服的情況,我們一般不能同得,便二擇其一。

採用不同關口時,事前事後的交通工具需要,涉及的時間和成本是多少,如此的「基本因素」,自然也在考慮之列;當日自己的身體狀況怎樣,可以接受走多長的路,都很重要。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電視淡退

看直播電視節目的日子,已經相當遙遠了,近年來,看電視都是透過電視台專用之小匣子的。而且還多是重溫,鮮有看現場的。

再近一些,這些日子,電視的節目是連重溫都看得少了看得慢了,之前看的節目,舊的未清,新的又有,累積起來,要清空並不容易。

有個平時收聽收看的 YouTube 頻道,現在每周有幾天,會在一天之內,有遦續多次的近節目推出,每段時間都是 1 個小時或以上長度的,因題材有趣,全都想聽,看到那張待聽待清理的清單,不是沒有壓力的哩。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風迅

有個颱風,早已聞得說會在香港南邊橫掠而過,看去勢應該不會對本地有很大直接影響,但始終進入了戒備圈內,已預計了會掛上些低階風球。

當時聽說是有如此一個颱風,將會如此吹近,後過了不久,再去查看何時將最接近香港,誰知原來該颱風早就經過了,還已快在越南登陸。

來得急,去得也急,匆匆又匆匆,風勢快起上來真可以遠超意料之外。

但又有時,風勢可以甚慢。有朋友將往台灣,天氣預測出發那天台灣會有颱風襲擊,正擔心會否受大影響,及是否需要延遲行程,正猶豫間,再看───咦!本來預測會在某天在台灣登陸的那颱風,預期登陸日期也延後了哩。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鼓勵濫用投訴?

常聽的一個 YouTube 頻道上的節目,近期頻頻被貼上「黃標」;若節目被定為「黃標」一類,主持人便會收不到有關節目所帶來的廣告收益分成,不過 YT 定有上訴機制,之後若認為上訴得直的,便會把「黃標」移動。

現在 YT 採用的大方向是「寧枉勿縱」,凡有投訴,便會把涉事的節目即時貼上「黃標」或更嚴重的「紅標」,然後若收到上訴,才會去作核查,見到內容沒有問題時才把那些標籤移動,基本上投訴可以是完全不論道理的,有理沒理地「漁翁撒網」每個節目都去投訴一下,那些節目便必定即時有所影響,而對投訴者而言,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成本的。

這樣的投訴機制,是否在鼓勵濫用投訴呢?要如何防止濫用,又似乎不容易哩。

2024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問題和答案

談到短篇小說,知名的定包括科幻大師艾西莫夫 ( Isaac Asimov ) 的「The Last Question」,中文名稱「最後的問題」。

故事其實算是中篇,因為若稱之短篇小說,大家預期的字數會少得多;但是現今的內容,雖然篇幅不算很短,但以它的規模之宏大,沒有足夠的舖墊,不足以形成最後一句內文的震撼性。

這個科幻短篇是完整的,不過我又忽有奇想,覺得有個方向,可以延續寫出另一個短篇故事的。初步構想中,把這個待寫的故事,叫做「最後的答案 ( The Last Answer )」,以為和原作名字堪稱絕配,心中得意,誰知有次和老友提及此事,竟得知原來這個命名的點子早有人用了,而且還是原作者自己用回的。

原構思的名字不能再用,叫人沮喪,但是故事仍然是計劃寫出來的,或遲或早。名字唯有另想一個,暫時,且叫做「Answer the Last Question ( 「回答最後的問題」)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