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港漫活力

久陷低潮的港漫市場,近期開始重現了陣陣活力,令到資深讀者雀躍。

先是由黃玉郎啟動的「金著龍虎門」創刊號推出,希望購買者眾,不少銷售點取的貨都售罄,零售店及經銷商紛紛需要走動補貨,情緒高漲。故事是把某個時期內的情節「推倒重來」,作者受到前作羈絆少了,寫得更盡情,內容也開始出現較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樂趣;讀者也重現了期望新書到手的心情。

「金龍」兩期推出時,邱福龍的「龍神」再度登場,且亦有大度書裝,在銷售點陳列,極之搶眼。同樣,作者沒打算再以當年後續的衍生新版作為基礎,而是回歸原始,由最初的幾本方式書度精裝版的爛尾處起,繼續創作下去,少了些拘謹,希望可以發揮得更好。

這次的活力,應該可以維持得長久些吧。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熱門播放日

漸漸地,定期收聽收看的 YouTube 頻道節目多起來,有點兒聽不及的感覺。

頗多節目都是以一周一篇的頻率推出,然後又有頗多的網主選擇星期五、星期六為期,於是一到那兩天,一下子便湧現出大堆新作,令人手忙腳亂,也不知應先聽哪個節目。

有多個節目在前,如何定先後呢,很多程度會先以時間的長短排序。現時節目,不少是約 15 至 20 分鐘一集的,有些是界於 30 至 40 分鐘間;也有長過一兩小時的。那些短的節目易消化些,可以抽些時間一次過消化多段,至於那些長的,要看完不易,可能分段來看,也要多天才看得完哩。

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查溫度

到外地旅遊,要準備衣服,便要先查溫度。───既要查本地的,也要查目的地該處的。

若是兩地天氣差不多,溫度相若,有否下雨情況亦相若,便最好了,同樣的衣物及雨傘可適用於兩地,帶一套便可;若兩地氣溫相差甚遠,有時免不了,便要有兩種不同的衣服,厚薄相差也可以很遠。

若在香港出門之時天氣良好,目的地在旅遊期間也是天氣良好,但天氣預測了回程返到香港的時候,香港天氣將會相當惡劣的話,怎辦呢?雨傘又不怎不帶,帶了其實也是一直用不著的,便很令人氣結了。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潛在風險

俗語又把熱帶氣旋帶來的「八號風球」稱為「八號波」。是夜,香港,忽然掛起了八號波。

說是「忽然」,其實也不盡然,因為颱風的軌跡是像預測差不多的,所以有這樣一個叫「桃芝」的熱帶氣旋來襲,又是在差不多這個時候,去到差不多接近香港的位置。關鍵是:同樣的條件下,會否掛上較高的風球,也是說不定的。

風球迫定,方向準不準,當然是考慮因素,而它的力度如何呢?之後的走向又如何呢?有時風球雖迫近,而風勢亦強的,但天文台預期了很快便會遠離香港而去,便會對香港的壞影響較低,即是所謂「潛在風險低」,那時便不一定會掛八號風球或以上了。

若打個譬喻:有人在你面前揮動拳頭,有時雖也離你身體很近,但對方能控制好,始終不會把到你身上的,那算是「有危機」還是「沒有危機」呢?可能是因應本身的「感覺」而定,那麼一來,便難有客觀模式可循了。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風下訪問

每當有颱風迫近香港,而會掛起較高的風球時,電視台都會派員到戶外訪問市民意見。慢慢的,發現有些頗固定的模式。

首先,港島的「杏花邨」自從某年全城觸目的水患後,便一直成為焦點,電視台打風時會派員駐守該處海旁,報導即時天氣狀況,並次次和上次比較,看影響是更強還是更弱。

又會訪問在風球之下,仍然會在尖沙咀等地碼頭旁活動的人,而且被訪客又常是「平均分散」的,有人認為天文台的判斷不準,有人認為適宜。

間中,若「幸運地」───或不幸地───遇上在風球之下仍站得近海,甚至下水活動的人,便會問他們本人的想法,或旁觀他們活動的人的想法。

幾乎每次的內容組合,都是如此的。───啊!還有塌樹的報告,以及任何連帶而來的交通受影響的報告。就是這樣。

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食物上飛機

朋友到外地旅行,常會買回些食品作手信。同樣的,有時前往外地旅行,也會想帶同一些零食,在途上食用的,不過卻未必可以隨心所欲。

同一個地方,同一種食物,你可以在當地購買了帶回香港,卻是不能倒過來,從香港帶入境。雙重標準?當然;沒有道理?又未必。

例如一個地方,因為豬瘟的顧慮,所以外地遊客便不能帶同豬肉製食品進口。當地有沒有豬肉製食品?當然有,而且極多。那些豬肉食品和商品,是否可以在該地買了後帶走呢?當然有,而且也是極多。

雙重標準在哪?就是對自己的食品把關水準有信心,而對別人做同樣工作的水準信心不夠嘛。

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作者立場

港漫中的「新著龍虎門」( 有人簡稱之「新龍」 ),是經典作品「龍虎門」之「親生父親」黄玉郎先生,向當時的版權持有人付款,以取得特定時期內該作者之專用特許權,把「龍虎門」該書根據從前故事的脈絡,重新編繪。

一度「新龍」取得不錯的成績,銷量理想,且亦叫座。其後,對它失望的讀者愈來愈多,製作團隊多番換人及更改編繪方向,都未能挽回頹勢。我覺得那作品水準開始下降之初,是由創作節奏被讀者意見牽著鼻子走開始。

回想作品的舊著,過千期中曾出現過不少成功的邪派角色,跟正派主角有過十分精彩令人難忘的對戰,於是到了新著的出現,不少讀者便紛紛要求盡快再寫那些角色、那些場面;當一些已在寫的角色都未發揮得足夠時,作者因為讀者的壓力下,把本來應會在相當時日後才逐步寫到的角色提早登場,又想快些重回原定的戲軌去,於是那些早登場角色便迅速被打敗了。

過去盡情去寫而寫得好看的內容,現在匆匆便交代了,好看程度,怎能與過去相比?這種情況一再出現之下,綜合起來,還如何有足夠吸引力令讀者捧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