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 星期六

長話短說

在 Facebook 上,常見許多許多介紹電影的短片。那些短片,想來想去,還是要以「簡介」稱之,但是和我們一代幾十年來,在報章雜誌上見到的那種電影短評短介不同。

現今借助科技,可以結合影音元素,且又能輕易地把電影原片段剪輯起來,一兩小時的電影,短片只十分八分鐘的長度,已經足夠把全部電影的起承轉合一切脈絡都陳述出來了,說簡而並不簡,沒有什麼「劇透結局」、「影響電影票房」、「破壞製作公司生計」的心理包袱;可以說,看完短片,單在「知道故事/情節」方面來說,已經不必再看原來的電影了。

這種「簡介式短片」,和電影的最大不同,是不必交代詳情對白,情節發生之時,藝人的演繹如何,是否到位得能令觀眾得到應有的感受,都不重要;凡此種種,偏偏就是單純一個基本故事意念,和最後電影成品之間,最大的不同。這些把情節演繹的技巧,往往比起情節本身更重要,可以說,電影的好或壞,端看於此。

所以很多看了「簡介」後,覺得十分驚世好看的電影,找回原作來看的話,卻未必感覺好看哩。

2021年5月21日 星期五

「亞洲漫畫家恐怖驚悚漫畫一頁挑戰」

「亞洲漫畫家恐怖驚悚漫畫一頁挑戰」這個書名,真是平白清楚得可愛,基本上看到這個名字,已經不必再問這是本怎樣的漫畫了。「台北市漫畫從業人員職業工會」 2021 年 1 月出版,內容超過 180 版,收錄了一共 178 位───據書上文字所述────來自亞洲不同國家的漫畫家作品,定價新台幣 380 元。

漫畫要求題材是「恐怖驚悚」,很自然地,十居其九都是關於「鬼」的內容,不過也有其它的。約 A4 大小的呎吋畫的一版過漫畫,看來短小,但己很足以把一個故事、一個訊息交代清楚,至於實際效果如何,便要看畫家的功力了。

若是文字方式的小說創作,常聽到關於短篇作品的評審準則,說必要把用作關鍵扭橋的那口「棺材釘」放得愈後愈好;若是像倪匡的故事「標本」般,以最後的一個字帶出最大的震盪,當然會受到很大的讚譽。這說法無論是對是錯,當所有人都用得太多太濫時,全部作品的起承轟合節奏變得千篇一律,也不是好事。我本來也擔憂這本漫畫集會有相同問題,但幸好,卻又沒有如此感覺,相反更是認為它百花齊放,各具吸引。

據序言所講,這本書的意念,應是始自台灣的賴有賢,他和幾個國家的同行好友商量,落實了這個亞洲國家間的區際合作計劃,而且每個地區的參與人數,更比開始時估計的更多,結果來自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澳門、中國大陸、台灣各地,有近 200 位漫畫家,成就了這本有水準的漫畫。

我身在香港,暫時未有機緣在書店、漫畫屋遇到「一頁挑戰」這書,現在看的一本,是經網上拍賣網二手購入的。

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長話長說

近日開始聽梁錦輝先生聲演的「射雕英雄傳」 ,真是回歸原始,重新欣賞到金庸小說原著的味道。

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集,同一故事,拍了又拍,而且拍得愈來愈頻密,三兩年前才剛播完一個新版,便又有另一個新版本要推出了。舊故事重拍,無論如何精彩的原著,難道真有「百看不厭」那回事?事實是當情節脈絡上觀眾都了然於心時,再要勾起他們的情緒變化,便困難了;若不能拍出合乎甚至超越觀眾預期內容的話,收視便不易攀升了。

新潮拍法,是把較長情節拍得爽快,而且,更有愈拍愈短快之勢,例如拍「射雕英雄傳」,大家都視郭靖黃蓉相遇之前情節是雞肋,只作舖排「正題」,能盡快盡短交代了最好;至於「牛家村」的一段上代慘劇,十居其九都是由郭嘯天楊鐵心夜飲遇上丘處機寫起。這次收聽「射雕」,是重溫舊時作品的節奏及味道,故事開始時,是由在「曲三酒館」聽說書講起;至今聽了 171 集中的 20 多集,郭靖才剛向馬鈺學習吐納哩。

重回傳統的正道心態是:任何一段情節,仔仔細細好好地講,都可以令人覺得好聽。

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不算有聲書?


多年前看蔡瀾的文章,已見他在推薦「發聲書」。我也不是不知發聲書之好處的,也不是沒有收聽的興趣,但我只懂粵語,而現有的發聲書,一來英文及中國北方話的多,廣府話的不好,而且大家都知道,廣府話不同英文及北方話,所講的字未必可以容易全寫出來,所以口中所講的和手中所寫的並不盡相同。

本地的文藝創作,若要轉換成粵語的發聲書,是否應照書面語逐個字照讀?若真如此,聽的人雖也可明白意思,卻失去「聽故事」的效果;若讀的經過轉換,不跟足原本,那還算不算是那文藝作品的「發聲書」了?

這種矛盾至今我也未想得通。不過也不理了,近日,終於在互聯網找了個故事,照聽。這個開始,性質上近似「說書」,是由梁錦輝播講的金庸武俠小說有聲書「射雕英雄傳」是也;手法古樸,也很能吸引我聽下去哩。

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

新綜藝節目

電視台的良性競爭下,多出了不少的新綜藝節目;不過在本人家中,到底還是集中收看「傳統大台」,都沒怎麼支持新晉的「99 台」。

近期的那些綜藝節目,有些意念相當創新;有些點子其實並不十分新鮮,不過效果良好,很能吸引人觀看下去;有些點子在外地已有好些成功的例子,但在香港一直罕見;有些節目,可見製作者的努力,但觀看之時,卻不是那麼好看,誠可惜也。

我認為,作為觀眾,電視節目不必要意念極之嶄新,「好看」與否,才是關鍵。而且,大家每天可觀看電視的時間亦有限,吸引的節目數量足夠便好,也不必太多。知足者,便常樂。

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

樂觀。自信。狂妄

台灣的疫情反彈,政府加緊社會防疫措施。在 Facebook 上見到有人分享一段說話,不知原出處是何,全文是:「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在兩周內解除三級。」

聽起來,我個人即時的感覺,是:好狂妄!

面臨挑戰,不知前路如何時,有幾種態度,其間的分野有時並不十分明顯:「樂觀」是較中性的,也較被動,可以說是並沒言及個人的能力,預算說就算自己不作為什麼,也可無恙;「自信」者,則有點兒暗示環境雖有困難,但相信憑藉自己的能力,可以應付得來;「狂妄」的,也是深深信任個人能力,且認為無論環境如何,一定只勝不敗,絕無例外。

上述在 Facebook 上看到的那段豪語,我認為已超過「自信」的範疇了,有欠謙卑。任何時候,任何人,過頭說話都是不應說的。希望寫出這段話的人,事後真可願望成真吧。

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

評審評語

看電視上的兩個比賽,內容上能令吸引到我看下去的,相當大程度上,是評審的評語;有時那些評語猶如導遊的解說,本來看不出來的門道,經道破後,便懂得從另外方向欣賞,而感覺到魅力。

老牌的音樂節目中,也加入了現場觀眾評分的環節,也有同樣的效果。

我們遊歐洲時,那些古老的教堂,無論多麼出名、多麼宏偉,看起來都是差不多的,若沒有導遊告知它們的特色及背後故事,大概會沉悶得很。其實即使是在我們居住地方周圍,也可能有些對外國人來說很具吸引力的名勝,但若沒有人解釋推介,我們身為本土人的,也未必識得欣賞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