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

梁天+李香琴「當家慘過擔枷」

資深藝人李香琴去世,大眾傳媒節目中,不少懷念內容。

當中有首她與梁天合唱的歌曲,調子大致上寄賀年歌「祝新歲」,填的詞是所謂「鬼馬歌」,用了當時的廣府話口語字及通俗流行用語,填到曲調中,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用字自然,絲亳不覺勉強,又把訊息清清楚楚道出來,淺白易明,比時下許多流行歌曲的填詞人,功力高出不知多少。

謹此分享,並悼念琴姐。琴姐一路走好。


歌名:當家慘過擔枷
歌手:梁天,李香琴
作曲:佚名
填詞:文采 ( 李願聞 )

男:新升經濟專家 籌謀運算真到家
女:猛講理論唔化 晨早聽夢話
男:升咗要職三粒花
女:講大話
男:升職並冇薪金加
女:講廢話
男:餐餐韭菜炒青瓜 白糖腐乳炆節瓜
  兩三片爛茶瓜 都唔知點吔下
  應該買魚燒雞鮮蝦 聽我話
女:呢餐餸都三張有多
男:講大話
女:枉稱經濟專家 造成物價瘟咁加
  你想吃肉魚共蝦 有銀紙好易話
  經濟專家 收檔吧
男:今年預算誇啦啦
女:講大話
男:一千蚊養起一家 大員話嘅又點會假
  你想搏亂嚟勒詐 都唔識講大話
  薪金冇計多增加
女:講大話
男:他朝會將薪金加
女:講大話
  我當家慘過擔枷 就嚟電費水費加
  買斤醋共柴米 難買醬油茶
  專家快啲當番家 威下吧
男:你不曉節省開支 講廢話
女:你車天車地真巴喳 嚟樣樣雙倍加
男:我好老定唔用怕
女:喂房租都欠下
男:聽朝撲水交租金 不要罵
女:經濟專家 抵責罵

2021年1月8日 星期五

再見「孤獨的美食家」


沒有任何預期下,看到電視小匣子上居然有「孤獨的美食家。煙花滋味篇」,真是驚喜。

這又是一個跨年特輯,如之前多年的安排,又是描述主角井之頭五郎在年終一兩天的經歷,當然,情節為輔,主打還是主角進餐時的滋味食相。

當本地處境喜劇「愛回家之開心速遞」在疫情底下,劇中人以及劇中故事仍是在一個沒疫情的「虛擬世界」,這「孤獨的美食家」一集完特輯中,反而記錄了疫情之下日本的食肆經營和大型活動安排受影響之情況。

因追趕播出,這劇未有配音,觀看之時要仔細看著中文字幕,才能掌握情節內容,雖有不便,但也滿足了。「孤獨的美食家」已經拍攝了多季,變化新意已經不多,但即使仍如前平平實實的拍攝下去,淡淡然的,看起來始終有一份「治癒感」。

期望下個新年,再見到五郎。

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

電視劇之長短

童年之時看電視台播放購入的日本劇,都是每星期一集,我們每周觀看,都沒太關心總共集數如何。後來電視台自製節目,主要在周一至周五連續播放,於是才注意到,劇集共有多少集通常都是 5 的倍數,20 集、25 集、30 集、100 集等等。

因為這個既定模式,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劇集首播都是在星期一,大結局都是在星期五,看起來整整齊齊的;若遇到大型特備節目,常規節目需要暫停時,電視台常會把多出的一兩集安排在周末播出,追回本來的節奏,不會影響下套新劇在星期一開映的「傳統」。

現在,則是什麼規律都有。見到不少劇集,早已突破「 5 的倍數」之框架,28 集的見過,也有 32 集的,最近的例子,還有 12 集的以及 6 集完的。

而大結局的安排,也很有變化。當然還是在星期五大結局的居多;但有時以為星期五會看到 Ending,卻原來故事未完,電視台安排了在星期六或星期日───或星期六加上星期日───播放結局,那大結局的一集,可能是「正常」的一小時版本,也可能是二合一了的「兩小時版本」,變化萬千。

觀眾也唯有被動地收看,電視台怎樣安排便怎樣觀看了。

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

獨特的柴魚花生粥

童年所吃的柴魚花生粥,都是在一家路邊小攤檔購買的。該攤說是「小攤檔」,其實也不小,位在我們俗稱「南門口」的長盛街街頭,除了製作豬腸粉、魚蛋的車仔,旁邊還有幾組枱椅可供坐下食用。

除了柴魚花生粥,該檔口也賣白粥,不過白粥味寡,非我所好,而且感覺跟別的店比較也沒什麼特別。倒是那柴魚花生粥,除了綿滑口感外,顏色也是獨特地帶點紅色的,這在當時以及日後的數十年,至今,都未再見過有同樣顏色者。

粥中間或可見一小塊的柴魚乾,以及或完整或半顆的花生米。我相信那粥底的紅色,應是花生帶衣一起煮而造成的,但在其它食肆,他們的花生也有類似處理的,那為何他們的粥底又不會帶紅?所以這仍是個謎。

當日那攤檔的柴魚花生粥,以及旁邊另一小攤所賣的粉仔,奠定了我之後對這兩種食物的品味標準,而很可惜的是,昔日滋味,再沒重遇了。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三七二十一」

民間許多俗語,曾經流行過,已經失傳,或至少已經息微;而仍留存至今的,又有不少雖還在用,卻不明其箇中道理如何。例如有一句「三七二十一」。

這俗語的用法,多會加「不理」在前,說人「不理三七二十一」便去做某件事,即指該人什麼理由都不理會便去做那件事,至於「為什麼偏是『三七二十一』而不是『三八二十四』?又不是『三五一十五』?」之類的提問,一直經常聽到。

個人以為,有個涉及現在還會在傳統市場中採用的「蘇州碼子」這種數字表達形式的解釋,最令人信服───蘇州碼子中的「七」字,若最上的一點寫得不好,成了一橫,便像個「三字」;又或再寫得差些,離行離列的,「三」字成了像「二」和「一」,便成了「二十一」啦。

想像一個這樣的場景:一人見小販標價,數字看來像「三」像「七」又像「二一」,十分疑惑時,旁邊友人說:「你反正都不打算買,理得它三 、七、二十一?」可能便會出現「不理三七二十一」的俗語。

當然,俗語的源流典故,流傳久了,沒有明確文字記錄、牽涉物品已經罕見、詞彙語意用法已轉變等等因素之下,都會令到答案難尋;就算真的有人猜中了,也沒有人能作出肯定。如上的一個對於「三七二十一」的解釋,因可串連起多個條件,如像買中了連贏位一樣,機會之低,便令到更可信了。

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

寒底。熱底

這個多月在香港,比較寒冷的日子多了。中醫有根據人們不同的體質,區分為「寒底」和「熱底」的,而我本人,向來屬於「寒底」,比較害怕冷天多過熱天。

天氣較陰涼的日子,已經會常帶備禦寒用品,因為就算日間在外溫度尚舒適,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車廂內不時都會調校得寒冷,假如穿著不足,整個車程中都要瑟縮著時,便很難受了。試過有一程巴士,全車乘客都覺寒冷,但司機告知車廂中是採用中央冷氣的,連他也調校不到,最多只能乾脆關上,真是教人無可奈何。

也有看中醫,也有吃過些中藥協助調理的,不過至今仍屬「寒底」。打後會否回復「正常」呢?便要些時間看看了。

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蝕讓?

政府宣布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從價印花稅」 ( Double Stamp Duty, DSD ) ───即一般俗稱「減辣」───之後,有關物業的買賣成交量明顯增加。當中有不少個案,報導都說是「蝕讓」。

何謂「蝕讓」?比對原業主買入該物業及售出該物業的價格,若新成交價低於舊成交價,便屬虧蝕,這是最簡單而粗糙的定義。比較精準的話,除了成交價外,把印花稅、律師費、中介費用等等雜項成本也包括在內,即使原業主售出物業的價錢高於買入價,假如高出的金額不足以抵消總雜費,也會定義為蝕讓;由此,便會聽到有如「明賺實蝕」、「扣除手續費後平手離場」之類的說法。

上述兩個方法,都可提供大概的印象,知道原業主的賺蝕程度如何。假如真要準確評論,我們參考證券市場中,計算「債券價值」的方法,便知道有兩大範疇,未有考慮。

其一是在「現金流」( Cashflow ) 的計算:物業牽涉到的現金流,並不只出現在買入和賣出兩個時間,持有物業期間收入租金的「正現金流」,以及差餉、地租、物業稅等等的「負現金流」,都應該包括在計算之列。

其二是各「現金流」的「時間值」( Time Value ):假設一個物業持有十年後,以買入價的十倍價格售出,那成交價的差別有多少是因為通貨膨脹的帶動,有多少是物業本身的「淨升值」呢?十年前的一百萬元,與十年後今日的一百萬元,當然不能夠輕率等同視之。

因為當中涉及的因素,有太多是業主以外人士難以完全掌握的,所以很多情況下,一宗買賣是否「蝕讓」,旁人難作精確計算及評論,唯業主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