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 星期六

「唯一港漫」

是日標題,十分嘩眾取寵,而且嚴格來說,是要多加定義、解釋和備註的,不過這些種種,在這網誌中都省略了。

且說許多人口中以「港漫」稱呼的香港薄裝連環圖漫畫,數量由高峰期至今銳減了已超過九成;這個星期,一本舊書剛完結而該作者新書又未出,全新創作出版的「港漫」竟然只有一本了!那是黃玉郎先生再次領導製作由他創立的漫畫「龍虎門」新生的第一期「金著龍虎門」面世,若沒有了它,香港本周便完全沒有一手「港漫」出版。

黃生在港漫歷史最新一章中,達到過最高成就,亦常被人標籤為行業的代表人物。港漫 = 「龍虎門」= 黃玉郎,把這幾項人事物視作等同,這做法常被用作取笑,今天看來,竟像是實況描述哩。

2024年11月8日 星期五

分號

因為在中文讀物中出現標點符號,歷史並不長,所以一些符號的出現及運用,隨著實際需要,而有所轉變;使用時的對或錯,也是沒有很絕對的標準。

例如一本書而有名,有時在「正式名稱」之外,又會有較多文字用來具體描寫書本內容性質者,可稱為「副書名」或「副題」之類。例如「暑假日記───陳小明在鄉下順德的一個月」這樣的結構,從前每要提到書名時,有時只寫前面四個字大家便明白了,但有時又要寫足全名;寫出全個書名時,在正副題之間,從前多是用個「破折號」 ( ─── ) 隔開,近年,則見多了人用個「冒號」 ( : )。寫成「暑假日記:陳小明在鄉下順德的一個月」,佔篇幅空間少些。

在溝通的功能上,只要大家溝通到就好。

文字處理多了,漸漸地遇多了相同的情況:連續兩串文字,單論結構,各自都已完整,但它們各自讀起上來,其實又說不出些什麼,非要把兩者都一起讀完,傳達的訊息才得完滿。忽然有次想到,前人文字無數,定也有遇上過同樣疑問的,選擇中的「分號」 ( ; ),會否就是這樣而產生的?開始留意,覺得可能正是如此。

但在日常應用中,的確,很多人都只是「,。!?」幾項走天涯已足,沒有人會想到甚至運用到分號的。有位當編輯的朋友,更有建議過把某文章通篇分號都換走了的,因為認為這標點符號實際無用,只會出現在學術論文之上,真是悲哀。

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

標點應用

前輩在報章專欄上講解標點符號的運用,說若一句話結構上不必在內加插標點的話,便可以完全不用,至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句幾停頓,則習慣在語氣停頓時加個逗號 (,) 什麼的,把長句斷開。

一句句子,若是帶著疑問,採用問號 (?),理所當然;但若在問句最後,加個對人的稱呼,那麼,那個問號要加在什麼地方,便可見有不同的處理。舉例:問弟他正要到何處,句子寫成「弟弟,你要往何處?」通常不會引來問題,但若反映我們平時談話的習慣,句子倒序寫成「你要往何處」和「弟弟」之間,那個表示疑問的符號應加在何處呢?可以是「你要往何處,弟弟?」或「你要往何處?弟弟。」又或「你要往何處?弟弟?」

已經是幾種不同的處理了;不同的寫法引導下,讓人讀起來,聽者便可能發覺每個句子給人的感覺,可以大不相同。而且不同處理方法的選擇,可能根本沒有「對」或「錯」之分。

以上只是其中一個場景,已有那麼多難以劃一的做法,假如把所有標點符號的各種用法都詳列、比較、抉擇,學問便很大了。

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標點標準

中文讀物上,在現代社會,標點符號是不可或缺的,但標點符號的出現,卻只有很短的歷史;在這之前,有的就只是在文章斷句處的側邊,加畫個小圓圈,即是所謂「句讀」或「句逗」也。

標點符號整體的歷史都短,那麼不同的符號各自的功用、約定俗成、變種應用等等,歷史自然更短,短得某些應用原則若真有不同版本,到底哪個版本叫做「對」哪個版本叫做「錯」,辯駁起來,底氣都不是那麼充足。

單只看現代讀物時已經如是,我曾經參與把一些舊報章雜誌上的舊專欄重新出版,看到數十年前不同作家運用標點符號的習慣,有頗大的個人特色,便絕不奇怪了。

年輕時看「東方日報」的「校園版」專欄,有學者講解句讀的運用不必顧及語氣,有些句子唸起來語氣會有停頓,但結構上其實就是完整的一句,中間不必加上標點符號的,但我們日常所見,大家總會把長句斷開。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外地天氣

因擬旅行,所以開始留意目標地區的天氣預測。

香港地小,所以香港人到別處旅行,好像總是會去到比香港大許多的地方去。即使是香港這方寸之地,局部地區的天氣都可以相差很遠,所以在外地更大的空間上,粗略地得到個宏觀的整體天氣預測,往往是「只供參考」;當實際到了當地,親自感受到的天氣,可能和「天氣預告」中所講情況完全是兩回事。

以為會天雨?帶了傘子,卻沒遇上有雨,成了累贅。以為會陰涼?多穿些衣服,結果叫人熱得耐不住。凡此種種,皆有可能!

想要較清楚掌握到未來天氣的影響,便要細緻地策劃好何時會身處何地,以及會在幹著什麼。旅行行程可以很多變,要很仔細地預準長時間的身處地點,殊不容易,而且即使我們能準確預測自已的動向,又如何能十分準確地預測到每個細小地方的天氣情況?可能我們在不停移動,剛好有片雨雲,也是在不停移動,跟我們捉迷藏哩。

2024年11月4日 星期一

漫遊

生活範圍狹窄,許多年來,幾乎所有較長途的外遊,都是在「兩岸四地」。每次身處外地,如何可以保持著流動電子裝置可以上網,頗考功夫。

我使用「中國移動」的服務久了,遠在名稱還是只叫「萬眾 ( People )」時,採用不斷,直至該公司被大企業收購。

曾幾何時,旅遊之時沒那麼煩惱的。那時候,我一進入中國大陸、澳門或台灣範圍,系統即時把我轉成和當地的「萬眾」顧客無異,若想打當地電話,直撥號碼便可;當想打電話回香港時,只要在電話號碼之前加幾個數字及符號,撥出後不一會,電話便會響起,把聽筒貼到耳朵,可聽到撥通電話等人接聽的聲音,這種打長途電話回香港的方法,是謂「回撥」。

忽然,上述的便利好像消失了,到外旅遊時,便要先買個「WiFi 蛋」什麼的,支援有數據上網,又或是到處遊逛,看在何處可找到免費的 WiFi 服務,找到後,能用到多久便多久了,半點不由人。

2024年11月3日 星期日

既定安排

朋友十分有心,聽聞本月會特別到台灣旅行,順便看香港歌手在當地的一場演唱會。所以當聞說劉德華在台灣的演唱會取消時,以為會影響到朋友,結果原來捧場的是另一位歌手。

在香港年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公開活動,通常活動場所和主辦單位,都會先定下「特別安排」,當「風球」或「暴雨警告」這兩樣惡劣天氣的警示到達某個級別或以上時,活動便會停止,不必再作另行商談;沒想到在台北知名的「巨蛋」中舉辦之活動,會沒有這種既定措施。

活動主辦方,在惡劣天氣下,自然是盡量希望可如期表演,卻未必知道颱風之下,交通停擺了後,已經身在外面的人沒有地方可去,回家也不能,風雨之下,可以狼狽到如何程度,而且,更兼會有生命危險。涉及那麼多人的利益和安全之大型活動,由誰即場決定是否取消,都易在事後被人詬病,那不如「先小人,後君子」,一切事先議好定好,大家事先同意了,便「打死無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