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事知多少」,1980年5月初版「皇冠叢書」之一,林靜華等譯。中學時不記得是從學校的圖書館,還是公共圖書館,曾借來閱讀,而且一看再看;之後想自行購買一本,卻從沒遇到過。至今都廿多卅年了,還是要託人從台灣拍賣網上買回來的。
這本書的副題是「太陽底下真的沒有新鮮事嗎?」書中長長短短地集合了很多有趣的資訊,有些是新聞逸事,有些是科學新知,有些是正史野史,資料繁多;雖有分章,但又似乎沒有很明確的分野,同一版面上放的幾項資料,可以南轅北轍的,完全沒有相關。
當年看過這書的,還有一位同班同學,但我們雖有「集體經歷」,又是否有「集體回憶」呢?可能他已完全記不起有過這本書,記得的人只有我一個吧。猶記得當日我很自然地,讀這書名時,那「鮮」字便讀成「蘚」字音,那老友跟我說過:「我還一直在讀『仙』字音哩。」語音縈迴,如在昨天。
楊兄,書來也!
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生僻原字
因為牽涉到少許編輯及撰文的工作,所以被收納進一個Whatsapp的群組之中。群組內的作者,有資深的,有新晉的,我確是敬陪末席無疑了。
昨天在群組中,有人問及一個廣東話中常用字的原字,一番討論之後,終究是未有答案。我的心中在想:就算查找到出來,也未必可以採用啊!
許多廣府話中所謂「有音無字」的字,其實都是有原字的,經學者考據後,不少也都為人所認同,但最後能否成功「復生」呢,要有一籃子因素配合。當中至少要包括:一,筆劃不能太多,想使用時要記得怎寫;二,要能經電腦打字得出來,只能手寫而電腦字庫中沒有包含的,則使用不便。最近期的成功例子,是把「啲」寫成「尐」。
太複雜的字,真不想化作規範書面用字,以保留獨特味道,也許繼續採用那些「口」字部的自創字,更能有效傳意。
昨天在群組中,有人問及一個廣東話中常用字的原字,一番討論之後,終究是未有答案。我的心中在想:就算查找到出來,也未必可以採用啊!
許多廣府話中所謂「有音無字」的字,其實都是有原字的,經學者考據後,不少也都為人所認同,但最後能否成功「復生」呢,要有一籃子因素配合。當中至少要包括:一,筆劃不能太多,想使用時要記得怎寫;二,要能經電腦打字得出來,只能手寫而電腦字庫中沒有包含的,則使用不便。最近期的成功例子,是把「啲」寫成「尐」。
太複雜的字,真不想化作規範書面用字,以保留獨特味道,也許繼續採用那些「口」字部的自創字,更能有效傳意。
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炎夏。電車。涼風
近日多了在港島區活動,坐了幾回電車。之前每程港幣2元,現在是2.3元,仍是便宜得叫人笑不攏嘴。
電車是先坐車,後付費的,而是從車尾登上,最後由車頭離開,跟其它交通工具有很多不同。很多時,上車之時擠迫得很,但隨著之前的乘客下車,大家一步一步的走前,又自會在後面空出位置來讓人登車,有它的一種節奏。
乘搭電車者,不少是坐短途或是超短途的,所以座椅不像長途巴士那樣,一被別人佔去了,便很長時間不會空出來,故在樓上那層守候一會,時有驚喜。
傳統電車,沒有空調,卻有遼闊車窗,坐下來後,每當車子走動,帶出的清風便份外覺得清涼;沒有風時,炎夏車廂中,又令人昏昏欲睡。像昔日坐的巴士。
電車是先坐車,後付費的,而是從車尾登上,最後由車頭離開,跟其它交通工具有很多不同。很多時,上車之時擠迫得很,但隨著之前的乘客下車,大家一步一步的走前,又自會在後面空出位置來讓人登車,有它的一種節奏。
乘搭電車者,不少是坐短途或是超短途的,所以座椅不像長途巴士那樣,一被別人佔去了,便很長時間不會空出來,故在樓上那層守候一會,時有驚喜。
傳統電車,沒有空調,卻有遼闊車窗,坐下來後,每當車子走動,帶出的清風便份外覺得清涼;沒有風時,炎夏車廂中,又令人昏昏欲睡。像昔日坐的巴士。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防炎夏。多飲水
近日,雖然天文台仍有提出永遠無法證實為錯的預測,說「局部地區會有驟雨」,但我並無遇上。外出工作時,驕陽之下,迅即汗流浹背。
P.S. 結合上文,又補充一點昨天聽來,轉述醫生意見的參考資料:檸檬茶是很多人愛喝的飲料,檸檬不是問題,反而喝茶較喝水利尿,排水更多,則人體內的水份便更少了。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70隻龍鳳鈪?
看到這張圖片,總覺得很有嫌疑。或者有些並非全部實金的吧?若說全部是真正足金,那這新娘子的體力實在太驚人。
倪匡有篇不是很長的小說,叫「足球」,是元祖版的年輕人故事之一,一開始時,已講了個小故事,並提出類似這圖片那「疑是破綻」的質詢。故事不錯的,有興趣的朋友,快去找來看!
倪匡有篇不是很長的小說,叫「足球」,是元祖版的年輕人故事之一,一開始時,已講了個小故事,並提出類似這圖片那「疑是破綻」的質詢。故事不錯的,有興趣的朋友,快去找來看!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名人之助
看朋友Facebook發言,似乎有聽到意見,指他們的出版社替自己兒子發表作品,而借助名人作宣傳。
平常心去看,就算出版社老闆推出自己的作品,他本人也就是公司旗下的作者之一 ( 雖然他擁有多過一個身分 ) ,對於子女的作品,更應作如是觀;既是旗下的作者,公司代為宣傳,何錯之有?既要宣傳,借力之時,其它情況相同下,當然是選擇名氣較大者來相幫,效益才會更大,這一點,又何錯之有?所以有關議論,實在古怪透頂。
但透過親友的出版社推出作品,難道真的絕對與其他同公司作者無異?怕又未必。
若是多過一冊的作品而非一次過推出者,有親屬關係的作者,即使前面已推出的書銷量怎樣差,大概出版社無論如何都會把作品推出一個完整結局吧?事實卻是若換成其他不相關的作者,一書三冊,已出版了上冊和下冊,只欠其一的,出版社要爛尾便爛尾,作者眼看著作品出不完全,也未必可以置喙啊!
平常心去看,就算出版社老闆推出自己的作品,他本人也就是公司旗下的作者之一 ( 雖然他擁有多過一個身分 ) ,對於子女的作品,更應作如是觀;既是旗下的作者,公司代為宣傳,何錯之有?既要宣傳,借力之時,其它情況相同下,當然是選擇名氣較大者來相幫,效益才會更大,這一點,又何錯之有?所以有關議論,實在古怪透頂。
但透過親友的出版社推出作品,難道真的絕對與其他同公司作者無異?怕又未必。
若是多過一冊的作品而非一次過推出者,有親屬關係的作者,即使前面已推出的書銷量怎樣差,大概出版社無論如何都會把作品推出一個完整結局吧?事實卻是若換成其他不相關的作者,一書三冊,已出版了上冊和下冊,只欠其一的,出版社要爛尾便爛尾,作者眼看著作品出不完全,也未必可以置喙啊!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港漫回憶錄」直路衝刺!
幫忙筆錄文字的「港漫回憶錄」一書,進入最後的直路衝刺階段了。
算起來,製作限期只餘不足一個月,尚有不少工作未完成。尤其是附錄的部分,新意念陸續出現,當中又涉及資料搜集,所以要廣找朋友,提供協助。
這本口述歷史書,內容結構雖已大定,不過還是稍後再確定一點時,才再在此公佈吧。以下封面,亦只是暫時設計,最後定稿可能會有所不同的。不過個人感覺,認為由Cuson Lo繪畫的這個封面,蠻搶眼和吸引的啊!
算起來,製作限期只餘不足一個月,尚有不少工作未完成。尤其是附錄的部分,新意念陸續出現,當中又涉及資料搜集,所以要廣找朋友,提供協助。
這本口述歷史書,內容結構雖已大定,不過還是稍後再確定一點時,才再在此公佈吧。以下封面,亦只是暫時設計,最後定稿可能會有所不同的。不過個人感覺,認為由Cuson Lo繪畫的這個封面,蠻搶眼和吸引的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