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書店,結結實實地看到兩本陳浩基的推理小說「13。67」在架子上,真是驚喜!我手上所有陳君的小說,都是從台灣郵購回來的。
不過只看到有「13。67」,沒看到陳君的其它作品,包括更近期的「S.T.E.P.」。
是因為「13。67」是獲獎小說?是因為它不是袋裝書,看來較夠份量?抑或書店的採購大員特別認同「13。67」一書的質素?真是天曉得了。
無論如何,終於可以在香港的書店中,找到這位努力多年的本土小說作家的作品,總是樂事。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功夫港漫口述歷史」中期報告
不少朋友都在網上分享過「功夫港漫口述歷史 1960─2014」一書的封面,但好像沒有人說過,這書是如此大如此厚的,約 A4 大小、500版內容。
年輕的朋友若不知道從前的電話簿是什麼模樣的,看到這本書也可以有個大概印象了。
內容結構,主要是由論文、年表、人物專訪三個環節組成,輔以大量彩色的書刊插圖,十分豐富。
我最感興趣也是閱讀時最享受的,是人物專訪的環節,尤其是看到漢民和張萬有榜上有名,更是驚喜。兩人的分享,對於我們了解早期港漫的發展情況,十分有幫助,彌足珍貴,同時也是之前由施仁毅兄主催的「港漫回憶錄」中缺少的元素。
當然,「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認為現在仍然在生的昔日從業員,可以再訪問到丁小香、馮嘉和白金龍,便更能補圓了。
暫時只讀了約一半,評語還是一樣:喜歡看港漫的朋友,這本書不能錯過。
年輕的朋友若不知道從前的電話簿是什麼模樣的,看到這本書也可以有個大概印象了。
內容結構,主要是由論文、年表、人物專訪三個環節組成,輔以大量彩色的書刊插圖,十分豐富。
我最感興趣也是閱讀時最享受的,是人物專訪的環節,尤其是看到漢民和張萬有榜上有名,更是驚喜。兩人的分享,對於我們了解早期港漫的發展情況,十分有幫助,彌足珍貴,同時也是之前由施仁毅兄主催的「港漫回憶錄」中缺少的元素。
當然,「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認為現在仍然在生的昔日從業員,可以再訪問到丁小香、馮嘉和白金龍,便更能補圓了。
暫時只讀了約一半,評語還是一樣:喜歡看港漫的朋友,這本書不能錯過。
位置:
香港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親戚的呼喚
算起來,這手機程式應該並不難寫,意念的產生而至落實執行,才是最難得的一點。不過應該只能支持到免費軟件的生存,而不會有人願意付錢下載這程式吧?
早前看過一張「家族成員稱呼一覽表」,也是針對同一需求而出現的。別說現代的年輕人,不太年輕的朋友,很多時也是想不通一些親戚的叫法哩。
早前看過一張「家族成員稱呼一覽表」,也是針對同一需求而出現的。別說現代的年輕人,不太年輕的朋友,很多時也是想不通一些親戚的叫法哩。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功夫港漫口述歷史 1960─2014」
這本書,之前只聽聞到少許風聲,忽然便說已出版了,因手上沒有正式資料,所以只有跟大家先綜合一下在網上能找到的零碎訊息。
書名:功夫港漫口述歷史 1960─2014
作者:黎明海
出版:三聯書店 ( 香港 ) 有限公司
書號:9789620437885 (ISBN)
定價:HK$ 198
作者獲「香港藝術發展局」2013─2014年度的資助出版這書,資助金額 HK$ 48,700。
無論這本書的內容如何、質素如何,單就憑它的題材,如我在謝志榮兄 Facebook 上第一時間留言所講,「必要捧場」。
近年在書本上或是個人親身接觸,得悉不少口述的歷史資料,極之珍貴,但又極之難得。
你、我、他,每一個人,活了那麼多的年月,都會有很多可能除了自己之外,甚少人或甚至是沒有其他人知道的記憶,但沒有人提起的話,可能都不會認為別人有興趣知道,又或是以為很多人都知道,又或是連自己都記不起有那樣的人事物,更別說把有關記憶有系統地記錄下來了。到當事人離開後,後人如何考究,可能極其量只能得到個「很大可能如此」的結論,而不能確定真相,所以任何趁機會留下來的「口述歷史」,都應該重視和珍惜。
尤其我們一班喜愛閱讀港漫的人,這本書豈能錯過?
書名:功夫港漫口述歷史 1960─2014
作者:黎明海
出版:三聯書店 ( 香港 ) 有限公司
書號:9789620437885 (ISBN)
定價:HK$ 198
作者獲「香港藝術發展局」2013─2014年度的資助出版這書,資助金額 HK$ 48,700。
無論這本書的內容如何、質素如何,單就憑它的題材,如我在謝志榮兄 Facebook 上第一時間留言所講,「必要捧場」。
近年在書本上或是個人親身接觸,得悉不少口述的歷史資料,極之珍貴,但又極之難得。
你、我、他,每一個人,活了那麼多的年月,都會有很多可能除了自己之外,甚少人或甚至是沒有其他人知道的記憶,但沒有人提起的話,可能都不會認為別人有興趣知道,又或是以為很多人都知道,又或是連自己都記不起有那樣的人事物,更別說把有關記憶有系統地記錄下來了。到當事人離開後,後人如何考究,可能極其量只能得到個「很大可能如此」的結論,而不能確定真相,所以任何趁機會留下來的「口述歷史」,都應該重視和珍惜。
尤其我們一班喜愛閱讀港漫的人,這本書豈能錯過?
位置:
香港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妹尾河童
妹尾河童,日本人,是個怪傑,他的畫作魅力獨特,極之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他的作品一定把東西的每個細節都畫出來,不單結構正確,比例亦正確,存真度甚高。他不會把圖畫畫成照片般迫真,但以白描繪畫來說,他在表達各樣材料的質感方面,又相當成功,教人看到他的畫時,不會懷疑他遺畫了任何一個環節的。
第一次看到妹尾河童的作品,是一批垂直從天花板角度觀看的房間實景圖,畫出來的人物和物品,鉅細無遺,而在比例、透視上都完全準確,想想那要多少心機和功夫去先作記錄,以及要多強的觀察力,已經叫人驚嘆不已。
手上幾本妹尾河童的書,都是圖畫配合文字的,但並非本本都合我口味。有些文字太長太悶了,像是教科書內容似的,還是像「河童旅行素描本」那種較輕鬆的文筆,讀起來才有趣。
他的作品一定把東西的每個細節都畫出來,不單結構正確,比例亦正確,存真度甚高。他不會把圖畫畫成照片般迫真,但以白描繪畫來說,他在表達各樣材料的質感方面,又相當成功,教人看到他的畫時,不會懷疑他遺畫了任何一個環節的。
第一次看到妹尾河童的作品,是一批垂直從天花板角度觀看的房間實景圖,畫出來的人物和物品,鉅細無遺,而在比例、透視上都完全準確,想想那要多少心機和功夫去先作記錄,以及要多強的觀察力,已經叫人驚嘆不已。
手上幾本妹尾河童的書,都是圖畫配合文字的,但並非本本都合我口味。有些文字太長太悶了,像是教科書內容似的,還是像「河童旅行素描本」那種較輕鬆的文筆,讀起來才有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