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3日 星期六
港漫一波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食物繪畫
2024年7月11日 星期四
三睇劉慈欣《三體》 (4/4)
【格局規模】
「Netflix版」因為把角色重組,令情節絕大部分集中在「牛津五人組」和跟他們直接相關的人身上,確係成功地令到情節發展明快許多,但是同時又令到整個故事的格局變得小了。
《三體》原著中包含事情極多,人物也極多,劉慈欣連過場配襯的小角色都寫得細膩,令到故事的真實感和說服力增加;不少角色,初時以為無關痛癢,但隨著事情發展,戲份或會愈來愈多,甚至變得十分重要──刑警史強就是個例子。許許多多這樣的人、事、物累積結合,便令到這部小說有一種巻軸式連綿不絕的浩翰感覺。
當故事一開始已有個「五人組」的團隊,之後發生的事情,又大大小小都直接牽涉到或是間接波及到他們本人或親友,觀眾看「Netflix版」的《3體》,難免會產生「怎會如此巧合?」的感覺。「三體星人來襲」一事在地球上重要性無可比擬,所以當事情曝光後,大家看原著及「騰訊版」時,都可感覺到問題是愈來愈蔓延了;在「Netflix版」中,事情彷彿一直只是秘密地在知情人士之間發展,格局很是局限。
觀看Netflix的《3體》,揭起序幕時的批鬥場景,拍攝甚有質感,產生了應有的震撼;在同樣叫做「三體」的虛擬電子遊戲中那些救世、滅世的偉大場景,外星人脫水、浸活的奇異過程,以及「古箏行動」驚人的破壞力等等讀者難以想像出畫面的內容,在這版本中得以高度還原。影視界中採用的電腦特技水平一日千里,這劇若早拍兩三年也許CG的效果也會遜色不少哩。
只八集長的《3體》在緊張的篇幅中,也有努力摻合原著中的點滴。例如後段葉文潔和Saul在墳墓前會面的一幕,鏡頭特寫近鏡拍攝了一隻螞蟻,在墓碑文字溝中爬動,其實是第二部小說〈黑暗森林〉中序章的描述,劇中加了這個一閃而過的鏡頭,有向原著致敬之意。看改編後的作品,若像「騰訊版」般原文直錄的把書中畫面呈現觀眾眼前,當然最好;若是遇上了像「Netflix版」般的做法,情節和人物安排大改了,退而求其次,當鐵粉看到劇中出現了如上的致敬式的「彩蛋」,應會感到興奮。
【續集展望】
「騰訊版」及「Netflix版」兩個版本的《三體》改編作品,內容都頗算完整;有否機會出現續集呢?這或要從兩方面去分析──技術的考慮,以及市場的考慮。
原著的《三體》小說,三部曲內容愈推進格局愈大,給人的觀感有極大差異。打個譬喻:第一部在打「虎鶴雙形拳」、「鐵線拳」的實打功夫;第二部出現了「金鐘罩」、「鐵布衫」形式的氣硬功,略帶誇張但仍然在地;第三部的內容,便完全去到劍仙飛俠、御劍飛行的境界了。結果是喜歡第一部的讀者,未必喜歡之後兩部的風格;反之亦然。
部份讀者因為知道《三體》整體是個如何浩翰的科幻故事,對於改編拍成的影視劇,也抱著相同的期望,結果製作人只拍了初段沒那麼科幻的一節,無論「騰訊」如何原汁原味細膩拍攝,由於落差太大,讀者看了便難免失望。
任何影視作品成功後出現續集,自然是基於原有觀眾數量的基礎上,期望再增加新的顧客;若續集所走路線跟第一集是截然不同的,怎去估計新作的生意?「騰訊版」面對的便是這樣的局面。至於「Netflix版」因為首輯已經把幾部故事的元素混合起來,假如再拍續集,兩部戲的性質差別便沒那麼大了,從正傳收視來推測續集的收視數字,給人的信心也會大些。
這種故事不斷變化,前後格局差別極大的例子,其實不難找。在香港,電視劇《我和殭屍有個約會》便是其中之一,喜歡其後綜合許多神魔傳說而成的內容者,回頭再看初段的道士捉妖故事,便可能覺得太過沉悶了。假如因為太過年輕,沒看過《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的朋友,也應該知道日本漫畫《龍珠》的存在,及知道它的原著故事開始時的風格,和之後的超強能力對戰,有多大的分別。
在技術上,假設兩個製作團隊要開拍續集,而且維持現時的拍攝風格,「Netflix版」要在十集八集的篇幅中,把〈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的主要情節都交代清楚,還要拍得夠娛樂性,都是可能的;「騰訊版」現在連格局最小的第一部也要超過二十集才夠篇幅演繹,之後的兩部要有多少集可足夠?金主計算總資金需要多少,再加上前述兩季內容的性質差別太大所造成的不確定因素,個人以為,推出續集的機會恐怕便不大了吧。
2024年7月10日 星期三
三睇劉慈欣《三體》 (3/4)
【各有取向】
把現成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可以有不同方向,十分簡化而言,就是「形似」或「神似」。比較兩個團隊創作及拍攝而得的《三體》,「騰訊版」幾乎就是跟足原著拍攝;「Netflix版」是另一個極端。後者保留了一些主要的情節、場景及元素,但是包括地點、角色、人物關係、情節、結局等等,都是經過揉合的,觀眾看時依稀覺得它和原著相似,但是外貌卻又實實在在不同,那種疑幻疑真、似有還無的滋味,活脫脫就是一場「分子料理」。
劉慈欣筆下的《三體》故事牽涉到全球人類,不過卻有相當高比例的華裔角色。這種做法並不稀奇,小時看日本的特攝片集,到地球破壞的怪獸只會到日本去,把怪獸消滅的也是日本的超人;若作品是美國人拍攝的,面對大災難時,最後把事情搞定的總是美國人。「Netflix版」走的是近年來的荷里活路線,角色的性格、年齡、國籍等,都呈現出應有的「政治正確」,八集內容中出現了的眾多角色,國籍之多元化,反而暗合了原著應有的精神面貌。
「騰訊版」《三體》的角色分派,和原著基本相同,有些較小的角色可能看過書本或劇集後,都未必清楚記得;「Netflix版」則是設計了包括所謂「牛津五人組」(Oxford Five)的多個角色,之後再把那些精選後決定保留下來的背景及遭遇,不受拘束地分派到各角色名下。
當中的程瑾對應原著中的程心,亦承擔了另一角色汪淼部分戲份;Saul對應羅輯;暱稱Auggie的一位對應原著汪淼,由男變成女;Will對應雲天明,本應是到第三部故事中才登場的重要角色;至於Jack一角,可能是為增強戲劇性加入的原創角色,亦有指原型是小說中屬過場性質的雲天明同學胡文。
功利地把主要的戲份分派到「牛津五人組」是個聰明的做法。在影視作品中出現任何一個角色,都應有鋪排登場、和已出場角色認識、介紹背景、講述遭遇等安排,在一部只有八集的作品中,大量出現新角實在不切實際;說幾位要角都是老同學,那麼只要找理由來個舊生聚會,便可一併將他們的背景、性格、關係都交代了,極具效益。
【節奏差異】
廣告界的前輩曾有教訓,創作每一個廣告時,可嘗試逐個抽掉當中的元素,若有任何元素是抽走了也對廣告效果無影響的,便應刪除。「Netflix版」所持的是相同的概念。例如在第一部小說中,支持「三體星人降臨」的地球人,有個叫「科學邊界」的組織;Netflix改編時,可能見這組織有沒名稱都無妨,便讓它無名了。又,原著中有四名「面壁者」,「Netflix版」《3體》減至三個;假如該劇會有第二季推出,講述「面壁計劃」時便可精簡不少。
「騰訊版」的《三體》要說的故事更少而篇幅長許多,所以內容節奏和「Netflix版」比較真是有天淵之別。例如大家都以眾多科學家自殺開始訴說故事,那些科學家到底遇上了什麼難題呢,在「Netflix版」中兩位女角拿著部小電腦,顯示出一堆雜亂的線條,再一問一答,不足半分鐘已算把情況交代了;在「騰訊版」中,單是汪淼和丁儀在桌球枱上的講解,已經花了十多二十分鐘。
此外,那個關鍵的「倒數時計」到底是如何操作的,「Netflix版」中沒深入講解,可能創作人認為觀眾只要擁有「外星人科技高,總有祂們的辦法」的想法便不必細說;在「騰訊版」中,汪淼如何受到困擾,又如何叫妻女替他拍照、如何看心理醫生等,所佔篇幅之長,看在「Netflix版」的創作團隊眼中,可能奢侈之至。
對於要角葉文潔的安排,兩個影視版本極之不同。首先,作為把地球座標曝露出來,邀請外星人前往地球的第一人,她的遭遇及重大心理轉變,在「Netflix版」開初時已經全部說明,而在「騰訊版」中則是逐步披露的重大懸念。至於葉文潔加入「紅岸計劃」前遇上的背叛者、她女兒的生父,以及日後迎接外星人時的拍檔,原著中是不同的人,在「Netflix版」中則是歸一了。而葉文潔作為出賣地球的「人奸」之一,在原著小說及「騰訊版」中,純粹是因為對地球人人性的失望;在「Netflix版」中,看起來,葉文潔或多或少有環境保護的心態存在。
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三睇劉慈欣《三體》 (2/4)
【故事脈絡】
在三部書都出版後,我們一班朋友已有聽聞《三體》已售出版權,將會拍成電影,所以一直期待,可惜是只聞樓梯響,卻沒見成品。現在我們在網上可找到介紹,指在二○一六年有過部《三體》電影,男女主角分別是由馮紹峰、張靜初飾演的,有不少資料,更兼有劇照流傳,卻沒有上映的任何訊息,神秘之至,但相信很大機會,是「爛尾」了。
到之後二○二二年有部《三體》的動畫版面世,二○二三年又有一套多冊的漫畫版推出了,可惜未有在坊間引起很大的迴響;二○二四年Netflix共八集的劇集《3體》公映,大家拿來跟早前「騰訊」播出過共三十集的另一改編版本比較,才成為熱門話題。
簡單而言,《三體》是個「外星人要來佔領地球」的故事。──「要來」二字是重心。知道外星人要來,而又未到,那麼在中間一段時間之內,地球人會有什麼反應及行為?劉慈欣要寫的是如此的故事,所以嚴格來說,這是個社會學、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為主的小說,當中出現的「自然科學」幻想物,都是用以服務這條主線。
外星人為何要千里迢迢前往地球?要為祂們創造一個危機,所以才有了「三體星系」的惡劣生存環境;距離幾光年的外星人和在地球的同黨,經傳統通訊方法,一來一往也要八年以上時間,真若如此,故事便難以發展到,因此便有「智子」的出現;一些重要角色要能在數百年後仍然在世,便要讓「人體冷藏」這種「科學」存在了…………諸如此類。
再引用一下曾替《三體》繁體版寫的推薦文中所寫:「故事中發生的事極多,不同身分背景的人物也極多;在來自宇宙的侵略下,世界局勢不斷變化,社會、政治、文化都隨之產生變數,所以要寫成這書,作者要具備包括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知識,也要有軍事、戰略等方面的認知,才能寫得如此詳細立體。」
所以《三體》是部宏觀「科幻小說」的示範作,讓大家知道「科幻」的天地可以多麼遼闊。
【改編之難】
劉慈欣的另一作品《流浪地球》也曾被改編拍成電影,和改編《三體》比較,是兩種不同的挑戰:前者本來是中篇小說,擴張拍成電影,需要在原有脈絡上添加枝葉以作潤飾;後者則明顯太過豐富,勢必要作出取捨,刪減大量的內容,而仍能保存故事脈絡的完整,讓故事講得通。把故事繁衍延長,通常都是比把故事濃縮精簡容易。
《三體》的故事如此長篇,要進行二次創作的話,先要決定想包括多少的內容。「騰訊」和Netflix兩個版本,便有了處處不同的取向。「騰訊版」篇幅長,每集近一小時的內容共有三十集,只改編第一部故事〈三體〉,走的路線是「依書直說」;「Netflix版」也是每集內容約一小時,卻只八集,但是覆蓋的題材,卻差不多佔全體的一半,情節經過消化及揉合,不單交代了第一部〈三體〉的整個內容,也出現了第二部〈黑暗森林〉及第三部〈死神永生〉的部份角色和情節。
讀者看完了《三體》全書,當然知道它是科幻到不得了的小說,有了這個認知之後再看「騰訊版」的劇集,便容易有所懷疑:「一部科幻片為何拍得像驚嚇電影似的?」須知道原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確係可以說是個披着科幻外衣的懸疑故事──小說以連續的自殺事件揭幕,主角又遇上不能解釋的倒數時計,到後來發現是個龐大神秘組織所為,便想方設法在看來難逃失敗的情況下,尋找生路以弱勝強。雖然第一部未寫到地球人和外星人的正式接觸,但是在肢解了敵人在地球的支援大隊後,故事已算是完滿結束了。
在原著的三部曲中,科幻元素主導劇情,是在第二部〈黑暗森林〉開始漸漸加強;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若是沒有那些科幻情節的出現,內容便不能如現狀的發展。三部《三體》的科幻元素含量差別是那麼的巨大,宛如根本不相同的小說,讀者喜歡某一部的風格,便未必喜歡其餘的那些;如果看過原著全文的觀眾預期劇集是第三部的格局,結果只看到第一部的內容,他們的失望便可以理解了。
2024年7月8日 星期一
三睇劉慈欣《三體》 (1/4)
根據網上資料,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之總篇幅約為八十八萬字。在第三部書〈死神永生〉剛出版後,我便把全個系列讀了一遍,之後在半年之內,又看了一次,這在我的朋友圈子中,算是個紀錄;到了近期因為又有新的《三體》改編影視作品推出,為要跟人討論原作和新劇的異同,便又把它重溫了。畢竟對上一次閱讀,已是超過十年前了,不少細節已經記不清楚。
【小說性質】
我與人稱「大劉」的劉慈欣有共同的朋友。二○一一年《三體》首次推出繁體字版,經台灣的葉李華博士穿針引線,我和另外一些「倪匡科幻獎」的得獎者及部落格格主寫了推介文,收錄書中;同年七月,劉慈欣到香港出席「香港書展」一個題目叫《用科幻的眼睛看現實》的講座,之後順道參與了「香港科幻會」的聚會,會上我便和他有了一面之緣。
當年我寫的推薦文,形容《三體》是直至那時「最好看的硬派中文科幻小說」;這評語至今仍然適合。劉慈欣的幻想小說,題材嶄新,而且就算是頗為抽象的意念,他也能想出有趣的情節,把那些意念呈現出來,加上他的小說技巧高超,初出道時發表的中短篇故事,已經叫人驚艷;最難得的是他的故事中,自然科學的元素含量甚高,令到他的作品,成為大家心目中實至名歸的「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是「科學幻想小說」的簡稱,顧名思義,所有基於科學內容作出幻想而寫成的小說,都應符合定義,但事實上,很多人都只把基於「自然科學」寫成的小說歸作「科幻小說」,而就「社會科學」寫成的故事則不被接受。就算流行如倪匡的作品,有本叫《背叛》的小說,是心理學範疇的幻想故事,不少讀者認為它不算科幻小說,但既然心理學是科學的一種,就心理學寫成的幻想小說怎會不算科幻?另一個例子是更著名的《1984》,設想未來世界會變成如何的,不就是社會學方面的科幻故事?
在《三體》書中雖有極多極精彩的自然科學幻想,我認為它主要是個社會科學幻想故事,那許多人們認為是「真科幻」的元素,並非小說重心,只是為了把故事說下去而創造的道具。
【有待豐富】
《三體》面世之始,小說在《科幻世界》雜誌刊登之時,已經有了「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總目,〈三體〉本來只是第一部故事的名稱;後來的兩部書推出之時,名稱中都以「三體」掛帥,結果才成了「三體系列」或「三體三部曲」。寫的既然是「地球『往』事」,地球之存在到了最後當然是「俱往矣」,也即是會寫到一般所謂的「世界末日」。反正作者也不怕劇透了,我這篇文章中更不必避忌了,先此聲明,敬請注意。
話說《三體》的故事,分成三冊出版,一冊比一冊厚,而且故事的規模和格局大到無與倫比,但是閱讀起來並不吃力,主要是因為內容有趣,而且作者的文筆甚佳。劉慈欣的作品中,常出現大塊的文字,像在《三體》中,便有不少地方幾乎全版內容都是沒有分段的,一望上去,已經嚇人,幸好他的行文用字往往十分淺白,且又擅長利用譬喻方式,講解抽象或複雜的概念,所以真正讀起來,並不是那麼辛苦。
上面提到劉慈欣的小說中的多種優點,但是他的作品也有弱點,便是角色很多時不夠血肉,這情況在像《三體》如此長篇的故事中,便更突顯出來了,讀者會感覺到,角色只是用以推動劇情發展的工具,而非活生生的人。
又不是說劉慈欣筆下的人物不夠立體。就以《三體》的重要角色葉文潔為例,她的心理轉變及作出的行為,都有適當的經歷、遭遇來支撑,說服力很足夠,讀者看到了,也會同意假如遇上和她相同的情況,作出之後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不過由於劉慈欣寫的眾多角色都太理性及冷靜了,那些角色,莫說是面對親朋好友的生離死別,就算是發生了地球級別的毀滅以至星系級別的毀滅,也似是漠然視之的,讀者難以想像他們會面容扭曲、痛哭流涕、歇斯底里的樣子,便導致情節的張力不足。情況就像一部電影的劇本中寫了精彩的情節,藝人卻沒好好地演繹出來,效果大減的那樣。這種角色上的缺點,若是二次創作時遇上高手,便可加以豐富及補救。
( 待續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