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每周仍有購買本地漫畫,不過購買的時間,漸漸遲了,比起書本出街的時間,常晚上一兩天,主要是因應活動路線,看何時可以經過報攤。
'
僅存的幾本薄裝港漫,通常都沒在便利店發售,即是說必要到報攤。不必說大家都應知道,現在香港的報攤數目銳減,仍在的有的規模小了、營業時間短了,昔日報攤全年無休,現在有些報販周日便不開檔,種種因素加起來,有時真想即時買到某本書,便要特地尋找。
早陣子和友人談到港漫市場發展,當欠缺報攤協助,而薄裝港漫又難以進入書店銷售時,煩惱之一便是如何讓讀者買到及得到一本實體書。難道要郵購?要否先訂閱?如何頻密地收取小筆費用?還是要預繳?書本又如何送到讀者手上?靠郵寄?靠速遞?叫人費煞思量。
我想起見過一些相片,在外國有些購買報紙的小匣子,不知港漫的購買,是否可靠自動售賣機?我見過香港現在有些售賣雨傘及電腦配件的機器,又見有家售賣飯團的公司,不再設店,專用自動售賣機發售,不知設置這樣的機器,配合日漸普及的電子付款,能否為港漫市場打開一片天?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文化低潮
曾幾何時,差不多每個範疇的藝術創作,都有人在喊「行業快死」;至今,電影行業似乎未有死去,連舞台表演、粵劇大戲,都似乎有一定的支持,可以維持行業不死,但奇怪地,小說及漫畫行業,前途仍然黯淡。
最奇怪的是,若說要獨力完成創作和製作,小說及漫畫本來所需資源是上述多種藝術創作中最低的,極端一點說,有一枝筆一張紙便可以;想要發表也是最不需要依靠外力的。但偏偏小說及漫畫的行業,最看不到前景。
所幸的是這兩個範疇中,仍有不少朋友在努力,而且他們所走的路線,愈來愈五花八門,所以希望尚在人間。不知余生之年,會否看到這兩行業的再一次變奏?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亞洲電視月刊」
在便利店的雜誌架上看到「亞洲電視」四個字,十分意外,然後便看到那一疊刊物之旁,寫著「免費取閱」四個字,當然,便取了一本。
這本雜誌,由兩半合成,從相反方向左揭,一半便是「亞洲電視月刊」,另一半名為「喜粵月刊」。書內有兩版內容介紹自身,說:「《亞洲電視月刊 X 喜粵月刊》將於 8 月 15 日起在全港超過 450 個人流旺點免費派發」,似是創刊號,不過在「喜粵月刊」的封面有標明是第 21 期,而在「亞洲電視月刊」那封面則只有年月,沒標期數,高深莫測。
現在的出版行業經營艱難,收費的要叫人掏腰包,並不容易;免費的報刊靠廣告養命,也不容易,都市人忙,免費提供的東西也要他們肯看才成。現在看這本二合一雜誌的格局,似純支出多於為牟利,但就算當是宣傳廣告費,燒錢又燒得多久?難明啊!
位置:
香港
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
不換湯換藥
定期會到公立診所覆診,至於服食的藥物,大致上是穩定的種類及劑量,但又有時有所更換。
比較多的情況,是藥效不理想,於是醫生以同功能的另一隻藥代替,又或是調高/調低本來藥物的數量。
有時換藥是因為藥物的副作用影響,身體有了不良反應,所以希望換了藥物可以避免不適。
有時則是藥廠本身停售了有關藥物,於是醫生便以市面上可找到的另一隻藥代替。───這種情況較少見,更常見是診所會在藥袋上加張告示,說明藥物看來不同,只是因為藥廠換了新的包裝設計,內裡的藥物藥效並無不同。
針對長期病患,便有長期服用的藥服清單,一種兩種的加上去,半顆一顆的調校份量,加加減減,顏色變來變去。高峰時期,試過一次把要服用的藥全放在桌子上,近十顆顏色不同的小丸子堆在一起,也不是不壯觀的。
比較多的情況,是藥效不理想,於是醫生以同功能的另一隻藥代替,又或是調高/調低本來藥物的數量。
有時換藥是因為藥物的副作用影響,身體有了不良反應,所以希望換了藥物可以避免不適。
有時則是藥廠本身停售了有關藥物,於是醫生便以市面上可找到的另一隻藥代替。───這種情況較少見,更常見是診所會在藥袋上加張告示,說明藥物看來不同,只是因為藥廠換了新的包裝設計,內裡的藥物藥效並無不同。
針對長期病患,便有長期服用的藥服清單,一種兩種的加上去,半顆一顆的調校份量,加加減減,顏色變來變去。高峰時期,試過一次把要服用的藥全放在桌子上,近十顆顏色不同的小丸子堆在一起,也不是不壯觀的。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颱風通告
有時風球掛起了,沒甚風雨,未必察覺到,要待經過購物商場時,看到管理公司展示的通告,忽然一個風球標誌出現眼前,方才知道。
不知是否法例規定,商場在天文台公布了某些天氣警告後,便必要在當眼處擺脫或張貼那些告示?抑或純粹只是管理公司的增值服務,是那一行業的「行規」?
不少次暴雨警告,因各區情況不同,所在的區份天氣不處的,沒有商場的提示,還不知道已經紅色或黑色暴雨了哩。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