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AI 代筆

現在人人都不說「人工智能」了,不論何國何地,都是「AI」、「AI」的叫著。現在 AI 的用途之廣,效果之佳,令人咋舌;從前聽過許多「不要讓電腦取代人類」的警告,人人認同,但一到臨場,方便的程度如此的高,還有多少人可以忍手?

現在有個熱潮───一時的熱潮,我認為,許多人把手上的畫作或相片,吩咐 AI 處理,轉換成「吉卜力工作室」的畫風,於是市面上好像舖天蓋地都是日本名家宮崎駿的影子,叫人看得膩了。

我看到某位插畫家在 Facebook 上分享心得,講解 AI 出品和藝術出品之間的不同,我留言道:「同意,但難免想起 VCD 翻版碟初出現時,音樂業界人士說看翻版碟有機會令唱機爆炸一說。」

那麼,是否已經不會再有人找畫師繪畫?我認為,需求仍會有的,但消費者不會再好像之前那樣願意付錢;情況好似以前會付錢找人搭建個公司網站,現在若認為現成品水準都已可接受,怎還會付高價?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大手筆

很多傳統食物,現在仍然流傳,不過樣子味道完全跟過去相同的甚少。食品的變化,也許是刻意求變之下的結果,也許並非原意;後者或者是因為烹制手法不同了,也許因為食材的消失或變種。

有些變化,可能是因為現今社會物質豐富了,生產者「大手筆」的把食材加多了、升級了,有時也會影響到食物水準。

之前的缽仔糕和梘水粽,都是有分有餡料和無餡料兩種的,但即使是缽仔糕中有紅豆,或梘水粽中有蓮蓉、豆沙,也不會有現今大量;所謂「少食多滋味」,從前吃缽仔糕時偶然咬到一粒半粒紅豆時的喜悅,現在反而不大感受到。

有些食品如糯米雞、粽子、月餅、盆菜等,紛紛有加入高檔、貴價材料的版本出現,但那些「新成員」的加入,是否對事情有幫助呢?很多時,都未必。

這天,吃個雞蛋糕,從前的版本,多在上面放幾顆瓜子的,現在見到新版,蛋糕頂上舖了一大把瓜子,有感而寫此網誌。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公家診金

屬於「長期病患」一族,不過也不是什麼十分嚴重的情況,主要就是血壓偏高,現在一路服著藥,血壓數字已經頗理想,但藥物便不能斷了。

近日政府決定調整公立醫療收費,對我也有影響。

我定期覆診見醫生取藥,算是「普通門診」,之前診金 HK$ 50,之後好像要 HK$ 150;藥物之前不必再額外付款,之後便要自掏腰包。

藥物之價,逐種按期收費,例如開出一周量的某種藥物,便要收 HK$ 5;我因病情不錯,通常幾個月才覆診一次,卻共服 6 種藥物,若以 13 周計算,HK$ 5 X 13 X 6 = HK$ 390,即每季要付 HK$ 390 + 150 = HK$ 540,雖說是遠比私家醫生收費便宜,跟之前的 HK$ 50 比較,加幅也叫人咋舌哩。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遠近

地方遠近,很多時是經過比較而得的。從前人們步行出門,或是踩單車,在特定時間內可以到達某地點,便可能覺得近,若要用多些時間的,一經比較下,便可能認為是遠。

香港有十多二十個區,區和區之間面積可以相去甚遠。現在的「元朗」有了些細分,過去不論是在「天水圍」、「屏山」或是在「錦田」、「新田」等地點出現交通意外,一概都是「元朗車禍」,那些地方之間踏單車往來,也還是需要些時間的。

我自己較少到港島區,平時出入,見「北角」一區也是範圍甚廣的,現在鐵路站中,「天后」、「炮台山」、「北角」、「鰂魚涌」、「太古」等各站周圍,也許以前的人報稱住址,也是「北角」吧?

有些地區,從前是沒細分的,例如從「旺角」南行,經「油麻地」,之後應便是「尖沙咀」,現在中間有個「佐敦」的站,以附近街名作標記,漸漸在市民心目中,便存在一個「佐敦區」;之前從油麻地果欄走至佐敦道,只是區內散步,現在聽起來是從一個區到另一個區去,感覺便可能比實際遠些了。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搜索小說

想起東野圭吾的一篇小說,卻記不到故事名稱,於是以他的名字和一兩個關鍵字,在網上搜索,果然很快便有結果。假如是在過去遇上這個情況,除了找個有相關知識的朋友,向他盡力形容,再期望得到答案外,都不知還可怎樣做了。

經驗中,像倪匡的科幻小說,名稱具體些的,便容易從內容聯想出書名,亦舒的愛情小說書名很多時是描述感覺,能套用到不同作品上的,幫助便弱些。

類似的,還有想憑一句半句歌詞,去查出歌名的情況,有了互聯網後,才容易得多。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校對

在工作上或私人生活中,歷年來,涉及許多校對的工作。

若是單純校對內容,我先校好,再作排版,那我通常要求給我電腦文字檔,我直接在電腦上修改好了,再把文檔交給排版員工作。若是就已排好版的內容作校對,視乎進度,處理可以麻煩得多。

如果由我作第一校對,預期會檢出較多的待修內容,那些更改,直接標在文章上便最就手,困難在:出版社提供的通常是 PDF 檔,不好在上書寫;想先列印出來再在紙上修改,便要在一般薄削的酬勞中再扣走一大塊了,而且寫滿改動的紙張如何回傳給出版社,又要動腦筋。

若我是作第二、三校,通常好些,習慣是找張白紙,凡有建議改動之處,便把頁碼、行數、內容逐一列出,通常已經足夠清楚,讓排版員工作了。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現在寫作

現在自己寫作,已經不能單靠紙張了,定要在電子裝置上直接撰寫、修改。在紙張上記下點子、略寫個草稿,還是可以的,至於長文撰寫,便不能純粹利用紙筆完成。

文字撰寫,當然不會是一蹴而就的,有時寫了一堆文字後,會想把內容移前褪後,本來分別寫了的內容發現可以合併或分拆的,再加上個別文字、詞彙的更改,紙張上往往很快便會變得潦草。若是在電腦寫作,不論如何大改,改動後的情況即時反映到出來,版面乾淨,有利處理新的構思;假如是在紙張上,那些之前做了記號的改動,在我們的印象中,可能都只是「將會改動」,而非「已作改動」,這種待改待處理的「小事」累積起來,叫人心煩,便阻礙了把文章完成的「大業」了。

而且就算可以用紙筆把全篇內容都寫好,想到那時還要將文字一一輸入電腦、變成檔案,又要困惱。現今的自己,還真欠缺了些耐性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