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現在閱讀
有一本考究
古龍
作品的書,幾次想讀,都不能卒巻,最近又想再嘗試,不知這次能否成功。
書的內容必是沒有問題的,尤其是書中的相當大部分,其實就是古龍其中一本遺作的足本,那本書不單我之前曾看完過,更是我喜愛的古作中排名首幾位之列的,但,這本書,就是讀得不耐煩。
我相信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書本在台灣出版,維持著中文直排的傳統。
現在每天閱讀的東西,自己寫的、網上看的、實體書上、電子版中,幾乎全是橫排由左至右,遇上直排要由右至左閱讀的內容好像已不止是「不習慣」、「不舒服」那個程度了,直情成了一種障礙,甚至趨向「不能」的地步,真是可怕。
明明直排閱讀、由右至左,才是中文閱讀的傳統王道啊。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現在分段
撰寫英文書信,有兩種風格,一種在每段開首時,內容先縮短少許,一段和一段之間,基本上是接續住的,不必特別處理;另一種是每段文字不必縮排、短行,每段內容看來就像一個方塊,而段落與段落之間───即是方塊與方塊之間───留一空行,以作區別。
相類似地,現今的中文書本排版,也是有上述兩大派。個人而言,偏好頁面較緊密的版面,所以可以選擇的話,都是用回「老派」的手法,每段文字開始時先「低兩格」,段落和段落之間便不再有任何特別加插空行,但到不是我寫的東西,我只是協助別人的出版物時,便未必能如我意。
兩種排版風格,本來各有優劣,我都能接受,卻又有些「混種」,段落前會縮排,段落之間亦有空行,結果是每版頁面上變得空白太多,而且本是連續不斷的內容,呈現得零碎。尤其是現代的作者所寫,每段都不會很長,尤其是現代的排版設計,段落之內行與行之間的距離都已經加寬了不少,結果「混種」方式排版的一本書在翻閱之時,經眼文字斑斑駁駁的,十分礙眼。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現在排版
現在閱讀的文書,很多都是電子版,就算看自己寫的東西,多也是經電子製作的,所以在比例上,所看內容已經是橫排的遠超於直排,以至現在看直排的小說時,還會感到不習慣,真是不該。
在香港,常見有中英夾雜的文章,那些內容,若從讀者的角度考慮,確是以橫排為佳的,因為讀到中文的部分和英文的部分時,不會因為文字擺向變動,而感到辛苦,但一些名家如
亦舒
、
蔡瀾
等,又有不少書是以直排出版的,出版社要把中英內容融和得宜,並不容易。
若中文文章夾帶的英文字句較長,將英文內容轉向九十度角,雖說讀來辛苦點兒,也不算大礙,但若只是在中文內,出現一個英文字母或標點符號,難道又把它轉側?好吧,就當在這種情況便讓它保留著和中文同方向好了,那麼一些常見的英文字母縮稱又如何呢?像酒類的「XO」,像日用品的「USB」,如部門職稱的「CID」等,又怎處理呢?
現在所見,在香港的出版物,很多已是採用橫排了,直排的小說,多見於台灣出品。
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等巴士
乘搭巴士,若能在總站登車,會較易掌握開車的時間表,也較易取得座位,不過在比例上,自然還是在中途站候車較多。過去,我們最多只能知道巴士在總站開車的時間,至於到達該中途站需時多久,應到而未見的一道巴士,到底是未到還是已經過了?自己應該繼續等待那一班車或下一班車,還是另找辦法?十分煩惱。
現在電腦及通訊科技發達,系統找出自己所在位置,和找出巴士的所在位置後,具體地通知用家情況如何,用家便可規劃之後的行程。
不過手機程式通告的,說到底都是一種「預測」,只能作為參考,不要以為定會百分百準確。有時在中途站等車,程式顯示巴士尚有 1 分鐘便到了,其實離遠已見到那班巴士,不過卻停了在紅綠燈位前,等得轉了燈後,巴士慢慢駛到中途站停好時,已經遠超過之前預測的需時。
但也有相反的情況:見手機程式還夠時間,想趕到巴士站上車,誰知巴士中途行走暢順,早了到站,司機見站頭沒人在等待,即時又駛走了,於是乘客即使沒遲過本來顯示的「到達時間」,卻已錯過巴士了。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循環線
有一種「循環線」的巴士,理論上,應是在固定路線上不停繞圈,乘客可在任何一個站上車,再在任何一個站下車,這樣的「真循環」;事實有時卻非如此。
有些說是「循環」的路線,到了某大站時卻會作出「清場」,乘客全部要下車,之後再等候巴士重新啟動,再繳費及登車,開始行程,這樣只能算是個「假循環」。
平時出入的巴士路線,甚少是屬於「循環線」的,所以應對的經驗不足。有次根據巴士的路線圖,認為在某站上車,雖要繞個較大的圈,不過始終會去到目的地,於是便坐上去,待要「清場」時,登時呆住;之後在郊區地帶的「站頭」再等了十多分鐘,下班車啟動,才再繼續行程,相當慘情。
現在乘巴士,每當遇上「循環線」時,便會審慎處理。
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騎劫
關於
有作品退出「港漫動力」計劃
之事,主要涉及的雙方也有延續爭辯,不過還帶動第三、四、五方,為支持的一方「仗義執言」,令到事情發得更大。
發言者中有些擁有自己的「地盤」,在自己的社交軟件平台戶口出帖,表達想法,及駁斥別人的言論,有些則借助一些網上討論區、視訊頻道之類現成平台,在那些地方貼文,便可讓有關地方的訂閱者讀到自己的言論,事半功倍,效果更佳。
那些被借用的網上討論區和頻道,都有它們成立的目的,本來是想傳達特定訊息給特定目標群組瀏覽的,現在地方被人佔用了,發表的卻盡非原本期望性質之內容,主持人便可能會失望。假如情況持續下去,那些平台本來的瀏覽者見平時感興趣的地方,變成充滿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終於決定停止訂閱,不再到那些平台瀏覽,主持人看著瀏覽人數下滑時,便更是無妄之災了。
2025年3月16日 星期日
大預告與小預告
天文台預告說天氣會轉差,之後果然;不過說可能會落雹,好像沒有成真,幸好。
「天有不測之風雲」,天氣預測永遠也只是預測,頂多讓我們得知個「最大的可能性」,不是好的事,沒有成真便最好。
近日看網台節目,又知道了好一些神奇的「預言書」,不同時間、不同地方的版本都有介紹,當中不少都有預言了好些嚴重的壞事,包括巨大天災以至「世界大戰」級別的戰爭等等,叫信者憂心。像這種性質的預言,寧可它們不準確。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