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乍暖。還寒

近期多了注意「天文台」關於溫度的預測,已掌握到幾乎每天,早上大約 5 點到 8 點左右時段,是一天中溫度最低者。某天夜深,再一看次早的預測情況,初以為看錯,再三確定了後,還是有點疑幻疑真。

已經有多天的那個「最低溫時段」,都是徘徊在大約 10 度上下了,忽然有個「18 度」的數字出現,怎不第一時間令人以為自己弄錯了早上的時段?之後確定 18 度的預測是沒錯的,而且在我看那預測之時,已經大約是 18 度了,之後會一直橫行至天亮。

是否代表「寒冷期」已過了?又沒有。過了這個「18 度」的一天後,緊接的兩天,見到預測的每天最低溫又重回 10 度左右水平了。

果然是「乍暖」之後再「還寒」,古人製成語,有他們的智慧在。

2025年1月17日 星期五

寓言教育

不知道現今在兒童教育中,那些著名的寓言故事,是如何教育的?是官方教科書內容中已有包括,還是要靠小朋友自己學習?要他們自己翻書閱讀?還是透過電視節目或以手機從互聯網資訊中吸收?

當我說「寓言故事」時,心中是想到一些具體例子的,但其實那些會否並不符合「寓言故事」的定義,是並不肯定的。例子之一,是「狼來了」。

為什麼我會關注寓言故事的教育呢,因為由一些故事中衍生出來的詞彙例如「狼來了」三個字,已經很大程度地融入了大家日常生活中,運用起來,已不會想到對方是否聽過那個野狼說謊的故事。又例如產自中國的「孫悟空」一角,大家日常口語中用作形容小朋友頑皮、不受規管時,絕不會去想聽說話的人其實是否看過相關小說或故事的。

又有一個「父子與驢」的故事,我也認為小朋友應該及早認識的。我個人的遭遇中,遇上可以和這故事之教訓對榫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了,如果小朋友能早些明白「我們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滿意」這道理,對他們有莫大好處。

2025年1月16日 星期四

舊常識

有些舊日社會中的「常識」,漸漸地,已變得不再「必需」。我童年之時,「珠算」在「算術」教科書中,仍殘留了一頁半頁的篇幅,教了丁點兒相關概念,至於真的打算盤實習,已經沒包括在內。

寫毛筆字,那時還算多的,有托著字帖印寫的大楷字,還有要照書抄寫內容的細楷字;過程之中,絕不享受。現在的學生,應該還有學習寫毛筆字吧?內容及數量不知又如何?

還有一個疑問,多次詢問朋友,都未得到想要的答案:在現今我們要查任何一個英文詞彙的意思時,都會到網上去搜尋了,甚至只會利用 Google 之類的搜索引擎,而不會用一些「電子詞典」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還是否會/還是否要教學生如何利用去查實體字典呢?很好奇。

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示範

手把手去訓練一個新人,甚好,但有些只是「紙上談兵」式的教授,未必最理想;最好是能夠包括示範。在教授的課程中,包括了「示範」一環固佳,能談新人看著資深者的實際工作情況,效果定必更佳;若果在過程中,萬一遇上問題要解決時,能讓新人參與一起去想方法,新人的進步便可更快更大了。

以近日聽過「香港電台」的兩集廣播節目「有音樂有快樂」為例,經過「我是 DJ」活動加入的新兵,會同資深廣播人一起主持,節目內容如何設計、如何實際運作,近距離目睹著親身示範,是不可多得的經驗。

定期播放的節目,是否需要每集定一個主題?若要,又應如何定題?選播的歌曲應該如何選擇?在一首歌之前,加入引子說話,還是在播放後作出感想?若不止一位主持人時,大家的互動應該如何?大家平起平坐,抑或有所謂「上把、下把」的設定?加插的說話,應是面對聽眾而講,還是主持之間的對話?直播之時,會有什麼稀奇古怪的意外出現?面對意外時,原來可以如何以破格手段處理?

所有有機會觀看「示範表演」者,除了細心聆聽,還要把眼睛放開,盡量留意一切所有,努力汲收。

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跟師父

「師父」一詞,以前常聽到常使用,都沒問題,到了漸漸分成「師父」和「師傅」兩脈,在一些場合中,應該使用哪一個版本,我都感到混亂了。

「香港電台」舉辦了一個叫做「我是 DJ」的培訓節目,之後便有新人會同資深廣播人梁繼璋一起,主持一個名為「有音樂有快樂」的節目。在感覺,這很有點兒昔日「跟師父」的味道。

現在即使是在家庭式的小店中,無論是什麼行業的什麼崗位,老闆和員工之間只是僱傭關係,沒有了從前的「師徒制度」。在過去的年代,師父收徒弟,徒弟會完全或部分時間寄寓師父家中的;所謂「工作」也不止於和職位直接相關,亦涉及師父和他的家中之一切雜務,包括清潔家居、購物、煮食、看小孩等等。

在過去,就算是成功地「跟了師父」,亦只是「有機會」接手到核心的工作環節,甚至將來接手師父的全盤生意,沒有必然的「傳授」過程。像現在許多情況般,師父手把手逐步演示講解工作的步驟,並分享箇中竅門的,可說是聞所未聞;可以在師父身旁,親眼目睹他們工作,可以「偷師」摸索到製作方法的,也未必然,而且往往,還會用到一些「秘方」,知道師父使用了,也不知成份是什麼;還有些情況,在進行關鍵的步驟時,師父會獨自在房間中完成的,徒弟什麼都不知道。

現在的新 DJ 可以和「師父」一同工作,透明地目睹一切操作,師父還會引領自己應該說些什麼,而且基本上,成績還是跟師父平分的,比較今昔,「師徒制度」差別實在很大。

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冷中之冷

天氣驟冷。

或者說,日間溫度尚可,但是沒有太陽的時段,一早一晚便相當寒冷,這樣的日子已經過多天了,亦在官方機構的預測及警告之內,如何還可以用個「驟」字?

就是因為這種「寒冷」的日子已過了多天,而且知道仍會持續,便有了個習慣,不時點開「天文台」的手機軟件,看看身處地區當時的溫度如何,是晚或次晨氣溫又會有何變化。是夜,看那軟件,顯示即時有十二三度,而次日清晨起床時段,溫度最低可能會下降至十度左右;過了三兩小時,家人也和我一樣,測看天氣,然後赫然發現,原來即時溫度已經低過十度,而且低溫會維持至明早,度數更會再低少許!

無論是即時的溫度,還是次晨最低度數的預測,都在三兩小時之間,下調了幾度,應該可以套用「驟冷」二字無疑了吧。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挑骨頭

各種藝術作品,都有一種批評者,大道理不多說,專挑細小的骨頭。例如在電影或電視劇的鏡頭中,找出一些有「錯漏」的地方:可能是在古裝故事中出現現代物品,可能是連接的場口中同一道具前後不一致,也可能是一些拍攝手法因為隱藏不夠,被看出了破綻。

有人批評挑骨頭的批評者,挑骨者反駁說也要作品中本來要有骨頭,人們才挑得到;這聽來沒錯,我卻覺得是像「某女子被非禮是因為她衣服穿得暴露」的那種邏輯,似是而非。

所有作品,都有原來設計上的「觀賞方法」,若是跟從原定方法去觀賞,也能看得出的破綻,製作人無話可說;若是脫出了原方案,而能找得出的「破綻」,其實根本不算是破綻。例如電影,傳統以底片拍攝,一格又一格的連接住,再以每秒二三十格的速度播放,借助人類肉眼運作時的「殘影」形成「可動的影像」,若本來只有一兩格底片有問題,正常速度播放時不應該看得到,便不算是甩漏;甚至可能在畫面上、內容上,有製作人都知道的瑕疵,但他們有信心拍出的劇力,可令觀眾在正常觀賞之時因專心投入欣賞,而察覺不到問題的,結果果然如是,嚴格來說,也不應算破綻。

一部電影,若要看上四五次,才看得出之前幾次都沒察覺到的「破綻」,如此「發現」,就算發表,也不應高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