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剛結束,在 YouTube 上零碎地看了一些表演/頒獎/得獎片段,覺得設計及製作十分認真,娛樂性很豐富。
理論上,拍一部電影所要涉及的人力和財力應遠較畫一本漫畫書更大,自資拍片後可以公映,遠較自資出漫畫後可以公開發售困難,但電影界可看到明天的希望,香港漫畫行業的前景卻很黯淡。
現在的情況是,在電影界別,看的人、拍的人,都有相當年輕的,而在港漫界別,看的人、畫的人,都缺乏新血。
所謂「殺頭生意有人做,蝕本生意沒人做」,回想昔日在香港的小說及漫畫興盛之時,有那麼多人肯寫和畫、那麼多人肯出版,都因為有「市場」;世界上,想聽故事的人連綿不絕,但這不足以構成市場,而是要令人重新有回「透過小說方式聽故事」和「透過漫畫方式聽故事」的興趣和習慣。
在有了「需求」、「市場」後,參與者眾,即使質素良莠不齊,也可令行業存活下去,有改善的可能;若根本「需求」、「市場」不再,那麼一個行業是否仍需要存在,也很成疑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