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Facebook 上見有認識者貼出相片,一大盤包子,作蟠桃狀。當然知是什麼,這種甜包,在我執筆此刻,家中雪櫃內剛好有幾個早前宴會時帶回來的,尚未消耗。
此物何名?朋友間慣叫「壽桃」,又有叫「壽包」的,卻原來兩個名字都是本已存在,亦各有所指,但吉祥含義,正是南轅北轍,剛好相反。簡而言之,有人指壽宴之上,這類蟠桃狀甜包應叫「壽桃」,因為在喪事後辦的解穢酒上也會包括一種包子,紅色,上面蓋個「福」字或「壽」字等的喜祥字眼,那種包子才叫做「壽包」或「幽包」云云。
在網上把上述兩詞一起搜查,可找到不少資料,當中有些資料典故,大同小異;粗略看過些,認為大概時序應該是:
2006 年 10 月 31 日文壇老前輩王亭之所寫一篇題目「壽桃與壽包」之文章,刊載於加拿大多倫多的「星島日報」上,現在常聞的民國開槍典故,即源自此;
數年後,陳雲在「am730」上有篇叫「喪賣壽包」的文章,提出同樣問題,並引用亭老說的典故;
又數年後藍海寧也有篇「壽桃與壽包」文章刊出了,說收到讀者分享亭老的那篇文章之日,正好在當晚長輩壽宴上因特別另行訂製了壽桃狀的蛋糕,否則也會向酒家要求安排「壽包」作祝賀,所以捏一把冷汗,該文中藍海寧說為此查了「現代漢語詞典」,只見「壽桃」,解祝壽所用的麵粉製品或鮮桃,卻沒有「壽包」一詞;
在 2016 年 2 月 20 日「頭條日報」上,劉晉在「摩登食經」刊出又一篇叫「壽桃與壽包」的文章,述及亭老所講的民國典故,又添加一些新的資訊。
亭老的文章結尾一段是:「奇怪的是,當此風初起之時,應該尚有人知道規矩,為甚麼無人加以糾正呢?這大概是受『各家自掃門前雪』之所累,乃令生日酒不祥。」「此風」指的就是把蟠桃狀甜包稱作「壽包」的習慣。這現象其實到他文章發表後超過 10 年,仍然存在,但仍沒有構成大問題。
為何如此?我見現在人們紛紛往便利店購買瓶裝蒸餾水或礦泉水飲用時,也是直言「買水」而長幼皆無所忌諱;「買水」一詞在喪禮中的意思,豈非更多人知道和採用?既然「買水」照用,「壽包」當可照用了,一句「約定俗成」應已可解釋一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