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的疫情依然嚴峻,確診數字居高不下,社交隔離措施是否能在中短期的未來中放鬆,仍有很多變數,不過隨著確診後康復者數字漸增,重投正常生活、外出活動的人口也會愈來愈多,令到消費市場出現復甦,商舖的經營壓力亦會有所舒緩。始終,因害怕自己染疫而減少外出的人,總比因害怕自己感染到別人而不外出的人多,確診過的康復者起碼短期之內有抗體保護,比較放心外出活動,是可以理解的事。
市況的重生,在傳統舖位市場的簡單二分法中,兩種消費區情況會有更大差別,當「民生區」開始熱鬧起來時,「旅遊區」可能還要冷清一段時間。
原因十分簡單,是因為在疫情數字高企及隔離措施之下,遊客稀少,而在「旅遊消費區」中一些大型酒店、高檔消費品購物商場、展覽場地、博物館等配套設施,向來定位都是針對外來遊客而設定,一般情況下,對本地市民的吸引力較低,會在非工作需要時,特地跨區前往閒逛的香港市民不多;而當大家預計「旅遊區」相當悄靜時,便更不會想到前往消閒,造成「惡性循環」。
世界各地的酒店,在不景氣之時,也有提供優惠食住套餐吸引消費者,但除非以後不打算走回頭路,否則定必有條不能逾越的底線,不可以太過低廉;同樣,一向只售賣高級商品的店舖,就算要改賣低檔物品,也不一定可以生意滔滔,更會破壞多年辛苦建立出的高貴形象,百害而無一利,那在逆市之下經營,可以作出的彈性便更低了。
既然「旅遊區」的規劃定位是以外來消費者作重心,而且亦難以更改,那麼該些區份要再熱鬧起來,便只有待遊客數字上升,所以「民生區」和「旅遊區」的舖市復甦先後有別,是理所當然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