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佚名畫家

踏入 1970 年代,香港的漫畫市場出現了「領頭羊」,好聽一點是「百花齊放」的散亂局面情況減輕了不少。那些後來的重要主筆,在 1960 年代尚未發光時,也繪畫過大量的作品,那些作品很多時只有出版社及印刷廠的名字印在書後,封面上加個商標圖案以作識別,把全本書左翻右翻上看下看,都沒有作者的名字/筆名,令到我們現今想要考究畫家的成長,以及整個港漫市場的發展時,難度高了很多。

年輕的港漫讀者可能奇怪:「不同漫畫的筆法風格差別那麼大,單只看作品,應該也可以看得出哪本是誰人所畫的吧?」想當然如此,不過事實卻不然。

首先每個畫家都有個進步的歷程,把大家新嫩之時作品拿來比較,可能也相差不遠───因為都是差不多一樣的差勁;若大家是採用了類似風格繪畫相同的題材時,便更難辨。

而且後來的港漫市場,進入「大量分工」的時代,讀者看到的某畫家作品,已是結合了不同人士努力後的「綜合結果」,就算之前水準相若的畫家現在進步差不多,有沒有助理的幫助,作品效果可以相差甚遠。讀者習慣了某畫家現在作品效果,根本也區分不開當中有多少是來自畫家本身的功勞;連畫家現今的技術也不清楚,又怎能認得清他們昔日的作品?

我現在手持一部 1960 年代出版的名家少作,而上面是沒有印上畫家名字的,便真沒太大信心一定可認出是誰人手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