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初期,只是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後來才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再發展至今天的面貌。本地的商業機構,能上百年歷史的甚少,元朗的「合益公司」是其中之一。
──而且不是「集體『回憶』」,「合益公司」現在仍然活躍地運作中。
「合益」成立之初,採取股份制實行集資。因為當時成立的目的,是有見於「舊墟」商販常被欺凌,計劃成立「新墟」以保障漁農各界的利益,設定公價、公秤,「合益公司」從中收取服務費以支持運件,所以創立人之一的鄧英生要求元朗的每一條鄉村定要入股,不管是「一村一姓」還是「一村多姓」,凡有「祖堂」者都要合資,致使成立時的 10,000 股股分當中,有 5,000 股 ( 每股 2 元,約等如當時一擔穀的價錢 ) 都是散落在元朗鄉村村民手上的。我們家中,共有兩份,手持 8 股,所以昨晚「合益」舉辦 100 周年的宴會,也有參與。
「舊墟」就在我居住的圍村隔鄰,本地遊的旅行團中,稱作「滿清一條街」;而「新墟」在水車館街尾的一帶,我童年時仍可看到新墟的運作尾聲,現在痕跡全無了。連接新舊墟之間的大橋則仍在,只是封閉已多年,但以一條供行人使用的橋樑來說有如此寬度,便可猜想當年墟市繁盛熱鬧的情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