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有所穩定,政府逐步放寬限制措施,同時,本地的商舖物業買賣亦重見活力,交易頻傳,雖然,成交價格跟高峰時相比,下調了不少。標題用「舖平過樓」四字,是為了行文方便,若要多加些解釋,「舖」指的是商舖物業,而「樓」指住宅物業;「舖平過樓」,即是說「商舖物業價值比住宅物業還要低」。
香港地少人多,令到多層物業出現,而且高樓大廈愈來愈多,層數也愈見增加。初時的大廈,地下單位未必有限定用途,也可住人,只不過因可由街道直接進入,若用作營商,客人往來便利,很多時便會被用來做生意;有時全層地下都是營商之用,樓上單位作住宅,也有時地下只有向街部分開店,店主店員住在店後,成了俗語稱作「前舖後居」的情況。
二次大戰之後,香港人口大增,住屋需求甚大,店舖方面,因市民經濟能力不算很高,沒有特別大的收益,所以舖位的價格也不會遠勝於住宅單位;到香港經濟起飛,開店做生意能賺的錢愈來愈可觀,舖位價格和住宅價格相差愈來愈遠。有人看到舊時樓宇的設計,奇怪一些地下物業為何不是商舖性質,究其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建築當時,把物業歸類作商舖,並無優勢也。
近日香港出現「舖平過樓」的情況,細看都是在人流量低的位置,而「人流」向來是衡量商舖價值的一大因素。舖位在不錯區分及位置的,就算在現今香港的環境下,每呎售價都不會比住宅低,因為投資者都知道及相信,眼前情況只是暫時的,之後會恢復舊觀及租值、價值會有所反彈,業主有能力守候的話,未必會在這市道中把物業出售。
當然,若業主真對物業市場前景沒信心,甚至有計劃移居,或另有投資計劃等,也可能選擇蝕讓套取資金的,無論任何時候,獨有的個人因素必有影響,但那便是外人難以預先分析及考慮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