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老舊科幻「貓城記」

一早已聞說中國在戰前已有科幻小說,卻是到了最近才看了老舍的「貓城記」。查資料說這故事寫於 1932 年,次年首次出版。

這是直露得很的「幻想故事」,除了開始時提提「我」是個航天到火星的地球人,以便之後可用地球人的角度比較兩地的文化外,差別就是純粹的描述「我」在火星的所見所聞。若說和西方的「1984」相類似,「貓城記」的「幻想」成份更低,主要是在地球上看到現實中有什麼不滿的,改個名字加以誇張醜化便是,例如書中的「迷葉」,自然是在指「鴉片」。

故事寫得甚好,要知道百年前的小說現在讀來也覺得不太沉悶,那在當時應該相當超班了。而且書中提及的不同「思想主義」( 內容中有另創詞彙稱呼 ),在出版後的世界上果然出現相近的,那預言性已經相當利害了。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冷飲

天氣悶熱,就算是身體健康之人,走到街上,陽光耀目,都感呼吸困難;身體有恙或年老者,出入更要小心。

這種情況下,常想喝水,而且可以選擇的話,多挑冷飲。多喝冷飲無益,是常聽到的訓告,而且我們都知,確係事實;而且經驗所得,喝熱飲比喝冷飲更能解渴,可是理性知悉是一回事,我們常會選擇冷飲,圖一時之快。

憶童年還會把墨綠色的童軍水壼裝滿開水,雪成堅冰,帶出街外,慢慢「品嚐」溶出的雪水。其實可喝到的甚少,解不到渴,不知當年為何如此笨。

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學童放假

打風不成的一天,雨勢甚大,「教育局」提早宣佈,次日各學校的學生都會放假,結果是日天氣雖不是完全晴朗,但也不怎麼惡劣,情況尷尬。

當然,「天有不測之風雲」,上學及放學之時,若天氣真的十分差勁,學校師生以及管接送的家長或傭工,不止狼狽,更可能有危險,真能預知,令大家可避開相關的風險,自然甚佳,只是預測能令大部份人都同意是「恰當」,真是談何容易。

通常的情況,防備的功夫結果被認為是「過」或「不及」者,警戒者都會被詬病,吃力而不討好。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打風不成

根據「香港天文台」情報,有個熱帶氣旋走勢像會很接近本地,這點雖沒錯,但它登陸後風力減弱至沒有威脅,風球便掛不成了。

但俗語有「打風不成三日雨」之說,卻應驗了,之後的兩天,下雨多,雨勢大,雨量高,雖無任何風球,但在「黃色暴雨」和「紅色暴雨」警告下,市民生活也頗不便。

有時天氣似乎好了些,天上只是有少許烏雲,可是雨若下出來,從無到有可在極短時間內發生,令人不得不小心提防。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卷」

現在的雜誌,定期順序出版,通常都會每期有個編號,那「期數」逐期加大,方便讀者分辨新舊。

也有的出版頻率是每個月或更長時間才出版一期,便索性以出版年月為記,如「2025 年 7 月號」之類;此外有的還有期數,有的沒有。

老派些的雜誌則有以「第 1 卷第 2 冊」、「第 1 卷第 3 冊」之類的序號方式,每卷的冊數未必相同,同一卷的各冊又未必是在同一年出版的,到底系統如何,我至今都搞不清楚;問過朋友,也沒答案。

不知有否何方高人知道何謂一「卷」,可以告知?先此致謝。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常識?

一向覺得,有些著名的寓言童話,是小朋友必要認識的,因為它們已融入大家日常生活中,所有人都當其他的所有人都必定明白,不必再加解釋了,例如「狼來了」和「兩父子帶驢子去賣的故事」。

早幾年,有人說「我是處女座的」好像已足夠講明一切;告訴別人「我是第 X 型人格」的,也當人人都明。

再近些時候,人們說「我是 I 型人」、「我是 E 型人」便不再解釋,我們對這等分類本無認識的人聽到,便只好盡力去意會箇中意思了。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回頭風?

一個怪怪的熱帶氣旋,甫形成,已經甚近香港,但風勢本也循海路大致吹向本地,卻預計很快便會呈直角的向旁轉向;以為這樣便對香港無影響?但又預算它吹遠後,又會有一個轉折,在登陸後又會吹向香港的方向。

熱帶氣旋登陸後,有了土地及山勢的阻延,風力應會減弱,甚至有可能,在中途已經消散。這個「回頭風」最終是否仍有足夠壽命接近香港,本地仍會掛上風球?

不過,會否掛上風球,也許只是名義上的差別,有所謂「打風不成三日雨」之說,就算沒有風球之名,但有狂風暴雨之實,實際影響仍存在的,不把它當作「打風的日子」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