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書度

網友之間就漫畫的「完全版」問題,有點爭拗,我在旁觀,覺得問題可議,但動氣則不必,不過不打算介入了,在自己的地盤寫點東西便算。

今天不敢談「完全版」,因為題目太大了,我可寫的感想又不少,難以駕馭;所以先只略談一下漫畫的呎吋。


我們口中的「傳統港漫」,所謂「傳統」,因為是香港漫畫市場最近一段輝煌日子中,主流的格式,若拉開時間的跨度,不同年代有不同主流,誰能說自己才是正統?單這一點,已涉及主觀。幫忙編寫「港漫回憶錄」一書時,我們先自下定義,把範圍定在「薄裝漫畫,約 A4 紙大小,36 頁圖文,騎馬釘釘裝」;這也是我自己口中講到「傳統港漫」時心中所想的呎吋。

曾經,不少港漫都是先在報紙連載,然後結集成單成本;連載時及出版單行本時,稿件的呎吋相同,所以一直沒有問題。直至近年,隨著出版技術進步及市場需求轉變,出現了不同的版本,而且版本之間,呎吋相去可以甚遠,才開始出事。

新派的漫畫包裝設計,仿傚日本模式居多,而即使在日本,其實也面對同樣的問題,而且很多情況是,一開始已面對。例如連載的漫畫,很多人會即時想到「少年 JUMP」上的作品,那些作品在周刊上連載後,去到出版單行本的階段,大小已經縮水起碼一半;所以日本的漫畫家,一開始在設計版面時,格數的大小和多寡,線條的數量和粗幼,文字的取捨和擺放,已經要有了完成品要縮細後才再被閱讀的準備,所以以後再出版更細小的版本,比起港漫要在後期才臨時設法避免問題,處理上容易得多。

早前聽說「鄺氏」會再版馬榮成的舊作,我第一時間給的建議是:「原大出版。」因為之前新修訂版的「風流」便是縮小了的,內容上可看清但不舒服。後來上官小威重出的「小鬼頭」我是購買了捧場,但未有細讀,因為這書雖然馬榮成未有像後期的精細線條描繪,但內容縮小至連閱讀文字也困難哩。


港漫巨著「龍虎門」的復刻版,斷斷續續地應該已出完了舊版的 2,000 多期書;我沒購買及收藏,除了金錢的考慮,更大關鍵便是因為版面縮小了,讀來味道大失。現在所見的版本,呎吋已經算是平衡得不錯了,但我個人喜歡更早期設計較簡單的「精華珍藏本」版本,原大,原色。

香港漫畫打入中國內地市場,出現了一些只如手掌大小的「小人書」。連「老夫子」如此文字不多的六格漫畫,放在那方寸之間,已經難讀,如何能想像把「傳統港漫」縮納到那大小去,而仍能在讀者翻看時,可以感受到原作者繪畫時希望帶出的觀官效果?難矣!

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書單王國」


因為看到中文科幻巨著「三體」作者劉慈欣的相片,被吸引進去,才知道有「書單王國」這個部落格。

看雜誌時,也喜歡看名人推介書本的環節,尤其是會給出較詳細理由的那些。來自不同範疇的名人,推介的書本種類可以十分不同,那麼看這些跨界別的書介,便更容易遇上自己經常閱讀的框框以外的選項,有助擴闊知識和視野了。

很多網友都是愛讀書之人,謹此分享。


https://famousbooklist.blogspot.hk/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繁榮」亂序

替朋友在二手市場買了幾本「繁榮出版社」版本的倪匡小說。這版本的倪作有它的吸引力,但有兩大毛病。


其一是作品並不順序成書。

「繁榮」主要出版的倪作包括「女黑俠木蘭花」、「年輕人和公主」的故事以及「非人協會」的故事等,書中人物關係隨著故事開展而變化,而且不少故事的開首及結尾處又明顯提及是和哪個特定故事相連的,編輯把故事的順序打亂了,讀者按照出版社所編排去讀,效果反而突兀。

毛病之二,只特別針對「女黑俠木蘭花」的故事───本來好好的書名,「繁榮」的編輯硬是要自行把全數 60 號個故事都劃一改成兩個字的書名 ( 除了極小數目的例外 );原書名本來一看便能令人聯想起故事的內容,現在難度則高了。這個改名的行為,想來想去,都想不通好處在哪。

基於以上兩點,我所儲存的倪匡小說作品中,「繁榮」版絕無僅有。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需求清單

在公司的電腦剛「清洗」了一次,狀態由「全新」開始,隨使用再隨添加適用的附加軟件。

電腦先必要有一個「操作系統」(OS),然後,因在辦公室中應用,「視窗」的「Microsoft Office」軟件少不了;這兩者,算是「基礎中的基礎」。其餘還有什麼需要的呢?人人答案不同。當電腦部同事詢問時,能一下子答得完整的例子,少之又少。


一部電腦───或任何工具───當使用已有一段日子後,變得就手,我們便當是順理成章的事,渾忘了其實那是不知多少次「覺得不便──尋找方案──添加軟件」後的結果,當一路工作時,突然發現某個十分自然的動作執行不到時,才會停下來想一想。───有時也要過些時候,才能想起原來有關功能是「基礎中的基礎」所未包括的,必需添上特定軟件,才可像往日般工作。

為何文件列印不出來?為何 PDF 檔案不能一按即開啟?為何之前可以輕易修改的圖片,現在遍尋也找不到合適的功能按鍵?原來過去以為是「自然擁有」的,並不真是「自然擁有」。

像這樣大修電腦的經驗並不少,每一次,事後,都好像有些領悟似的。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西鐵列車資訊

相信不少乘客都和我一樣,有種「終於來了」的感覺。西鐵車廂內,終於有比較像樣的列車資訊了!

當地下鐡路和其它鐵路網絡,歸於同一公司持有時,不同的鐵路路線有不同的資訊系統,大家自然會作出比較;地鐵車廂中的路線圖有燈號顯示,比起其它的鐡路系統方便太多了。




乘搭過西鐵的朋友應常有這樣的經驗:列車在黑暗中行駛了一段時間,慢慢停站,大家察覺到了,一時間卻又不知道是哪個站;到列車停定了,車門也開了後,電視才突然變成靜音,廣播系統讀出站名,同時電視屏幕底部露出小塊空間,打出中英文站名;乘客若忽然醒覺需要下車時,關門訊號通常已經響起,而且擋在前面的人也不少,於是匆匆地跑向車門,擠著叫著,希望趕及下車。

以後乘搭西鐵,應該不再需要如此頻撲了吧,但願。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消粽

今年端午,還未吃過一集粽,不過很明白,應該不少朋友家中都有些粽子積聚下來,難以清理。看到一段短片,介紹了幾個方法,大家可以考慮一下,看看是否適用。

不過,似乎這幾種方法都是把粽子改變形狀而已,有時更會加入更多的材料,若如此處理後也能吃得下,理論上本來的狀態也應吃得下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34f3Oxs7Q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化學作用

「香港電台」的節目「Made in Hong Kong 李志剛」每星期周一至周五播放,每集兩小時,我只是不時在網上重溫個別的環節。

本來三個主持人的班底,近期變成兩個,節目的路線、環節、演繹都大致維持,聽起來感覺卻有點不一樣,一向緊密的節奏好像鬆弛了些,熱鬧的感覺也好像削弱了些。───只是少許,只是個人感覺,並不明顯。


但凡播放經年的媒體節目,隨著時間總在內容上有所變化,即使模式是一開始已大定下來,主持人的個人成長以及社會環境及目標對象的變化,也會促使節目內涵出現微調。

像「Made in Hong Kong 李志剛」這種每天有不同主題、不同環節的節目,現時看到好似固定的內容組合,往往都是經過多次「嘗試及失敗」(Trials & Errors) 後才磨合出來的,定有不少環節曾試過加入,但效果、反應不佳,唯有取消,再試其它;現在尚存的,定是測試過後,效果良好,目標對象反應也好的,才倖存下來。當主持人的班底改變,效果必定與當日「測試成功」時有所不同,這種不同,有機會吸納到新的聽眾,但也有機會令到現有聽眾失望。

到底是再找新主持人,以維持本來「三人組」的格局,抑或是嘗試以另一種格局走下去呢?可是即使找到新主持替上,新的「三人組」跟舊的「三人組」,給出的化學作用也會不同啊,屆時會遇上的危和機,跟現在也是一樣。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DNA 尋根之旅

很有意思的一個活動、一條短片。

網上有個版本配上了中文字幕,可惜在 Blogspot 這裡加插不到,便選了個可以選擇英文字幕的。即使萬一有些少內容不明白,應也無損掌握短片要傳達之訊息的。

千年萬年,百計世代,離離合合,紛紛擾擾,如何能還有所謂純種民族?如何還能說誰看不起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ykhP_cd9LU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麻痺


工作需要,到郊外去跑了一趟。在池塘邊,看見水面出現了一兩圈漣漪,然後漸多。看來有點兒似水中魚兒在爭食,心裡卻又知道不大可能,後來忽然明白,是下雨了。

想了那麼多,才終於感覺到打在身體上的小雨點。

在城市生活,與大自然十分疏離,體能上的感覺,都麻痺遲鈍了。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談已收繮的「殭」

<本網誌含電視劇集「殭」的劇透,繼續閱讀前請審慎考慮及自行決定。>



有好些題材,約略在「龍之天地」中寫過,本打算再寫點感想的,卻一直蹉跎著未成事。這些事情 Blog 友自然不會察覺到,不過自己始終惦記著有東西未辦妥。今天這視評是其中之一。

「無線電視」的劇集「殭」完結已有一段時間,事後聽到關於它的評語,都不大好。我個人倒頗喜歡這劇集的,首先是遠近中外有過不同的經典殭屍故事,珠玉在前,「殭」的創作人幾乎是沒有前人影子地,創作出另一個殭屍的系統出來,其實不易。

我也喜歡它的角色設定鮮明,各人都有小故事可以發揮,大小伏線又都可前後呼應。有些評論指部份角色名字造作,演繹也太誇張,不過撰文者在執筆時,即使是三四線的小角,都能寫得出名字來,其實不自覺間,等於是給予創作人讚譽了。


可惜「殭」有佳句而欠佳章,恐怕難成經典。

故事最大的問題,是主線缺少衝突和矛盾。有別於「我和殭屍有個約會」中「驅魔龍族」有個家族使命,刑活著龐應天當年只是執行公務,到了今日,連君王都不在了,還談什麼任務?無論他們的情人、親人或友人成了殭屍,都沒有非消滅不可的無奈,只要他們過得了自己的心理關口便 OK 了。

為救天下蒼生而戰?可是即使凌風經過幾百年後,終於「頓悟」與其逃遁追殺,不如令到舉世殭屍,反客為主,觀眾卻沒有看到全世界人類瀕臨滅絕的危機,普羅市民生活簡直如常,那主角們即使自私一點,逃避隱世,又有什麼問題?

感情線上的舖排,也是如此的沒有衝突。藍夢瑤那疑似延續隔世因緣的設定,原來甚佳,可以抵得住藍夢南那一線的患難見真情,但劇情一路交代,刑活著的感情投放從來沒有動搖過,所以就連「無線電視」那「主角的感情世界選擇何去何從」這一老套大結局懸念,在「殭」中也用不著。

當然,.一套電視劇集能否成為經典,最終還是要由時間來給出答案,但若在這刻問我,我便認為「殭」未必可以躋身其中了。

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倪匡寫的書和寫倪匡的書

認識的朋友中,不少喜歡讀倪匡的作品,或是小說,或是雜文;當中有些除了喜歡讀,還喜歡收藏。

倪匡作品繁多,許多都很暢銷,所以一直都有再版,要購買作閱讀的話,並不太困難。───定要尋找特定的版本,難度當然會較高一點。

有賴於不少有心人的努力,例如紫戒兄費心建設了「倪學網」,當中便可找到倪老幾乎所有已出版書本的目錄,所以若想集齊倪老的作品,便可以有所依據。他的武俠小說可算是最難集齊的了,關鍵在於很多都只是在報章或雜誌上連載過,而沒出版過單行本,而那些報刊一來年代久遠,二來有些只曇花一現過三幾期便消失了,所以莫說找回內容,根本連完整目錄也無人說得準,怎敢說一個「齊」字?


但相對起來,「寫倪匡的書」這「倪匡相關書籍」中的一類,比起「倪匡寫的書」,更無清單。

「倪匡相關書籍」包括了集合不同作者作品而當中包括倪匡者,別人所寫而內容談及倪匡者,以及倪匡替別人寫序言但內容與他亳不相關者,無窮無盡。有些朋友想盡力連這些「倪匡相關書籍」也集齊,真是難矣。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冷熱人間


近日身體有點兒不適,所以底子虛弱少許,感覺未必能夠作準,但相當有信心,這一定程度是個客觀事實:不同場合的冷氣都偏向過大,即是過冷。

冷氣機的基本功能,應是達致令人「不熱」,而不必「冷」,但現在所見,似乎所有地方的冷氣都開得過度。
 
外間炎熱,進入冷氣間頓時一爽,不過過不了多久,便想添加衣服了;由於日常頗頻繁地出入公共交通工具及購物商舖,公司也長期有空氣調節,所以炎炎熱日中,居然一天中有不少次感覺衣服穿得不夠,真是詭異。
 
現在快到端午節了,「寒衣入櫳」之時,但我在公司中還備有一條薄薄的頸巾和一對手襪以防萬一,不是說笑。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留言中?

不知道是 Facebook 的新功能,還是我無意中改動了系統的設定,總之近日在 FB 的版面上,常見到有小訊息,告訴我有人正在某網友處留言。

之前當有人在朋友或朋友的朋友處留了言,都會有系統通知,現在似乎是不止「完成式」,而是「留言中」的「現在進行式」也會作通知?服務不必如此殷勤吧?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好事。醜事


著名漫畫家馬榮成出席一個大型活動時被訪問,之後有篇新聞報導,說他指「利用電腦繪畫漫畫者,不算創作」;之後有如上的新聞出現,對馬榮成作出批評。

原新聞我至今都未看過,圖中所見的新聞我也未讀過,但在原新聞出現了沒多久,我已在網上看到澄清的文章,指出原新聞所引的馬榮成說話,是錯誤理解了,並把馬榮成較詳細的說話內容列出。

但即使有那回應迅速的澄清文在前,仍然有這樣的批評文在後。

現在人們利用 Facebook 發放訊息,所謂「打卡」以分享所在地點、把拍攝到的相片立刻上載與人分享,這些等等還未夠「即時」,起碼要按一下鍵確認了才會作上載,愈來愈多的「直播視訊」才是「即時」之盡致。

所有網上資訊,即時可被轉載,通常比例上,是「好事少出門,醜事傳千里」;以馬榮成這次事件為例,原新聞中性,澄清文良性,批評新聞惡性,三種文章中,一定是批評新聞被轉載最多最速,原新聞次之,至於澄清文…… 多少人會那麼好心去幫忙轉貼?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武俠異本

近月見過兩套武俠小說,性質有點相似。───不是說故事內容的性質,而是書本身的性質。兩套書都不像會作公開發售。

其中一套,是武俠狂迷傲飛揚兄的作品,全套兩冊;通書沒有類似版權頁的東西,書前書後亦沒有任何標價。這小說頗奇趣,我看書名以為已知道內容的八九,誰知翻看下去,原來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這書由於飛揚兄也不作高調宣傳,我便不作詳細介紹了。

另一本書名「信道行」,作者柯舉俊,香港「浸信會出版社 ( 國際 ) 有限公司」於 2002 年 6 月初版。這書的版權頁齊備,有國際書號 ( ISBN ),也有產品編號,書後甚至亦有給書店上架時的分類建議,但,就是沒有售價。

所以我才懷疑,兩套書的性質相同,都是不擬作公開發售的。


「信道行」的官方分類是「基督教小說」,內容不足 100 版,當中「楔子」已近 30 版,特別得很。基本上「楔子」中主角郭信 ( 確信?) 先把基督教跟儒、釋、道等宗教作比較,替主角選定了大方向後,再經「心魔」、「破執」、「殺局」、「歧途」、「行道」各章,起承轉合地讓主角在大戰「魔教」的過程中,漸漸得道,故事便完了。

這本書明擺著是「目的為本」的「傳道書」───或工具書,終極目標是能吸引讀者信奉基督教,難得的卻是它雖明顯地「講耶穌」,但又講得不沉悶;它以武俠小說作包裝,而若撇除所有傳道元素去閱讀,這書仍是本不俗的武俠故事。

缺點有沒有?有,而且不算小。因為有好些地方作者寫得不夠細膩,讀來便不大像是小說,而是……像什麼呢?我一度想到「寓言」二字,最後,覺得它更像是「文學劇本」。主要的元素都齊備了,但若要更好看,便需要有更仔細的演繹───如果是電影製作,那便是導演和演員消化劇本後的演技決定───才可圓滿。

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吃香?


網上的一帖文章,引來爭議。

按鍵進入內文,看到的標題有所不同,是「『四大』會計行爭搶人 安永起薪點 1.35 萬」,基本上資訊差不多。所講的數字是「起薪點」,的確已不算低了;是否「搶人」,則很是主觀,只要公司之間有所競爭,便可成立;倒是「吃香」一詞,相當正面,利用這一形容詞而配合「1.1 萬」這數字,不禁叫人心傷。

連「吃香」的崗位也就是 1.1 萬至 1.3 萬這樣水平人工,不吃香的崗位工作者如何能得到起碼的生活質素?

香港的社會民生問題,有很多亟待解決;特首換屆在即,市民大眾不是沒有期望的。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笑的選擇

一個「酒店格價網站」有新廣告。

舊的廣告鏡頭兩分,分別拍攝著一位時尚少女及一名西裝熟男使用酒店設施,最後鏡頭是二人同在升降機之內;新的廣告鏡頭仍是分開左右兩半,不過兩邊的人相同,一個雀躍,一個不忿。


新的版本較易帶出廣告訊息,不過鏡頭表達那一喜一哀的程差別太誇張,當我們計算一下,兩個房間的價錢差別只是 $ 99 而已!

那 99 元是港幣、美元還是英磅?沒標明,但無論如何,都不算十分大的數目。既是已出之物,即是財務上所謂「沉沒成本」 ( Sunk Cost ),開心與否都是不能拿回的了,為何不放開胸懷,享受多點?

以上純屬無聊聯想。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車牌號碼

香港推出「自選車牌號碼」的計劃,我是不大支持的。在計劃推出前社會沒有很多人討論有關話題,也沒有人在強烈地提出這方面的訴求,實不知這個計劃是如何誕生的。

我對香港車牌較深印象的時期,組成元素是兩個英文字母,再隨著4 個阿拉伯數目字,例如「AB1234」。26 個英文字母及 10 個數目字,就算沒怎樣讀過書的人也讀得出,萬一需要向執法機關憶述某個車牌號碼時,也應該沒問題吧?

現在人們自選的「號碼」,多是用數字「1」和「0」充作字母「I」及「O」,然後拼出「全英文」的人名或英文短句。遇上真的英文文化不高的朋友,那些本來頗有意義的人名和短句,也只能生吞活剝地強記,這樣記錯的機會便大了。

近日某天,在某交通工具中,看到前面汽車車牌「數碼」只兩個英文字母,簡單得快,卻令人發笑。茲作分享。


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低收視」之謎

有套中國內地生產的電視劇,聲名頗大,而且香港的友人中,也有幾位是一開始了便要繼續追看下去的,但據說在本地電視台的收視率卻不理想。

這一點乍聽起來令人意外,想清楚又不無道理。香港的電視台仍在陸續播出中,友人如何能夠花兩三個通宵把劇集看完?自然是急不及待已經買了整套影碟觀看了。那又何需再看電視?電視台播放的外購劇若質素太高,便會有這個風險。


這情況也可以有另一個可能的解釋,那就是:節目一氣呵成去看極好看,但分成段落後,則每集不夠緊湊、吸引。看過好一些香港及日本漫畫,及香港的電視劇,都是例子。

這外購劇其實我未看過,低收視的原因是什麼,我連猜測也不能了。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再想 Yahoo Blog

在公在私,待辦事務繁多,所以積累了足足一個月的網誌未作「宣傳」;一次過處理,連看的也大叫吃不消,何妨是貼的?但沒法,若能處理時不去處理,下次有機會時,怕會積上百篇了。

為何要「宣傳」?因為貼在 Blogspot 的網誌,寫了貼了不理的話,一般每天只三幾十個瀏覽,而會在那裡留言的 Blog 友,要數起來,真是十隻指頭用不完。先利用 Blogspot 的「G+1」功能通知同平台上的 Blog 友,有望可多吸少許瀏覽;想讓其它不會主動到 Blogspot 看網誌的朋友也知道自己的一些近況,唯在寫後再轉貼上 Facebook。

昨天的比較,未作「宣傳」前,瀏覽數字只 15,慘淡到極;「宣傳」過後才達致 800 多的水平,但攤分到一個月的日子去,每天增加的瀏覽量,仍然只能叫人苦笑再苦笑。

難免又再想起當日 Yahoo Blog 還存在的歲月,單只靠各樣的系統功能,已能與老友保持相當緊密的聯繫,每天起碼有上百的瀏覽數字。


Blogspot 是我至今仍用不熟的平台。有位 YB 時的老友,在我網誌下留了言打招呼,別的人人留言我都能作回覆,就是她的留言不容許我這樣做;到我回她的地盤去留下言,又沒收到對方回覆。Yahoo Blog關張至今都已兩年半了,張小晴小朋友會否差不多畢業了?


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無名風

本來預測了會有狂風暴雨的三幾天,忽然「一號風球」,來勢快得意外;之後轉掛「三號風球」,不很久後便又掛回「一號風球」,這一來一回後的「一號風球」,懸掛時間之長,又是有些意外。

終於,所有風球除下了。那這個風球叫什麼名字?原來無名。

原來一直都只是「熱帶低氣壓」,後來成為「低壓區」,而沒有通常所採用的風球名稱。

有人說是「快得連名稱都改不及」,明顯是說笑,但真正原因是什麼,我便不了解啦。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E 出口

西鐵元朗站,有一個「E 出口」,連駁一部升降機,到了地面時,便是最接近輕鐵總站的位置。不過從來所見,大家大都是在「F / G 出口」那方向出閘後,利用扶手電梯到地面,然後再繞個圈步行到輕鐵站去。要如此轉折,因為「E 出口」位置雖是「西鐵站」的一個出入口,卻並無閘口可直接從站內的「收費區」出閘到達「非收費區」,乘客反正出閘時都已走遠了,便就在出閘位置附近下樓算了,特地折回「E 出口」使用升降機的比例很小。

這不是什麼大型失誤,但只要設計者有嘗試過以乘客的身分使用站內設施,從乘客的角度作衡量,應該不難發現到這裡存在不方便之處,但若測試者一直使用特別通行證往來逛視,以為乘客未來也能像他那樣,推開平時鎖上的活門進出,那便難說了。


這個新的出入口,出現已有些時間了,現在才有空寫幾句。網誌和方便的閘口一樣,遲到的好過沒到。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香港動漫海濱樂園」

香港動漫海濱樂園」( Ani-Com Park ) 中取材自香港漫畫角色的塑像,據我所知的,已是第二批。老實說,包括第一批的所有這些塑像,我至今都沒有看過,不過這次的點子,我認為值得叫讚。

可能不少港漫粉絲會對這「海濱公園」的一些塑像感到失望,因為把「二次元」( 平面 ) 的角色以「三次元」( 立體 ) 的方式呈現,存在難度,尤其是有關角色本來愈是寫實的,難度愈高。所有被選中的漫畫角色中,我對原著最鍾愛的是上官小寶筆下的李小龍,該塑像的樣貌以至姿勢都很勉強,我理應對這活動帶點批評的,但現實情況,又令我不能不撇除主觀的感覺,加以讚賞。


這第二批塑像比第一批優勝之處,是他們幾乎全部都不是只站著擺姿勢,而是正進行著某種活動,於是跟他們拍照的遊人,便可以參與其中,與之互動。───而且即使是對有關漫畫和角色一無所知,單純地只看作一個有趣的公仔,也能互動。

遊人到景點參觀,有多少是抱著嚴肅的「朝聖」心態?十居其九,也就是想在旅程當中,求點趣味吧。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這個旅遊推廣項目,設計得十分成功。


http://www.anicompark.hk/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漸逝的俗話

以下對答,節錄自 Whatsapp 上的真實通訊。先是朋友傳來一張排了版的稿件之圖片,上面有個位置,某幾個字下面畫了一筆橫線,然後他問:

早晨龍生,請教你,你認為這句話的『走日本』應該是什麼意思?

我答:「如口語可用『走日本仔時』。

再問:「什麼是『走日本仔』?

再答:「書面即『日本仔侵略走難時』。

『走日本』、『走 XX』是一種舊式說法?

口語通常是『走日本仔時』或『打日本仔時』,電視劇中仍見用,不算太舊。

那麼就加一個『時』字會易明一點。

加個『時』字就清楚少少。

朋友嚴謹,我認為他最後的釋懷,並不單是因為我的答案,而是因為他在網上找到佐證。他再傳來一張圖片:


說:「的確係有『走日本』……

早前看過一篇文章,說有項調查發現,我們一輩曾用過的一些俗話,時下年輕人已經不明白了,例如說「打蛇餅」。閱讀當時覺得意外,現在看來果然如此。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新聞人合撰的「一人又一故事」

正在看一本書,名叫「一人又一故事───新聞人再訴心聲」,「天地圖書」 2013 年 7 月初版,蘇鑰機張宏艷李玉茹主編。這是「續集」,之前還有本「一人一故事───新聞人的心聲細語」,遲點再去找來看。

這書份量十足,共約 450 版內容,收錄了 100 多位新聞從業員撰寫的新聞故事 ( 除了十分小量是由他人代筆 )。各位作者在不同時代入行,有些仍活躍於行內,有些已經淡出;工作於不同性質的大眾傳播媒體,擔任不同的崗位。相同的是每個故事都很有趣味和吸引力。

有的作者選擇記事為主,有的作者選擇寫情為主,不過通常都會提及一宗或更多的個案,有不少這些例子,當年或長或短,的確曾轟動一時,但到了今日,沒人提及的話,我都已經醒不起有過那樣的新聞。所謂「重要新聞」,經過悠悠歲月之後,又有多少真正經得起考驗呢?這一點,十分耐人尋味。


更具趣味的是大家斷斷續續地,從不同角度描寫了好一些新聞從業員在前線工作時的具體詳情,這些珍貴的分享,即使在有關的學位課程教材中,也未必包括到,讀者一路讀來,漸漸卻能在腦海中建立起一個約略的整體印象。

100 多位作者,100 多個名字,有些名字現在我還記得很清楚,有些見到時才回憶起舊時在螢光幕上看見過,有些名字本來看似陌生但見到相片時又突然記來。原來這些作者當中不少,也是我們年輕歲月回憶的一部分。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黃與藍


「佔領運動」後,香港社會上大致分裂成兩大派───「黃」與「藍」。

不難看出,所謂「黃派」,未必完全支持激進行動,但因為不支持政府,所以便支持「反政府」;另一方面,所謂「藍派」,也未必是支持一切政府的行為,但由於反對激進行動,所以「二害取其輕」,便站在「藍派」的一方。

既然「黃派」和「藍派」的團體都不純淨,又常高叫「XX 不代表我」,那麼還何必要有政團、政黨?全部以人為本,期待日後的「一人一票」好了,也省得被別有用心的人或團體混水摸魚、從水取利。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身高差距之謎

在網上看到下面這幅圖。


不是想討論這「調查」的準確性或是結果所代表的意思,而是心中的一個疑團:相差 1 cm 看起來有那麼明顯差別麼?還是接受調查者都是如此目光銳利?

真疑惑。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不漏洞拉」

人生於世,哪個階段不是困難多多?不過問題過去了,回想之時,看起來總是細小輕微得多,甚至是當中的趣味,蓋過了苦澀,成為「美好回憶」的一部分。

近年香港受到所謂「假難民」的問題困擾,我們少時不也有同樣的問題?只是我們遇到的,還有「真難民」。

從內地偷渡到香港的人,採同千變萬化的方式,偷偷進入香港境內,然後又要在警察未逮捕到自己之前,抵達市區的範圍,那便是成功「抵壘」,可以正式申請拿取香港身分證,這個過程,從中衍生出多少電視劇、電影、小說,現在翻查記錄,仍然可知。

還有來自南越的難民───後來統稱「船民」。香港作為「第一收容港」,來自中國內地的中國偷渡者要「即捕即解」,反而來自南越的偷渡者則來者不拒───不是不想拒,而是不能拒。唯一方法,只是盡量作出廣播,讓正前來者知道將會被收留在「禁閉營」之內,而非自由進出社會,希望能阻嚇到多少便是多少。

這段廣播,反映出多大的社會問題?現在回聽,居然也只有熟悉感及趣味了。


P.S. 「船民問題」算是未完全解決,因為事件之中「聯合國」欠下香港一筆款項,「聯合國」卻賴皮地說要有筆錢是給與者講明是用以支付香港欠款的,才能把錢來還債,此事拖延至今,仍未埋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SgkqCJpnjI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城大塌天花

天文台預告了會有大雨的一天,早上上巴士時,在元朗天氣尚佳,在油麻地下車時也不見異樣,但同事回到公司,說在觀塘一度雨勢大得像「紅色暴雨」的狀況。

後來便聽到「城市大學」整幅天花下塌的新聞。

這次事件,若是早些時日,發生在坐滿學生的考試天,傷亡會如何慘重?現在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是原本的建築結構已有問題,抑或是使用不當所致?相信這會是調查的一大方向。不過突發因素也不應忽略。

本來運作正常的水渠系統,遇上罕見的大雨時,也可能疏導不及,出現水浸,同樣道理,本來天花可以承受的重量,若出現了罕見的大雨,同一時間打在表面的水點極多,撞擊力加起來,會帶來多大的額外力度?又若去水系統排放不及,積水增加,又會帶來多大的額外重量?

也許像在火車路軌之間留下縫隙以避免熱脹冷縮出現問題那樣,這應是一開始設計時已經包括在內的考慮,但人力千算萬算,有時總不及天算,當很多人大聲疾呼地球氣候變得異常時,要把這種「非一般」、「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情況全預計在內,有時可能是「不可能的任務」。

今時今日,學校大堂、教會禮堂、大型購物中心的透光天花或天幕等,愈來愈大,而且為求恢宏或求美觀或是基於什麼特定的原因,在設計之時,粗大的支柱總是絕無僅有的,為了這種漂亮設計,大家又要承受多大的風險呢?真宜三思。

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簡單。幼稚

看了一冊馬星原 ( 馬龍 ) 兄的「歷史大冒險」,故事由他筆下的黑貓 A白貓 Q 穿梭時空擔綱演出。我覺得這書仍是以文字教育為主,漫畫只是用以增添趣味,功能不太大;而情節中穿插的惹笑元素也是輕量版的,未必可以博得成年人一粲。


要發展漫畫市場,除了要培養新一代創作人,還要培養新一代讀者,所以推出針對少年市場的讀物,可以理解;而作品的內容路向,「簡單」是必要的,我卻認為未必需要刻意「幼稚」,太過平舖直敘及簡化情節。

遙想當年的少年讀物,故事也有深度,例如「叮噹」( 現在的「多啦 A 夢」 ) 在短短的篇幅內,亦有齊起承轉合,情節中亦會包括多次扭橋;題材有時甚至會涉及時間旅行、因果關係,既抽象又高深,但小朋友閱讀及理解時,不會有困難。

那時我在看的文字版「西遊記」,已是大字足本的原著;就算看的是「新雅」所出的漫畫版,內容也沒有刪除很多。現今一輩比我們一輩更聰敏,個人意見是,創作人不必太過遷就年齡細小的讀者,他們隨著閱讀數量增加,自會成長。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生活家

剛看了一本王亭之的散文集,有一文叫「落葉樹」,寫秋天時樹葉的斷落。作者根據觀察,認為秋風吹而黃葉落,樹葉並不是直接被風吹落,而是風起時把葉子吹向某個方位,風過後葉子還原位置時,枝葉相連處受到那一來一回的扭動之力,才脫落下來。

從前真沒聽人說過曾觀察過及分析過秋天黃葉具體是如何落下的,閱讀至此,真叫我驚詫不已。

之後又有一文叫「螞蟻與我」。

我也生長在鄉間,也近距離觀看過螞蟻列隊搬運食物的情況,也有留意到隊伍之間,有時會有螞蟻到處走動,與各位置的同伴「談話」,卻絕沒有細心留意到如此程度,看到兩隻對面走近的螞蟻,當牠們要頭碰著頭「談話」時,並不會停下本來的腳步,寧可把頭部扭得轉過去遷就,甚至在「談話」時被腳步帶動得轉動了半個身子,也不會在相遇時先把步伐停下來,「談話」完畢才繼續原本行程的。螞蟻竟是這樣的「急驚風」?真是太奇趣了!

作者怎來如此利害的觀察力?怎來如此的閒情?

想起倪匡,他也是能道出大部份樹木魚貝之名稱的。 似乎他們的一輩文人,不少都是生活大師。


最後想一提:這書名叫「兩重腳跡」,不知出自何經何典,個人感覺有些古怪。書中引用過的一首蔡炎培的詩作,當中也有用到「腳跡」二字,莫非有關?我們一代,通常用的,要就是「腳印」,要就是「足跡」;書名用「腳跡」,讀來真是拗口。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民造官僚

某作家朋友在 Facebook 上寫了有關官方機關以 HK$ 1.7 郵費再外加行政費用,向他追討 HK$ 1.5 借書逾期欠款一事。於是想起「郵政署」近月的變化。

「郵政署」對於濫用情況並不嚴重又涉款不多的欠資郵件,過去也是採取比較寬鬆態度的,不過自從被「審計署」點名批評後,大眾傳媒又廣泛報導,便開始採用新制。近月從親友處也聽聞過幾宗個案,寄出的郵件因貼上的郵費不足,收件人要到郵局去補足款項,才能收件。

理論是正確的。麻煩不麻煩、擾民不擾民?的確麻煩,的確擾民。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為「官僚」。


當社會之中「投訴主義」抬頭,把工作就單純地視為工作的公務員,難道會強給人情,然後拿自己家庭的收入來源作冒險?於是本來不想「官僚」的,有時也要被迫「官僚」了。

見過有些情況,在不可養狗的洋樓中公然把狗隻拖出拖入的住客,管理員沒加管制便視為理所當然,但又藉小事向管理公司投訴管理員有些事情把關不力,管理員幾乎就此失去工作,哭喪著臉差點要流下淚來,所以常自警惕,希望自己不要也行雙重標準。───雖然這種自覺,並不容易。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欠誰人的錢?

不清楚「台灣時代精神運動」是否一個有組織的團體或企業,更不清楚它的運作詳情,不過因為老友轉貼了他們的一張相片,Facebook 系統通知我,我才得知這「運動」的存在。


圖片上的文字不多,閱讀之後,所帶來的心理衝擊卻不小。

之前看過一段短片,簡介了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根據那短片所講,現在的金融體制,根本是個不可能實質支撐的結構,只能不停地假大空下去,而有小部份人可以從中獲利,另外的大部份人,則為了那小部份人取得的利益,無止境地付出代價。

巨輪開始滾動了,還可以停止下來嗎?情況似乎是悲觀的。大概極其量,有所知覺者,也只能跳出這框框聊作自保吧,怎能有力可以挽救圈中的人?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電子綁票案

近日遇上的電腦病毒,是早前聽聞過類似「綁票」的那種,把中毒電腦及直接連接的硬碟中,某些類型的檔案,自行加密,用家不能再打開;再附上「勒索信」,叫受害人透過特定方式聯絡,付款後便可把那些檔案解鎖云云。

像現實生活中的綁票案一樣,即使付了款,也沒保證對方真會「盜亦有道」地提供方法去解鎖,甚至有可能根本他們不是「不肯解鎖」,而是「不能解鎖」,連他們自己也沒有辦法做到。天曉得實情是怎樣。

現在找了專家幫忙,據說他們曾有過成功例子,不過他們解決的是較近期出現的一種電腦病毒,我們遇上的較早期版本,反而未處理過。也沒法子了,即使是死馬也唯有當是活馬一般去醫。


看過「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的網站,資料說沾上這種病毒的檔案是救不回的,但又有電腦公司說有辦法,我們不是專家,只有被動等候消息了。

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愈活愈回去的島耕作

有句話從小看小說已見過,但現實生活中卻是沒聽人用過的,叫「越活越回去」;近年大家在如此語法上多用「愈」字少用「越」字,便是「愈活愈回去」了。

常叫我想起這話的,是日本漫畫家弘兼憲史筆下的一個角色島耕作───島是姓,耕作是名。


我們初認識他時,他是「課長島耕作」,即大約是香港所稱的部門經理;然後他的故事,有時是前傳,有時是後傳,分別描寫不同崗位時的掙扎故事,包括「部長島耕作」、「董事島耕作」、「青年島耕作」、「主任島耕作」、「常務島耕作」、「專務島耕作」、「社長島耕作」等等系列,或長或短。

最新連載的兩個故事,「會長島耕作」寫的是他作為集團主席的故事,「學生島耕作」就是職前的生活,已是一個打工仔標準職業生涯的兩個極端,在此以後,即使作者和出版社再能從中找到什麼空隙外添什麼系列,應該也不能太多了吧。

一個角色,能被利用到如此盡致的,真是絕無僅有。───起碼,我感覺如是。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繁。亂

沒有把事情聯想到「黑色星期五」什麼之上,不過就在這個「黑色星期五」前後的時間,極多事情要同時處理,雖然未至於令到頭腦混亂,不過繁多的事項,一樣一樣佔用了看來不多的時間,加起來,時間便不夠用。


個人的「USB 手指」中了毒後,公司的電腦系統也有問題,把檔案備份、檢驗、重建,用了不少時間,而且還要再花一些時間。期間當然正常工作也不能完全停下來。

家中又忽然遇上了古怪事件,現時沒什麼大不了,但可以演化成大件事;現沒直接參與處理事情,但通信/通訊以掌握、了解情況,也要花時間。

所以之前答應了別人的一件工作,延遲了好多天,還未完成,已經到了不能再拖的階段,唯有在本來已緊絀的睡覺時間中,再撥一段出來。現在寫這幾段文字,用來清空一下腦袋,接著便又要趕工了。

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在地 vs 離地


Blog 友在 Facebook 上貼了張相片,題文為「史上最熱血場面」。一大堆歐美動漫界中的「超級英雄」,面對日本代表──鳥山明「龍珠」中兩大主角;你對圖中角色認識的愈多,「熱血」的感覺應該更強。

在世界各地的動漫世界,技擊故事都是主流;而技擊故事又有兩大路向可走,一是所謂「寫實」,一是「誇張」。前者的角色既是人類,能力便有限;後者的角色利害起來,可以一拳打爆星球。

近年流行把不同系列作品的角色放到同一故事內,那些能力「在地」的如何能和「離地」的有得一拼?其實是一大問題。像早前一部電影,超人 (Superman) 對蝙蝠俠 (Batman),即使創作者如何嘗試拉近兩者的戰鬥力,觀眾看時,還是會覺得懸殊。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留言千古後

Blog 友分享了一條連條,可看到「香港電台」一集題目叫做「數碼失憶?」的科普節目。

當我們把愈來愈多的資料記錄後,儲存到愈來愈脆弱的載體中,有機會───不論機會是多麼小───所有的資料會在一朝間蕩然無存。到時後世的人類,能如何再借助到前人的成功和失敗經驗,作進一步的發展呢?抑或是大家一起「從零開始」重新起步?


如節目中所講,有些資訊,是必要留傳給後代的。問題是:如何?

劉慈欣的「三體」書中角色也要面臨這樣的難題:「公元 2687 年的人類,怎樣留訊息給公元 18906416 年的人?」最後他們的選項,我在此便不透露了,簡而言之,就是可以以「反樸歸真」四個字來形容。

不去探討人世大道理了,單單看我們這樣匆匆的一代,餘下的日子要如何存放珍貴文件,才能夠安心呢?


http://goo.gl/7eBhXj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毒 2016-0510 ( 續 )

「手指」( 隨身 USB 硬碟 ) 中毒一事,清點過後,不幸中之大幸,因係新近購入的,所以 4 月中把資料抄入時,留下的舊件,保留了絕大部份舊資料,算起來,中間受影響的檔案,就是最近大約 3 個星期之內所建立或修改的那些,「災情」頓時縮小許多。


於是「救亡工作」先是把所有受感染檔案抽出,然後把它們按最後修改日期排序,在最近 3 周內工作過的檔案,便即是要處理的目標;在數萬個受感染的檔案中,篩選出來的問題檔案,若是以後仍需要動用的,才要重新建立。

突發的問題,產生了突發的工作,但起碼仍是「有可能挽救回」,已經叫人鬆一口氣了。

這次事件,頓悟有些文件真是不希望或不能夠遺失的。如此情況下,莫非真要重回昔日,保留紙張文件才夠安心?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毒 2016-0510

替這篇網誌標上日期,因知道很大機會,以後又會遇上同樣的問題,一樣的煩惱又要再寫一次───或更多次,到時便再用回這個題目好了。

隨身 USB 硬碟即俗稱「手指」的,又中了毒,這次可能就是早前聽聞過的「勒索軟件」,當中有不少 Office 檔及 PDF 檔都變成了「CRYPT」格式,開啟不到。


在網上看到有人分享了解決方案,略試過,並不成功。應該又要向專家求救了。

每次當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必然會後悔沒有在更接近的日子把「手指」進行備份,又或者更多其它「早知這樣我便」的行動,而當然,所有這些「事後孔明」的抱怨,都是徒然的。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煙圈。煙球

吹煙圈之教學分享短片,本來非吸煙者切忌模仿。

虛幻的煙在半空中仿如實物,場景驟看起來,有點像舊時電影像「如來神掌」中那「無定飛環」之類施展的情況哩。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簡談「衛斯理電影」

久聞又有新的「衛斯理電影」將會開拍,從選角到故事等等,都未有定案。作為倪匡小說的粉絲,期望定有,但又抱住了失望的準備,因為之前失敗比例極高───近乎全軍覆沒。

我個人要求,故事定要發生在現代,而故事中的怪奇物事,無論是鬼怪也好,是外星生物也好,只能低調地出現,而不能十分明顯十分張揚令到全世界所有人再不能置疑的,否則便已失卻原著味道。之前的「衛斯理電影」,故事發生在現代的,「老猫」在後段出現的巨型怪獸,以及「藍血人」中的外星生物,都是敗筆。

綜合而言,也就只有許冠傑的版本最能接受了。


故事方面,通常的做法是根據原著點子,重新撰寫故事。我自己想過,可以把「木炭」和「搜靈」兩個故事結合,衛斯理在外國,白素在香港,兩線故事先分別發展,之後再揉合在一起,那麼劇本中有外星人、有鬼魂、有特工、有幫會、有打鬥,便很夠「衛斯理元素」了。可惜新電影會受制於國家的規限,「外星人」和「鬼」都不能包括,我這點子便不適用。

沒有「外星人」和「鬼魂」兩大元素,衛斯理還如何作為衛斯理?

難哉!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五十步笑百步

中國成語中,有一句「五十步笑百步」。「哈哈!你們竟被敵人擊退到一百步之後,真遜!」「你們不也被敵人擊退了?只是後退少幾十步而已,還敢取笑別人?」

電視劇中,男角見女角準備的早餐是「不健康的杯麵」,便去弄些別的。別的是什麼?午餐肉煎蛋即食麵!即是袋裝即食麵取笑杯裝即食麵?


常見的財務公司廣告,都以「卡數」( 信用卡欠賬 ) 為攻擊對像,好像客戶若身上免除了「卡數」之後,便永遠一身輕鬆無憂似的,但沒了「卡數」,多了的「私人貸款」,不也同是「高息免抵押貸款」的一類?又是「五十步笑百步」。

但你別說,這種有點兒「賊喊捉賊」味道的手法,真的有效。今天的香港,社會上戾氣甚重,某某陣營口誅筆伐其它陣營的事無日無之,而當有人指控別人做了什麼錯事,聽者直覺上便會認為指控別人者一定不會干犯同樣錯誤,後來大家才發現,原來不然。

一個滿佈「五十步笑百步」思想的社會何言高尚、何言進步?大家自求多福好了。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代筆者

看到一篇序文,說是出自倪匡,但讀來雖略有些他的語氣精神,但行文用字又不像他的風格;之前搞活動時合作的一班老友,討論過後,一致同意應不會全文皆倪老手筆。後來作了些查證,果然如此。

有些古龍作品,說是由他口述,再由別人執筆,出來的味道便很不同。──即使間中有些妙筆,整體也不會精彩。


現代直接以電腦打字寫作的漸多,未必再用紙筆,不過概念上,「筆連手,手連心」的理論仍可套用;當一路把腦海中構思演化成文字的過程中,又會啟發出某些本來並不存在的點子,是一開始純粹在腦海中思索時不會想到的。

而且即使文字一樣,在何處加上什麼標點符號,在何處作出分句、分段,人人習慣不同,讀者閱讀之時,感覺也會有所不同。這些一切,結合而成所謂「個人風格」,要刻意模仿而且成功,絕對不易。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新圖書館新聞

接近「元朗劇院」的位置,正建造一間新的公共圖書館。還未正式落成和開幕,已有新聞,幾名工人懷疑因勞資糾紛,在大廈頂部企圖跳樓。

事件詳情如何,沒有深究,不過這新圖書館說要成立,則已聽聞了許多年。看著那大型公園封閉及拆卸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沒看到地盤有動靜;傳聞說會建圖書館,又有說那只是誤傳。

看新聞報導,國內當公布會建設什麼什麼大型基建項目時,預期完工日期也只是在幾年之間,但在香港聽到類似的新聞,一些看起來小型得多的項目,預算建築期動輒也要十多二十年,落差之大,叫人摸不著頭腦。


現在這新圖書館看來快完工了,但到正式啟用又需要多少時間呢?實在難說得很。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感覺 Viu TV

有說新免費電視台「Viu TV」成功從「無線電視」手上爭取到部份觀眾。

這事並不奇怪,始終要在現有觀看電視的人中,爭取到轉台者,一定會比爭取本來不看電視的人特地開機觀看「Viu TV」容易得多,所以只要「Viu TV」的節目有收視,較大機會便是從「無線電視」處奪回來的。


早上出門時約略看過少許「Viu TV」,暫時觀感,仍覺得它的節目實驗性很重,誦讀旁白的語氣、主持人的動作反應、畫面剪輯處理等等,都帶有學生製作的味道,有些出了街的鏡頭,我懷疑在「無線電視」或「亞洲電視」的標準中,可能是會「NG」重拍的。

「Viu TV」有些節目的戲碼,都具吸引力,但我又確提不起勁來觀看,真是難以評價這新電視台的表現。

希望市場上有足夠的反應和支持,讓「Viu TV」可以繼續經營下去,日漸進步吧。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大力蜜蜂的古怪行為


事出必有因吧?釘子打了在牆上,完全沒有阻礙到牠,為什麼這隻蜜蜂硬是要把它拔出來呢?古裡古怪的。

話說回來,這隻古怪的蜜蜂,氣力也真大哩!

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活用 3D 繪畫

今時今日,3D 繪畫在社會中常見,除了有專門的展館外,在台灣的火車站內,以至在元朗的中型商場走廊中,也都見過。

像這短片中,把這種繪畫技術應用到防止交通意外的範疇中,且不論效果如何,創意已經值得一讚。

可惜片中所見,都是硬照合輯,若能有直正短片,在駕駛者的角者看著車子駛近過路處時,那些圖畫如何漸漸形成立體效果,必定更加有趣。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港漫北上

施仁毅兄不時在 Facebook 上發表鄭健和的作品在中國大陸改編及推出的消息,其中「西行紀」( 原名「西遊」 ) 的故事情節和畫面勾勒,好像都得到不少讚嘆的留言。

對於香港漫畫來說,中國大陸市場算是一塊「處女地」。───並不單是因為內地人口多而人均財富增加了那麼簡單,實在是有著歷史的背景。


多個華人社會,例如星、馬、台等地,關於港漫,同年代的朋友都分享著一些集體回憶,當年的漫畫除了在香港本地出版,也有很大數量運到有關地區,儘管不同地方的消費者,有時口味並不相同。( 黃玉郎的三大書皇中,「龍虎門」在香港稱冠,但好像說卻是「如來神掌」在台灣較受歡迎。 ) 在那時期,中國內地卻是相當封閉的,即使間中有外地人旅遊時帶同三幾本港漫在身,遺留了下來,也沒影響到形成什麼市場。

到國內逐漸開放,人民開始對漫畫、動畫產生興趣,開始鑽研,卻是直接接觸到歐美、日本等地的最新作品,直接受到那些同時是港漫的「師傅」的影響以至成形,所以市場上出現的創作,也是帶著歐美風格、日本風格甚至韓國風格居多,而所謂「港漫風格」,對他們來說,根本是鮮有所聞。

現在雖說中國的人口數字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但它們既對港漫沒有親切感,便不會有感情分;當市場主流熱捧的簡單清爽畫面需求,遇上一般以精密輔助線條為主的「港漫特色」,港漫北上到底是失敗收場、正因為別具特色所以能佔到一席位,抑或是會被同化得失卻本來面目呢?沒有人能夠逆料。

也許就是「到非洲賣鞋」的故事吧,任何解讀都可以成立,但無論如何,總是一個生存的機會。唯有薪火不滅,才有機會談是否可以再次燎原。

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專用圖示?

驟眼看到 Facebook 上一張相片,直覺上以為是某位網友,看清楚才知是親友所張貼。

熟悉的圖示,本來是沒有所謂專用不專用的,不過當某人使用它們用得夠長時間及夠頻密,在別人心目中,也就把兩者掛勾起來了。


或者反過來說,我們想在別人腦海中造成深刻印象,便應固定採用某種圖示,以令深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