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三角紙巾

現在的食肆,有的會為食客提供免費紙巾,有的並不提供,有的雖無免費紙巾卻有可付錢加購的。免費提供的紙巾,有的食肆安排,是預設每位食客一張,有的則是放置在桌上或一旁,任由食客取用。

紙巾可大可小,可厚可薄,質料也可有很大差別,於是若食肆為食客提供免費紙巾,不同的選擇下,成本可以相差頗遠。

近日光顧一家茶餐廳,店員派發的一套餐具下,附有的一張薄薄的紙巾,紙巾兩折之後呈三角形,這種安排,相當懷舊,現已不常見。先父多年在飲食業工作,這種紙巾折法,有時在我們的家中亦可見,我也懂得摺。


個人經驗,這種紙巾若用作抹汗抹嘴,很容易破爛,就算食肆有提供,倒不如用回自己隨身的紙巾或手帕更好。不過若是面泛油光,這種紙質,跟高貴的吸油紙差不多,用來抹臉,油光頓滅,叫人會清爽許多哩。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點心級別

在廣東一帶,喝茶吃點心的地方,有茶室、茶樓、茶居等;環境不同,伴隨提供的食物種類也不同,不過點心則必有。

不同的時期,售賣點心的方法,也有些變化,有時餐後要收銀時,店員要先計算清楚客人桌上的空碗空碟空蒸籠數目,有時在客人開始食用前已先在一張「點心紙」上作好記錄;不論是什麼方式,細算之時,都要先把點心分了類,才能計算、總結算,因為點心有平貴,不同級別者,價錢不同。

傳統上大路的分類,「小點」、「中點」、「大點」,一看便知哪種應該比哪種價高或價低;後來以創新手法、創新食材製作的點心面世了,要收更高的價格,比「大點」還要貴,怎算?之後出現了如「特點」、「頂點」等分類。

無論以食材貴賤計,或是以售價計,「頂點」中既有個「頂」字,應已是高得不能再高了吧?不!因為食肆創新,是沒有盡頭的;到新的點心出現了,需要「更高價錢」時,又應如何歸類?只好又再構想出些新名稱來了。

到一家陌生的食肆光顧時,若見到點心被列作「超點」、「佳點」、「精點」、「美點」,又怎知它們和「特點」、「頂點」如何相比?是否一定比「小點」、「中點」、「大點」高?若是價錢表上只有食物名稱、價錢和分類,而沒有一張宏觀比較的「點心級別表」,還真不敢隨便下單點餐哩。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小辣不小

翻看一些上世紀 80 年代所出版,關於飲食的書籍,當時的作者認為中國大陸包括四川、湖南、貴州等地方的菜色太辣,香港人絕不能接受到,所以不會在本地流行。到了現在,情況如何,已經不必多言了。

向來我並非不能吃辣,但也不能接受太辣;初次幫趁「譚仔雲南米線」時,想試吃他們的辣,又害怕過份了吃不下,結果浪費了食物,所以點餐時,便想:「只點個『小辣』好了。」幸好因之前在另一店家中,聽過在「小辣」之下,再有個「BB 辣」的 ( 意指「這種辣度,在能吃辣的人眼中,只適合給嬰兒食用」 ),多口一問店員,才知原來「小辣不小」,及時把我那碗米線,改了個更低辣度。

當時的店員,嘗試跟我講解,那「小辣」下面,尚有什麼級別,但是聽得我一頭霧水,完全不明白那些「5 小」、「4 小」、「3 小」等級,何者辣過何者,程度差別如何;後來,在「譚仔」的餐單上,看到有個如下的圖像化「辣度表」,答案便一目瞭然了。






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嗟來之食

同區本已有幾家「麥當勞」,是日再添一家,更近我家居處,規模也不小。

比較早期的「麥當勞」及「肯德基」等連鎖式快餐店,購買食物的流程常是單線性的,跟那時期的銀行主流安排類似,有不同的櫃枱,各自排起人龍,輪到哪位顧客,那顧客向店員點餐,付了錢後,有關店員便去張羅食物,顧客領齊了食物離開了,才輪到下一位篢客點餐。

後來,也是和銀行的主流安排有點兒同步,可以同時開有多個櫃枱,但是顧客排的隊變成歸一,排最先的顧客看到哪個櫃枱有空便去那兒,點餐、付款、取食物。

又再近期些,有些連鎖店將收錢出單和安排食物兩個環節分流了,收錢的有理沒理一直出單,至於取了單的顧客再要等待多久,才能取得食物,便和收銀員無關了。很多次───很多次看到這樣的情況:收錢的員工效率高,連準備食物的員工效率也高,但把食物按單分配好後再讓顧客拿走的環節,卻出現了「瓶頸」,員工應付不及,輸送帶送來的食物在出口位置堆積亂成一團。

每一次留意到那樣堆積著的食物時,便會想起古書中「嗟來之食」之說。

有些新派的連鎖店門市,減低了透明度,顧客在取餐櫃枱前等待,只會看到已可取的食物,及通知顧客可取餐的叫號顯示,廚房中的情形,完全看不到了。廚房是否混亂?「眼不見為乾淨」,顧客當是沒有問題可也。

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平郵

南洋朋友寄來物品,因不緊急,所以寄了「平郵」,也就是「船運」了,是我至少近十年來首次採用這種郵遞方式。

日常投寄郵包到外地,多不是很大很重的,所以一般而言,我直覺上已經預設了是寄「空郵」;有時郵政局的職員計算後,會好心提醒,在我的情況下,改寄「快遞」,會價錢更低而以更短時間送達,我自然便採納了。

「平郵」寄件,需時當然會比「空郵」多,但要多出的程度,卻不太肯定。像這次我是收件的一方,預計個多月可到手的物品,前後足逾兩個月才抵達。因為什麼原因呢?不知道。利用郵政局的查詢系統去追蹤,中間一大段時間,只知道是「已離開寄件國家,而未到達目的地國家」,僅此而已。

遙想昔日,就算寄封信到本地收件人,之後對方隨即回信一封,往返之間,也要差不多一個星期時間,才有望收到回信的,很為自己的耐性大退而汗顏。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才子何來問句淒

文人去世,懷念者眾,一天之內,網上所見所聞所引,「才子」二字不絕。此稱呼何來?一直以來,並無「香港四大才子」之說。───不是說這種說法不能獲得客觀的公認,而是根本沒有這種叫法!

黃霑倪匡蔡瀾三人曾聯合主持一個電視節目,當時的宣傳推廣,把他們合稱為「三名嘴」。三人各有才情,但是否頂級?未必,不過既已有了個現成組合,便沒人再想去拆解了,像樂壇中的「四大天王」的叫法;至於金庸的事業成就及作品影響,比起三位只有更高,三人既已列陣在前,怎能不包括金庸?所以四人組合便固定了。

「才子」之說始祖,是有本記述二人事蹟的書本「金庸與倪匡」要出新版,內文基本如前,只略加一兩篇關於蔡瀾的文章,之後書名叫做「香港三大才子」,以作喙頭。

由「香港三大才子」的書名,再結合上述四位文人的組合,漸漸形成了所謂「香港四大才子」的說法,至今。

這個稱呼,黃霑沒有機會回應,金庸沒有作出過回應,但餘下兩位,多年來已經多次清晰地堅定地表示自己並不認同「才子」這頂帽子,也不接受,但到他們離世後,認識他們的人、不認識他們的人等一概無視他們的意向,儘是才子才子的叫個不停,兩位若仍有知,看在眼內,真是有苦無路訴。

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告別蔡樣!


蔡瀾 ( 1941.08.18 ~2025.06.25 )


很多人暱稱為「蔡樣 ( 樣字讀 San ) 」的蔡瀾先生離世了,得年 83 歲。

不太久前,也已傳過蔡樣的死訊,到了這次,才是真的。因為在較近的時期,蔡樣仍親自在 YouTube 上主持節目,跟市民互動,所以便有個「官方」的YouTube 頻道及 Facebook 戶口,我雖早少許時已有耳聞消息,但一直等到有了「官方」的聲明,才敢確定非再誤傳;然之後,再有跟蔡樣長年合作的出版社出訊,便更確定了。

親見蔡樣,是幾年前「香港書展」中的一個簽名活動,當時雖有朋友刻意想介紹我倆認識,但場合不對,氣氛不對,處理不對,不算成事,對蔡樣來說,我始終是個陌生人,不過,那次亦有機緣得他簽署書本以及得以合照,茲作留念。

蔡樣和他老友倪匡先生一樣,吩咐家人,低調行事,沒有任何白事儀式;到向公眾宣佈之時,遺體都已火化了。兩個妙人,現在是一對妙仙了。

下午得知有關死訊後,在街頭活動,食肆中電視播出消息,店內人人抬頭細聽,沿途所見,各處人等,知道蔡樣已逝的消息,沒有人口出惡言,這在今天的社會,以一位公眾人物來說,豈是容易?

誠心祝願蔡樣一路走好。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海關蓋章

鄭裕玲小姐的網上頻道介紹,她從瑞士進入「列支敦士登」時,有個旅遊中心,有個「服務」───聰明地,收費的───可以替遊客在他們的護照上蓋章。

我個人擁有的第一本護照,經過多次旅行後,也有蓋上過不少海關處的印章,但是到了較後的階段,各國的關口記錄都已經電腦化,那個印章的有無已經不是關鍵,終於消失。記得我首次「過海關」後發現在護照的印章欄上是空白一片,還一直擔心著之後離境時會有麻煩。

再憶起更早些時期,多和父親往來中國內地的日子,在使用「回鄉證」及「回港證」時,要先在「回鄉證」上寫下身上有多少現金,通是是在那十多人的長龍中輪候時邊排邊寫,以後給關員檢閱及在上蓋章。以我那些微薄的現金,雖說在有外匯管制的歲月,也應無妨,但我反正無事,便也照寫;身上有個長年佩戴的玉帛,通常也會自發寫上,也可令表格上不那麼「空虛」。

結果,即使是仍在使用「回港證」的後期日子,那「回嫏證」上沒寫上什麼內容,都可順利過關了。

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追訊號

像是一些老派電影中的諧趣場面,現在於家居中,仍少不了有「追訊號」的動作───因為使用手提電話時效果不佳,所以把它移東移西、放高放低、轉左轉右,目的是希望能找到個新位置,令到它接收到的訊號強些,那麼我們在通電話時,聽對方的話或讓對方聽到我們的話可以清晰點兒,又或在載入網上資訊時,連線和信息可以不中斷。

我現在聽電台節目的重溫,都是以手機連接電台網站的,簡簡單單一個一小時節目,不時中斷幾次起碼,叫人氣結。

現今的機器設計和製作也許進步了,發射站輸送出的訊號力度也許亦進步了,但我們現在在家中,要利用訊號的機器數目日多,要下載的東西日多,下載東西的大小日增,分享利用同一發射站的家居人口也日增,所以手機連線的情況,不單像是沒改善,更像是倒退了。「不患寡,而患不均」。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庫存書

「庫存書」即是那些積放在出版社倉庫內的書本,正常情況下,若有零售商向出版社要貨,才會運送到銷售地點,到書本過了一段時間都未能賣得出去時,便會退回給出版社,再度放回到倉庫中。有些庫存書自在印刷廠面世後,一直留在倉庫之中,從沒它去過。

現在,在一家經營進入倒數的老書店中,看到好一些不同的庫存書,想到它們若在未來相當短的日期內,都未獲顧客買走,便可能面臨遭受棄置之命運。───也許是當廢紙處理,或是直接倒到垃圾堆填區去。

想到若一些書,甫在印刷廠出世,便只留了在一個倉庫內,之後,結局,是由直接面對滅頂的毀滅,能不黯然?

想起有一種叫「十七年蟬」的物種,潛伏十多年,才破土而出,之後也只有頗短暫的生命。兩者很類似啊。

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書架深淺

去逛舊書店,書本有些成堆地放在地面上或枱面上,有些則是放在書架上;書架有兩大類,一種淺些,一種深些。淺的書架,可以放單層書本,一眼看去,架上有些什麼,可以完全掌握到;深的書架,把書本放滿架上後,要在那些書本前面再放一層,空間才不致浪費掉。

從小逛書店,遇上書架上有前後兩層書本的設計,是既厭惡又喜愛的。

要知道書架後排有什麼書,便要先令前排的書讓出空間來;若前排放的不太滿,把書本左移右移,便可輸流看清後面收有什麼的書,但若前排書擠得滿滿的,便要把那些書逐小取走,在看過後排有什麼書後,又把前排的書放回,比較費時失事。

但是正因為有了如此的麻煩,一般而言,後排書本便有較低機會曝光,也即是說若有什麼珍本,被別人截足先登的機會也就低些,從這方面來看,未嘗不是好事。

有時逛書店,若是擺放得十分整齊的,會滅少顧客「尋得寶藏」的希望,樂趣也會低些哩。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書堆

一家久有年資的書店的經營,進入倒數的階段了,網上有好些傳媒報導及網友之分享。和姊姊一樣,久沒怎逛過書店了,因安排到大家同一天有空,便去該店看看,有否什麼書可買。

完全沒有期待會遇到什麼想買的書,而事實上也確沒有什麼極之吸引,令到自己渴望買下來的書本,結果也買了一小批,主要原因是為了支持店家,而且也是因為價錢低到離譜。

店子是在唐樓全層,內裡有很多書本,有些在書架上,不少則是一摞摞在地面上堆放起來。我懷疑本來就算本來擺放在木書架上的書本,都是有簡單分類的,不過我們身在現場時,不論是何處的書本,只有很微觀的系統,例如有三幾本同類別甚至同系的書本連著擺放,不過鄰近的小書堆之間性質可以完全天差地別;眾多的小系統隨便地緊接住,整間書店現在的貨品陳列,等於是沒有系統。

我個人逛書店,頗喜歡遇上書堆,因為感覺上連店家都搞不清楚有什麼商品存在,我們身為顧客的,才有機會以較低價格,買到超值之選。但現實中書堆又是叫人煩惱的,因為有很大機會,我們難以翻看到全部的書本,只有盡力而為。

書是一摞摞的,有個好處,可以一整條捧上手,看一遍書脊,快速判斷有沒有感興趣的,沒有合心水的便立即再看下一條;當覺得手上一摞書有好物時,才拆開來,仔細翻看挑選。書堆一定是亂的,邊挑選邊把書本擺放得整齊些,有個好處:把不同的書的封面朝上,堆起來,放在地上,有高有低的,哪批想仔細翻揭便抱在懷中,沒選到的書本便和不感興趣的書放在一塊,向上堆高,不會放回原處去,跟那些未揀的書本混雜起來。

有時感覺放在書堆最底的書本,全是不感興趣的,便索性不去理會了,只翻看高於腰間的書本。很明白,像這樣武斷決定哪些目標完全不去檢視,會有機會出現「漏網之魚」的,也沒法了;如前所說,,只瘨盡力而為而已。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讀者編劇

現在由黃玉郎領軍製作的「金著龍虎門」繼續出版,近日劇情寫到早前已死後遭受冰封的「火雲邪神」重現,於是網上便見到有不少意見;當中一些讀者以較正面態度,嘗試預測情節走勢,一些讀者則已斷定作者必令那「已死」的角色重生,提前責罵。反應更大的讀者,更已表態:假如之後該書的情節是怎樣怎樣,便會「Cut 書」云云,至於意思是「停止購買該書」,還是「停止閱讀該書」,則沒明言。

昔日香港漫畫中兩大「書皇」中,我個人對上官小寶的「李小龍」情意結更深,中後階段該書質素起伏甚大時,曾多次寫信給作者,給些批評和感想,但從來沒意圖介入太多故事的創作,給與具體的情節構想,因為我相信作者的實力,只要由他重掌主編的崗位,投入創作,筆下定有驚喜,遠非我所能及。而且,就算讀者具體地就某些戲軌給建議,而最後被接納了,讀者看書時,確看到自己歡喜的情節,那最多也只是能「看到預料之內的內容」而已,沒有任何意外驚喜,何有娛樂可言?

劉定堅先生常說他在某時期內,協助過主筆馬榮成構想巨著「中華英雄」情節,他本來是該書的讀者,後來當他有份參與創作時,書本未面世前已知道內容如何,便失去過去盡快購買該書閱讀的趣味了。

讀者難得有本漫畫,可帶動自己情緒,應該珍惜,盡量把持住本身角色,好好享受閱讀時的樂趣更好。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叉燒飯上的煎蛋

受到大熱電影的影響,現在香港的叉燒飯,在各食肆的餐單上,多了以所謂「黯然銷魂飯」的名稱出現。傳統上,叉燒飯就是在一碟或一碗飯上,舖上叉燒片,然後澆些燒汁,現在經過電影洗禮的版本,必配有煎蛋及青菜;至於電影劇本中搞怪地出現的洋蔥,幸好沒有採用。

以「黯然銷魂飯」來說,要列出高水平版本的條件,當中每一環節,包括叉燒的原材料及烹調手法、叉燒片的厚薄、米飯的水準等等,皆可洋洋灑灑寫出上千字,今天這裡,且只略談那配襯的煎蛋。


現在見到不少食肆,放到「黯然銷魂飯」上的竟然是「太陽蛋」!在製作上,這自然簡單些,但是論口味,這卻非「香港本色」,要完美配搭,當以「荷包蛋」為合;至於蛋黃的生熟程度處理,可以視乎食者口味,我認為並無規定。

若是不諳英語的朋友到外國食肆點餐,雞蛋一項,最是容易,但也最是困難。說容易,記一個「Egg」字發音不那麼難,也可配合手勢來讓侍應明白;但是歐美地區那各種各樣仔細區分的雞蛋煮法,要弄清楚各自有何不同,可能也有些難度,要知道如何講清楚想要選擇哪種口味,便遠不止一個「Egg」字那麼簡單了。香港傳統,根本沒有什麼「Sun Egg」或「Sunny-side-up」,把「太陽蛋」放到叉燒飯上,何來傳統口味及懷舊?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畢昇之技

電視節目中介紹畢昇的「活版印刷」,這個人名,這種技術名稱,幼時已學到,但打後那麼多年來,又少再聽提及及詳解,忽然在節目中出現,看到聽到,如見故人。

初時的印刷,一版文字若有五十個字的,便一塊木板上雕出那五十個字,如有錯誤,便要重新開始。我們現在若在紙張上手寫幾十個字,中間稍有錯誤的話,便要再找張白紙重新開始的話,可能想想也覺痛苦,更可況那「重新開始」不是書寫數十個字,而是用工具雕出數十個字?

所以「活版印刷」或叫「活字印刷」的,構想出個個字粒獨立製作,再把細小字粒放在一起產生一整塊巨大字板的相同結果,這個意念,極具突破,是劃時代的。

我又想到現在的許多繪圖軟件,其實也是採用了相同的原理。用過相當初階的「小畫家」,任何錯漏,都要花很多時間及精神去修正,之後有了可「還原」一兩個步驟前狀況的「Undo」功能,已經叫人驚喜;高階的軟件已可把「一幅畫」分開成多個 Layers,每一圖層,都可獨立修改,之後再重新合併而成新的整體,那些「圖層」的獨立性,豈非就是昔日「活版」的應用?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預設機制

現時於家中看電視,百分之一百是利用小匣子看的,就算所謂「即時觀看」的節目也一樣,因為電視機早接駁好,要想換回經天線收取訊息,不經小匣子而看到電視內容,須經不少設定,我怕麻煩,便沒去改動了。

看電視節目時,是否以小匣子觀看,都可即時設定聲軌 ( 如有多過一條聲軌 ) 及選擇字幕 ( 有否字幕及何種文字的字幕 ),對於一些本是外語製作,而有「雙語版」存在時,調整都很方便;不過卻又因小匣子的功能有預設的機制,反倒不便。

什麼預設?就是預算了由「粵語地區」出品的節目,觀眾便是想以粵語觀看,而由「普通話地區」出品的節目,觀眾便是想以普通話觀看。我的普通話不靈光,看內地節目時也要先設到廣府話的聲軌,偏偏電視台的小匣子運作不十分穩定,很多時候在播放中途,忽然中斷,硬播幾段廣告,才再接回劇集,又或在廣告之後,甚至切換了到菜單版面去,不再繼續之前劇集;就算廣告後重接中斷處,節目繼續,卻又會跟從「預設」,聲軌成了普通話版的,我要聽回廣府話對白,便又要再設定一次。

這種預設機制,可能是出自好心的,但對我而言,卻造成麻煩,確係事實。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生活標準

因為把一批舊漫畫放到網上賣場去,早前有海外朋友聯絡查詢,問是否有某漫畫惖某期數。有些期數我有,卻不是對方想要的,因為目標的物品,講得直白一點,是當年在當地的盜印版本,而我所賣的是香港本地發售的正版。對方其實是想集齊一套他們當地的「正版」,而非我們在香港所出的真正「正版」。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時期,可能有不同標準,那些標準,對當時當地成長的人來說,就是他們賴以養成習慣及喜好的因素,日後長大,發現自己的所謂標準,原來是和世界上其餘的人之主流意見相左的,不過標準既已養成,便極難改動。

對於飲食的滋味要求,往往亦是如此。何時用餐、吃什麼主食、味道的甜酸苦辣重心如何、軟硬生熟的要求如何,等等等等。很多時都是「童年時在家中吃到什麼,以後就以那個標準去衡量去要求」;人們常讚揚所謂「自己母親的味道」,其實原因也正是如此。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咖哩痕跡

常用食物盒,有些是玻璃製造的,留在家中使用,至於外攜備用的,全是塑膠。若所載食物有濃重汁醬,之後食物盒上會留有顏色甚至氣味,這情況在玻璃盒上,應該最終都能夠清走,但若是塑膠盒子,那些顏色和氣味,則可能永久留下來了。

看網上的竅門分享,學懂了個利用洗潔精和廚房紙巾的方法,配合熱水,那些留下來的油膩感覺和食物氣味,可以清除得相當乾淨,但是在塑膠盒上留下的顏色痕跡,綜合大家的經驗,似乎是沒有辦法徹底除掉了,真慘。

「咖哩」( Curry ) 其實是個總稱,成份、味道、香氣、顏色、質地等等,千變萬化,但彷彿當中的每一種, 一沾上過塑膠食物盒,就算時間很短,也已難以清潔得乾乾淨淨的,不知箇中的道理何在?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流量密碼」?

有個新潮詞彙,我覺得應叫「瀏量密碼」更合適,但大家習慣使用的,是「流量密碼」。那是什麼?大意上似乎就是指一些話題/內容/關鍵詞,只要出現在一個網台節目中,便會對有關內容的瀏覽產生正面的效果───多了人瀏覽、多了人「按讚」、多了人訂閱、多了人課金、多少人分享等等。

在香港───或者應該說是全球?因為網絡世界可以說是沒有地域疆界的───有個「流量密碼」,除了當事人自己開有網台做節目,還催生、衍生出不少網台評論他們的言行,那些衍生網台有支持當事人的也有不支持的,有時大家對於彼此的言行不同意,除了批評真正的當事人,也批評別的網台;那些「評論網台」和「評論別的網台評論的網台」也都有很大的「訪客量」,從網台中獲得的金錢利益,甚至比事情當事人高出許多的。

上述情況,本就奇怪,居然出現至今已超過一年了,連未有完全消失的跡象,便更怪。

這個「流量密碼」是什麼?其實事件一直都沒有固定名稱,大家談論時,提起「何生何太」便都明白何所指;有人替當事人改了「花名」,之後逕稱事件為「花名 + 事件」,也可以為粉絲圈中通行。事情起起伏伏發展了一年,大家談論時都只敢隱隱約約的暗示,許多人一直利用事件做網台節目獲利,到了最近期,事件中的兩位當事人爭執,有人受傷成了刑事案件,法庭上有了客觀資訊,才知道一直只叫「何生」、「何太」的二人到底真正姓名如何的哩。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颱風下的收音機

常以「重溫」的方式收聽電台節目,當中許多,都會把有關時段內的廣告及新聞報導,也都包括在內。香港刻下,掛著三號風球,在這些情況下,聽著收音機上播放的颱風消息,令人有種懷舊的感覺。

無論是以前或現在,收聽電台節目不如收看電視節目,因為電視節目有視像作輔助,電台節目主持人口材多好,千言萬語,很多時都不及一張圖像解釋得清楚,但是昔日全香港也只三四個中英免費電視頻道,不像現今能有個專門從早到晚專播新聞的專台,新聞報導每天只有幾場,在熱帶氣旋來襲時,就算每十數分鐘便加添些特別颱風消息,也還難以滿足市民對消息的需求。

有些公司,一旦本來的「三號風球」改成「八號風球」或更高,員工便可停止工作回家了,風球是可以隨時變動的,而非跟隨電視台新聞節奏,每十多廿分鐘才變化一次的,市民想更快掌握到天氣的變化,依靠收音機反而比起依靠電視台更佳了。

現在,不論是電視台也好,電台也好,消息又怎及在互聯網上,直接獲得的更多更快?我們還可以和傳媒一樣,可以直接從「香港天文台」上取得情報哩。

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小說長度

在 Facebook 上看到一個徵文比賽,「內容符合古龍武俠精神」的原創小說可投稿,字數限制範圍,卻是在 800 字至 1,200 字之間,果然是「極短篇小說」。

又,因為看了一本台灣出版的雜誌,而尋回該刊物的 Facebook 舊帖來看,中間也夾雜到年前的徵稿通告,要求的字數,也是不到 1,000 字的。

現在的普世標準,大家要求的中文小說長度,就是這麼短?簡直叫人驚詫!

多年前,有個時期,我也試過寫些可以獨立成篇的小說,貼到部落格上,那時我雖知能力上可把故事情節再壓縮,但這一來在有限空間中,內容發展的節奏容易變成千篇一律,便把每篇小說的長度,設為 5,000 字左右;若有太長,要就是刪減,要就是把故事寫上兩篇。那時感覺,要令故事保持基本的「起承轉合」,起碼要有 3,000 字左右,沒想過大家現今居然把「標準」設為不足其三分之一篇幅哩。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瑕疵書


在屯門逛了家「誠品書店」,見到有個書架,上有一批有著不同程度瑕疵的書本,減價放售。

我想應是明白那些瑕疵書的來源,因平時逛書店,見書架上很多時都以透明膠袋套住大部份書籍,每種書只留一本沒包裹住的,讓顧客可以隨便翻看,是為「樣本」。

顧客翻揭該種「樣本書」,既不是個人物品,自然也不會怎樣敬惜,所以經過一段時間後,便會出現瑕疵───書角翻曲是常見情況,書頁也有可能留有摺曲過的痕跡,甚至可能紙張會有所撕裂,不一而足。那批瑕疵書,一些驟看似無問題,要細看才可找出不妥之處,一些則單看外表,已覺得十分殘破了;不過無論瑕疵多或少,大或小,存在就是存在,若有所謂「愛書人」特別要求家中存書狀態完美者,更接受不到。

書本從意念產生到實體面世,也不容易,但出現破損卻很容易;只要有個傷處,可能便會備受嫌棄,永遠不會有主人收留。這種事情聽來叫人難過,但又避免不到,因為在書店中如果不提供「樣本」,讓顧客付錢前先了解有關書本內容是什麼及是否適合自己,顧客很可能索性不考慮購買,書局便連生意都做不成了,在「二害取其輕」的原則下,「樣本書」繼續存在,瑕疵書繼續存在,無奈也。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投幣買港漫?

簡而論之:

位於尖沙咀「九龍公園」的「香港漫畫星光大道」 ( Hong Kong Avenue of Comic Stars ) 據說是「世界上首條以漫畫為主題的星光大道」,上有香港漫畫家的手印,「漫畫星光大道」兩旁有逾 20  座巨型的港漫經典角色彩繪雕塑。在世紀 60 年代起,港漫曾有過達半世紀的輝煌成就,聲震海外,至今在好些香港以外地區,資深的港漫從業員及經典作品餘威尚健,所以「香港漫畫星光大道」對於吸引外國遊客及介紹港漫歷史,會有其功。但到訪過的外國遊客產生了興趣,而想購買港漫閱讀時,應該怎辧呢?可能沒轍。

傳統上最主流的「薄裝港漫周刊」,市場低潮至不能再低,新作只一兩部,外加些把舊作重出的「復刻版」,可以把總作品數目倍增,也還只是個單位數字。市場萎縮之下,互為因果的見到銷售港漫的報攤、小店數目大減超過九成,有心想要購買的本地顧客也都困難了,何況是鮮少來港的陌生遊客?

由「香港動漫畫聯會」 ( Hong Kong Comics and Animation Federation ) 主辦,每年假「漫畫星光大道」舉辦之大型活動,包括名為「港漫動力」的支援計劃,每屆都有十多部全新單完作品面世,主辦方並有後續活動,協助該些作品和作者的宣傳推廣及銷售。最新一屆活動的作品,推廣自然更著力,舊時的作品,支援自然少些。

結合幾點事實,天馬行空地想,最簡單的做法,莫如:在「港漫星光大道」及和港漫相關的大型展覽活動場地處,擺放支持電子付款的「投幣式售賣機」 ( Vending Machine );作為起步,所售書本,可以就是「港漫動力」中獲得支援的「得獎作品」。如此做法,若能成功,便可以擴張發展;經銷點多少,出版港漫新作者才能看到曙光。

一個簡單邏輯,一個簡單建議,謹此提出,以供參考。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低兩格

近期看了一本叫「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之小說,才忽然留意到這本在台灣出版的中譯本,每段文字的首行開始處,都是只加插了一個字位的空隔,而非兩個。

傳統中文寫作,由右至左,從上至下,寫的內文,會有分句分段,句與句之間以標點符號分隔,而每個新段落都會截然另開新行;而且在段落的開始處,先插入兩個和一個字位同大的空隔,才是正文,也就是我們小時候聽人教授時,所謂「低兩格」的做法。這「低兩格」的格式,現今許多中文書變成橫排,內文排版由左至右、從上至下,在每段開始的地方,依然保留著。

之後學習英文書信的格式,兩大做法,一種也是有首行縮排的處理,另一種則是「齊首」的;兩種格式下,信末怎樣放置署名,有所不同。這「中英之別」是早知道的,不覺奇怪,至於中文書本中,現在也有類似的排版變化,兩種選擇下,段落與段落之間則是有否「留一空行」的安排。

我乍看「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時,已發現書中「只低一格」,心中存有想法:這是否就是作家或出版社留下的「伏線」?結果雖有少許相近,謎底的性質我算是猜錯了的,便又想:那為何全書排版是「只低一格」,而非「低兩格」呢?最後翻出早前入手的一本台灣雜誌,一看,原來那雜誌內文根本全是「只低一格」的!只是我一直沒有注意到!

之前看雜誌,完全沒有覺得有所不妥,到之後看書才留意到有異,大概是因為心中早存戒心,特別尋找「古怪」的地方,才忽然知道了哩。

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噱頭驗測

有本日本的推理小說,中文譯名叫做「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作者杉井光,譯者簡捷,台灣「皇冠文化」出版。2024 年 9 月出版,期間也聽過一些人作過推介,結果我是在最近才把它讀完。

以小說論小說,這作品也算不錯,謎團佈局和解謎過程都設計得很好,閱讀之時並無感覺困難。不過一路上,我更關心的是出版社在宣傳推廣這部新書時,所用過的一些「字句」,似乎是堆砌出來的各種「噱頭」,到底是故弄玄虛,還是合乎事實呢?現在書已看過,可以作出結論了!

這書的宣傳文案,主要包括:「唯有紙本書得以實現」、「要完美翻譯這本小說,全世界恐怕就只有台灣辦得到了」、「絕對不可能出成電子書」、「一生只能體驗一次的設計」等。把書看完了,不得不承認,基本上,所有上述的形容,都算是說得正確的哩。

2025年6月8日 星期日

亂組合

小時玩具許多設計簡單,有一種如小書狀,頁面卻分成上中下部分,分別畫有或男或女的頭部、穿不同衣服之上身,及穿著或褲或裙不同衣服之下身;各部分都獨立地可以翻揭,於是頭部加上身加下身可配出眾多組合,有時遇上男孩子的臉面卻是穿著裙子的,令人發噱。

發覺現在不少流行小說之命名系統,原理有點像上述玩具:先來一個個尋常的名詞,再配上一個個尋常的地方名,混配得夠突兀的話,便有奇趣。

前者可能是「命運」、「運氣」、「努力」、「壽命」、「願望」等,後者可能是「雜貨店」、「交易所」、「實驗室」、「補習社」等,那便可給出「命運交易所」、「壽命實驗室」、「願望補習社」之類書名,發人深思。

2025年6月7日 星期六

記啟發

緊接著,先後聽了兩段 YouTube 上的訪談,先是「威哥會館」上的盧冠廷,後是「叔叔的愛」上金城朱栢康的對話,而且,剛好就是如此的順序。剛好,盧冠廷的說話,像是一個簡述,然後,朱栢康的經歷,像是一個實例。

因至有點兒啟發。

盧冠廷強調尤其在創作的路途上,必要「無為」───他沒有用這個詞彙,愈用腦去想該怎樣做,愈難以獲得「神來之筆」,反而不去多想,才有望連繫宇宙,取得成就。

而朱栢康,一直在「舞台劇」的範圍內努力,與「電影」近乎完全絕緣,結果卻在一個相當短的時期內,有大量的演出,以及得到驕人的成績。

因這啟發,而記,故有這篇網誌。

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內部裝修」

有很多在社會上流存已久的「語言藝術」,見過了聽多了,已經明白是什麼一回事,不會怎麼被迷惑到。

例如一間商舖,忽然閉門沒再營業,門外貼著「內部裝修」四字,若真以為一定真是短暫關門進行裝修,裝修完成後便會重開一切如舊,便實在是太嫩太天真,因為那幾個字,幾乎就是告訴大家原來店家已經結業了。

有時那「內部裝修」的通知,會附上原來店子的名稱,又有個預計會重新開門的日子,也不一定代表不是結業的,有過不少例子,稍後店子果然重開了,甚至連店名也是相同的,但人面全非,原來本來的經營者,已經把生意頂手盤走了;新的經營者或許仍在售賣相同的商品及服務,選項和質素卻可以大不相同。

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假搬遷

又見到一家經營已久的店子關閉。那個地方,那個位置,彷彿有記憶以來都已是那家商店在營業了,事實當然並非如此,不過感覺卻如是,可見昔日的店舖變遷之少之小。

店子關張,已封上了木板,上面卻還可以安排有個通告,讓客人知道該店已經「搬遷」了。看清那通知資料,知情的立即明白了:這哪是什麼「搬遷」,根本就是「結業」嘛!

那「搬遷通告」上所說的那「新店」之地址,根本早就是那商號的另一面市;現在就是本來的兩家分店,其中之一關閉了,但是說成把「結業分店」搬到「仍存分店」位置去,兩店合一,聽起來真沒那麼難聽哩。

2025年6月4日 星期三

世界觀

香港近日天氣,比較壞了,下雨的日子不少,雖然個別地區雨勢未必很大。另一邊廂,看電視新聞報導,中國內地一些地區,水災甚嚴重。

內地水災涉及的地方,早前還有親友曾往旅遊,過了只半個月左右,天氣變化很大。

現在世界各地的水利工程都進步了許多,人們的生活環境普及地都有一定的安全性,再加上天氣預測的技術都已不俗,但是在未能是災難級別的天象變化下,仍然有很駭人的水浸情況,仍然有一定程度的人命傷亡及財物損失。若我們設想現在是數千年前,未有現在的世界觀,在世人的心目中,「全個世界」可能就只是指自己的「整個國家」,雖知境外還有他人,也只當是邊埵地點的小數族群,可以忽略;在那樣的場景中,以現今的大型水災,也許在傳說中,一樣是成了「全世界大洪水」流傳下去了。

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

特別日子特別餐

年輕之時,家庭大型聚會,多往中式餐館點菜吃飯。凡是這種食肆,逢時過節,在一些傳統節日喜慶的日子,會特別旺場。

那些「特別日子」本來也是一切如常的,後來,多了食肆推出「特別餐單」,全圍 12 人的、半圍 6 人的、「四人套餐」、「二人套餐」等等。「特別餐單」應運而生,本無問題,但那些食肆卻「只提供特別餐單」,因為套餐內容未必盡如心意,又不能有其它餸菜添加輔助,對顧客來說便很麻煩,遇上這種情況,可能便索性不幫趁。

之後的階段,食肆推出「特別套餐」依舊,不過也選出一些「普通菜式」供應;顧客可以選擇的彈性大了,但那些「普通菜式」的菜式是普通的,價格卻是特別的,和平日相同菜式的售價比較,特別高了些。

我認為,對於在「特別日子」到食肆去聚餐,便當作是海外旅遊時的消費那樣,視作「一次性的特別支出」,可以不接受,若接受了便坦然些看待,保持心情愉快最重要。

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食肆上下場

自小我們的家中晚飯,都吃得相當早,據我所知好些朋友都是七八點時進餐的,我們家卻多在六點前後;有時反正飯已煮好、人也齊全,五時多吃飯的例子亦甚多。

後來長大了,要在放工後才安排進餐,時間上遲了,漸漸和從前聽到朋友的情況主流那「七八點」統一,而且也變得在外吃晚飯的比例愈來愈多。

外出到食肆吃晚飯,若要訂座,時間的選擇平時都是相當自由的,可以約在 7:30 ,也可以約在 7:15 或 7:45,只要食肆有空位,通常都是來者不拘的,但若遇上一些預期生意特別好的日子,有時便有規限。

所謂晚餐時段,開始的時間,最早可能約 6:00,晚至約 9:00;遲至 10:00 左右才開餐的,通常都會有人反應:「那麼晚才吃飯?」可見已經很晚了。時間範圍只那僅僅幾小時,顧及客人進餐所需時間和進食質素,如何可盡量利用製造生意呢?平衡不易。結果,根據不少食肆的實戰經驗,便可能在 5:45 或 6:00 設為「第一場」,約 8:00 開始為「第二場」,不接受顧客在中間的任何時段入座。

對於平時多在 7:00 上下吃晚飯的朋友來說,五六時會覺太早,八九時又覺太晏,但在特別日子的特別需求下,便也要接受啦。

2025年6月1日 星期日

食店倒數

平時有光顧的一些中小型食店,已經關張或者進入倒數的,並不算少,叫人感慨。雖然也見到有店子逆市擴張,由小舖位搬進大舖位去,但到底,只是少數。

任何一個商舖,生意好壞,定有因應該店家質素而產生的影響,但同時,也有些因素是比較宏觀地,同時波及大範圍店子的,根據我和一些店家聊天,似乎有二:

其一,有不少的家庭移民了,留港的人口少了,對於任何商品的需求也自然會低了;那些具條件移民的家庭,很多屬於「中產」,所以若商舖針對的正是該個市場,影響便更大更明顯。

其二,大家的購物習慣都有所改變了;網購系統以及付款、貨運等的支援系統,都發展得更成熟了,大家也更慣用了,既然足不出戶都可買得到一些商品,前往實體店光顧的客人數目小了,再自然不過。

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漢化小說

在香港出生及長大,使用的是繁體中文字,所以若有些外語書籍,想要購買中文譯本的話,都喜歡收藏繁體字版本多於簡體字的版本。基於這個原因,要買外國小說的中譯文時,理應是偏向選擇台灣版本多於中國內地各省份的版本,但事實卻又非如此。

有一些小說,我同時擁有台灣及中國內地版本,所以可以作出比照,台灣的中譯本不知如何,總有份「洋氣」,句長、用字、結構等等,不論怎精準怎暢順,都常可看出文章的原來並非中文。

中國內地的版本哩,有時會略有增刪,有時用字會和原文有些變異,但是文章行氣卻會很統一,讓我閱讀時感覺舒服。那種統一感,難以具體形容,就假設若那作者本身就是個中國人,親自執筆把意念用中文寫出來,便會產生了那樣的作品,如此這般。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漢化劇集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拍成華語劇,長篇的故事,成了逾 10 集的電視劇。

原著小說我也看過,不過看這版本劇集時,若不是劇名保持叫做「回廊亭」,顯而易見,我就算看完全輯劇集,可能也只會覺得故事意念相近,或者有「借鏡/致敬」的成份,而不敢斷言是買了版權後正式開拍的。

劇集故事重整了時間線,一些憶述、倒敘的情節,都詳細演繹了,然後才到了原故事中的「現時」,即是關鍵的那一場火,固然面目全非;人物的名稱、背景、關係,以及他們之間的糾纏、矛盾,都是重新部署的,每個環節,都只見中國味道,全無日式印象;地名店名對白口吻等等,全是漢化了的。

那個漢化的自然程度,是:若果原作者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人,那麼他根據有關意念寫出來的作品,就會是這樣的了。完全看不出有「翻譯」的痕跡哩!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預警

有些源自某日本漫畫家的預言,警示今年年中具體月份內,東南亞一些地區可能出現大型地震,結果有不少香港朋友有了提防,刻意避免在有關時間內到有關地區旅遊。結果因為旅客數字下降,日本方面的聲音,反而怨懟香港人散佈「謠言」,叫人啼笑皆非。

天文台有預測,本地天氣會明顯轉差,大家相信專家的能力,可能因而調節自己的活動,取消外出的安排,寧可早些回家,也不想在街上逛容易濕身。若因而導致街上食肆人流不佳,店主埋怨難免,但是,莫非要怪天文台作出預告?

難道想天文台不再作出天氣預告?還是想天文台作的天氣預告不準?無論想法如何,皆怪也。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甜品不甜

看飲食節目,一些主持人或者是衝口而出的感想,初被人取笑,後來居然同意者不少,更有點兒變成了潮流用語。

有種評語,說「雞有雞味」或「魚有魚味」,初時聽到,便覺這是「誰不知母親是女人」般的多餘說話,之後或者轉念又想起,平時吃用的雞和魚,確很多時都欠缺了本身應有的鮮味,即是「雞有雞味」和「魚有魚味」都不是絕對的事;既不多餘,如此評語出口可能有其道理,甚至,有可能,更顯高深。

又有另一例子,吃甜品時說「不太甜」作為一種讚美。初時很多人批評,說「吃甜品而甜品又不甜的話,吃來作甚」時,但又有另一批人指出,確有些甜品是所謂「死甜」的,叫人難以下嚥,所以「甜品不甜」便可以成為一種讚譽了,漸漸,更成了一種潮流,採用者眾。

2025年5月27日 星期二

「鬼揞眼」

生平工作以及私生活中,涉及很多寫作,所以在作品發表之前或之後,便都涉及很多校對。在校對的過程中,不論內容有多長多短,不論時間有多寬多緊,不論用字有多深多淺,不論同時或輪流經由多少人分別看過校過,在文章面世之後,幾乎總會發現到有錯漏。

為什麼在可能漫長的編校過程中,那些錯漏經過那麼多人的那麼多雙眼睛時,都未被發現,定要在已成定局時才被發現呢?大家都常埋怨:定是中途被鬼怪掩住了我們的耳目,令我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也即是人們口中說的「鬼掩眼」了。

向外地朋友解釋「鬼掩眼」,也許他們聽過更多的概念是「鬼打牆」,兩者不盡相同,但同是來自玄界的神秘掩眼法。事實上有否這種玄妙的怪事?有也好沒有也好,都改不了我們可以做的事:在可能的時間內,盡最大努力「把犯錯機會降至最低」,如此而已,「盡人事,聽天命」。

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畫龍船


時近端午,經過一家兒童繪畫教室時,見到櫥窗上貼著一些畫作,題目應該是「龍船」或者「端午節」吧。

自小常畫畫,所以在上小學時,對於「美術」一科,是既喜愛亦算擅長的。每周一課的「美術」,每課一次的繪畫題目,每當時近某些節日,通常便是以該節日為題,所以「端午節」便也通常是一年一度的題材。大家所畫的,常見都是「龍舟競渡」的場面。

畫龍舟,最複雜是畫龍頭,也有同學找我幫手畫那部分的;我有這種發揮機會,自然沾沾自喜,但現在回想起來,該有些臉紅。

我所畫的龍頭,是依從閱讀的連環圖漫畫之風格,同時也和一些會景巡遊上所見的模樣相同,但偏偏龍舟的龍頭是另一種風格的,我當年所畫的根本大錯,還自鳴得意了好些年,真是叫人汗顏。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老地方

跟老朋友約會,定地點之時,常有個叫「老地方」的口頭禪,即是從前慣常前往的地方,大家不必明言,都可心領神會,明白何所指。

聽聞許多朋大若約人在尖沙咀區,都會先在「天星碼頭」旁的「五枝旗杆」處聚集,所以該會便成了他們口中的「老地方」,不過像我們這等常駐新界之人,很多時利用鐵路系統,與人碰面的地方,就近鐵路站自然會方便些。


要跟人溝通商定地點,可以客觀具體形容的話當然更佳;尖沙咀地鐵站出入口不少,若只說出一條街名,遇上對方根本不熟悉街道名稱,又或同一街上有不止一個出入口,也是無用,因而,在該段落的彌敦道旁,有座「清真寺」,性質獨特,佔地又大,大家不會弄錯,便成了一個流行甚廣的「老地方」之選。

大家約在鐵路站內等候,有瓦遮頭,更有冷氣,本來是再好不過了,但有同樣想法的朋友甚多,站內同一位置人太多反而大家不易看到對方,所以只要天氣不是太壞,我也常約人在「清真寺」該出入口的地面位罝相會,成了我的一個「老地方」。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免費網上工具

不時使用一些網上的軟件工具,都是免費的。那些功能都是不時用得著,也有些用途更齊備的版本,但不是免費的;有些是可以一次買斷,有些是要繳交月費後才能繼續使用。一直用著那些免費的服務,主要是因為平時雖要那些功能,卻不頻密;免費的功能可能是每天只可有限地用三兩次,也已足夠。

有些免費的版本,容量會低些,或需要會長些,理論上不限次數,但一天總不能撥出很長時間來「等候」,次數變相便有限制了。有些設定,在用過一次後,還要等夠某些時間,才可再用,限制便更多。

平時用的這種免費工具,功能主要有三:其一是關於 PDF 檔案的,我雖已有免費軟件可輕易將工作檔案輸出成 PDF 檔,但現成的 PDF 檔若要變動,例如刪除一些頁面、調動頁面次序、轉動頁面方向等,便要到網上外求。

其二是轉移大型檔案,雖然服務商也有提供「雲端服務」,但效能不高,常有阻滯,唯有轉折些用那些「免費工具」,先把檔案上載,再在別處下載。這個做法,要跟人分享檔案也方便些,減少關於移隱的顧慮。

其三則是把網上的影音資源下載,曾經有個時期,用得較頻密,現已少拈手了。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結局篇」

從前都沒有如此安排的,所有連續電視劇集,都只有最後的一集特別稱為「大結局」,其餘的一律相同。現在的電視劇,時興有個「結局篇」。

簡單來說,「結局篇」就是最後一周所有集數的總稱。有些連續劇集是每周放映一集的,有些則基本上每周的周日───即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有播放;所以「結局篇」很多時是指最後的 5 集。

有套華語劇,宣傳說已進入「結局篇」,但看到星期四的內容,都不像是之後可以在一集之內,說得好完整故事的;結果星期五的那集播完後,劇集果然尚未完,下周還有。那即是所謂「結局篇」是跨越兩個星期之間的,相當罕有。

想知這劇何時「大結局」,本來看網上資料便成,因劇集之前在內地已播完,集數是已定了的;不過因很多時候,「香港版」比內地的「原裝版」比較,會經過不少剪輯,兩個版本間可以相差幾集之多的,因此即使查到原版有多少集,對於推斷「香港版」何時完結,也是只能作個參考,並非一定的。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黑白名單

現在常收到一些古裡古怪的電話,借助手機系統內安裝了的軟件,有了如「潛在詐騙電話」、「疑似垃圾來電」等文字提示,所以通常不會接聽。說起來其實不應該的,因為過去及現時的工作中,都要和很多陌生人接觸,所以也會打出所謂「Cold Call」,應該也會收到不少陌生者的回電的,但那些「垃圾來電」實在太多太多,試過接過太多那樣的電話,浪費過太多時間,處理手法便因而改變。

通常是先讓來電錯失,之後先把號碼查核一下,覺得沒問題時才打回電話去。查核方法,也就是把那個號碼配上「電話」二字,再 Google 找找,有時會在一些網站上看到有人分享的資料,記錄那個號碼其實是某某公司或關於某某服務的,由此我便可決定應否回電;有時,這樣的查核會沒有結果。

如「HKJunkCall.com」這類的網站存在不少,大家的經驗共享也的確可以幫得上忙。近日一次,有包裹郵寄到來,勢不能直接放到進住處的郵箱中;我早已準備了會收到郵差的通知卡,要親身到郵局去領取物品的了。結果是郵差先一步致電通知,問明稍後某時段家中有人時,便安排直接派件上門,並順利收取了。

不歡迎的電話號碼撥向「黑名單」中,比較常見,但有份「白名單」讓大家知道哪些號碼是相對安全的,也很有用。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伏脈千里

中國內地的劇集「慶餘年」不是沒有瑕疵,但作為娛樂,是上佳之選。之前看完了「第一季」,因故事是截然中斷的,所以當時很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到「第二季」上映,見根本所謂「兩季」就是把一個完整故事硬生生斬開的,連著來看,十分完整。

同步也有看香港的劇集,也是二三十集完的內容,看香港劇時是一集集看完的,利用重溫功能看「慶餘年」時,常常一次可消耗幾集,匆匆間,又說到「結局篇」了,不知不覺。

很多故事都有相同的脈絡,主角和對手都會成長的:開始時遇上小個案,後來辦的都是大事;初時遇上的「高手」,跟那些後來者相比,往往顯得不再值得一提。就連金庸寫的武俠小說都逃不過這種框架,「射雕英雄傳」中早段登場的那些「三頭蛟」等對手,到了後來,再要形容他們武功高超,讀者都不服了。

「慶餘年」的男主角初涉「江湖」時,最先沾手的一宗事件,當後面的那些大件事一一湧現後,讀者都忘了,想不到直到最後階段中,也有很大的影響力,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一至於此,真是高手所為,令人敬佩。

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遊戲政治。政治遊戲

許多國際新聞,涉及政治,事情應該很嚴肅,但是看起來卻相應幼稚,那些國家領導人的言行,簡直像是小孩子在玩遊戲一樣,令人驚詫。

我們有不少一直遵守的規矩,都是早在就讀幼稚園時已經被灌輸、教育,之後又一直有人提醒是必要依從的,我們自己始終在誠惶誠恐的盡量跟隨著,卻見到那些大人物視如無物,可以有什麼感想。

政治措施,實施了我們作為市民的只能依從,但看到那些執政者、立法者朝令夕改,我們要依從的規矩時時不同,要說違抗麼又沒這膽量,要永遠依從又叫人疲累,很是無奈。

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百看不厭」

常聽到及用到「百看不厭」這句話,來形容好看的書本,而且也的確有些書,從小到大,已經看過數十次之多,但是否真能去到「百看」的次數而仍覺得「不厭」,真是懷疑。

現在出入仍會隨身帶著實體書,又因生活中會遇上些情況,不便予看實體書,所以也會有故事下載了在電子書書架內,跟實體書換著來看。

感興趣的書,其實數量也不很多,所以有些電子書是會重看的,不過通常已隔開若干日子,再看之時,還可保留些新鮮感,再讀的書也有趣味。但已看過的書定有印象,記得的內容愈來愈多,再看時的新鮮感也就愈來愈淡,於是是否想再重讀某本書,可能便會叫人猶豫。

近日在電子書網上找下載目標,發現已有很多才讀過不很久,害怕重讀的作品,所以也愈來愈相信,所謂「百看不厭」的書,大概根本並不存在。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天災之下

美國中西部多個州份遭受風暴吹襲,至今引致廿多人死亡,數十萬戶停電。中國內地也有天災,廣東、廣西多地暴雨引發洪水,也引致多人死亡及有人失蹤 。

相對於地震只能得出個「可能性」、「或然率」,永遠不可能預測到具體發生的時刻,風、雨的來臨,何時抵達及影響力如何,都已經能夠相當準確了,但即使如此,當天災降臨時,外力之強有時仍然不是人力能夠抵擋的。

例如水災,有時從新聞報導的鏡頭中所見,也只是水淹著街道、樓宇,或是看見一些雜物在水流中被沖走,並不嚇人,也許只有曾經試過在浸不過膝的水流中站也站不穩的經驗,才能想像到人類若面對逾此數十倍的急流,將是如何無力。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數據轉移

生活之中,使用著不同的工具,手上持有的電子裝置也有多個,每個的內置記憶體中,都存留了一些資料,包括相片、影片、錄音等等。

那些資料,有時因為需要,借助電腦程式從一個工具轉移到另一個工具上,變成同一份檔案會有多份副本;也有些一直留在某工具內,成為孤本,若該工具出了任何毛病,有關資料便可能永久消失了。如此種種,跨越工具之間存在的萬千檔案,理應做好統一管理,但通常都是因為太沉重了,大家拖拉著,久而久之,便更難起步。

更多的時候,數據的轉移是「被動」的或「半被動」的,因為某工具壞了,或是需要換台新機,而要把內裡的資料從舊地方轉抄到新地方,往往因為我們每人每天都使用著許多的軟件,資料分布異處,要一一轉移便很困難;再加上有些軟件為了「保安」的考慮,就算是用家本身想轉移資料,都有大大小小的限制。

所以,個人的經驗,要把資料作小轉移,便自己可行,要進行「大轉移」的話,便要求助專家協助處理,才能放心,否則,某些軟件的某些內容永遠消失了,便後悔莫及哩。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冷熱穿梭

天氣回暖,有時出現驟雨,不過整體而言,是天天天晴。和暖天氣又出現了選擇穿衣的麻煩。

基本問題是:身在戶外,可以穿得輕鬆,十分舒服,但若需要乘搭公共交通工具,車廂內的空氣調節下,卻可以叫人感覺寒冷,若沒件風衣什麼的披在外面,便會有點兒難耐。關鍵便是那件風衣之類,是否需穿著或帶著出門了。

類似功能的,對於女士而言,可能不是風衣,只是一塊披肩或頸巾,面積、重量較低,帶或不帶的麻煩便會輕得多,不過也是要有「帶不帶」的考慮,說是煩惱,亦無不可。

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直播節目

電台節目,絕大多數───撇除廣告內容外,甚至可說是全數───是直播的,而電視節目中,始終是以錄播的居多,直播的只偶然出現,份屬少數。從小到大看的電視節目,主要就是台慶、跟三幾個大型慈善機構合辦的籌款節目,以及「香港小姐」的選舉等「大 Show」才是直播,其餘的,就是經典的「歡樂今宵」了。

現在網上有很多頻道節目,訪談了許多各界的資深藝人,憶述之中,「直播節目」帶給所有參與者的經驗,無可比擬;而對觀眾而言,「直播」或「錄播/轉播」,則是各有優劣的。

「直播」的內容,所有人都是即時知道結果的,不必擔心賽果先從別人處得知,刺激度最高,不過即場中的效果,可能摻雜了一些悶場,若是經過剪輯之後,節奏更緊湊了,可能讓人看得更舒服;而且除了事先編排好的歌曲,基本上「直播節目」中的所有對話,都不會有字幕,對於近年來已看慣有相對應字幕協助的觀眾來說,便未必適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