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年休通告

大致上是每年一度,會有個較長的外遊,每年安排,會在明天開始,為期一周,所以未來幾天,「龍之天地」這個地盤便不會有更新。

Blogspot 這個平台系統,容許同一團夥中的成員各自發文,並標明身處何地的,所以也有想過,即使身在外地,也照樣寫些網誌,即時分享在異地之見聞的,但深思後,還是作罷,免得讓自己的行程出現不必要壓力了。

計劃之中,如無意外,接下來的下個網誌,便會在 2024 年 11 月 25 日晚上貼出。─── 如無意外。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港漫活力

久陷低潮的港漫市場,近期開始重現了陣陣活力,令到資深讀者雀躍。

先是由黃玉郎啟動的「金著龍虎門」創刊號推出,希望購買者眾,不少銷售點取的貨都售罄,零售店及經銷商紛紛需要走動補貨,情緒高漲。故事是把某個時期內的情節「推倒重來」,作者受到前作羈絆少了,寫得更盡情,內容也開始出現較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樂趣;讀者也重現了期望新書到手的心情。

「金龍」兩期推出時,邱福龍的「龍神」再度登場,且亦有大度書裝,在銷售點陳列,極之搶眼。同樣,作者沒打算再以當年後續的衍生新版作為基礎,而是回歸原始,由最初的幾本方式書度精裝版的爛尾處起,繼續創作下去,少了些拘謹,希望可以發揮得更好。

這次的活力,應該可以維持得長久些吧。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熱門播放日

漸漸地,定期收聽收看的 YouTube 頻道節目多起來,有點兒聽不及的感覺。

頗多節目都是以一周一篇的頻率推出,然後又有頗多的網主選擇星期五、星期六為期,於是一到那兩天,一下子便湧現出大堆新作,令人手忙腳亂,也不知應先聽哪個節目。

有多個節目在前,如何定先後呢,很多程度會先以時間的長短排序。現時節目,不少是約 15 至 20 分鐘一集的,有些是界於 30 至 40 分鐘間;也有長過一兩小時的。那些短的節目易消化些,可以抽些時間一次過消化多段,至於那些長的,要看完不易,可能分段來看,也要多天才看得完哩。

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查溫度

到外地旅遊,要準備衣服,便要先查溫度。───既要查本地的,也要查目的地該處的。

若是兩地天氣差不多,溫度相若,有否下雨情況亦相若,便最好了,同樣的衣物及雨傘可適用於兩地,帶一套便可;若兩地氣溫相差甚遠,有時免不了,便要有兩種不同的衣服,厚薄相差也可以很遠。

若在香港出門之時天氣良好,目的地在旅遊期間也是天氣良好,但天氣預測了回程返到香港的時候,香港天氣將會相當惡劣的話,怎辦呢?雨傘又不怎不帶,帶了其實也是一直用不著的,便很令人氣結了。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潛在風險

俗語又把熱帶氣旋帶來的「八號風球」稱為「八號波」。是夜,香港,忽然掛起了八號波。

說是「忽然」,其實也不盡然,因為颱風的軌跡是像預測差不多的,所以有這樣一個叫「桃芝」的熱帶氣旋來襲,又是在差不多這個時候,去到差不多接近香港的位置。關鍵是:同樣的條件下,會否掛上較高的風球,也是說不定的。

風球迫定,方向準不準,當然是考慮因素,而它的力度如何呢?之後的走向又如何呢?有時風球雖迫近,而風勢亦強的,但天文台預期了很快便會遠離香港而去,便會對香港的壞影響較低,即是所謂「潛在風險低」,那時便不一定會掛八號風球或以上了。

若打個譬喻:有人在你面前揮動拳頭,有時雖也離你身體很近,但對方能控制好,始終不會把到你身上的,那算是「有危機」還是「沒有危機」呢?可能是因應本身的「感覺」而定,那麼一來,便難有客觀模式可循了。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風下訪問

每當有颱風迫近香港,而會掛起較高的風球時,電視台都會派員到戶外訪問市民意見。慢慢的,發現有些頗固定的模式。

首先,港島的「杏花邨」自從某年全城觸目的水患後,便一直成為焦點,電視台打風時會派員駐守該處海旁,報導即時天氣狀況,並次次和上次比較,看影響是更強還是更弱。

又會訪問在風球之下,仍然會在尖沙咀等地碼頭旁活動的人,而且被訪客又常是「平均分散」的,有人認為天文台的判斷不準,有人認為適宜。

間中,若「幸運地」───或不幸地───遇上在風球之下仍站得近海,甚至下水活動的人,便會問他們本人的想法,或旁觀他們活動的人的想法。

幾乎每次的內容組合,都是如此的。───啊!還有塌樹的報告,以及任何連帶而來的交通受影響的報告。就是這樣。

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食物上飛機

朋友到外地旅行,常會買回些食品作手信。同樣的,有時前往外地旅行,也會想帶同一些零食,在途上食用的,不過卻未必可以隨心所欲。

同一個地方,同一種食物,你可以在當地購買了帶回香港,卻是不能倒過來,從香港帶入境。雙重標準?當然;沒有道理?又未必。

例如一個地方,因為豬瘟的顧慮,所以外地遊客便不能帶同豬肉製食品進口。當地有沒有豬肉製食品?當然有,而且極多。那些豬肉食品和商品,是否可以在該地買了後帶走呢?當然有,而且也是極多。

雙重標準在哪?就是對自己的食品把關水準有信心,而對別人做同樣工作的水準信心不夠嘛。

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作者立場

港漫中的「新著龍虎門」( 有人簡稱之「新龍」 ),是經典作品「龍虎門」之「親生父親」黄玉郎先生,向當時的版權持有人付款,以取得特定時期內該作者之專用特許權,把「龍虎門」該書根據從前故事的脈絡,重新編繪。

一度「新龍」取得不錯的成績,銷量理想,且亦叫座。其後,對它失望的讀者愈來愈多,製作團隊多番換人及更改編繪方向,都未能挽回頹勢。我覺得那作品水準開始下降之初,是由創作節奏被讀者意見牽著鼻子走開始。

回想作品的舊著,過千期中曾出現過不少成功的邪派角色,跟正派主角有過十分精彩令人難忘的對戰,於是到了新著的出現,不少讀者便紛紛要求盡快再寫那些角色、那些場面;當一些已在寫的角色都未發揮得足夠時,作者因為讀者的壓力下,把本來應會在相當時日後才逐步寫到的角色提早登場,又想快些重回原定的戲軌去,於是那些早登場角色便迅速被打敗了。

過去盡情去寫而寫得好看的內容,現在匆匆便交代了,好看程度,怎能與過去相比?這種情況一再出現之下,綜合起來,還如何有足夠吸引力令讀者捧場下去?

2024年11月9日 星期六

「唯一港漫」

是日標題,十分嘩眾取寵,而且嚴格來說,是要多加定義、解釋和備註的,不過這些種種,在這網誌中都省略了。

且說許多人口中以「港漫」稱呼的香港薄裝連環圖漫畫,數量由高峰期至今銳減了已超過九成;這個星期,一本舊書剛完結而該作者新書又未出,全新創作出版的「港漫」竟然只有一本了!那是黃玉郎先生再次領導製作由他創立的漫畫「龍虎門」新生的第一期「金著龍虎門」面世,若沒有了它,香港本周便完全沒有一手「港漫」出版。

黃生在港漫歷史最新一章中,達到過最高成就,亦常被人標籤為行業的代表人物。港漫 = 「龍虎門」= 黃玉郎,把這幾項人事物視作等同,這做法常被用作取笑,今天看來,竟像是實況描述哩。

2024年11月8日 星期五

分號

因為在中文讀物中出現標點符號,歷史並不長,所以一些符號的出現及運用,隨著實際需要,而有所轉變;使用時的對或錯,也是沒有很絕對的標準。

例如一本書而有名,有時在「正式名稱」之外,又會有較多文字用來具體描寫書本內容性質者,可稱為「副書名」或「副題」之類。例如「暑假日記───陳小明在鄉下順德的一個月」這樣的結構,從前每要提到書名時,有時只寫前面四個字大家便明白了,但有時又要寫足全名;寫出全個書名時,在正副題之間,從前多是用個「破折號」 ( ─── ) 隔開,近年,則見多了人用個「冒號」 ( : )。寫成「暑假日記:陳小明在鄉下順德的一個月」,佔篇幅空間少些。

在溝通的功能上,只要大家溝通到就好。

文字處理多了,漸漸地遇多了相同的情況:連續兩串文字,單論結構,各自都已完整,但它們各自讀起上來,其實又說不出些什麼,非要把兩者都一起讀完,傳達的訊息才得完滿。忽然有次想到,前人文字無數,定也有遇上過同樣疑問的,選擇中的「分號」 ( ; ),會否就是這樣而產生的?開始留意,覺得可能正是如此。

但在日常應用中,的確,很多人都只是「,。!?」幾項走天涯已足,沒有人會想到甚至運用到分號的。有位當編輯的朋友,更有建議過把某文章通篇分號都換走了的,因為認為這標點符號實際無用,只會出現在學術論文之上,真是悲哀。

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

標點應用

前輩在報章專欄上講解標點符號的運用,說若一句話結構上不必在內加插標點的話,便可以完全不用,至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句幾停頓,則習慣在語氣停頓時加個逗號 (,) 什麼的,把長句斷開。

一句句子,若是帶著疑問,採用問號 (?),理所當然;但若在問句最後,加個對人的稱呼,那麼,那個問號要加在什麼地方,便可見有不同的處理。舉例:問弟他正要到何處,句子寫成「弟弟,你要往何處?」通常不會引來問題,但若反映我們平時談話的習慣,句子倒序寫成「你要往何處」和「弟弟」之間,那個表示疑問的符號應加在何處呢?可以是「你要往何處,弟弟?」或「你要往何處?弟弟。」又或「你要往何處?弟弟?」

已經是幾種不同的處理了;不同的寫法引導下,讓人讀起來,聽者便可能發覺每個句子給人的感覺,可以大不相同。而且不同處理方法的選擇,可能根本沒有「對」或「錯」之分。

以上只是其中一個場景,已有那麼多難以劃一的做法,假如把所有標點符號的各種用法都詳列、比較、抉擇,學問便很大了。

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標點標準

中文讀物上,在現代社會,標點符號是不可或缺的,但標點符號的出現,卻只有很短的歷史;在這之前,有的就只是在文章斷句處的側邊,加畫個小圓圈,即是所謂「句讀」或「句逗」也。

標點符號整體的歷史都短,那麼不同的符號各自的功用、約定俗成、變種應用等等,歷史自然更短,短得某些應用原則若真有不同版本,到底哪個版本叫做「對」哪個版本叫做「錯」,辯駁起來,底氣都不是那麼充足。

單只看現代讀物時已經如是,我曾經參與把一些舊報章雜誌上的舊專欄重新出版,看到數十年前不同作家運用標點符號的習慣,有頗大的個人特色,便絕不奇怪了。

年輕時看「東方日報」的「校園版」專欄,有學者講解句讀的運用不必顧及語氣,有些句子唸起來語氣會有停頓,但結構上其實就是完整的一句,中間不必加上標點符號的,但我們日常所見,大家總會把長句斷開。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外地天氣

因擬旅行,所以開始留意目標地區的天氣預測。

香港地小,所以香港人到別處旅行,好像總是會去到比香港大許多的地方去。即使是香港這方寸之地,局部地區的天氣都可以相差很遠,所以在外地更大的空間上,粗略地得到個宏觀的整體天氣預測,往往是「只供參考」;當實際到了當地,親自感受到的天氣,可能和「天氣預告」中所講情況完全是兩回事。

以為會天雨?帶了傘子,卻沒遇上有雨,成了累贅。以為會陰涼?多穿些衣服,結果叫人熱得耐不住。凡此種種,皆有可能!

想要較清楚掌握到未來天氣的影響,便要細緻地策劃好何時會身處何地,以及會在幹著什麼。旅行行程可以很多變,要很仔細地預準長時間的身處地點,殊不容易,而且即使我們能準確預測自已的動向,又如何能十分準確地預測到每個細小地方的天氣情況?可能我們在不停移動,剛好有片雨雲,也是在不停移動,跟我們捉迷藏哩。

2024年11月4日 星期一

漫遊

生活範圍狹窄,許多年來,幾乎所有較長途的外遊,都是在「兩岸四地」。每次身處外地,如何可以保持著流動電子裝置可以上網,頗考功夫。

我使用「中國移動」的服務久了,遠在名稱還是只叫「萬眾 ( People )」時,採用不斷,直至該公司被大企業收購。

曾幾何時,旅遊之時沒那麼煩惱的。那時候,我一進入中國大陸、澳門或台灣範圍,系統即時把我轉成和當地的「萬眾」顧客無異,若想打當地電話,直撥號碼便可;當想打電話回香港時,只要在電話號碼之前加幾個數字及符號,撥出後不一會,電話便會響起,把聽筒貼到耳朵,可聽到撥通電話等人接聽的聲音,這種打長途電話回香港的方法,是謂「回撥」。

忽然,上述的便利好像消失了,到外旅遊時,便要先買個「WiFi 蛋」什麼的,支援有數據上網,又或是到處遊逛,看在何處可找到免費的 WiFi 服務,找到後,能用到多久便多久了,半點不由人。

2024年11月3日 星期日

既定安排

朋友十分有心,聽聞本月會特別到台灣旅行,順便看香港歌手在當地的一場演唱會。所以當聞說劉德華在台灣的演唱會取消時,以為會影響到朋友,結果原來捧場的是另一位歌手。

在香港年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公開活動,通常活動場所和主辦單位,都會先定下「特別安排」,當「風球」或「暴雨警告」這兩樣惡劣天氣的警示到達某個級別或以上時,活動便會停止,不必再作另行商談;沒想到在台北知名的「巨蛋」中舉辦之活動,會沒有這種既定措施。

活動主辦方,在惡劣天氣下,自然是盡量希望可如期表演,卻未必知道颱風之下,交通停擺了後,已經身在外面的人沒有地方可去,回家也不能,風雨之下,可以狼狽到如何程度,而且,更兼會有生命危險。涉及那麼多人的利益和安全之大型活動,由誰即場決定是否取消,都易在事後被人詬病,那不如「先小人,後君子」,一切事先議好定好,大家事先同意了,便「打死無怨」。

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

非常老友

德國老友來華工幹,特地安排繞道香港,大家會會面,於是有大半天的時光共聚。

老友是老大了,我也老大了,當然;而「友」能稱「老」者雖也不少,但這位外籍朋友,當年共渡了約半年的時光後,分隔至今,已有約 30 年未見過面了。所以大家相約,我會到機場接機,之前,大家先以 Whatsapp 互傳相片,好讓大家知道對方的近貌。

可用的時間很短,有個好處,便是不會多想很多很充實的活動,基本上是打算在機場相會,然後同往元朗,看看我從小長大的地方,吃過晚飯後再回酒店,已經差不多了;至於實際上客房可以提早遷入,於是能夠到維港一遊,以及在活動之間可有幾次促膝長談,都是意外收獲。

家人在晚飯時見我們兩老友的情況,事後說:「你們算是識於微時吧?這種朋友之間通常會特別交心吧。」我認為也許;亦可能正因為大家是異國人,長期分隔兩地,說是說非後不怕有流言傳到社交圈子中,顧忌便少些。這樣情況,我們到外國旅行時常可玩得更開懷,是同一道理,並不罕見。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領取習慣

家居之處,每個月住戶可領取一包免費的塑膠垃圾袋。每月一次,雖在那個月中,任何日子去領取,都可拿到的,並不只限於 1 號當天,當然;而且通常,若某個月忘記拿取,只略遲一兩天,要求補取,都是容許的。

通常是已到了新的一月,1 號當日都忘記領取可以領取的,要到過了幾天,突然醒覺,才去拿取。假如在開始了後,每個月都是這樣做法,對執行人員來說,我們都是領取一包膠袋,而且名義上那膠袋是屬於本月的,還是屬於上月的,與他們無干。

免費的物品,最終沒有拿到,其實是無損的,但又像有些不甘心,而且,物品還是具實用性的啊。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過關選擇

也不是有什麼固定業務要到中國大陸處理,但大大小小公公私私的事加在一起,年中又的確相當頻密地往來中港邊界。

從前我們行人往來,基本上就只有「羅湖」一個關口,而在多了「福田」、「深圳灣」、「蓮塘」等新關口;陸陸續續地,新舊各關口、人行或坐車等,不同方式,都試遍了。───除了乘坐「高鐵」外。

選擇關口,視乎便利性,通常衡量便是看出發地點及目的地兩處,分別距離邊界多遠而定;出門後可以快些過到關,以及過了關後可以很快到達目的地,是兩種叫人安心舒服的情況,我們一般不能同得,便二擇其一。

採用不同關口時,事前事後的交通工具需要,涉及的時間和成本是多少,如此的「基本因素」,自然也在考慮之列;當日自己的身體狀況怎樣,可以接受走多長的路,都很重要。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電視淡退

看直播電視節目的日子,已經相當遙遠了,近年來,看電視都是透過電視台專用之小匣子的。而且還多是重溫,鮮有看現場的。

再近一些,這些日子,電視的節目是連重溫都看得少了看得慢了,之前看的節目,舊的未清,新的又有,累積起來,要清空並不容易。

有個平時收聽收看的 YouTube 頻道,現在每周有幾天,會在一天之內,有遦續多次的近節目推出,每段時間都是 1 個小時或以上長度的,因題材有趣,全都想聽,看到那張待聽待清理的清單,不是沒有壓力的哩。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風迅

有個颱風,早已聞得說會在香港南邊橫掠而過,看去勢應該不會對本地有很大直接影響,但始終進入了戒備圈內,已預計了會掛上些低階風球。

當時聽說是有如此一個颱風,將會如此吹近,後過了不久,再去查看何時將最接近香港,誰知原來該颱風早就經過了,還已快在越南登陸。

來得急,去得也急,匆匆又匆匆,風勢快起上來真可以遠超意料之外。

但又有時,風勢可以甚慢。有朋友將往台灣,天氣預測出發那天台灣會有颱風襲擊,正擔心會否受大影響,及是否需要延遲行程,正猶豫間,再看───咦!本來預測會在某天在台灣登陸的那颱風,預期登陸日期也延後了哩。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鼓勵濫用投訴?

常聽的一個 YouTube 頻道上的節目,近期頻頻被貼上「黃標」;若節目被定為「黃標」一類,主持人便會收不到有關節目所帶來的廣告收益分成,不過 YT 定有上訴機制,之後若認為上訴得直的,便會把「黃標」移動。

現在 YT 採用的大方向是「寧枉勿縱」,凡有投訴,便會把涉事的節目即時貼上「黃標」或更嚴重的「紅標」,然後若收到上訴,才會去作核查,見到內容沒有問題時才把那些標籤移動,基本上投訴可以是完全不論道理的,有理沒理地「漁翁撒網」每個節目都去投訴一下,那些節目便必定即時有所影響,而對投訴者而言,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成本的。

這樣的投訴機制,是否在鼓勵濫用投訴呢?要如何防止濫用,又似乎不容易哩。

2024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問題和答案

談到短篇小說,知名的定包括科幻大師艾西莫夫 ( Isaac Asimov ) 的「The Last Question」,中文名稱「最後的問題」。

故事其實算是中篇,因為若稱之短篇小說,大家預期的字數會少得多;但是現今的內容,雖然篇幅不算很短,但以它的規模之宏大,沒有足夠的舖墊,不足以形成最後一句內文的震撼性。

這個科幻短篇是完整的,不過我又忽有奇想,覺得有個方向,可以延續寫出另一個短篇故事的。初步構想中,把這個待寫的故事,叫做「最後的答案 ( The Last Answer )」,以為和原作名字堪稱絕配,心中得意,誰知有次和老友提及此事,竟得知原來這個命名的點子早有人用了,而且還是原作者自己用回的。

原構思的名字不能再用,叫人沮喪,但是故事仍然是計劃寫出來的,或遲或早。名字唯有另想一個,暫時,且叫做「Answer the Last Question ( 「回答最後的問題」) 」吧。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精彩短篇小說「九英里的步行」

老友分享了一個故事,短小精悍,十分精彩。

小說原名「The Nine Mile Walk」,作者 Harry Kemelman,在以下網誌可看到有中英兩個版本;中文譯名「九英里的步行」。

分享之時,老友未先明言,所以不知故事的性質如何,原來是篇推理小說。設想奇趣,而作者又真能把概念表達得清楚,亦不覺悶,已經難得。單憑一句簡單的說話,一層又一層地細思下去,竟能發現一宗之前並不知悉的凶殺案,並知道到哪裡去抓哪個凶手,說服力甚強,短短的故事,令人讚嘆不已。

根據網上資料,這小說是寫於 1947 年的。歷年來我都沒有聽聞過它的存在,實在後知後覺得很。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0913094/


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

錯序天氣

「二十四節氣」這套學問,實在高深,就算不能完全符合實際天氣的情況,但依依稀稀的,預定日節氣日子又總像是合乎天時的變化,可算神奇。

早兩天是「霜降」,在香港,沒有雪下的地方,自然沒有霜雪出現,但那天又確是明顯比起之前的日子涼快了些,所以大家都覺得,這個節氣的日子,定得有道理;而這些節氣日子,是預先已定下的,所以若有符合者,便有預測的成份,所以才以「神奇」來形容。

但這日子中既有個「霜」字,分明講出年中到了這個階段,應已是冬天之時了,偏偏現實生活中,才僅僅有點兒秋兒;回想之前「立秋」、「秋分」之時,應是在秋天中,仍感覺身在夏日。日子都好像順褪變得錯序了。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客觀標準?

互聯網上,各方持份者角力,有人在爭取運用的自由,有人在爭取監控的嚴謹。管理方為了轄下地方受到控制,會把有損既定發展方向的內容找出來,或剛除,或警戒,或以一些手段「和諧」掉,強令它們在受眾面前消失。記得舊時看電視節目「今夜不設防」,即使說是「直播」的一集,製作方也把正式播放時間延後十秒八秒,於是主持人或嘉賓脫口說了粗言穢語時,便可以把那發音消走,或以別的響聲蓋過。

監控的一方,和逃避監控的一方,互相鬥智,你攻我擋,正是「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也。從前,因網頁管理員嘗試利用電腦在無盡的字海中,找出不良的內容,便設定了些「關鍵字詞」;用家知道電腦不容「色情」二字,每次要用時便說成「情色」,之後管理員知道了,把這二字加入「關鍵字詞」詞庫內,於是人們日常用,「情色」和「色情」便成了差不多的意思。

「莊子」中說過,世間的許多概念,都是人為給個名字,並不是絕對不能改變的;只要一開始時我們把「左」叫做「右」,把「右」叫做「左」,或把「上」叫做「下」,把「下」叫做「上」時,左右上下的概念便和現在不是同一回事了。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官方宣布

這兩三個月聽了許多名叫「轟隆嘩啦」的 YouTube 頻道上之節目。在成立近一年之間,經過幾番人事變動後,現時主要的幾位主持是「十五少」( 原名伍永新 )、「Man Sir」( 原名吳文輝 ) 及「牛輝」( 原名龐重輝 )。

幾位主持中的兩位,近期都有了新的港漫編繪任務,好消息都已在頻道上分享,但又同樣地不能名正言順地把內容公開,說的聽的,都覺辛苦。

類似情況,我完全明白原因,雖也覺大家都忍得辛苦,不過亦是無可奈何。我畢業之後,最早期在廣告公關公司工作,之後多年的工作中,亦涉及「公共關係」一環,所以清楚若任何個人或企業或團體,一旦遇上了問題,若對外作出的反應不當或前後反覆,可能導致問題擴大,甚至有破壞性的影響,所以及時阻截有不同口徑的言論出現,留待「官方宣布」,是十分合理的。

之前應也有寫過,一些大型比賽,我們身為觀眾看到的通常是錄影,即時那些主辦者、參賽者、觀看者都是早已知道那些賽事的結果了。若我們未看那些節目前,他們當中已有人把賽果告訴我們,我們是否還能在觀看時得到應有的享想?

等待「官方宣布」,為了活動的整體效果,往往是必要的安排啊。

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未來之約

有好幾個「未來之約」,長期在「待辦事項」清單之上,但又處於───像廣府話俗語所講───「有拖無欠」的階段。

大部份這類約會,都因涉及三個人或以上,當大家忙碌及空閒的時間配合不到,大家不算十分積極促成其事的情況下,常常都找不出一個大家都有空的日子和時間,便不能成事。有些約會,就只是二人之約,但也會因為上述的原因,而久久安排不到會面之期。

那些久未成事之約,有時當一人有空,再問其他人即日會否有時間時,「擇日不如撞日」,反而大家都可擠出時間來,終於碰到面。

還有不少拖了很久都「尚未」成事的「未來之約」,大家都知,其實最深層原因,就是沒有把和對方之約看得十分重要,既然每天都定有其它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約會便更是成功無期了。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羅文之歌

聽早兩天的電台節目重溫,整集內容都是播放羅文先生的歌曲。略翻資料,那天應是他的死忌吧。

羅文的歌技,是穩定地高的,這一點也不用多說了;他的流行曲作品,很多都是旋律極強的,加上填的詞又和旋律甚相配,聽過了三兩次歌詞後,以後當同一旋律響起,就算只是純音樂,聽起來耳朵也好像聽到那些歌詞的,真是神奇之至。

以「紅棉」一曲為例,音樂乍起,便覺得那首兩句歌詞,除了「紅棉盛放,天氣暖洋洋」外,還能是什麼?自動便會隨著旋律唱起來了。

一個節目,就算幾個小時長,單只一首接一首地播放出羅文的作品,中間加兩句提點歌名是什麼,吸引力也已經很足夠了。

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搭飛機

乘搭飛機,舊時大家談天時,都是以「搭飛機」或「坐飛機」來稱呼的行為,在我童年之時───甚至是青年之時───是種大事。

那些年,國際航班機票價格甚高,香港的市民收入仍不高,所以搭飛機的次數都不高,如沒必要,都不會出現;而且一來一往之間,不會很頻密,有很多的例子,搭飛機到海外的人,再次回港,已經是超過 10 年之後的事了。當時,香港的國際機場還是在九龍城的「啟德」,大家從家中前往或回家,車程通常很長,又易擠塞,所以很需金錢及時間等資源,所以主角搭飛機固是大事,親友到機場去送機,同樣的大事。

回想昔日,搭飛機的人到正式「過海關」之時,才知道所帶行李的重量和內容,是否合乎規定,是會被容許全數帶到飛機上的,所以我們去送機的人,習慣會在親友「入閘」後多守候十多二十分鐘的;後來果然等到搭飛機的人折回,留下一些帶不走的行李,要我們送機的人幫忙,把東西帶走和另作安排寄往外地的,雖不算十分常見,亦絕不罕有。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來港。離港

有些親友,久居海外,早前回港,快要歸家了;又有一些親友,暫時未回到香港,但已有歸期。

親友者,親戚和朋友也;而朋友的源頭,有純粹的朋友,也有的是舊同學、舊同事。這三兩個月到香港一逛的海外親友中,有沒見面已有差不多 30 年者,屆時會面情況會如何,真是叫人期待。

其實,可能還有更多的親友已經往來過香港的,不過沒有公告、通知,我們不知道的,便當沒有其事。例如有位舊同學,將會回港幾天,因有特定事情需要處理,預料了在港的幾天都會十分繁忙,行程緊密,就算親友之間知道互相之間相距不遠,也難以安排到會面,那便連通知對方的一環都免卻了。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兩手閱讀

閱讀量低了許多,但基本上仍是唯一的嗜好娛樂,所以平時上街,還是會隨身帶著本讀物的。

不過現在,都會有「兩手準備」,實體書始終也會跟身,但又會在平板電腦上,儲存本電子書;有時候,例如進餐之時,還是會一路閱讀的,但手部不得閒,不能把書本持著來看,最好便是以電子書替代了。

自己習性自己知道,若我一下子把多本電子書載在儀器中,定會想心急把它們清理掉的,於是前面的書便會匆匆揭過,浪費掉了,還不如每次只儲一本,看完了再找另一本備用,可以更盡情把那書的內容享想到最佳。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圖書館

當和人談起「圖書館」而不言明時,大家都知道是指「公共圖書館」。其實又有多少個「私人圖書館」而公開讓人容易前往看書、借書的?

過去,一度,常到公共圖書館去逛,每次前往,都用盡借書的限額,全部看完了便一併歸還,然後,又再借來新的一批書。

就以元朗的圖書館為例,我最早期駐足是在「元朗大會堂」樓上時,在上學午飯時往返及處理所有找書、借書過程,再加上光顧那裡的小食肆,吃湯泡即食麵的日子;後來搬到「大橋街市」處時,規模也大,我亦留過頗長的時間。

現在,圖書館搬到了近著「元朗劇院」的位置,不覺都已經多年了,但是至今,我竟然是基本上一次都沒用過那裡的服務哩。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沉悶看日劇

舊日的一浪日本劇集,許多年輕的朋友都沒看過,網上看到有人寫了個評論,說特地找了木村拓哉主演的「攸長假期」觀看,發現是出乎意料的好看;相反,我利用電視台的小匣子看了一部新得多的日劇,卻覺得相當沉悶。


選來看的是「一兆遊戲」 ( 或可稱為「一兆 $ 遊戲」 ),共 10 集完,是改編中漫畫家池上遼一作品的故事。那原作我也有購買中譯本閱讀,係作者最近期作品,而且是刻意求新,故事內容沒有他過往很多代表作之沉重,內容中只寫商業沒什政治元素,而且角色又畫得較年輕,包括的笑料也多些。

個人感覺,池上遼一這新作,也不是很不好看的,但亦不算是十分吸引,不能令人廢寢忘餐地去追捧;改編而拍成的這部劇集,好看程度和原作亦差不多,或者說,更再遜色些。

故事中的不少「危機」場面,其實也不能帶來怎樣大的危機感,描寫角色之間的感情、友情線,感染力亦不足,所以故事表達是說得足了,卻談不上好看。那最後的一集,我幾次差不多睡著了,重又振起精神繼續,暫停又暫停了才終於看完了。捱著頗辛苦哩。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沒有進步

曾經有些年頭,個人的知識範圍及技術層面,都不斷有進步;在有需要之前,已經陸續地學習到的新知識,之後可以實際應用到工作上。可以把所學的種種融會貫通起來,感覺十分良好。

那時候,利用 HTML 架構簡單的網頁,並不間斷地透過電子通訊錄跟親友保持聯絡溝通,都是利用了一些超前學來的知識,加強其它範疇的工作。

後來,這種學習的軌跡開始中斷,而且斷裂的時間跨度日益擴大,叫人心虛。近年來,知道───並非感覺那麼簡單───落後得最利害的,還是在 IT ( 資訊科技 ) 方面;從前懂得的一些軟件,已算是特別種類,到了今天,全部都屬基本的要求。

當今不少公司都認為是基礎必有的一些修圖軟件知識,我都已經落伍,更別說新派些使用' AI ( 人工智能軟件 ) 的方法,完全是一竅不通。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感覺改編之作


在網上看到有張圖,比較了幾種不同處理的「作品改編版本」給人的感覺。單只看上面首兩圖,「小說原著」和「改編」之差別,真有點像圖片之間的差別;差異之大,和很多那些「圖片只作參考」的廣告圖片,跟實物之間的差距。

接著的兩圖,也比擬得精警。「同人作品」很多時創作者就是抽取了原著中的某部分,精要描寫,不及全面的;而串流平台上的改編之作,常常可達到「神似」,但仔細平較每一個環節,又都有頗大不同,整體令人不禁問句:「這還算不算是 XX ( 原著之名 )?」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時間資源

我們回憶過去香港許多創意產業的輝煌,而討論現在的低潮各困局,檢討原因之一,是後來支持的人「選擇多了」。其實只要看看我們現在的情況,根本就是親身揭露答案般的重演。

這一年半載,出現了數之不盡的 YouTube 頻道,很多過去在影視娛樂圈、文壇、歌壇、畫壇中的名人,到幕前現身說法,道出昔日行業中的種種。這種節目,讓人感興趣的題材很多,有水準的節目也很多,不少頻道的內容更新還很頻密,每周一次是個常見基礎,有些還可達到一天一更新,甚至一天幾更新的程度,令到每天我們想聽的 YouTube 內容根本聽都聽不完。

結果是,大家因為去聽感興趣的創意產業相關 YouTube 內容,極之繁忙,反而用來看電影、看電視節目、讀書、看漫畫等等的時閶也少了,令到那些行業的新作品,更難得到足夠支持哩。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步步為營

因為家中事情處理過,也因為天氣甚好,所以今年「重陽」便開始重回「正常」的「拜山」活動。

我們家中祖先墓地,主要集中兩處,都是在小山坡之上,現在先人周圍的「鄰里」墓地都以水泥打造好地台,踏過一處又一處石屎地借路而過,便容易得多,也安全得多。

不過似乎墓地和墓地之間,總不會無縫緊接的,而且彼此之間也會有水平落差,所以移動之時,也要小心。因為幾年前一次掉以輕心,在山頭滑倒過幾次,雖沒明顯受傷,心理也有陰影了,這次掃墓的過桯中,全程抱著步步為營的心態。

其實也不算是過份小心的,這次重陽,沒遇上下雨,一路的草地都不算濕滑,但是山路泥地因為各種原因,變得凹凸不平,若不是留意著步步踏實地走,踩到一個洞穴處時,便可以失足、跌倒、扭傷、撞損甚至有生命危險啊!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隱晦曲折

現今任何文字的運用,寫得直白,便被視作過時老土,於是為流行歌填詞時,同一意念,化成文字時,便變得愈來愈隱晦和曲折。

我們用外語時,若認識的詞彙不夠多,表達不到心中的意思時,便會盡量利用現成認識的詞彙配合其它如手勢、表情等,盡量傳達。之前聽過個因此而造成的笑話,外國人不懂「坐」字,便說「把屁股放到椅子上」,是同理。

從前,會直說「喜歡你」、「Marry Me」、「請你嫁給我」、「隌著你走」,現在「害羞」起來,講「你的名字,我的姓氏」、「將故事寫成我們」、「做我內子/任你作主」,隱隱藏藏的,曲曲折折,不利記憶。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碎碎唸

據說本是閩南語中的「踅踅唸」,喋喋不休之意,後被人音譯而成「碎碎念」,於日常使用。

這一兩年代中的流行曲,歌詞比起早一兩年代之作品,更難叫人憶記及背誦,我本以為是我個人弱點,但十多廿年間,聽到愈來愈多人談到相同的經驗和感覺,那些朋友的學識及成就之高都是不庸置疑的,我便放心些,知道這現象是確實客觀存在。

現象存在,但原因是什麼呢?有否方法改變?綜合多年所見所想,認為主要原因,是大家行文用字,變得隱晦和變得零碎有關。從前的歌曲,用三句說話表達三個意思,是合理之舉,現今卻被人批評冗贅,一句歌詞十個字,頭三個字後四個字尾三個字,可能已是在說幾個不同的內容了,填詞人以為自己寫得豐富且又已足夠清楚,但是唱的聽的,一來可能根本不明其中某些詞彙何所指,明白了也記不及那麼多訊息,背誦困難。

同樣情形在影視作品中也存在。一鏡到底的長鏡頭被視為老土,某個訊息,可能用三幾秒鐘的動作或對戶便可交代到,製作人便以為那便是最時尚最好的選擇,那些數之不盡的碎片,當看成宣傳 Trailer 來看可能還有足夠吸引,正式來看便是水過鴨背般欠缺張力,結果別說新的經典出現不到,作品更可能被列為失敗,費心勞力。

2024年10月9日 星期三

哪有不掉


在超級市場可以買到種「麥餅」,形狀和日本古代錢幣相近,但更大更厚;以乾麥皮碎壓製而成,一個一個放在袋子中再放在盒子中。食用之時,拿一兩個出來,放到小碗中,倒入一小杯飲料甚至開水,冷熱皆可,讓麥皮汲收了足夠濕度後,連飲料吃光,便可充饑,相當方便。

不過也有不便,便是這種麥皮基本上還是保留著細屑的狀態,看來形成塊狀,只是受壓後一時的行為,很易便會碎散,拿動時甚至存放時,用力不小心些,也可能令它們散開。或者說,只要想拿起一塊麥餅來,便沒有不掉屑的,只是視乎力道,大力大散,細力細散。

北方有句老話,叫「吃燒餅哪有不掉芝麻」。身居香港這南方小島,少有吃燒餅作為早餐的習慣,不過那種「吃燒餅總掉芝麻」的醒覺,可在食用這種麥餅之時,同樣獲得。遇上這種食物多年來,從沒有過完全不掉碎屑的例子;當一盒子吃光時,之前拿走的每塊麥餅留下來的細碎,累積總加,常有起碼半塊餅的量哩。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在歌唱節目中,參賽者唱出來,不論是演繹方法或表演技巧水平,都和原唱者相若,這在過去,也許是獲得高分的原因,漸漸地,比賽的那些評審好像有了不同的想法;初時那些評審似乎只是不再因為參賽者唱歌和原唱相似而加分,久而久之,有些評審更會因此而扣減參賽者的分數,即是不加反減。

許多年前看書已讀過兩句話,叫「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兩句話,驟聽起來便像有大道理,但若要我仔細向人解釋當中的意思,恐怕我亦辦不到。

很多人都同意,任何學問,開始認識之時,都脫不了「模仿」一途,不過當已經掌握到個基礎後,只追求和原作一致,便會影響本身特色的發揮,也變相地設了個發展上限,若沒有「原作」的框架,任意發揮,也許能得到更好成績的。

───大概而言,這兩句話的道理,也許便是這樣吧?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歌者歌單

聽電視台的歌唱比賽,參賽者唱的又是張學友的作品,所得成績,不過不失。與家人同時想到,以參賽者的低厚聲音來說,若選唱一首鍾鎮濤夏韶聲的歌曲,也許能更唱出味道,及取得更高的分數。

歌唱比賽中,張學友和陳奕迅的作品,加起來所佔的比例甚高,若再加上譚詠麟張國榮二人,所佔的大餅便更誇張了;但在另一邊廂,一些過去名聲及受歡迎程度也不低的歌手如許冠傑林子祥、鍾鎮濤、夏韶聲等嗓音甚易辨識者,作品卻鮮見於歌唱比賽中。

上述那些「遺珠」的歌手之作品,在一般「新秀」的舞台上,因為參賽者年輕而不熟悉,所以連人也不知道,更何況歌?不過在像「中年好聲音」那樣的比賽中,也甚罕見,這個情況,便很耐人尋味。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戰四方

現在各國各行業各公司,不論是做生意還是進行比賽,已經不太分得清楚界限。從前可能先求在本地成為贏家,之後逐漸擴闊戰線,和更多別處的競爭者比併;現今,許多平台都是全球性,透明度亦很高的,大家不參戰則已,一出戰,已經是和全球所有的競爭者直接比對了。

所以現代的勝負,也很像數碼化的環境,彷彿都是在「0」和「1」之間極端定性;從前在「國際」之前,還可以有「班際」、「校際」、「區際」、「全港」等等不同的階段性勝利的。

既然賽道變得單一,不能靠著爭取其中的階段性勝利來激勵自己,便只好在冗長的過程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決心和毅力了。

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武功層次

香港許多武打漫畫常被詬病,因為有慣見套路:不少角色初登場時表演神勇,後來卻像大幅弱化了;之後又有新的角色出現,又是先強後弱,循環不已。

其實並不止漫畫如此,小說也有同樣安排,即使高明如金庸的作品亦如是。可以說,這樣看來技窮的情節,實在是「必要的魔鬼」,避無可避。

兩方對戰,就算本身實力有些懸殊,借助不同的天時、地利、人和等等環境因素,也可以令差距加大或收窄。我們看賽馬,當然可以根據馬匹的血統、外型、體力等較長遠因素來排列強弱,但每次比賽臨場,也會視乎當日天氣,與及天氣導致地面濕爛程式等,進行微調,才作出孰勝孰負的預測。


在故事創作上,要巧妙運用數之不盡可能可用的因素,令到打戰出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吸引效果,甚費心力,所以有些新派編劇常借用「數字化」的系統,故事內不同的角色的強弱都是利用同一量化系統來表達,對戰之時,說誰是勝誰是負,列明兩方的數字來比較即可,看官通常不會有異議,編劇的工作變相便簡單起來了。

2024年10月4日 星期五

角色不死

老牌港漫「龍虎門」歷年來沒有完全消失過,只是陸續地更換著製作團隊成員。

不同的人製作出的「龍虎門」版本,各有優劣,各有捧場客。長期積累下來,許多讀者批評這作品的其中一個大缺點,是「主要角色死不了」。

批評「角色死不了」的人,通常針對的,只是一些較次要的角色,更不包括自己喜歡的角色。但不同的角色都應該有不同的人喜歡的,若只因為是否多人喜歡便決定某個角色的存亡,而非「劇情需要」,便容易出問題。───就算成功小說如「神雕俠侶」,也有人從故事結構來批評,說男女主角離別十六年後應該不再重逢的,而且據說作者原意也是如此,楊過最後可和小龍女 Happy Ending,也有受到讀者反應的影響。

須知「主角不死」是個舉世的通病,可說是「必要的惡魔」;沒有主角,故事便說不下去了。Doraemon 一直存在,各角色也都是不老的,何曾有人投訴過?對於「龍虎門」,角色「死不了」固然會產生問題,但是他們「傷不了」所產生的問題更大。當故事的停留在「內力無敵」的設定上,角色面對任何攻擊都是不損不痛時,讀者既然不認為那角色會有危機,不再為他們擔憂,閱讀作品之時,又何來投入、何來樂趣?

在日本漫畫中,北条司的「城市獵人」和寺澤武一的「哥布拉」,都有「主角太強」的毛病,若它們沒有決絕地把作品完結,讓它們和「龍虎門」一樣長壽,也會出現「龍虎門」現今之瓶頸的。

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重回父手「龍虎門」

傳聞已久,算是有了個「官方說法」,港漫經典中的經典「龍虎門」再回其「生父」黃玉郎先生之手。

大家都知道,事實上黃生不會在製作上親身投入太多的,但只要他真的注入心機和時間,好好把持住製作大方向,支持者仍應該對新作的質素抱有信心的。

和之前幾次易手一樣,當我知道該作品快將換上新主筆編繪時,也會買入原有主筆最後一兩期來閱讀,以便跟新作比較,這次亦不例外。這最後兩期由鄺彬強主編的「新著龍虎門」,結果都沒帶給我什麼意外之喜,反而令我對之前中途停買之舉感到無悔。

長期漫畫作品多度更換主筆,各人所編的故事之間存在不少矛盾,而且某一種故事風格又未必合乎新主筆的技術所長,新出的期數應如何接續下去呢?同樣難題在另一巨著「李小龍」中也出現過。「李小龍」的原作者上官小寶曾多次重掌作品,幾乎每次都是沿著前主筆所寫內容發展下去,到了最後一次重掌,因上手已是把全書「推倒重來」寫成「新著」,已經沒轉圜餘地了,便選擇無視之前種種,總之以自己最擅長方法,另開新故事寫下去便是,結果效果也是不錯。「龍虎門」這次不妨也用這手法啊。

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

消失的氣旋?

一個熱帶氣旋,走勢古怪,根據預測,本來是一路奔中國大陸移動,卻又會在海洋上出現一個大轉折,改向台灣海島的方向。

結果那走勢果然符合了古怪的預測,誰知之後還有更怪者:早前推算熱帶氣旋會按差不多台灣的中軸線,從頭到尾掠一趟,應會對島上差不多全部地區,帶來相當大的影響;本來如是,後來更新的預測,則說該氣旋會按著那中軸線去到島的上方,但又會在位於島上之時,消失殆盡!

風力在氣旋著陸之後,會有所減弱,十分合理,卻偏偏剛好循小島移動,又剛好尚在島上時散盡,看起來,便很奇趣。

不知這次專家的預測,是否會一如現實?

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公車時間表

乘搭公車的次數多了,很大程度,是因為現在查詢公車班次的方法便利了許多。

從前,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某些公車路線比起乘搭鐵路方便及便宜的,就是因為不知道公車會否準時抵達,不知還要乾等多久,往往便放棄了。當我們才剛決定放棄離開,走不到多遠,公車卻到,當我們要想回頭追趕,又目睹公車揚長而去的例子,絕不罕見。

提供公車的消息,要先知道查詢人的地理位置,然後找出相關的車子的地理位置,再計算出兩者之間的距離,以及涉及的行車時間;所以便需要配合 GPS ( 環球定位系統 ) 使用。總感覺在這方面的應用,兩岸各地中,台灣用得極好。

有次家人在台灣旅行,正坐公車前往機場離境,我在香港連上該公車的官方網站,查看到家人所坐的公車位置和停頓/行走中的狀態,都能夠反映到即時的情況,叫人讚嘆。

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假期之間

昨天是星期日,明天是公眾假期,這種假期之間的工作天,常叫人腦筋混亂,明明未到假期,感覺已是假期,於是明明是星期一,卻以為是次日的星期二,自訂工作或與人訂約會時,便有時會搞錯。

當然,萬事都是跟本人的性格有關的,但有時,也和環境相關。有些人的工作,一個星期的七天定時定候有不同的工作,有固定放期的日子,要弄清那天是星期幾時,想想當天和翌日的工作是什麼,便會明白;有些朋友不論是周末上班或是放假的日子,都是周周有不同安排的,便沒有以上的好處。

有一些「職業」,如「家庭主婦」,是全天候無休止的,自己的活動可以是完全沒有變化的,也就只能以家中其他人的活動來掛勾了,否則,我也好奇她們如何可以搞得清哪天是哪天哩。

2024年9月29日 星期日

食肆晚市

也許是因為時近「國慶假期」,各區都有不同形式的活動,聚集人群;也可能大家認定外遊也是人擠,反而留在香港。這幾天見到元朗區的許多食肆,晚上客人數量都不錯。

可以滿座,當然是好;還可見門外有人在輪候等待,便知生意確實不錯了;至於整個晚上,同一張桌子,是否可以做到多過一輪生意,即時所謂「返枱」的程度,便不是我們外人眼中可辨了。

很多時,消費行為是有習慣性的,北上食喝,有其新鮮之處,但上得多了,定會重複,若北上習慣試過一次中斷,也許便又會變回留港消費了,到時本地的餐飲業又有機會。總之生意之王道,一定是要做好自身,保持到商品及服務的質素,一旦遇上新客,才可吸引到人將來再次光顧,否則新客來新客去,更兼會散佈劣評,亦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