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特別的清明

又再準備掃墓,到要考慮穿著的衣服時,才突覺原來今年的「清明」相當特別。

根據天文台的預測,「清明」正日仍然比較陰涼,所以一件風衣必不能少。回想過去十多年的「清明」往掃墓,都只是在底衫外穿件襯衣,至於襯衣可能是長袖或短袖,但總不會很厚;有時是下雨天,卻不會令人覺得陰涼。

今年的「清明」既然是較低溫,而掃墓的過程中,又要幹些體力活,也許,會特別舒適?有點兒期待。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寒天記舊

香港近日,又是寒天,就連剛從歐洲回港的親友,也說覺得香港比起有下雪的外地更寒冷,實在利害。

這兩三個月家中的水費及燃料費用都高了些,感覺合理,因為天冷的日子多了,每天洗澡的時間長了,就連飯後清洗碗碟,也多了用熱水。

童年時在家中還沒有熱水器,洗澡是要煲開水的,煲開了的水倒到浴盆中,絕不可能把全身都浸住,而且水也冷卻得快,脫衣清洗掃乾穿衣整個過程,都要迅速,過程之中,幾乎都是顫抖著進行的;成長了些後家中有了熱水器,也是儲水式的,熱水開始時充足,但時間一拖長便開始熱力不足,想要在寒天中享受多點也不能。

從前真是十分寒冷的日子,別說小朋友躲懶,就算是成人都會體諒,有時會接受不洗澡的,不過也總會抹身清潔。不洗澡,很大原因應是避免寒冷之下脫衣服的一環吧?當然,天氣冷大家少動作,不會流那麼多汗,便可清洗得簡單些。

現在,家中熱水器可以隨時開啟,之後長時間使用而水的熱度不衰,身體包裹在熱水中,完全不想停下來,用量便放肆了。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歌再起時

是因為主人公本身的魅力,也是因為日子容易記得吧?這一天,四月一日。

因為 12 年前這一天的悲劇,之後每年到了同日,周圍───收音機上,網上社交平台上,個人的音樂播放清單上───都可找到張國榮先生的歌曲。

若他仍在生,也許有人會不像從前那麼支持他;現在,他已去世,在大家的心目中,便再不衰,已成不朽。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問「炸一」

到舊時通稱「為食街」的「元朗炮仗坊」去,光顧了「國記」,付款時幸運地遇上老先生在座鎮,便冒昧問了個久藏心中的問題,得到了答案。

年紀較大少許的朋友,可能也知道,往日的粥舖,除了現在可見的「炸兩」───或更空泛地叫做「炸腸」───外,還有「炸一」和「炸二」,當中「炸一」我也有緣見過吃過,至於「炸二」之說我亦只是聽人提過,從沒親眼在任何食肆的餐牌上看到,沒想到這日的一問,居然同時得到了解答。


有人說過,炸兩是以腸粉包住原裝的一孖油條,炸一是把一孖油條分拆開後,以腸粉包住其中一條,但這講法和我所見所聞並不符合;據老先生說,兩款食品都是把油條拆開後才包裹腸粉的,只是炸兩以兩條奉客,炸一只有一條的份量,如此區分而已,簡單直接。當然,這是「國記」自家的做法,不過以它的規模及年資而論,應該甚具代表性。

本來我只有上述問題,也已得到解答,得到滿足,沒料到老先生主動告知,一開始時他們的價錢牌上,寫的是「炸一」和「炸二」,不過說話時那「炸二」則講成「炸兩」;那時有些人寫「炸兩」的名稱用了斤兩的「兩」字,「國記」在更換餐牌時,隨俗改用了,之後便繼續用「炸兩」這寫法至今,再沒「炸二」的影子了。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助力與成就

「人工智能」 ( AI ) 技術日新月異,每每令人驚嘆。新的科技可以幫助世人甚多,在創作方面,就算只有創意,也可以利用口述描寫「告訴電腦」,讓電腦自行產生出美圖、動畫等成品,而且效果還往往不俗;若能先有自己的初步版本,交給電腦作加工,又可在成品中融入個人風格。

那麼說,在 AI 的輔助下,是否會出現大量的文字、圖像、影音製作成品呢?理論上應該是,但我不認為如此。

例如在電話和電郵面世之前,人們的遠程聯絡,除了親自拜訪,便只有靠書信;有了電話和電郵之後,大家聯絡可以方便了那麼多,大家之間的日常溝通連絡,是否真的頻密了許多?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情況及周圍的所見所聞,應該也可說出答案。

在 AI 這種大效益的工具輔助下,大家應該可以更快地完成更多工作的,只恐怕到時又會有各種藉口,去解釋為什麼沒去做某些事情吧。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AI 代筆

現在人人都不說「人工智能」了,不論何國何地,都是「AI」、「AI」的叫著。現在 AI 的用途之廣,效果之佳,令人咋舌;從前聽過許多「不要讓電腦取代人類」的警告,人人認同,但一到臨場,方便的程度如此的高,還有多少人可以忍手?

現在有個熱潮───一時的熱潮,我認為,許多人把手上的畫作或相片,吩咐 AI 處理,轉換成「吉卜力工作室」的畫風,於是市面上好像舖天蓋地都是日本名家宮崎駿的影子,叫人看得膩了。

我看到某位插畫家在 Facebook 上分享心得,講解 AI 出品和藝術出品之間的不同,我留言道:「同意,但難免想起 VCD 翻版碟初出現時,音樂業界人士說看翻版碟有機會令唱機爆炸一說。」

那麼,是否已經不會再有人找畫師繪畫?我認為,需求仍會有的,但消費者不會再好像之前那樣願意付錢;情況好似以前會付錢找人搭建個公司網站,現在若認為現成品水準都已可接受,怎還會付高價?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大手筆

很多傳統食物,現在仍然流傳,不過樣子味道完全跟過去相同的甚少。食品的變化,也許是刻意求變之下的結果,也許並非原意;後者或者是因為烹制手法不同了,也許因為食材的消失或變種。

有些變化,可能是因為現今社會物質豐富了,生產者「大手筆」的把食材加多了、升級了,有時也會影響到食物水準。

之前的缽仔糕和梘水粽,都是有分有餡料和無餡料兩種的,但即使是缽仔糕中有紅豆,或梘水粽中有蓮蓉、豆沙,也不會有現今大量;所謂「少食多滋味」,從前吃缽仔糕時偶然咬到一粒半粒紅豆時的喜悅,現在反而不大感受到。

有些食品如糯米雞、粽子、月餅、盆菜等,紛紛有加入高檔、貴價材料的版本出現,但那些「新成員」的加入,是否對事情有幫助呢?很多時,都未必。

這天,吃個雞蛋糕,從前的版本,多在上面放幾顆瓜子的,現在見到新版,蛋糕頂上舖了一大把瓜子,有感而寫此網誌。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公家診金

屬於「長期病患」一族,不過也不是什麼十分嚴重的情況,主要就是血壓偏高,現在一路服著藥,血壓數字已經頗理想,但藥物便不能斷了。

近日政府決定調整公立醫療收費,對我也有影響。

我定期覆診見醫生取藥,算是「普通門診」,之前診金 HK$ 50,之後好像要 HK$ 150;藥物之前不必再額外付款,之後便要自掏腰包。

藥物之價,逐種按期收費,例如開出一周量的某種藥物,便要收 HK$ 5;我因病情不錯,通常幾個月才覆診一次,卻共服 6 種藥物,若以 13 周計算,HK$ 5 X 13 X 6 = HK$ 390,即每季要付 HK$ 390 + 150 = HK$ 540,雖說是遠比私家醫生收費便宜,跟之前的 HK$ 50 比較,加幅也叫人咋舌哩。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遠近

地方遠近,很多時是經過比較而得的。從前人們步行出門,或是踩單車,在特定時間內可以到達某地點,便可能覺得近,若要用多些時間的,一經比較下,便可能認為是遠。

香港有十多二十個區,區和區之間面積可以相去甚遠。現在的「元朗」有了些細分,過去不論是在「天水圍」、「屏山」或是在「錦田」、「新田」等地點出現交通意外,一概都是「元朗車禍」,那些地方之間踏單車往來,也還是需要些時間的。

我自己較少到港島區,平時出入,見「北角」一區也是範圍甚廣的,現在鐵路站中,「天后」、「炮台山」、「北角」、「鰂魚涌」、「太古」等各站周圍,也許以前的人報稱住址,也是「北角」吧?

有些地區,從前是沒細分的,例如從「旺角」南行,經「油麻地」,之後應便是「尖沙咀」,現在中間有個「佐敦」的站,以附近街名作標記,漸漸在市民心目中,便存在一個「佐敦區」;之前從油麻地果欄走至佐敦道,只是區內散步,現在聽起來是從一個區到另一個區去,感覺便可能比實際遠些了。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搜索小說

想起東野圭吾的一篇小說,卻記不到故事名稱,於是以他的名字和一兩個關鍵字,在網上搜索,果然很快便有結果。假如是在過去遇上這個情況,除了找個有相關知識的朋友,向他盡力形容,再期望得到答案外,都不知還可怎樣做了。

經驗中,像倪匡的科幻小說,名稱具體些的,便容易從內容聯想出書名,亦舒的愛情小說書名很多時是描述感覺,能套用到不同作品上的,幫助便弱些。

類似的,還有想憑一句半句歌詞,去查出歌名的情況,有了互聯網後,才容易得多。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校對

在工作上或私人生活中,歷年來,涉及許多校對的工作。

若是單純校對內容,我先校好,再作排版,那我通常要求給我電腦文字檔,我直接在電腦上修改好了,再把文檔交給排版員工作。若是就已排好版的內容作校對,視乎進度,處理可以麻煩得多。

如果由我作第一校對,預期會檢出較多的待修內容,那些更改,直接標在文章上便最就手,困難在:出版社提供的通常是 PDF 檔,不好在上書寫;想先列印出來再在紙上修改,便要在一般薄削的酬勞中再扣走一大塊了,而且寫滿改動的紙張如何回傳給出版社,又要動腦筋。

若我是作第二、三校,通常好些,習慣是找張白紙,凡有建議改動之處,便把頁碼、行數、內容逐一列出,通常已經足夠清楚,讓排版員工作了。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現在寫作

現在自己寫作,已經不能單靠紙張了,定要在電子裝置上直接撰寫、修改。在紙張上記下點子、略寫個草稿,還是可以的,至於長文撰寫,便不能純粹利用紙筆完成。

文字撰寫,當然不會是一蹴而就的,有時寫了一堆文字後,會想把內容移前褪後,本來分別寫了的內容發現可以合併或分拆的,再加上個別文字、詞彙的更改,紙張上往往很快便會變得潦草。若是在電腦寫作,不論如何大改,改動後的情況即時反映到出來,版面乾淨,有利處理新的構思;假如是在紙張上,那些之前做了記號的改動,在我們的印象中,可能都只是「將會改動」,而非「已作改動」,這種待改待處理的「小事」累積起來,叫人心煩,便阻礙了把文章完成的「大業」了。

而且就算可以用紙筆把全篇內容都寫好,想到那時還要將文字一一輸入電腦、變成檔案,又要困惱。現今的自己,還真欠缺了些耐性哩。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現在閱讀

有一本考究古龍作品的書,幾次想讀,都不能卒巻,最近又想再嘗試,不知這次能否成功。

書的內容必是沒有問題的,尤其是書中的相當大部分,其實就是古龍其中一本遺作的足本,那本書不單我之前曾看完過,更是我喜愛的古作中排名首幾位之列的,但,這本書,就是讀得不耐煩。

我相信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書本在台灣出版,維持著中文直排的傳統。

現在每天閱讀的東西,自己寫的、網上看的、實體書上、電子版中,幾乎全是橫排由左至右,遇上直排要由右至左閱讀的內容好像已不止是「不習慣」、「不舒服」那個程度了,直情成了一種障礙,甚至趨向「不能」的地步,真是可怕。

明明直排閱讀、由右至左,才是中文閱讀的傳統王道啊。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現在分段

撰寫英文書信,有兩種風格,一種在每段開首時,內容先縮短少許,一段和一段之間,基本上是接續住的,不必特別處理;另一種是每段文字不必縮排、短行,每段內容看來就像一個方塊,而段落與段落之間───即是方塊與方塊之間───留一空行,以作區別。

相類似地,現今的中文書本排版,也是有上述兩大派。個人而言,偏好頁面較緊密的版面,所以可以選擇的話,都是用回「老派」的手法,每段文字開始時先「低兩格」,段落和段落之間便不再有任何特別加插空行,但到不是我寫的東西,我只是協助別人的出版物時,便未必能如我意。

兩種排版風格,本來各有優劣,我都能接受,卻又有些「混種」,段落前會縮排,段落之間亦有空行,結果是每版頁面上變得空白太多,而且本是連續不斷的內容,呈現得零碎。尤其是現代的作者所寫,每段都不會很長,尤其是現代的排版設計,段落之內行與行之間的距離都已經加寬了不少,結果「混種」方式排版的一本書在翻閱之時,經眼文字斑斑駁駁的,十分礙眼。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現在排版

現在閱讀的文書,很多都是電子版,就算看自己寫的東西,多也是經電子製作的,所以在比例上,所看內容已經是橫排的遠超於直排,以至現在看直排的小說時,還會感到不習慣,真是不該。

在香港,常見有中英夾雜的文章,那些內容,若從讀者的角度考慮,確是以橫排為佳的,因為讀到中文的部分和英文的部分時,不會因為文字擺向變動,而感到辛苦,但一些名家如亦舒蔡瀾等,又有不少書是以直排出版的,出版社要把中英內容融和得宜,並不容易。

若中文文章夾帶的英文字句較長,將英文內容轉向九十度角,雖說讀來辛苦點兒,也不算大礙,但若只是在中文內,出現一個英文字母或標點符號,難道又把它轉側?好吧,就當在這種情況便讓它保留著和中文同方向好了,那麼一些常見的英文字母縮稱又如何呢?像酒類的「XO」,像日用品的「USB」,如部門職稱的「CID」等,又怎處理呢?

現在所見,在香港的出版物,很多已是採用橫排了,直排的小說,多見於台灣出品。

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等巴士

乘搭巴士,若能在總站登車,會較易掌握開車的時間表,也較易取得座位,不過在比例上,自然還是在中途站候車較多。過去,我們最多只能知道巴士在總站開車的時間,至於到達該中途站需時多久,應到而未見的一道巴士,到底是未到還是已經過了?自己應該繼續等待那一班車或下一班車,還是另找辦法?十分煩惱。

現在電腦及通訊科技發達,系統找出自己所在位置,和找出巴士的所在位置後,具體地通知用家情況如何,用家便可規劃之後的行程。

不過手機程式通告的,說到底都是一種「預測」,只能作為參考,不要以為定會百分百準確。有時在中途站等車,程式顯示巴士尚有 1 分鐘便到了,其實離遠已見到那班巴士,不過卻停了在紅綠燈位前,等得轉了燈後,巴士慢慢駛到中途站停好時,已經遠超過之前預測的需時。

但也有相反的情況:見手機程式還夠時間,想趕到巴士站上車,誰知巴士中途行走暢順,早了到站,司機見站頭沒人在等待,即時又駛走了,於是乘客即使沒遲過本來顯示的「到達時間」,卻已錯過巴士了。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循環線

有一種「循環線」的巴士,理論上,應是在固定路線上不停繞圈,乘客可在任何一個站上車,再在任何一個站下車,這樣的「真循環」;事實有時卻非如此。

有些說是「循環」的路線,到了某大站時卻會作出「清場」,乘客全部要下車,之後再等候巴士重新啟動,再繳費及登車,開始行程,這樣只能算是個「假循環」。

平時出入的巴士路線,甚少是屬於「循環線」的,所以應對的經驗不足。有次根據巴士的路線圖,認為在某站上車,雖要繞個較大的圈,不過始終會去到目的地,於是便坐上去,待要「清場」時,登時呆住;之後在郊區地帶的「站頭」再等了十多分鐘,下班車啟動,才再繼續行程,相當慘情。

現在乘巴士,每當遇上「循環線」時,便會審慎處理。

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騎劫

關於有作品退出「港漫動力」計劃之事,主要涉及的雙方也有延續爭辯,不過還帶動第三、四、五方,為支持的一方「仗義執言」,令到事情發得更大。

發言者中有些擁有自己的「地盤」,在自己的社交軟件平台戶口出帖,表達想法,及駁斥別人的言論,有些則借助一些網上討論區、視訊頻道之類現成平台,在那些地方貼文,便可讓有關地方的訂閱者讀到自己的言論,事半功倍,效果更佳。

那些被借用的網上討論區和頻道,都有它們成立的目的,本來是想傳達特定訊息給特定目標群組瀏覽的,現在地方被人佔用了,發表的卻盡非原本期望性質之內容,主持人便可能會失望。假如情況持續下去,那些平台本來的瀏覽者見平時感興趣的地方,變成充滿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終於決定停止訂閱,不再到那些平台瀏覽,主持人看著瀏覽人數下滑時,便更是無妄之災了。

2025年3月16日 星期日

大預告與小預告

天文台預告說天氣會轉差,之後果然;不過說可能會落雹,好像沒有成真,幸好。

「天有不測之風雲」,天氣預測永遠也只是預測,頂多讓我們得知個「最大的可能性」,不是好的事,沒有成真便最好。

近日看網台節目,又知道了好一些神奇的「預言書」,不同時間、不同地方的版本都有介紹,當中不少都有預言了好些嚴重的壞事,包括巨大天災以至「世界大戰」級別的戰爭等等,叫信者憂心。像這種性質的預言,寧可它們不準確。

2025年3月15日 星期六

報攤與書屋

常聽到有人說「支持小店」。道理我明白,不過我的實力有限,市面上,需要支援的小店多,我能光顧的次數卻少,每次消費的金額也不高,要幫亦幫不了太多。

購買漫畫也是,有時是刻意的,到不同的報攤去,讓大家都有點生意。以我螢蟲之光,可能影響都是很微小的,只是令自己心理上舒泰一點。

有部日本漫畫,在報攤上看到才知道原來推出了新的一輯,而且已出到第 2 期了。報攤通常面積有限,我看到第 2 期時,不知多久前已出版了的那第 1 期自然早已處理掉,我又不想先看之後的內容,然後才補回閱讀之前的期數,所以唯有在書屋中找到,一次過把兩期書購入,那報攤雖有讓我知悉有新書之功,卻也沒有幫趁它,實在抱歉。

報攤通常較就腳,不過書屋卻較容易同時找到不同期數的漫畫,正是各有優劣。

2025年3月14日 星期五

仍在江湖中的「夢之城」

因為伍永新 ( 筆名「十五少」 ) 的新作「大怪獸」推出,見到分銷的漫畫書屋名單中包括了「夢之城漫畫專門店」,才知道原來這店仍在江湖中打滾,最後便久違地光顧了。

在元朗區內的漫畫書屋一向不算多,現在仍在經營的老字號中,「綠姿」我曾寫過,昔日以小說及漫畫租借為主;「夢之城」是真的「漫畫專門店」,當年馬榮城破天荒出版的「創作畫集」我便是經這店訂購的;還有一家叫「山比高」,我少前往,見它在 Facebook 上也有專頁,說可 Whatsapp 聯絡代購漫畫書及輕小說的,也是相當積極地在營運。

「綠姿」及「山比高」都搬過位置,「夢之城」則始終在「同益商場」中,只是曾搬過一次到樓下。

現在香港漫畫市場如何低潮,不用多言,而香港人經濟環境之困難,也是不用多言的;我知「夢之城」店子並非自置物業,所以它若已經關張,也絕對可以理解,反而這次還可在店中找到幾項東西可以幫趁,頗為意外哩。


「夢之城漫畫專門店」
地址:元朗裕景坊 8 號 ( 大棠路交界 ) 同益商場二樓 1C 號舖
電話:(852) 2474-4577

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

等候。等後

不止見過一次,遠不止,把應用「等候」、「稍候」的地方,用了「等後」、「稍後」。

之前應該也曾在「龍之天地」這裡寫過,當時我還當是一種偶然發現來分享的,不料之後看到的例子愈來愈多。除了在一般商店中會見到外,在某些地點如診所或學校等,以為經營者學歷較高時,應不會犯同樣的錯,誰知不然。

早前在公立醫院中,亦見過有這種用字錯誤,而且更怪,在螢光幕上顯示的,和不遠處的門上所張貼的,出現不同的版本。

這種錯誤,套用個我近期常聽到的形容詞來說,似乎是「現像級」的。

2025年3月12日 星期三

「幻聽」

我也知道「幻聽」是個專有名詞,我的情況也並不是真正出現這種病徵,不過我認識的詞彙貧乏,一時間想不出更恰當的用字,只好加個括號在前後,先借用了。

且說我常聽「香港電台」的節目「音樂情人」。我沒有安裝及利用該電台的手機應用程式,每次想要重溫時,便會在搜尋引擎上打上節目名,搜出電台網站上有關的位址,之後按鍵進去,再找出想聽的那一集來播放。

幾乎是每一次,當我要按鍵進到那「音樂情人」專頁之前,腦海中都好像響起了那節目的前奏音樂。那應不是真正的存在,因為我根本都還沒有進入那節目的網頁,就算本來一進去後,會有背景音樂襯底的,都尚未能啟動,所以那響樂定是幻覺。

那「音樂」驟然間感覺好像是在耳邊出現的,細想才分辨出,其實是出現在腦海之中。這種「在腦海中出現的聲音」,在小說中常讀到,聽來虛浮,原來形容得相當準確哩。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羅漢齋」罐頭

曾寫過篇網誌,回憶童年時吃過的一些罐頭的滋味,所採用插圖那「羅漢齋」罐頭的相片是在網上找來的,當時並未在市場遇上,更沒嚐過。最近終於在超級市場遇上「羅漢齋」罐頭,買了,也吃過了,味道居然和我記憶中的相當接近,真是驚喜。


新買的一種是「良友牌」的,和之前那相片中所示並不相同。「良友牌」是台灣出品,這罐頭成份包括竹筍、麵筋、豆腐、木耳、胡蘿蔔、玉米筍、油豆腐等等,較粗齋精緻些,又不致出現什麼鮑魚、花膠、海參之流高級食材,正是恰到好處。


這次重遇「羅漢齋」,亦聽聞「醬油墨魚」罐頭也在市場上存在,那麼童年時嚐過,又似已消失的款式,主要便餘下「陳皮鴨」了。

2025年3月10日 星期一

淡出的斑馬線

鄰近「元朗劇院」的一個過道處,本來的斑馬線旁有工程在進行,明顯看得出,是在安裝紅綠燈。元朗區內的道路經過多年的改動後,現在只餘下三幾條斑馬線,現在我們知道,很快便會再減一條。


對,紅綠燈過路處,路上也會畫有斑馬線的,但現在所講,正漸漸淡出的那種是純粹的斑馬線,旁邊也會有指示燈標記住,但是沒有輔以紅綠燈的。

斑馬線的使用原則是「行人優先」,沒有人要過馬路的話,斑馬線對汽車而言如無物,但有人在等過馬路時,汽車便要停下來,等不再有人要想過馬路了,才可駛過。可能因為斑馬線數目已少,不少司機都不習慣,也或許是有關司機毋視法律,有段時間,幾乎沒見過有汽車在斑馬線讓路給路人的,路人也接受了,總是等到所有汽車都駛過後,才過馬路;早陣子好像是加強了廣告宣傳,使用情況才正常些。

我沒有駕駛執照,在使用斑馬線一事中,絕對是佔有利益的一方,但亦會在司機的角度去憂心。會漆上斑馬線的位置,當然是人車爭路較多的路段,很多時見到過路人絡繹不絕,停了在斑馬線前的汽車等待時間甚長的,也沒辦法。

索性安裝紅綠燈,屬於你屬於我的使用時間,固定了,長短都可預期,應是較公平些的方法。

2025年3月9日 星期日

圖畫成字

到超級市場去,經過賣冷凍食品的風櫃,見到盒裝飯盒,食品命名,相當有趣,居然是「梅菜臘腸少飯」。


到食肆進餐,視乎個人的胃納及食量,可以請店家把主食如粉、麵、飯等份量加減,「加底」、「扣底」等,事先講聲,店家通常都會酌情配合,價格不變。倒沒想過,連冷凍裝的飯盒,也會有這種考慮?其實不必啊,反正這種食品份量都沒統一標準的,真要有所區分,分別推出不同份量的,賣不同的價錢便是,「少飯」二字,說給什麼人聽?

好奇地拿起該商品,細看描述的文字,漸漸便發覺原來是我弄錯了。原來不是「少飯」,而是「炒飯」!只是包裝設計上,把那「炒」字的「火」旁,真的畫成一團火燄,才讓我搞錯了。

真遜。

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綜合平台

香港的退休金制度,現在的基礎是「強積金/MPF」,即「強制性公積金」的意思。服務的提供者,主要是多家銀行以及保險公司,身為他們旗下計劃的成員,不論是僱主還是僱員,都可在它們各自的官方網站上,入作管理自己的戶口。

現在好像說有個「eMPF」的項目,讓不同 MPF 服務商的成員資料匯入融合,之後成員除了處理計劃中的變化,也可以更容易的進行跨服務商戶口的資金調動。

服務供應商要供應服務,便要收費,有時成員想把退休儲備泊定,不求增長,只求不虧,也做不到,應該涉及的金融選項可能安全,但扣除涉及的行政成本後,本來不虧的可能也變成虧損。現在各 MPF 服務商的行政工作都「外判」出去了,省卻支出的好處,理應能夠回饋給成員吧。

這類有點「官辦」性質的綜合平台,應該多想;例如 Wi-Fi 的網絡,由政府包辦之後免費給境內所有人使用,商家有利,市民及遊客活動都更方便,何樂而不為。

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行業存亡

當有人說「音樂已死」、「漫畫已死」或「小說已死」時,通常他們說的都不是那個主體,而是關於那個主體的行業;就算最多人說「音樂已死」、「漫畫已死」的時候,音樂及漫畫的普及性都是愈來愈高,任何渠道的宣傳,不會再只是一大堆一大堆文字便算,會有些插圖,或有些背景音樂。

那些主體在大家眼中都變成「不可或缺」,但是同時在大家眼中,它們都應是免費的;沒有人認為需要付錢,也實際上沒有人肯付錢,當創造有關主體的從業員,不能把產出轉化成收入養活自己和家人,便沒有「行業」可言了。沒有「行業」,便談不上「有新人入行」,更談不上「行業前景」,有關行業變成只是一種興趣嗜好,將來會否仍然存活,只有靠運氣。

理論上或實際上,一個人單打獨鬥拍攝出一部電影,難度應是比一個人單打獨鬥畫出一段漫畫或寫出一篇小說更高的,成本高些,技術多些,想動手都沒那麼方便,總共所需時間亦長些,但是偏偏在網上所見,出現業餘者所拍的視訊極多,業餘者創作音樂或漫畫或小說後,再公開發表的,為數則甚少。

2025年3月6日 星期四

Good Old Days

作家亦舒撰文,常把一些外語詞彙直接「譯」成中文,大巧若拙,別有一番味道,是她作品的一大特色。

例如某人「是/不是我那杯茶」 ( is / is not my cup of tea )。又例如「老好日子」( Good Old Days)。

任何時期,只要經營環境不是好到令所有人都意氣風發、鬆毛鬆翼的情況下,不論只是較差的日子,或真的是最差的日子,都會聽到有人說「現在情況比 XX 時更差」。為何會有「老好日子」?往往,因為大家只記住那些好事的滋味,而不感覺到那些慘事的痛苦。

沒有真正處身其中時,回憶中的好事會比實際感受到的更美好,回憶中的慘事卻會比實際感受到的更平淡。幾乎每個時期遭遇都是有好有壞,大家想把某時期說成「老好日子」時,渾忘那時的一些慘事,想把某時期說成「老壞日子」時,便完全不提那時的一些美事,才有「大好大壞」的說法。

而且既然每時期都有好有壞,現今應亦如是,把現今的「壞」和之前各次的「好」比較,當然有「現在最差」的結論。就像一個女子,有過多個男朋友,每個男朋友都是有優點也有缺點的,若把之前的男朋友不同範疇的好都抽出來,又完全不理他們的壞,都綜合成一個不存在的、只有好沒有壞的對像,跟現任的比較,現任者自然便成「最差」了,亳無懸念。

2025年3月5日 星期三

古怪座位

在香港經營食肆,是要先取得相應牌照的;不是純粹售賣外帶食品的商店,只要有座位供堂食的,共有多少個座位、座位的分佈如何、座椅是什麼形式之類,在申請牌照的過程中,都有固定。

看過一些例子───是一些,不止是一兩個───食肆提供的座位相當古怪。


大型連鎖式快餐店中常用一種整合式的桌子,兩邊各可坐二人,一條鐵柱伸出後,再向左右分枝,分別連著座位。四名顧客,大家從旁邊進入坐在座子上,自然沒有問題;假如把這種桌椅如相片中見到,靠牆擺放,又應如何坐到靠牆的座位上去?這樣的奇怪安排,竟然在不止一家商號中,不止一家分店可找到例子!那些設計座位擺放位置的人,好像沒怎麼從用家的角度構想。

那麼,這樣的椅子,會否完全使用不到?又不一定。單純依靠想像,我認為若有成人帶同小孩子前去光顧那些食肆,讓小朋友坐在那些「古怪座位」中倒是恰好的。專供幼兒坐著,讓他們不能到處跑、干擾到別的使用者的椅子,也是要把他們直插到一個窟窿中的,兩種座位的原理和使用方式基本相同。

所以如此「古怪座位」並不是無用的,最多只能說「合適的用家較少」而已。

2025年3月4日 星期二

食肆環境

有些食肆,本來口味、食品、價格都可接受,偏少往光顧,因為店子的環境令我進食時不舒服。

限於體格,食肆若座位與座位之間太過狹窄,進食時要瑟縮著的,便很辛苦,偏偏香港食肆多較吝嗇,說供二人坐的廂座,只夠坐一個半人,才能有些空間給手臂動作;座位與座位緊貼,座位跟桌子間亦狹窄,是種常態。

明擺著十分骯髒的食店不多,不過店員若不勤加拭抹,桌上椅上醬料瓶邊各處滿是污跡油膩,都令人印象不佳。

進食確是「為求溫飽」,但也不能「只求溫飽」,坐得太過不適的食肆便欠吸引力了。何況像我們之輩,餐間餐後還想有些空間,可以在食肆看看書,輕鬆一下,這一點,也不是所有的食肆都容許哩。

2025年3月3日 星期一

吉列豬扒

「吉列」是種烹調方式,英語是「Cutlet」,據說是源自法文的「Côtelette」;引用網上資料,「原本泛指肉片,現已特指經油炸過後的肉片,常見於日本料理,稱為『カツ』」,「通常是將主料先沾上麵包糠再放於熱油中,炸至外脆內嫩」。吉列的主料有很多,其中豬扒及魚塊,是香港茶餐廳中多見的,很多時下午茶餐中,都有包括。

多數茶餐中的吉列菜式,可選擇伴隨炸薯條或沙律,主食材和伴菜的處理方式,不同食肆有不同手法,於是配合起來,單是外觀已可以有很多變化。食物本身的色、香、味因為配方不同,又自有變化,所以平時在元朗一區中所見,單只吉列豬扒這款餐食,已可說是十間餐廳十間不同。

各食肆的吉列扒餐,有的價格吸引,有的份量龐大,都有各自的捧場客,但我認為,還是要食物可口。吉列處理,外面的麵包糠,有用幼粒的,有用粗粒的,採用不同粗幼的糠粒,完成後帶來的視覺、刀切時的感覺,以及咀嚼時的口感,都可以很大不同。對不同效果的喜好可以很主觀,但在不少例子中,那層麵包糠和內裡肉塊貌合神離,用刀切開,甚至是「外殼」及「內饀」完全散脫開的,便一定不能接受。

元朗也有好些檔次高些的西餐廳,但他們的定位並不一定反映著食物質素;單以「吉列豬扒」一項來說,現時元朗試過最佳的,反而是連鎖式的「利興餐廳」教育路店,食品的內外結合很好,若呎碼可以大些,便更理想了。

當然是否光顧某家食肆,除了食物水準外,還要看環境因素的,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在這篇網誌中不表。

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假作真時真亦假

看到網上圖片,見兩國總統並肩坐著,動手打架起來,即時想到,這是利用「人工智能軟件」造成的;之後在電視的新聞報導上,看到二人坐在一起的鏡頭,立時錯愕:「原來事情竟是真的!?」

於是特地利用電視匣子,找出那段新聞來重溫,漸漸又發覺有不妥。美國及烏克蘭總統真是並肩坐在鏡頭之前,旁邊還坐有美國總統的副手,格局和之前見的相片是完全一樣的,但看完全段報導,大家只在口頭上激辯,卻沒有任何人動手的畫面啊!莫非是因為內容太敏感,所以電視台刪走了不給觀眾重溫?

後來,再核實一下,原來,現實之中,初則口角,卻沒繼而動武,原來以為弄錯了以為不是用 AI ( 人工智能 ) 製成的短片,結果真的是 AI 造的!

現在這些視訊,真或假,已經不容易區分了啊。

2025年3月1日 星期六

外星來客?

有派科幻小說作家的學說:分析地球人應是產自外星的,之後因為某種原因才移民到地球來,繼續存活;因為如此緣故,地球人對於環境天氣的變化,並不適應,不但常感不舒服,也要借助衣物等外來物質來協助保溫。

早前香港頗寒涼,剛剛和暖些,又說是「回南天」,潮濕得叫人不適。再過一兩天,又說溫度會再次下降。

這裡說的還是在香港,天氣相對而言,算是甚穩定甚舒適的環境了,據說世界上還有些地方,早上高達數十的攝氏度高溫,到了晚間卻又可以寒冷得,跟早上有數十度的溫度哩!

上述的「外星來客」理論,會否是有些道理呢?

2025年2月28日 星期五

退出「港漫動力」

題目本來是用「退選」的,很快便察覺不對,因為有關的項目,是已被選中了的,所以現時情況,應該改作「退出」較合適。

香港的薄裝期刊漫畫市場,現時正在低潮,全新的作品,十分勉強地說,只有 3 本;若沒有多本舊作的「復刻版」支撐,市面會更悄靜得多。

近年有個支援計劃,叫「港漫動力」,支持新舊漫家出版新作,雖然並不是針對傳統港漫而出───甚至他們頗刻意想推動些新的題材、新的方向───但對於一批資深漫畫讀者來說,都可有解渴的作用,而且只有培養出新的漫畫家,有新的漫畫作品,才有希望有新的讀者、新的市場。

已有漫畫家被選中,正在製作漫畫的,是第 5 屆,待出的作品仍如前是有十多部。不過現在所知,將會減少其一。

其中的一部本屆被選中的作品,合作的二人之間,出現極大的磨合問題,這件事在曝光之後,於網上引發不少爭論,以及衍生出的節目、言論,時有變化,有時像有解決的可能,有時像還存在嚴重問題,到了這兩天,終於從兩位當事人的 Facebook 帖子中,確切知道該參賽隊伍已退出計劃了。真是可惜。

事情剛落實了大變化,網上的辯論仍似未休止,我們一班不關事的,只有吃著花生米靜看。就希望「港漫動力」這個支援計劃,不會受到什麼負面的影響吧。

2025年2月27日 星期四

金庸功力

平時使用電腦工作時,找些聲音伴隨解悶,除了音樂節目,有時也會選取一些說書音訊,聽些廣府話的小說。

小說之中,武俠是一大類,當中自然包括了金庸的作品,也有些別的。

聽同一個 YouTube 頻道的不同說書人演繹,通常都頗有水準,不過聆聽時感覺到有時投入感好些有時投入感差些,心想大概是因為原作本身的質素所致。近日聽完數十集,正是金庸筆下的「雪山飛狐」,集數說多不太多,但說少也不正確,都有超過 20 集了,但聽完所花的時間,比之前聽其他作家作品的音訊,明顯少了,可見真是聽得爽快。

金庸小說,全十多部,主要的故事脈絡都頗清楚,本以為聽別人的作品,新鮮感大些,會聽得更有趣味,但比較之下,更突顯了金作的情節豐富、曲折吸引,說書人就算只平舖直敘,已自有味道。論功力,金庸小說能遙領群雄,高手即是高手。

2025年2月26日 星期三

包容

新春日子,家中有盆年花。購買之時仍有不少花蕾,期待它逐步開放,漸漸燦爛,不過進度不如預期。

看電視的玄學節目,說家中擺放的年花,若有枯萎,便應更換生鮮的;卻沒提過對於「進度緩慢」者應該如何處理。

新花未發,舊花便殘,看來不夠悅目,家中便有不同想法。我建議是給多些時間。這階段有時路過售賣花卉的店子,閒聊到這話題,得到一些意見,回家試辧,結果進度雖仍算慢,但進步加快了少許。

現在執筆之時,再看到多些曙光。希望最後成果理想。

一路的處理,我個人常感覺像在培訓小孩子一樣,見到別人手上的成績甚佳,自己家中的則不感滿意,雖見努力但效果還是不好,何時應放棄,何時應堅持?是大話題也。

2025年2月25日 星期二

退休者們

單只在元朗一區,在這一年半年間,已見到多家老牌商店貼出告示,表示將會退休結業,將會營業至某月某日云云。

亳無疑問,香港的經濟環境不理想,令到大部份商號想經營下去,都不容易;但另一方面,那些老店主要都仍是創立人在運作,他們年紀老大了,而沒有下一代接手業務的話,把生意結束,似乎便是唯一的選擇了。

環顧市況,現在還存在的老店中,經營飲食的比經營零售的少。這不難理解,一來,零售商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新手要接手較容易,而飲食生意,並不是想接手者便會有能力接手的;二來,飲食行業經營時,比較困身,年輕人不大願意入行,也是原因。

見到那麼多老店凋零,怎不叫人傷感。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被舖之用

天氣寒涼,睡覺之時,蓋著被子,不論那些被舖有多厚,都不能盡擋寒意,藏在被窩內的空氣,仍有涼意;也許因為如此,天冷之時睡覺,很多人都會連頭部都縮到被窩中,好讓那些空氣不被外間的寒氣帶涼,暖度能令人舒服些。

───這個做法,自然是對身體不佳的,只是大家為圖一時之快,也沒理會那麼多。

寒天蓋被子,想被子愈厚愈好,難以滿足的,專家建議,活用薄被,也可抵得住厚被的效果;與其蓋一張厚被,換為蓋兩張薄被,兩被之間的些少空氣,起著保溫作用,會令被中人溫暖舒適得多。

那若有三張薄被,一起蓋在身上,內含兩層空氣,豈非更佳?專家卻建議有更好做法:把一張薄被墊在身下,之前才蓋上兩張被子在上,身在其間,仿如「三文治」,原來保溫的效果更理想哩。

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紙媒

我都沒去調查過一般人口中的「紙媒」真正代表什麼,猜想會是「紙張媒體」的意思吧。

近日有個飯局,座上不乏有出版經驗的朋友,所以談話間,多次涉及本地「紙媒」的生態,而消息又多是負面的。茲記下其中兩則。

第一,是聽聞某本純文學雜誌將不再繼續申請「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計劃,所以剛剛推出的期數,可能會是最後的一期了。那本雜誌,我也有不定期捧場,雙月刊,有時我可仔細讀完全部內容,有時沒耐心把全部看完。這最近一期我也有在手,但略為翻閱尋找後,沒在內看到有任何帶有告別的訊息,而且也還附有訂閱的表格。

第二是聽聞某大作家很可能之後不會有新作,而舊作的新版,或者不再有實體書,只會推出電子版。

看來「紙媒」行業,經營真的不容易啊。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春寒

才溫暖了沒有幾天,香港天氣又寒涼了些。───其實就算是所謂「溫暖」的日子,早晚氣溫也仍是較低的,叫人不能不添衣。

常聽到有人說「香港是沒有四季的,只有夏天和冬天」,今年,罕有地經歷到「春寒」。

本來還以為早一輪寒冷後,會持續較暖一直去到夏季,沒料到又有新一輪的低溫。寒涼加上流感橫行的消息,各位每天出門時即使陽光普照及頗溫暖,也不要掉以輕心,否則到晚上感到寒冷時,穿不夠衣服,病倒了,便麻煩。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400,000 誌!


由 2013 年 11 月 1 日星期五首發帖起計,「龍之天地」在 Blogspot 這個平台至今已有 11 歲多了。因累積瀏覽數字剛過了 400,000 這個整體數目,所以又再特地寫篇網誌,作個記錄如下:

───────────────

今天是新地盤開張後第 4,131 日。
至今共刊出了 4,076 篇文章。
共有 10 位追蹤者。
共有 595 則留言。
以 2025 年 2 月 21 日早上 9:00 數字計算,至今累積瀏覽數字是 400,098。

───────────────

300,000 誌!」至今,只相隔約 270 日,時間之短,是個歷史記錄了!之前兩次的「10 萬誌」間,都相隔幾年哩。

多謝各方訪客支持。

───── 祝各網友事事順利!^_^ ─────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盲投訴

曾經有頗長的一段時間,香港的不少創意工業都是領先全球,到了今天,大家都在低潮之中,好些知名的從業員都在 YouTube 平台上,自行分享口述歷史,或是接受主持人的訪問,回憶過去行業中的趣聞逸事。

不論在任何行業,幾乎任何一個從業員都沒可能得到所有人歡心的,甚至相反,特別討厭他們、特別針對他們的人可能還不少。像某個由資深香港漫畫從業員啟播及主持的 YouTube 頻道,頻頻受到敵對者「攻擊」。公開地,實實在在的對網台主持人的身體進行攻擊,如此過份,當然是不可能出現的,但是在網上進行「兵不血刃」的「攻擊」,卻是輕而易舉。

以 YouTube 的作風,不會先對任何公佈的內容進行攔阻,而只會在事後發現有不恰當的內容時,才因應不同程度的「犯錯」,作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我知道的僅只如此,因為對於 YouTube 本身的制度並不清楚;常聽到有頻道主持人說「被 YouTube 『黃標』了」,那其實代表什麼呢,亦不大了解。

投訴就是投訴,怎可以斷言說是「盲投訴」呢?會不會根本不關惡意投訴的事,而是被罰的內容,本身的題材或主持人說話、行為中,存在問題,它們被罰是有理有據的呢?當然,也是有這可能的。不過早前出現了一次意外,確定了「惡意投訴」的存在───主持人進行新的直播,不知什麼原因,想要橫度鏡頭卻始終只能出現直度的,解決不到問題,於是斷然把帖子停止,另行再開新帖;那原帖子終於只有一段不足一分鐘長,幾乎沒有內容、訊息,但是剛剛才完結,立即便被「黃標」了!

似乎相當明顯哩。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求一致

有篇短小的文章,只幾千字,寫了後幾次列印出來,擱到次日再看,都會找到想要修改的地方,雖然數目已經是愈來愈小了。

在比較後的階段,主要細修的是標點符號;有時一天把本來的符號改成其它,之後某天才把它改回做開始時的那種。

中文寫作中的標點符號,出現至今歷史並不算長,每種符號,可以說有頗共通的使用方向,但也可以是仍有空間可以變動,寫作人運用時,一些習慣可能與其他人完全不同的,讀者閱讀時,可以作為一種辨認是否出自某位作家的證據。

小時候看報章「學生版」上專欄,前輩分享看法,說文章的斷句應完全按照自身需要及原則,不用理會讀者誦讀時的語氣,實際上,鮮見作家真的完全沒有把文章按讀時語氣停頓位,加上些「不必要」逗號和分號的,而且這種顧及語氣的考慮,愈來愈利害。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消失的理由

每一天每一秒,世界上都有東西消失了。有些東西的消失,是因為沒有了需求;有些是因為沒有了供應。沒有供應的可能是因為技術人材的消失,也可能是因為材料的消失,所以就算想再造,也不可能;有些則是鑑於需求的消失,製造有關物品也無利可圖,便沒人願意去造,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材料的問題,有可能是根本不存在了,想找來使用也不能;有可能是因為政策有異,從前可以使用的東西現在再不能使用;也有些是雖然存在,但質素和使用效果已經和從前不同,令到整個製造過程受到很大的影響。

有些物品,仍然存在,但就是因為材料變化了,令到生產出來的成品維持不到一向以來的狀況,在用家的心目中,已經不是那麼一回事了,雖沒真正消失,也如同已消失。以食物為例,就算食譜仍在,廚師技術仍在,器具仍在,食材仍在但培養方式和從前的不同了,食肆廚師勢不能自行動手動腳辦個農場就為了煮個菜的,令到人為怎樣努力,也不能恢復到某種菜式昔日的風味,很是無奈。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新舞台

農曆正月二十,即是大家口中的「二十會」,村中又再搭起舞台來安排表演,不過今年不同,再不是竹搭的棚子,而是新式以金屬搭建的舞台了。

據說是因為保險公司為搭竹棚的工程提供的保險,成本已經高不可攀,有關公司難以提供服務,大家唯有接受新派的做法,接受新派的舞台。


事物存在,要有供求雙方,不論是大家再不想要傳統的那種竹搭棚子,選擇新的款式,抑或是再找不到人去搭竹棚,大家如何渴望擁有也沒辦法,結果是一樣的,就是有關物不會再存在下去了。

在「渴求───生產───擁有」的過程中,涉及許多的環節,當中任何一個缺失了,結果都會一樣,有關的東西,便會因此而消失。

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藝名

娛樂圈中,許多藝人,都有藝名。

有些藝名,特別得不像真實存在的,但也有些聽來以為是藝名,卻原來是真名。相反地,有些名稱有名有姓,也不特異,一直以為就是藝人真名的,後來才知道原來只是藝名,叫人相當意外。

有些藝人,我們認識多年,已經能隨時叫得出名字來了───不論那藝名是否真名,突然聞說他們要改名了。很多都是因為玄學的原因;改名之後,不知怎的,往往是新的不如舊的易入腦易上口,經過一段時間,在電視上看到該藝人,沖口而出的,還是他們從前的名稱。

早兩年的音樂比賽中,產生了一批市民有印象的新歌手,到了今天,他們中不少亦已有自己歌曲和演唱會的,不知為什麼,他們還是新人,難得還可因為觀看比賽的過程,對他們有了印象及好感,出道了還未站定,又說要改名了。看電視或電台節目,主持人介紹時,都不知道原來說的是自己本來認識的他們。

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兩連升

上月「龍之天地」這地盤,月總瀏覽數字達到新高,本來這個月不存厚望,但數字至今已經超越了上月的水平,所以這個月總瀏覽量無疑再會創一高峰。

之前每隔一段時間,不知為了什麼原因,「龍之天地」瀏覽數字飆高後,到了下個月,那些新訪客彷彿又消失了,瀏覽數字又會回復到和平時差不多相同的水平。───簡單來說,就是「一切回復正常」了。

這次可得個「兩連升」當然高興,但也不會盲目地以為之後數字還會繼續攀升的。說到底,這兩個月的新訪客來源,至今都不清楚,所以新來者又告退了,也能夠是不明所以的,數字真是下跌時,坦然接受便好。

2025年2月14日 星期五

生死念記

側聞某文學雜誌正計劃一個專輯,因為時近一位已先遊作家的生日,即是若那作家未死,便將會是其 XX 歲的生日云云。

報章雜誌或電視台、電台、網台要設定一個特定話題,再借題發揮,衍生節目,那個題材便常叫人搜索枯腸;「生」和「死」是常被利用的兩大主線。

有個電台音樂節目,當遇上某歌手生日的一天,便會專門只播那歌手的歌曲,不過有時因為某著名歌手的死忌到了,不少人都會憶起那歌手時,推出類似的「專輯」,「生」和「死」的觸發都有。

不論是「生」也好,「死」也好,還能在目標消息者心中存有份量的,還能吸引到目標消費者支持,從而協助到商品的銷量、票房、瀏覽量、生意等等,皆可利用,並無不可。

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久別重遇,沙糖夾餅 (2/2)

關於「沙糖夾餅」 ( 據說正式應叫「潮州冷糕」 ),一直都有人說在澳門及馬來西亞兩地,是長期有店子在售賣著的,但在香港則有著「斷斷續續」的情況。理論上有一定數量的人懷念,有基本的長期需求,全香港起碼應該養得起一兩家專門店吧?連缽仔糕及「炸油臍」( 蘿蔔絲餅 ) 這些多次聽過說已「絕跡」的食品,現在都已不算十分難找到了,相對來說,「沙糖夾餅」的情況相當奇怪。

在香港,最近的一浪,是介紹紅磡的一家小店。我聽到這消息時,已經躍躍欲試,不過也要拖延了一段時間才實行,因為住處距離太遠,交通亦不算很就腳。

該店門前招牌上文字包括「麒麟正宗傳統小食 - 夾餅 - 雞蛋仔 - 臭豆腐 - 傳承飲食文化遺產」,不知有否什麼正式的店名。至於地址,根據該位置左右兩鄰的店子地址推測,店子的地址應是「九龍紅磡德民街 29 號德民大廈地下 M3 舖」,待確定。

若要前往,不論何種交通工具會對自己最就腳來說,最易定位便是從「地下鐵路黃埔站」的 A 出口,沿德民街前行不遠,在「海天堂」處右邊入內街,便可找到這店。


若這店可長期營業,但害怕「海天堂」這地標會轉變,也可以該段德民街的「恒生銀行」作指引,內街就在銀行的斜對面。

說到最後,食評如何?個人而言,有點兒得到滿足,也有點兒失望,因為基本上是可以得回記憶中情懷的,食品味道及口感亦不俗,不足者是冷糕比印象中細小───非只是指店主把餅切得細小,而是整個餅的直徑應該都是不如昔日版本,再加上餡料中的花生碎及芝麻不足,相對而言,變成沙糖味道太重,香氣不足。

總體來說,以滿足懷舊的目的來說,已然足夠。不過光顧之前,聽聞售價是 HK$18,到我買時,則是 HK$20,到底是實際加了價,還是新春假期間的特別安排呢,便沒詢問了。


( 1/2 <--- 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