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回望及前瞻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聖誕禮物」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回憶「聖誕大餐」
聖誕已過,看網上朋友寫的食評,有特地前往懷舊西餐廳光顧「聖誕大餐」的帖子,引起不少回憶。
現在食肆,不論中西各地的食品,多會在聖誕節那一兩天,推出特別的套餐,但不論如何豐盛,都未必能稱之為「聖誕大餐」。在香港,「聖誕大餐」是個專有名詞,並不單指「聖誕節推出的套餐」。
「聖誕大餐」是否香港獨有的?真不知道。首先,它一定要以「大餐」稱之,若改叫做「特餐」或「套餐」,便沒有了應有的味道;若單只把平時的晚餐中的主菜換碼,不論那新菜式如何金貴,也不成「聖誕大餐」,因為不夠「大」。
香港出現的「豉油西餐」,以中式食材和手法,讓客人可以品嘗西方菜式的,常見賣點之一,就是量大。現在香港正名推出「聖誕大餐」的食肆已不多,上面提到所見食評,談的是元朗的「安娜餐廳」,它們的「大餐」內容包括:鮮油多士、鮮大蝦咯嗲、海鮮忌廉湯、龍蝦汁魚柳、紐西蘭香草羊扒、燒火雞拼香蒜豬肉腸、聖誕布甸、合時生果、咖啡或茶、聖誕禮物,定價 HK$310,另收加一小費。
平時的套餐,可能魚柳、羊扒、燒火雞等各項,已經是幾種主菜的選擇了,這個「聖誕大餐」中幾品同列,還外加前菜、餐湯、甜品、飲品等,其「大」可知。
說「回憶」,其實是憶述過去流行過的這種限時套餐,我本人正式在食肆中吃過「聖誕大餐」的經驗,要就是零,要就是渾忘了,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食物溫度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另闢蹊徑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舞台表演?
- 二人仍走官道大路,而且在鮮見陌生人的小鎮中停留進餐,所以被捕快發現。
- 男主角沒有任何化妝偽裝,看著就是通緝令上畫像的那模樣;戴著造型特別的竹笠,不單沒加紗幔遮掩,那竹笠隱蔽眉目的程度,比起我們平日所見的一般草帽更加不如。
- 女主角全套紅色系列衣裝,廁身人群中,十分搶眼。
- 說那男主角不便露面,所以購置日用物品都要由女主角處理,但所謂匿藏,也只是站在幾步之外,不發言語只以點頭應對,如此而已,難道以為售貨者便看不到他?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Merry Xmas 2024 !!
現今節日,愈來愈不察覺了,通常是到了當天,有人提起,方才醒起;有時事過境遷後才醒覺,完全沒有了一回事。
愈來愈多特別日子───包括重要節慶及重要親友的生日日子,都是因為 Facebook 之類系統提示,才「記起」。 其實那即是說根本「記不起」了。
祝賀各網友聖誕快樂!身體健康! 😊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書店所見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撞樣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既視又視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做節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高手難尋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聖誕老人到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舊習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紅湯。白湯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例湯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更正不能,倪匡兄弟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忙碌星期五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消失的「黑色星期五」?
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送口物
2024年12月11日 星期三
中藥番熱
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
除夕缺
2024年12月9日 星期一
混雜
2024年12月8日 星期日
貪歡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賀卡
2024年12月6日 星期五
正版 = 優質?
2024年12月5日 星期四
書本收藏
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翩然去矣,瓊瑤女士
作家瓊瑤,本名陳喆,於 2024 年 12 月 4 日選擇自絕離世,得年 86 歲。
瓊瑤是資深作家,我年輕時接手姊姊傳來的書本,已經看過她的愛情小說,不過老實說,並不多。她的愛情小說相當傳統地純情,後來比較起來,我看了更多新派思想的作品如亦舒的小說;最近期和瓊瑤相關的接觸,便是看過由她的作品改編拍成的華語電視劇集「還珠格格」了。
看新聞報導,死者身有病痛,亦因家事而有煩惱,所以最後有了自己的選擇,而拍下視像、留下遺書平靜地跟所有朋友及這個世界告別,自有其原因。
無論如何,願瓊瑤女士安息。
2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
手機軟件
2024年12月2日 星期一
異體字
2024年12月1日 星期日
「在邵氏製片的那些年───黃家禧五十年光影情懷」
1958 年,邵逸夫先生在香港創立「邵氏影城」,作品出產量曾排名在世界三甲之列,被稱為「東方荷里活」。當年「邵氏」公司規模之大、作品流傳之廣、培養人材之多,是本地電影市場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員。
1970 年,黃家禧加入邵氏,跟隨方逸華女士工作,由文職到製片,被傳媒稱為「邵氏大總管」;他把上百部電影拍攝過程中,包括「少林三十六房」、「千王鬥千霸」、「天涯明月刀」等,眾多鮮為人知的趣聞逸事娓娓道來,寫出這本資料豐富又翔實的「在邵氏製片的那些年───黃家禧五十年光影情懷」。我能目睹這本新書面世的過程,雖然歷時也頗長,亦有些曲折,結果在多方高人的協力下,終於可以高質推出,真值得高興。
「豐林文化」出版,普通版 HK$ 128,限量版 HK$ 198。作者版稅捐贈「長者安居協會」。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靜默冷鋒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玻璃物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清節目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胃納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留書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追趕
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年休通告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港漫活力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熱門播放日
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查溫度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潛在風險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風下訪問
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食物上飛機
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作者立場
2024年11月9日 星期六
「唯一港漫」
是日標題,十分嘩眾取寵,而且嚴格來說,是要多加定義、解釋和備註的,不過這些種種,在這網誌中都省略了。
且說許多人口中以「港漫」稱呼的香港薄裝連環圖漫畫,數量由高峰期至今銳減了已超過九成;這個星期,一本舊書剛完結而該作者新書又未出,全新創作出版的「港漫」竟然只有一本了!那是黃玉郎先生再次領導製作由他創立的漫畫「龍虎門」新生的第一期「金著龍虎門」面世,若沒有了它,香港本周便完全沒有一手「港漫」出版。
黃生在港漫歷史最新一章中,達到過最高成就,亦常被人標籤為行業的代表人物。港漫 = 「龍虎門」= 黃玉郎,把這幾項人事物視作等同,這做法常被用作取笑,今天看來,竟像是實況描述哩。
2024年11月8日 星期五
分號
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
標點應用
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標點標準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外地天氣
2024年11月4日 星期一
漫遊
2024年11月3日 星期日
既定安排
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
非常老友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領取習慣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過關選擇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電視淡退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風迅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鼓勵濫用投訴?
2024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問題和答案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精彩短篇小說「九英里的步行」
老友分享了一個故事,短小精悍,十分精彩。
小說原名「The Nine Mile Walk」,作者 Harry Kemelman,在以下網誌可看到有中英兩個版本;中文譯名「九英里的步行」。
分享之時,老友未先明言,所以不知故事的性質如何,原來是篇推理小說。設想奇趣,而作者又真能把概念表達得清楚,亦不覺悶,已經難得。單憑一句簡單的說話,一層又一層地細思下去,竟能發現一宗之前並不知悉的凶殺案,並知道到哪裡去抓哪個凶手,說服力甚強,短短的故事,令人讚嘆不已。
根據網上資料,這小說是寫於 1947 年的。歷年來我都沒有聽聞過它的存在,實在後知後覺得很。
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
錯序天氣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客觀標準?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官方宣布
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未來之約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羅文之歌
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搭飛機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來港。離港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兩手閱讀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圖書館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沉悶看日劇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沒有進步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感覺改編之作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時間資源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步步為營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隱晦曲折
現今任何文字的運用,寫得直白,便被視作過時老土,於是為流行歌填詞時,同一意念,化成文字時,便變得愈來愈隱晦和曲折。
我們用外語時,若認識的詞彙不夠多,表達不到心中的意思時,便會盡量利用現成認識的詞彙配合其它如手勢、表情等,盡量傳達。之前聽過個因此而造成的笑話,外國人不懂「坐」字,便說「把屁股放到椅子上」,是同理。
從前,會直說「喜歡你」、「Marry Me」、「請你嫁給我」、「隌著你走」,現在「害羞」起來,講「你的名字,我的姓氏」、「將故事寫成我們」、「做我內子/任你作主」,隱隱藏藏的,曲曲折折,不利記憶。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碎碎唸
據說本是閩南語中的「踅踅唸」,喋喋不休之意,後被人音譯而成「碎碎念」,於日常使用。
這一兩年代中的流行曲,歌詞比起早一兩年代之作品,更難叫人憶記及背誦,我本以為是我個人弱點,但十多廿年間,聽到愈來愈多人談到相同的經驗和感覺,那些朋友的學識及成就之高都是不庸置疑的,我便放心些,知道這現象是確實客觀存在。
現象存在,但原因是什麼呢?有否方法改變?綜合多年所見所想,認為主要原因,是大家行文用字,變得隱晦和變得零碎有關。從前的歌曲,用三句說話表達三個意思,是合理之舉,現今卻被人批評冗贅,一句歌詞十個字,頭三個字後四個字尾三個字,可能已是在說幾個不同的內容了,填詞人以為自己寫得豐富且又已足夠清楚,但是唱的聽的,一來可能根本不明其中某些詞彙何所指,明白了也記不及那麼多訊息,背誦困難。
同樣情形在影視作品中也存在。一鏡到底的長鏡頭被視為老土,某個訊息,可能用三幾秒鐘的動作或對戶便可交代到,製作人便以為那便是最時尚最好的選擇,那些數之不盡的碎片,當看成宣傳 Trailer 來看可能還有足夠吸引,正式來看便是水過鴨背般欠缺張力,結果別說新的經典出現不到,作品更可能被列為失敗,費心勞力。
2024年10月9日 星期三
哪有不掉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歌者歌單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武功層次
2024年10月4日 星期五
角色不死
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重回父手「龍虎門」
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
消失的氣旋?
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公車時間表
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假期之間
2024年9月29日 星期日
食肆晚市
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
風虎雲龍
古書有云,「雲從龍,風從虎」,又或者說成是「風虎雲龍」。是日香港的水域便出現了一條「水龍捲」,相片和影片等,廣見於互聯網上許多渠道。
「水龍捲」也有叫「海龍捲」或「海龍捲風」。很多天文現象,耳聞得多,見過的少,所以大家分享這新聞相片時,都顯得雀躍。
有雨的日子,當然是天空積雲居多,那些雲中水份,由江河大海中汲納,期間有夾雜其它物品的。也有過不少人分享相片或影片,天上雲間,似有呈圓柱狀之物穿插而過,那個情景叫人聯想到傳說瑞獸中的「龍」。因為我們家族姓氏也就是「龍」,凡看到這種新聞,總會多加注意哩。
2024年9月27日 星期五
口述歷史潮
2024年9月26日 星期四
夜生意
2024年9月25日 星期三
去立體聲
2024年9月24日 星期二
字幕錯誤
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
初聽流行曲
2024年9月22日 星期日
閃逝資訊
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類比之火
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相片動態
2024年9月19日 星期四
相片修改
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
假扮真
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祝賀時差
2024年9月16日 星期一
打造景點
2024年9月15日 星期日
內地假期
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颱風追逐戰
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
海外市場
2024年9月12日 星期四
民智
我年青的時代,那些娛樂圈的明星身邊有了另一半要拍拖,是要守秘的,更莫說要結婚及有了孩子。要守秘的程度,是就算結婚已多年或孩子都已長大成人,都不會公開,就算被直接詢問其事,也要否認。
漸漸,這種行動開始鬆懈及消失了,我以為。
當我以為「民智」已開所以藝人不會再有上述的制肘時,居然錯了,不單又有這方面的新聞,而且藝人是十分年輕的一代,涉及的另一半也是年輕的一代,連大力反對者也是年輕的一代。
竟然!
2024年9月11日 星期三
2024年9月10日 星期二
寫別字
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
終須一別「講故台」
2024年9月7日 星期六
縮短旅程
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韓劇和日劇
2024年9月5日 星期四
消失的內容?
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代決定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颱風影響
2024年9月2日 星期一
模糊鍾保羅
2024年9月1日 星期日
聊聊暑假
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白毛
年紀大了,血氣衰退,頭髮鬍鬚,可能變得稀疏,可能變得灰白,可能兩者皆有。
我的白髮等不算很明顯,但亦難免,而且數量亦愈來愈多。有些時候脱掉的毛髮落在手上,看見有三兩根是完全花白的,居然還會感覺到有趣。
看影視作品及漫畫中的角色,白髮會只集中一塊兒,像是很整齊的樣子,相當好看,現實世界中,正常來說,這些是可遇不可求的,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是失望居多。
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叔叔和伯伯
2024年8月29日 星期四
叔父輩
2024年8月28日 星期三
長者
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電視劇集頻率
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
「狗仔投胎」飽口腹
現今世代,人們對待貓狗的耐心比對待人更佳,直把牠們當成自己的子女般看待,稱之為「毛孩」云云。這些寵愛動物者勢力日大,他們看到今天「龍之天地」這題目,可能會即時聯想到食用貓狗的行為,而肝火大盛,若真發生了此事,敬請有關的讀者冷靜一些,因為事情並非那麼一回事。
說的其實是大家現在口中常說的「狗仔粉」;我們童年時,住處周圍只有一個小販售賣此物,所以我們只以「粉仔」稱呼,也不會有混淆;現今在廣州有名舖,以「狗仔粥」名字。
我們以「狗仔粉」作關鍵字在網上搜尋歷史,不少都只是以 20 世紀中後期的香港為始,但據博聞的李我先生的文章所述,卻原來民初時在番禺市橋已有。內容在「李我講古 ( 五 ) 檢點平生」初版頁 201,篇名「市橋舊聞之『市橋鬼魚』與『狗仔投胎』」 ( 香港「天地圖書」,2013 年 7 月 ),現特地把李我先生這文字記錄轉述,加大內容的流傳及留存,讓後代的朋友更容易知道歷史的真相:
番禺是魚米之鄉,食事多式多樣是人所共知的,但有一種小食在抗戰時已經不見人做,我小時在市橋便嚐過一遭,那小食名字說來有點驚人,叫做「狗仔投胎」。
單看這個怪名字,任你如何聰明也想不出那是何等模樣,其實是將「小狗」落鑊的意思。當然,那「小狗」並非真的狗肉。
這小吃流行於民國前,做法手工講究,要先用粘米粉、蝦米碎和蔥菜搓勻做成狗仔狀,其大小約寸來長,之後用一鑊熱水熝熟,再以雞湯做底 ( 按:那年代沒有味精湯 ),伴以青菜出售。一隻兩寸碗盛載的狗仔投胎要賣斗零一碗,價錢頗貴,故也許是戰後民生凋敝,生活艱難,以致無人問津,才逐漸消失。
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師傅帶路
2024年8月24日 星期六
新書銷售
2024年8月23日 星期五
爛尾危機
2024年8月22日 星期四
古龍小說繪畫
2024年8月21日 星期三
大改名
2024年8月20日 星期二
改編改名
2024年8月19日 星期一
存稿
2024年8月18日 星期日
自資刊物
2024年8月17日 星期六
早雨
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捨長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天旋。地轉
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等送貨
2024年8月13日 星期二
網速
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肖真糕點
2024年8月11日 星期日
節目取捨
2024年8月10日 星期六
書序習慣
2024年8月9日 星期五
天氣直觀
剛到的「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現在普遍翻譯,「節氣」的英文是「Solar Terms」,和「節」 ( Festival ) 大不相同。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冷暖標籤起來有明確程度上的不同,但是年中三百多天,天氣總不會直線變化的,氣溫不會由春天起一直上升至夏天,然後又在秋天期間一直下降至冬季,只會是不斷地起伏變化著。
例如「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但在「立秋」之日後,就算天氣真是如此變化,模式亦不是固定的,有時會漸變,有時會突變。民間有個叫「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的說法,很多時一直天氣都是持平的,突然一次風雨後,溫度驟降些,然後又再持平著,直至下次風雨,又起變化。
像這樣階梯般的升降變化,好像反而出現的機會大些哩。
2024年8月8日 星期四
局部天氣
天文台宣布掛起「黃色暴雨」,在香港的不同地區,天氣參差得很,以我所住的元朗為例,期間天氣並不太壞。另一邊廂,有關部門特地針對荃灣區作出提醒,指該區天氣可能是特別的差。
而當香港天氣並不算太壞時,新聞報導深圳一些地方卻是下了冰雹,不同地點距離可能不算很遠,天氣的差異可以極大。
香港地小,天氣預測也不是不能分區細作的,但本地人口不論在公在私,活動之時不住地跨區進行,如果說只針對荃灣區發出「分區紅色/黑色暴雨」警告,位於該區的公司可以休息,但那些工人要回家時還要冒雨走回住處,會否更危險?又當他們回到家中,見到住處周圍十分寧靜,對於那針對工作地區作出的警告,又會有何感想?
所以執行起來,大概仍是不可能的吧。
2024年8月7日 星期三
閒過立秋
2024年8月6日 星期二
只是未報?
2024年8月5日 星期一
薄裝 vs 厚裝
2024年8月4日 星期日
拔罐
2024年8月3日 星期六
但書
2024年8月2日 星期五
體育節目
2024年8月1日 星期四
溯源
2024年7月31日 星期三
7 月 31 號
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海外尋書
香港的「大眾書局」早已全線結束,在馬洋大本營則還在營業。在 Facebook 上看到網友身在當地書店,便借助現今科技之便,聯絡網友託留意一本書。
該書出版至今已逾十年,基本上早已斷市,不過「大眾書局」屯門店還在時,見過書架上還有一本,當時已覺難得,但該書我既已有,亦沒打算買入收藏轉售圖利,便沒買下;近日有人想買該書而問起,我才想起「大眾」那一本。
我的奇想是:當年香港「大眾」結業後,那些存書會否全運回南洋總部,而這次又剛好給我網友有緣遇到?
奇想畢竟是奇想,結果,奇蹟並沒出現。哈哈!
2024年7月29日 星期一
長尾市場
2024年7月28日 星期日
港漫循環 (3/3)
2024年7月27日 星期六
港漫循環 (2/3)
網上有人批評「港漫動力」計劃,應該是因預期該計劃頒發的獎項「是為了鼓勵及推介新人」,所以當看到許多資深畫家得獎時,便覺不妥。我和這資助計劃毫無關係,只不過旁觀幾年,認為有關計劃也算是走對道路,推出是「為了鼓勵及推介新書」。
作為讀者,我們想有些新的、好看的原創漫畫,製作人背景是什麼我們不需要知道,情況一如半世紀前港漫中未有作者信箱專欄前一樣。
「漫畫」這元素是不死的,不必挽救,現在任何資料內容表達時都不會只一大堆文字的,製作者不適當地加上些表格、插畫、圖案的話,恐怕連他們本身也支持不住;平面設計、單幅畫作也沒有消失的危機;瀕危的是「以連環圖畫說故事」這個做法,它們的成品也即是實體港漫書刊,看的人少了,畫的人也少了。
所謂「拯救港漫」要做的,精準地說,就是要提高畫和看實體港漫書刊的人數。
2024年7月26日 星期五
港漫循環 (1/3)
2024年7月25日 星期四
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書本設計
2024年7月23日 星期二
夾擊
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一騙再騙
2024年7月21日 星期日
書展的初心
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
備餐
2024年7月19日 星期五
備食
2024年7月18日 星期四
讀物市場
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
水清無魚說回收
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立體二創
2024年7月15日 星期一
2024年7月14日 星期日
計劃目的
2024年7月13日 星期六
港漫一波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食物繪畫
2024年7月11日 星期四
三睇劉慈欣《三體》 (4/4)
【格局規模】
「Netflix版」因為把角色重組,令情節絕大部分集中在「牛津五人組」和跟他們直接相關的人身上,確係成功地令到情節發展明快許多,但是同時又令到整個故事的格局變得小了。
《三體》原著中包含事情極多,人物也極多,劉慈欣連過場配襯的小角色都寫得細膩,令到故事的真實感和說服力增加;不少角色,初時以為無關痛癢,但隨著事情發展,戲份或會愈來愈多,甚至變得十分重要──刑警史強就是個例子。許許多多這樣的人、事、物累積結合,便令到這部小說有一種巻軸式連綿不絕的浩翰感覺。
當故事一開始已有個「五人組」的團隊,之後發生的事情,又大大小小都直接牽涉到或是間接波及到他們本人或親友,觀眾看「Netflix版」的《3體》,難免會產生「怎會如此巧合?」的感覺。「三體星人來襲」一事在地球上重要性無可比擬,所以當事情曝光後,大家看原著及「騰訊版」時,都可感覺到問題是愈來愈蔓延了;在「Netflix版」中,事情彷彿一直只是秘密地在知情人士之間發展,格局很是局限。
觀看Netflix的《3體》,揭起序幕時的批鬥場景,拍攝甚有質感,產生了應有的震撼;在同樣叫做「三體」的虛擬電子遊戲中那些救世、滅世的偉大場景,外星人脫水、浸活的奇異過程,以及「古箏行動」驚人的破壞力等等讀者難以想像出畫面的內容,在這版本中得以高度還原。影視界中採用的電腦特技水平一日千里,這劇若早拍兩三年也許CG的效果也會遜色不少哩。
只八集長的《3體》在緊張的篇幅中,也有努力摻合原著中的點滴。例如後段葉文潔和Saul在墳墓前會面的一幕,鏡頭特寫近鏡拍攝了一隻螞蟻,在墓碑文字溝中爬動,其實是第二部小說〈黑暗森林〉中序章的描述,劇中加了這個一閃而過的鏡頭,有向原著致敬之意。看改編後的作品,若像「騰訊版」般原文直錄的把書中畫面呈現觀眾眼前,當然最好;若是遇上了像「Netflix版」般的做法,情節和人物安排大改了,退而求其次,當鐵粉看到劇中出現了如上的致敬式的「彩蛋」,應會感到興奮。
【續集展望】
「騰訊版」及「Netflix版」兩個版本的《三體》改編作品,內容都頗算完整;有否機會出現續集呢?這或要從兩方面去分析──技術的考慮,以及市場的考慮。
原著的《三體》小說,三部曲內容愈推進格局愈大,給人的觀感有極大差異。打個譬喻:第一部在打「虎鶴雙形拳」、「鐵線拳」的實打功夫;第二部出現了「金鐘罩」、「鐵布衫」形式的氣硬功,略帶誇張但仍然在地;第三部的內容,便完全去到劍仙飛俠、御劍飛行的境界了。結果是喜歡第一部的讀者,未必喜歡之後兩部的風格;反之亦然。
部份讀者因為知道《三體》整體是個如何浩翰的科幻故事,對於改編拍成的影視劇,也抱著相同的期望,結果製作人只拍了初段沒那麼科幻的一節,無論「騰訊」如何原汁原味細膩拍攝,由於落差太大,讀者看了便難免失望。
任何影視作品成功後出現續集,自然是基於原有觀眾數量的基礎上,期望再增加新的顧客;若續集所走路線跟第一集是截然不同的,怎去估計新作的生意?「騰訊版」面對的便是這樣的局面。至於「Netflix版」因為首輯已經把幾部故事的元素混合起來,假如再拍續集,兩部戲的性質差別便沒那麼大了,從正傳收視來推測續集的收視數字,給人的信心也會大些。
這種故事不斷變化,前後格局差別極大的例子,其實不難找。在香港,電視劇《我和殭屍有個約會》便是其中之一,喜歡其後綜合許多神魔傳說而成的內容者,回頭再看初段的道士捉妖故事,便可能覺得太過沉悶了。假如因為太過年輕,沒看過《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的朋友,也應該知道日本漫畫《龍珠》的存在,及知道它的原著故事開始時的風格,和之後的超強能力對戰,有多大的分別。
在技術上,假設兩個製作團隊要開拍續集,而且維持現時的拍攝風格,「Netflix版」要在十集八集的篇幅中,把〈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的主要情節都交代清楚,還要拍得夠娛樂性,都是可能的;「騰訊版」現在連格局最小的第一部也要超過二十集才夠篇幅演繹,之後的兩部要有多少集可足夠?金主計算總資金需要多少,再加上前述兩季內容的性質差別太大所造成的不確定因素,個人以為,推出續集的機會恐怕便不大了吧。
2024年7月10日 星期三
三睇劉慈欣《三體》 (3/4)
【各有取向】
把現成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可以有不同方向,十分簡化而言,就是「形似」或「神似」。比較兩個團隊創作及拍攝而得的《三體》,「騰訊版」幾乎就是跟足原著拍攝;「Netflix版」是另一個極端。後者保留了一些主要的情節、場景及元素,但是包括地點、角色、人物關係、情節、結局等等,都是經過揉合的,觀眾看時依稀覺得它和原著相似,但是外貌卻又實實在在不同,那種疑幻疑真、似有還無的滋味,活脫脫就是一場「分子料理」。
劉慈欣筆下的《三體》故事牽涉到全球人類,不過卻有相當高比例的華裔角色。這種做法並不稀奇,小時看日本的特攝片集,到地球破壞的怪獸只會到日本去,把怪獸消滅的也是日本的超人;若作品是美國人拍攝的,面對大災難時,最後把事情搞定的總是美國人。「Netflix版」走的是近年來的荷里活路線,角色的性格、年齡、國籍等,都呈現出應有的「政治正確」,八集內容中出現了的眾多角色,國籍之多元化,反而暗合了原著應有的精神面貌。
「騰訊版」《三體》的角色分派,和原著基本相同,有些較小的角色可能看過書本或劇集後,都未必清楚記得;「Netflix版」則是設計了包括所謂「牛津五人組」(Oxford Five)的多個角色,之後再把那些精選後決定保留下來的背景及遭遇,不受拘束地分派到各角色名下。
當中的程瑾對應原著中的程心,亦承擔了另一角色汪淼部分戲份;Saul對應羅輯;暱稱Auggie的一位對應原著汪淼,由男變成女;Will對應雲天明,本應是到第三部故事中才登場的重要角色;至於Jack一角,可能是為增強戲劇性加入的原創角色,亦有指原型是小說中屬過場性質的雲天明同學胡文。
功利地把主要的戲份分派到「牛津五人組」是個聰明的做法。在影視作品中出現任何一個角色,都應有鋪排登場、和已出場角色認識、介紹背景、講述遭遇等安排,在一部只有八集的作品中,大量出現新角實在不切實際;說幾位要角都是老同學,那麼只要找理由來個舊生聚會,便可一併將他們的背景、性格、關係都交代了,極具效益。
【節奏差異】
廣告界的前輩曾有教訓,創作每一個廣告時,可嘗試逐個抽掉當中的元素,若有任何元素是抽走了也對廣告效果無影響的,便應刪除。「Netflix版」所持的是相同的概念。例如在第一部小說中,支持「三體星人降臨」的地球人,有個叫「科學邊界」的組織;Netflix改編時,可能見這組織有沒名稱都無妨,便讓它無名了。又,原著中有四名「面壁者」,「Netflix版」《3體》減至三個;假如該劇會有第二季推出,講述「面壁計劃」時便可精簡不少。
「騰訊版」的《三體》要說的故事更少而篇幅長許多,所以內容節奏和「Netflix版」比較真是有天淵之別。例如大家都以眾多科學家自殺開始訴說故事,那些科學家到底遇上了什麼難題呢,在「Netflix版」中兩位女角拿著部小電腦,顯示出一堆雜亂的線條,再一問一答,不足半分鐘已算把情況交代了;在「騰訊版」中,單是汪淼和丁儀在桌球枱上的講解,已經花了十多二十分鐘。
此外,那個關鍵的「倒數時計」到底是如何操作的,「Netflix版」中沒深入講解,可能創作人認為觀眾只要擁有「外星人科技高,總有祂們的辦法」的想法便不必細說;在「騰訊版」中,汪淼如何受到困擾,又如何叫妻女替他拍照、如何看心理醫生等,所佔篇幅之長,看在「Netflix版」的創作團隊眼中,可能奢侈之至。
對於要角葉文潔的安排,兩個影視版本極之不同。首先,作為把地球座標曝露出來,邀請外星人前往地球的第一人,她的遭遇及重大心理轉變,在「Netflix版」開初時已經全部說明,而在「騰訊版」中則是逐步披露的重大懸念。至於葉文潔加入「紅岸計劃」前遇上的背叛者、她女兒的生父,以及日後迎接外星人時的拍檔,原著中是不同的人,在「Netflix版」中則是歸一了。而葉文潔作為出賣地球的「人奸」之一,在原著小說及「騰訊版」中,純粹是因為對地球人人性的失望;在「Netflix版」中,看起來,葉文潔或多或少有環境保護的心態存在。
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三睇劉慈欣《三體》 (2/4)
【故事脈絡】
在三部書都出版後,我們一班朋友已有聽聞《三體》已售出版權,將會拍成電影,所以一直期待,可惜是只聞樓梯響,卻沒見成品。現在我們在網上可找到介紹,指在二○一六年有過部《三體》電影,男女主角分別是由馮紹峰、張靜初飾演的,有不少資料,更兼有劇照流傳,卻沒有上映的任何訊息,神秘之至,但相信很大機會,是「爛尾」了。
到之後二○二二年有部《三體》的動畫版面世,二○二三年又有一套多冊的漫畫版推出了,可惜未有在坊間引起很大的迴響;二○二四年Netflix共八集的劇集《3體》公映,大家拿來跟早前「騰訊」播出過共三十集的另一改編版本比較,才成為熱門話題。
簡單而言,《三體》是個「外星人要來佔領地球」的故事。──「要來」二字是重心。知道外星人要來,而又未到,那麼在中間一段時間之內,地球人會有什麼反應及行為?劉慈欣要寫的是如此的故事,所以嚴格來說,這是個社會學、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為主的小說,當中出現的「自然科學」幻想物,都是用以服務這條主線。
外星人為何要千里迢迢前往地球?要為祂們創造一個危機,所以才有了「三體星系」的惡劣生存環境;距離幾光年的外星人和在地球的同黨,經傳統通訊方法,一來一往也要八年以上時間,真若如此,故事便難以發展到,因此便有「智子」的出現;一些重要角色要能在數百年後仍然在世,便要讓「人體冷藏」這種「科學」存在了…………諸如此類。
再引用一下曾替《三體》繁體版寫的推薦文中所寫:「故事中發生的事極多,不同身分背景的人物也極多;在來自宇宙的侵略下,世界局勢不斷變化,社會、政治、文化都隨之產生變數,所以要寫成這書,作者要具備包括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知識,也要有軍事、戰略等方面的認知,才能寫得如此詳細立體。」
所以《三體》是部宏觀「科幻小說」的示範作,讓大家知道「科幻」的天地可以多麼遼闊。
【改編之難】
劉慈欣的另一作品《流浪地球》也曾被改編拍成電影,和改編《三體》比較,是兩種不同的挑戰:前者本來是中篇小說,擴張拍成電影,需要在原有脈絡上添加枝葉以作潤飾;後者則明顯太過豐富,勢必要作出取捨,刪減大量的內容,而仍能保存故事脈絡的完整,讓故事講得通。把故事繁衍延長,通常都是比把故事濃縮精簡容易。
《三體》的故事如此長篇,要進行二次創作的話,先要決定想包括多少的內容。「騰訊」和Netflix兩個版本,便有了處處不同的取向。「騰訊版」篇幅長,每集近一小時的內容共有三十集,只改編第一部故事〈三體〉,走的路線是「依書直說」;「Netflix版」也是每集內容約一小時,卻只八集,但是覆蓋的題材,卻差不多佔全體的一半,情節經過消化及揉合,不單交代了第一部〈三體〉的整個內容,也出現了第二部〈黑暗森林〉及第三部〈死神永生〉的部份角色和情節。
讀者看完了《三體》全書,當然知道它是科幻到不得了的小說,有了這個認知之後再看「騰訊版」的劇集,便容易有所懷疑:「一部科幻片為何拍得像驚嚇電影似的?」須知道原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確係可以說是個披着科幻外衣的懸疑故事──小說以連續的自殺事件揭幕,主角又遇上不能解釋的倒數時計,到後來發現是個龐大神秘組織所為,便想方設法在看來難逃失敗的情況下,尋找生路以弱勝強。雖然第一部未寫到地球人和外星人的正式接觸,但是在肢解了敵人在地球的支援大隊後,故事已算是完滿結束了。
在原著的三部曲中,科幻元素主導劇情,是在第二部〈黑暗森林〉開始漸漸加強;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若是沒有那些科幻情節的出現,內容便不能如現狀的發展。三部《三體》的科幻元素含量差別是那麼的巨大,宛如根本不相同的小說,讀者喜歡某一部的風格,便未必喜歡其餘的那些;如果看過原著全文的觀眾預期劇集是第三部的格局,結果只看到第一部的內容,他們的失望便可以理解了。
2024年7月8日 星期一
三睇劉慈欣《三體》 (1/4)
根據網上資料,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之總篇幅約為八十八萬字。在第三部書〈死神永生〉剛出版後,我便把全個系列讀了一遍,之後在半年之內,又看了一次,這在我的朋友圈子中,算是個紀錄;到了近期因為又有新的《三體》改編影視作品推出,為要跟人討論原作和新劇的異同,便又把它重溫了。畢竟對上一次閱讀,已是超過十年前了,不少細節已經記不清楚。
【小說性質】
我與人稱「大劉」的劉慈欣有共同的朋友。二○一一年《三體》首次推出繁體字版,經台灣的葉李華博士穿針引線,我和另外一些「倪匡科幻獎」的得獎者及部落格格主寫了推介文,收錄書中;同年七月,劉慈欣到香港出席「香港書展」一個題目叫《用科幻的眼睛看現實》的講座,之後順道參與了「香港科幻會」的聚會,會上我便和他有了一面之緣。
當年我寫的推薦文,形容《三體》是直至那時「最好看的硬派中文科幻小說」;這評語至今仍然適合。劉慈欣的幻想小說,題材嶄新,而且就算是頗為抽象的意念,他也能想出有趣的情節,把那些意念呈現出來,加上他的小說技巧高超,初出道時發表的中短篇故事,已經叫人驚艷;最難得的是他的故事中,自然科學的元素含量甚高,令到他的作品,成為大家心目中實至名歸的「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是「科學幻想小說」的簡稱,顧名思義,所有基於科學內容作出幻想而寫成的小說,都應符合定義,但事實上,很多人都只把基於「自然科學」寫成的小說歸作「科幻小說」,而就「社會科學」寫成的故事則不被接受。就算流行如倪匡的作品,有本叫《背叛》的小說,是心理學範疇的幻想故事,不少讀者認為它不算科幻小說,但既然心理學是科學的一種,就心理學寫成的幻想小說怎會不算科幻?另一個例子是更著名的《1984》,設想未來世界會變成如何的,不就是社會學方面的科幻故事?
在《三體》書中雖有極多極精彩的自然科學幻想,我認為它主要是個社會科學幻想故事,那許多人們認為是「真科幻」的元素,並非小說重心,只是為了把故事說下去而創造的道具。
【有待豐富】
《三體》面世之始,小說在《科幻世界》雜誌刊登之時,已經有了「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總目,〈三體〉本來只是第一部故事的名稱;後來的兩部書推出之時,名稱中都以「三體」掛帥,結果才成了「三體系列」或「三體三部曲」。寫的既然是「地球『往』事」,地球之存在到了最後當然是「俱往矣」,也即是會寫到一般所謂的「世界末日」。反正作者也不怕劇透了,我這篇文章中更不必避忌了,先此聲明,敬請注意。
話說《三體》的故事,分成三冊出版,一冊比一冊厚,而且故事的規模和格局大到無與倫比,但是閱讀起來並不吃力,主要是因為內容有趣,而且作者的文筆甚佳。劉慈欣的作品中,常出現大塊的文字,像在《三體》中,便有不少地方幾乎全版內容都是沒有分段的,一望上去,已經嚇人,幸好他的行文用字往往十分淺白,且又擅長利用譬喻方式,講解抽象或複雜的概念,所以真正讀起來,並不是那麼辛苦。
上面提到劉慈欣的小說中的多種優點,但是他的作品也有弱點,便是角色很多時不夠血肉,這情況在像《三體》如此長篇的故事中,便更突顯出來了,讀者會感覺到,角色只是用以推動劇情發展的工具,而非活生生的人。
又不是說劉慈欣筆下的人物不夠立體。就以《三體》的重要角色葉文潔為例,她的心理轉變及作出的行為,都有適當的經歷、遭遇來支撑,說服力很足夠,讀者看到了,也會同意假如遇上和她相同的情況,作出之後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不過由於劉慈欣寫的眾多角色都太理性及冷靜了,那些角色,莫說是面對親朋好友的生離死別,就算是發生了地球級別的毀滅以至星系級別的毀滅,也似是漠然視之的,讀者難以想像他們會面容扭曲、痛哭流涕、歇斯底里的樣子,便導致情節的張力不足。情況就像一部電影的劇本中寫了精彩的情節,藝人卻沒好好地演繹出來,效果大減的那樣。這種角色上的缺點,若是二次創作時遇上高手,便可加以豐富及補救。
( 待續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