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數字與溝通

有朋友在 Facebook 一個以懷舊作主題的專頁上,分享了這張圖片。


我的小學階段,數學課中仍有約略旁及這種「蘇州碼子」或稱「花碼」的數字,加上當時街市小販及小巴標價時還多有採用,所以至今,仍然可以看得懂。不過食肆餐牌全用花碼標價的,倒不多見。

文字首重溝通,現在標價若仍用花碼,客人不容易即時明白代表什麼數字,實在不便。早陣子整理家中漫畫,有本叫「欺詐遊戲」( Liar Game ) 的,書脊上的編號不用阿拉伯數目字,而用羅馬數目字,我要把弄混了的書本排回次序時,便頗麻煩。

又見過有些名片,中英對照,而中文部分,電話號碼也以中文表達,即是英文處作「23456789」者,中文處則作「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每次跟著名片撥號時,所花的時間都較長。我想不論中文或英文版本,全盤採用阿拉伯數字,應是最便捷用家的選擇吧。

還有,現在電視節目的結尾,所有製作人員名單都播完了,在製作公司的名稱和商標下,會找到節目製作的年份,而且都還是採用羅馬數字而非阿拉伯數字表達的,不知是為了設計、美學上的考慮,抑或只是純粹當成「行規」來跟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