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新舊紙巾

早陣子有人在討論區中提起,剛好近日與女友談話時亦有涉及,講到從前的包裝紙巾。

在「蘋果日報」網站上,有篇多年前的報導,題目叫「試無忌憚:疑似名牌紙巾巾計較」。所謂的「名牌」指的自然是「Tempo」了。報導中測試了 7 款紙巾,但這種「疑似 Tempo」的紙巾,數量豈止如此?單在以下的網上圖片所示,已超過 20 款。


從前一般的包裝紙巾,透明膠袋內套著幾張紙巾,每張兩層,薄得單手拿著,向它吹口大氣也可吹破;下面放張薄薄的卡紙,意思意思地保持住包裝的外形;在中間的虛線位撕開後,當然不可以再把開口封起來了。

這種紙巾,吃東西後抹抹嘴角還好,傷風感冒或是人有三急時使用,容易穿爛,叫人十分狼狽,所以「Tempo」登場後,可以那麼受歡迎,並惹來那麼多的跟風者。

那麼這樣的輝煌,為何現在又不再了?當然,在藥房購買正版的「Tempo」,一大包的買,每小包可以達到連 HK$1 不到的便宜價格,哪還有空間讓「盜版商」賺錢?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年宵市場與植樹問題

在一段路的旁邊,平均地植樹,每隔一個固定距離便種一棵,雖有 N 個間區,卻需要種植 N + 1 數量的樹;假如那段路是首尾相接的連環,則 N 個間區只需要種植 N 棵樹,因有一棵樹可以同是第一間區的首棵樹,也是最後間區的第二棵樹。

───這種「植樹問題」,愈想可以愈混亂,可能不少朋友都有過相關的經驗。在這裡不多提了,就算大家有興趣了解更多,到網上以「植樹問題」和「數學」作關鍵字搜尋好了,當可找到不少參考材料。


話說在街上看到宣傳「年宵市場」的橫額,主要在丙申猴年舉行的活動,卻以丁酉雞年以冠名,立即便聯想到「植樹問題」,因為「年年年尾接年頭」也。

這活動主要時間都在大年初一之前,只有數小時落在新年之內;而且活動以「年宵」為題,「年之宵」即是一年的晚期,說的也應是「丙申猴年」的「宵」,並不是新一年的「宵」。但若明明是慶祝雞年的降臨,卻不斷叫著猴年的年號,反而會有人說被弄混淆了吧?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對答與直述


剛看了一本書,書中的訪談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記敘,直錄所有當時大家的閒話,在有限的篇幅中,不能包括更多的嘉賓說話,我覺得相當可惜;但同時又理解到,若把形式變成純粹嘉賓說話的記述,在語氣表達上,便難以保留現在的親切味道。

我手上有些訪談要作整理,也是一直掙扎於這兩種選項之間,難以取捨。

見過有些人物專訪,中間著墨,讓問題問得短,答案寫得長,猶如列出一個個副標題,再在下面寫上嘉賓的說話,這個方法看起來算是可以兼有兩者優點,不過少了問答之間的互相打斷和交流,文章變成了傳達內容為主,「連人帶話一齊來」令讀者感受到被訪嘉賓真性情的效果卻削弱了。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中空油條

在元朗買到的油條中,個人口味,覺得還是以老字號的「國記」為佳,最主要是因為它夠心。油條食法,涼熱俱可,但不論如何,仍是要有心才可以。


傳統上,標準的油條要求是「棺材頭,菊花心」;現在有些食肆───及有些食客───只追求一個「脆」字,最誇張的情況,油條成了條中空的外殼,根本無孔眼可言,更談什麼「菊花心」?這種油條咬下沒嚼頭,伴粥不吸味,真是棄之不可惜。

同樣問題,也出現在街頭小食雞蛋仔及從西方傳來的窩夫上,店家落料孤寒,製成品欠缺內容和厚度,進食時的觸壓感便不夠,令人興趣索然。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李根興談舖位電量


李根興先生是近期最活躍於本地舖位市場的投資者之一。他常在網上分享自己對於特定物業的看法,當中又兼有一些技術性資訊的基本知識,對於地產從業員或一般投資者,都甚有參考價值。

這段短片,涉及「電量問題」及「單相電和三相電的比較」等,雖然李先生已避重就輕地撇開了複雜計算,但在某些朋友聽來,可能仍覺得深奧了些,不過仍可以讓人得到個約略概念,若大家對這方面有興趣,我認為值得一看。


https://youtu.be/NX3nDx1BG6I

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

詐騙?


在一個地產代理的 Whatsapp 群組上,有人貼出一段資料,涉及疑是詐騙的消息,而最叫人好奇的是,根據所述的做法,看不出「詐騙者」如何取得實質利益,而在「詐騙」的過程中,留有太多沒法抹掉且又難以抵賴的「痕跡」,官方追究起來,當事人只有束手就擒了。整事件看起上來,很不真實。

現在在地產代理界中工作者,不是沒有人在灰色地帶中攢錢的,但都會抱著「寧被人知,莫被人見」的心態行事。有些事情,的確並不違法,但在道德倫理上不大說得過去,也可能會受到「地產代理監管局」 (EAA) 的譴責及懲罰,又何況刑事行為?

這件事件,在過程中,又涉及銀行記錄,又涉及律師樓工作,好像生怕沒人知道似的,這簡直跟直接把中介人牌照丟掉了沒什分別,實在奇怪。

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

享受過程

看到一篇文章,說藝人林志穎兒子參加外國的一個「讀書比賽」,看在某段時間內誰可看完最多書,後來遭主辦單位勸退,主辦單位說願意照送出禮品,但認為林志穎的兒子閱讀之時只是求快,非比賽推出原意,也影響到其他參賽者的情緒云云。


不知事情是真是假,也不知該比賽在起初時有否已包括了特定要求。現在各國都有「大胃王」把自己每天大吃大喝的情況拍成短片,放到網上,亦有一定的捧場客,點擊率不俗。記得看過一條短片,一個在日本舉行的競食比賽,中間有條規則,說明比賽時必要是「進食」而非胡亂把食物弄爛塞到肚子中的,當時覺得那規則用的字眼甚佳,但沒記下來,現在又找不出來了。

早在多年前看歐美國家的競食熱狗比賽,都已經覺得需要有這種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