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氣旋路徑

又有熱帶氣旋臨近,而且預測將會在接近香港處掠過。

這個氣旋,發現得佷早,它的路線一直遠離香港,但專業人員又可預測,本來直行的氣旋會在某日某時,在某位置急繞彎,呈圓形走動,而那個圓形軌跡,會經過香港不遠處,所以現在看來跟我們「風馬牛不相及」的熱帶氣旋,稍後有可能會影響到香港。

這種預測真是神得很!在古代,沒有現今的電子儀器,那種所謂「前人智慧」是否也能事先測到這種路線突變風球的來臨?那時候,在中國境內傳遞信息,也要大費人力物力和經過頗長時間,跨國通信更是沒可能在三幾天之內完成,如此說來,像這種情況下,當時的專家也應不能如此早便可提防吧?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滯後死亡

疫情數字相對平穩了不少,雖然每天確診數字仍高,以「通關」為主要願望之市民,相信仍要等待一段時日了,不過隨著不少其它的措施放寬,香港普羅大眾的生活,算是逐步趨向「正常」。

可惜,就算所有防疫措施真的全面撤消了,許多行業要重新回到正軌,都需要些日子,但不少公司已經捱苦日子捱得太久了,根本已無力再堅持下去;近日在市面上看到的實況,以及從電視新聞報導中所看到的消息中得知,很多公司已經宣布結業了,當中有些更是很多市民從小已聽過的老字號品牌,真是叫人黯然。

防疫措施取消當然是好事,不過也有些商人在疫情之下,正是因為強大對手不能盡展所長,留下了空間,才讓小店可以尋隙而上,若疫情過去,全部對手都可以以本身最強的力量,來作出競爭,之前能獲微利的小店反而未必再可站得住腳。這些小店,若在沒有疫情的平行時空,可能根本沒能力存活至今,消失也是正常,總而言之,稍後或會再出現的一波商家結業潮,也許亦包括它們哩。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無特色之年代

最近幾年在不同媒體,關於推介「港樂」的節目多了;常聽到由新一代歌手演繹過去約半個世紀中,那些常能勾起大家集體回憶的香港流行曲,但那些表演,每每把舊作品歌曲作重新編排,在唱誦時歌手又會採用別的技巧,令到本來熟悉的作品味道大變。

同一歌曲,由不同歌手理解及演繹,會出現不同的面貌,帶給人不同的感覺,聽眾可以多些選擇,本是件好事,不過新版本的編曲變化卻遠不及昔日多樣,便有問題。近日看了個音樂節目,紀念某位已逝世的樂壇巨星,節目中照例由新歌手重唱舊歌曲,他們表現得很投入和享受,連唱多首經典作品;那幾首作品題材不同,旋律各具特色,有它們本身的味道及情懷,經過重新編曲後,竟然可以令人覺得「千篇一律」的,聽起來幾首歌都變得差不多,真是奇技。

除了「港樂」,過去大受歡迎的還有「港漫」。以最具代表性的「龍虎門」為例,一班主角中,本來各具特色,擁有強橫內力的可能拙於招式,套路變化較多的卻可能內力不強,有人輕功超卓,有人武功有獨特效能,諸如此類。到了後期,各人都只以內功高低來定輸贏,每一個人都是內力又強、招式又好、輕功又高的,「千人一面」;而且當打鬥時的衡量方法只有一個時,便連每場對戰之間也令人分不清楚了,不必看很久,已經生厭。

就算強如日本漫畫巨匠島山明,水準高如他的「龍珠」,我雖知他的「菲利篇」和「斯路篇」其實是有著細節上的不同,但整體感覺卻很相像,所以常叫我弄不清。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超長線投資

早在 2000 年前後出現「科股網」潮流之時,我已廁身其中,雖沒買有關的股票,但隨上司轉職到一家「IT 公司」後,那一浪潮來潮去,前線公司及工作人員陣亡率極高,我也遇到了人生第一次遭公司解僱。那時一些概念如「Web Solution」、「e-Commerce」等,之後一一實現,但是當年硬件技術不足、消費者觀念未定,開荒牛的一批,可以最後真在市場上獲利的,絕無僅有。

就以「e-Commerce」為例,當年人人都依稀知道可以利用電腦網絡進行遠程購物,但具體如何操作、需要多少外圍支援的環節才可成功,沒有人有概念;直到中國的「淘寶」站穩陣腳後,現在簡稱「網購」的才算是看見曙光,再有後來疫情肆虐全球,迫使大家加快採用,我個人以為,那些年的模糊概念方是真正成功。其間有 20 年的時差,已不知淘盡了多少英雄。

近年又有「NFT」、「虛擬貨幣」等投資物出現,當中有多少是二三十年後的大贏家,有多少只是歷史洪流中的過渡者呢,實在不能逆料。常聽到有人提出假設,某某投資品若由一開始便持有,長達數十年後便可升值數百倍甚至數千倍之類,如此說法,只好聽聽便算;就算真有實例,通常都不是刻意做成的,就算是從前的長勝之選「匯豐銀行」股票,未陷入低潮前的幾十年,也遇過多次市場上出現「更好選擇」的,那時候仍選擇持有「匯豐」而不換馬者還會被人取笑哩。

所以誰能笑到最後,誰可知道?而什麼時候,才算是「最後」?這些問題,應是永遠沒答案的。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漫畫角色衣服

在網上看到資料,關於之前被拍成電視劇集的一套香港漫畫。當時電視台資源有限、技術有限,拍出的成品水準不高,但在該港漫作品的讀者眼中,因為可看到從前平面上的人物角色變成立體,能言會道,加上親切感元素,已視為珍品。

那個年頭,電視台的資源不足,固然沒有能力作出很大變動,而且當時創作世界的風氣,買了版權拍攝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跟足原著的,不像後來的年代,自行創作的比例愈來愈高,所以在那個版本劇集中,角色造型也是和原作很相像。現在看舊資料,相片中的演員衣服大紅大綠的,看起來會覺得相當突兀,但冷靜一想,那顏色豈非正正是原著內的組合?閱讀漫畫書之時,並不覺有問題的啊,真實呈現時便破綻大露了。

以經典港漫「龍虎門」為例,有個叫飛妖的角色,長髮而禿頂,又有五柳長鬚,造型看來很有古意,但在書中常穿的衣服,卻是十分緊身的短袖 T 恤,且又是全件綠色的,那一身衣服,現實世界中即使換在年輕人身上,也未必可人人駕馭到,何況長者?但我們在看書時卻覺得沒事。又有一位叫火雲邪神的,雖是現代人,出入卻常穿著披風,如此造型若是拍電視劇時照搬,難道觀眾真能接受?

為何那些古怪衣裝,我們在書上看到時又不會覺得怪呢?這一點反而更怪。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快版「摻摻」

名作家在 Facebook 上問及簡單宵夜推介,基於「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的道理,留言者眾。提問者雖沒用上「快靚正」幾個字,但目的也很清楚了,有些朋友給出的建議,時間上涉及十多二十分鐘或以上、最少十個八個步驟的,明顯是不明白題目要求。

我自己有個常吃方法,平時用於正餐,不過亦符合該作家要求;南洋地區有粉麵混合的食法,叫「摻摻」,我的那方法可算是它的一個快版。

簡單而言:把一個蝦子麵或全蛋麵麵餅,以及一個「超力牌」的銀絲米粉,同放一個略大少許的杯子或碗內,再在容器內注入 80 攝氏度或以上熱水至滿,此時可酌量加入味粉,浸泡約 3 分鐘後把粉和麵拌勻即可食用。

細節備註:麵餅形狀相當固定,但銀絲米粉可作一定程度彎曲,大杯或碗足可同時放得下兩者
;80 度以上熱水,就算在辦公室中不能烹煮,冷熱水機中提供的水熱度也應足夠;杯中已放了粉麵,再注滿水份量也有限,自動地有所調節;中式麵餅通常不附味粉及麻油,以銀絲米粉袋中的味粉用少許,麻油用全包,一份調味用在兩份粉麵上同吃,剛好足夠,亦沒多餘;若不是在家中有自己筷子,在辦公室內往往剩下不少即棄餐具,用於這餐,又可消耗一份,不致愈積愈多;兩種食材的軟硬濃淡,剛好互補。

這種食法,也頗頂肚餓,而且成本不高,若以「窮人恩物」稱之,亦不為過也。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佳未必佳

堂叔在海外開中式餐廳,年代久遠,曾在談話時旁及一些經營心得:食肆因為各種原因,會聘請臨時員工,廚房崗位也不例外;對於同一道菜,外來廚師本來可能有另外一種處理手法,而且味道質素可能更佳,但餐廳也會要求該廚師跟從食肆原來方式,因為一旦廚師離去後,客人要求餐廳做出和該廚師相同的味道,便有麻煩。

在香港,一本漫畫,長年製作及出版的話,常有因故而要交由另外畫家續寫的情況,假如兩位畫家作品風格大異,即使接手者繪製技術如何可超趕原作者,很多時候讀者都不會滿意,非要等到原來著者重新接手不可,因為每本漫畫作品都有它的「味道」,若風味失了,就算其實是改善了的,也未必可獲得接受。

可悲的是即使是原來作者,隨著年紀轉變,又或是自家畫技的進步變化,作品味道也會自然蛻變的,有時讀者想要作者的「古早味」,卻是連當事人也無法強求做到。

近年有很多新歌手重唱舊時的大熱歌曲,技巧也未必遠不及原唱者的,但十居其九會把歌曲重新編排,改變節奏及唱法,令人聽來得到的是另外一種感覺,這是「佳」還是「不佳」?大概沒有客觀答案,只能用「喜歡」或「不喜歡」來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