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

生生死死

一代影后於家中去世,因獨居,又少與人聯繫,事發後多日至屍體發臭才被發現。除了看新聞報導刊登的生平往事,又聽了沈西城兄在網台節目中略述,知道影后疑因沉迷賭博,晚年生活淒涼。


總有個「錯覺」───不必人講我也知道這感覺是錯誤的,任何一個行業,我們常會聽到名稱的「名人」,經濟狀況都是不錯的,特別是曾享盛名、獎項者,收入更豐厚。

這種想法,當然錯得不得了,就以電視藝人來說,能讓觀眾記得名字、能夠攀上二線主角地位,已經不易,但達到如此地位,也不代表收入很好。何況還有「守財」一環,成名早,在「不做也夠食」的階段,沒想到如何可維持餘生長食長有,自然先甜後苦。

先具盛名,後來拮据,不好意思和老友相見,社交圈子窄小,一旦不適,甚至暈倒,也無人知曉,可能本來不必死,也會失救,如此故事,好像也聽過不少。生之日,死之時,來來往往之消息,聽得多,知得多,便開始以平常心視之了。

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

加價良機


是日公司在農曆新年節後啟市,早上購買久沒幫趁的早餐時,漲了價一元。

每年這時期,是食肆加價的好時機,農曆年前後加收特別費用之餘,可能同時把個別食品的價格添加一元數角,而這些上升了的價錢,假期之後沒有回落,便順勢加了價。

早幾年各項原材料價格飆升,由雞蛋等日用品成本帶動食肆經營成本上揚,曾加價幅度驚人;現在每次加幅未必很大,卻加價不斷。

常被歸咎的因素,是舖租。但當然,也要看店主的經營理念,增加了的成本,會轉嫁多少到消費者身上。

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半傳統

是日農曆正月初七,今時今日,「人日」的叫法仍在人人口中流傳,而且大家都會向別人送上祝賀。「人日」即是「人人生日」是種流行的講法,當然這種「生日」不是指某人個體的「誕生」,而是指人類這物種的「被創造」,意義上大得多了。

如此這般的「生日」,應如何慶祝呢?若說買個生日蛋糕進食,聽起來已覺搞笑了,自然不可信。「人日」的存在常有人提及,傳統的習俗卻鮮有人提及,原來是吃七種菜蔬。


跟從傳統習俗,在正月初七這天特地找七種菜蔬來食用的人,相信不多;就算會這樣做,那七種菜蔬是哪七種呢,會深究的人便更少。

不過就算深究,可能亦沒有答案,就算翻查舊典,似乎芹菜、蒜、蔥、韭菜等是必列的,其餘幾種是什麼,便好似沒有固定,大概是視乎有關地方有否供應。

我們現在說仍在跟從的傳統,很多時也只是半傳統而已。

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

貓是鼠?


有人訪問李居明,他當年在電影圈中工作時,公司購入日本動畫「龍貓」的版權,而該電影以老鼠作主角,有見於香港人普遍厭惡老鼠,所以便找他替該電影改戲名及進行粤語配音,最後本屬田鼠的主角,便變成了「龍貓」。

當年公司在該動畫電影中加插了很多有趣的對白,看過電影的朋友相當喜歡,且印象深刻,但原作者及日本電影公司對這做法,則不接受,要香港方面把多餘的對白刪走。

許多事情,發生於不是很久之前,事情又涉及不少他人,居然頗長時間也沒聽人提及,這事件也是一樣,甚奇怪。

近年流行日本動漫把海外作品的翻譯名稱推倒重來,將來「龍貓」會否也遭敕令「正名」呢?

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小驚喜

有種喜樂,叫驚喜。

「驚」者不必就是驚怖;「驚喜」與「喜出望外」略同,關鍵點應在個「望」字。

君不見有些上市公司業績不錯,但因遜於投資者預期,股價也會下跌?

有不少設計師,在他們的產品之上,加上一些細節位,平時不為用家察覺,當用家偶然發現那些細節的存在,可感覺到份外的樂趣。


近日在食肆喝茶,杯子傾斜,飲料退減,一個別緻的圖案突現眼前!這種設計並不嶄新,我也依稀記得之前看過這種杯子的新聞,但因沒想過它會出現眼前,意料之外,叫人一樂。

生活中的大困難不容易甩脫,若能不斷有些小驚喜,也是好的。

2018年2月19日 星期一

完全轉型漫畫

看了篇報導,說經典中之經典的日本漫畫「龍珠」由初時的尋寶式故事,變成後來的超能力技擊打鬥風格,主要是因為銷量方式遇上瓶頸;而作者鳥山明對於某些情節大受讀者歡迎,也不明所以。

想起了王度廬以武俠小說聞名,卻偏偏並不以此為榮,讀者口味,難測得很。


另一本日本漫畫,轉變之大沒「龍珠」那麼大,卻很截然,那便是「棋魂」。我是閱讀單行本的,不知直接看連載版本的朋友感覺上,會否有個漸變過程,我個人感覺,則是在其中一章節起,突然變成另一明顯不同畫風的,線條筆觸不同了,味道不同了,連角色的樣子也有少許變化;故事內容也有很大不同,之前十分趣緻可愛的鬼魂佐維,忽然消失了,讀者一直守啊望啊,到了全書大結局,佐維也沒再登場,轉變之大,也甚利害。

香港的最佳例子,包括「鬼書皇」及「愛情故事」,當然更不能不提起「賭聖傳奇」了。

───說到「賭聖傳奇」這本書,有位海外朋友好像說是至今都未看過結局那期的。我勸那朋友,不要找來閱讀為佳。

2018年2月18日 星期日

歷史拼圖


春節到親友處拜年,長輩憶述往事,口中談及的人物眾多,地方涉及也多,當中許多事情,沒有當事人說出來,我們一班後輩無從得知。

回到家中閒聊中想起,其實就在十分接近的親友圈中,已有多起非一般的姻親關係,我們約略有個概念,但有關事情的詳細,從沒深究。若就其中一個人物關係的原由弄清楚,要花好些心機及時間,但那得出的也只是一小塊拼圖;要把長輩所講事情弄清一個大約框架,要造好不少塊拼圖,然後再把它們理順拼合,那是何等鉅大工程。

近年流行的「口述歷史」珍貴之處正是如此,每一人每一個案的點滴記錄,或可助別人拼圖的完成,眾策眾力,滴水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