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詐騙電話

並非百分之一百肯定,但這篇網誌題目不加上個問號在尾,亦頗有信心。

事緣一早便接到個電話,來電顯示是個手提電話號碼,沒有「+852」之類的古怪,接聽之後,一名男子以普通話說是「衛生防護中心」打來,指名道姓找我。我正和他談著,忽然又覺不必多廢時間,於是收線;以為就這完結時,電話又響,另一手提電話號碼打來,接聽之後,是同一人,問我為何掛了線,然後又繼續之前說話,內容中又說多一些我的個人資料,以取我信任。

我問他姓名,說稍後再打回給他,他居然真的給了我個名字,並說打回顯示的號碼即可,卻不知他是否知道,他兩次來電,其實是顯示了不同電話號碼的。第二次收線後,便再沒下文。

事後回想,那人所報的資料,都是我在網上公開了的,完全沒有神秘,不過當接到一個如此電話,對方又主動披露一下資訊,確能令人相信不是詐騙行為;假如再基於任何原因,加上心虛,便更容易入信了。

聽說很多這類電話,都是直指接聽者犯了法的,但就算是真正的犯法行為,扣捕、落案也要有個程序啊,而且還不一定告得入的,與其自動繳械投降,何不靜待等事情臨頭時再算?對於很多騙案受害人的行為,始終難明。

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愚人節掠影

今年 4 月 1 日「愚人節」,在 Facebook 所見仍是以關於張國榮死忌的帖子居多,表達方式有圖畫有相片,五花八門,不過已少見了「X 年前的這天他跟我們開了個玩笑」的套句。

親友傳來一個消息,我不相信,後來想到可能是「應節」之作。若香港特首真的自動延長一年任期,根據不喜歡她的網民之多,FB 上不會幾小時毫無動靜。

朋友的朋友正在外地隔離,一直有向大家匯報進展,這天本是隔離的 Last Day,卻又檢驗得到「陽性」結局,於是隔離需要繼續,地點則搬到別處。在 4 月 1 日這天出如此帖子,果然有人留言指是開玩笑,當事人亦要作出澄清,說雖係「愚人節」,但這事不假。

以為是可脫離隔離之日,又見「雙線」檢測結果,這種經驗,我也有過,確是無奈的。───這段內容,也是真事,若以為是應節點子,便更叫人無奈也,哈哈!

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名家第二

早前在「龍之天地」這裡,寫及閱讀習慣減弱了的情況,連到書店去想買本閒書,最後都空手而回,網友看到回應,說「唯有等衛斯理二號、金庸二號出現」。在行文用字上,向來說法也如是,但到底要符合什麼條件,才可得到「某某作家第二」之形容呢?可以聊聊。

就以「衛斯理第二」為例吧,一位作家寫了一部作品,而要有人把他跟衛斯理相提並論,作品題材定是接近「衛斯理作品」的味道,而且在水準上得到肯定;若是把劣作作家也冠以「衛斯理第二」之號,便可能根本就是在揶揄衛斯理本尊了。

不過又有個「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見解,寫相同題材而處處透出別人的味道,現今世代下,已成了缺點而會備受批評,成了會扣分的地方而非加分的地方───模仿別人寫得好的,讀者會認為應份,仍前人之功,但模仿別人而寫得不好的,則是作家本身的不足,在這種「此消彼長」的不公平下,新作家便難有好評。

沿著前人的路,寫得好的作品,通常都難逃「跳不出框框」的批評,但若真能「跳出框框」,又可能會被責失去「原有味道」了。以「衛斯理作品」來說,很多人有個既定印象,以為故事中非有外星人元素不可,但其實在原作中,包含外星人的故事,也不是佔大多數的,刻意要在作品中包含外星人元素,卻因而寫得不好,反成制肘。就像古龍小說中,人物對話很多時都是合適合理的,但仿他作者者多,偽冒作品中又刻意加插一些「古龍式的對白」,反而令古龍的行文風格受到取笑了。要承繼到名作家作品的精神,而非膚淺表貌,談何容易?

其實一位作家,能取得自己的成就和肯定,應會比得到「某某作家第二」的稱呼,更值得高興吧?

2022年3月30日 星期三

斑白

一向不蓄鬍鬚,又因頭髮漸呈稀疏,所以常常剪得甚短,所以就算有什麼白髮,也不顯眼,直到近期因為疫情,外出時常戴著口罩,偷懶起來每隔段日子才清理鬍子一次,於是才看到了,原來不算濃密的鬍子中,已經夾雜著一些白絲。

記不起是哪位作家了,曾在專欄中描寫一天忽然想到眼睛看不清楚,原來是已經生出了老花眼,猛地震驚。現在看到自己長出了白鬍子,雖然情緒未至於怎樣意外,也不是完全沒有感覺也。

常以為,年紀漸大,頭髮養份減少了,會有兩個方向發展:多掉頭髮令頂上變得稀疏,又或頭髮可維持濃密卻白髮多現。原來兩者可以同時出現哩。

2022年3月29日 星期二

外國故事中文名

在 1960 年代末、1970 年代初,電視台引入過不少外國劇集,配上廣東話對白後播放,那時候,角色名稱常會出現「中文化」的情況,聽起來就像是本地人一個有姓有名的稱呼;前前後後所播放的歌曲,很多時亦會配上中文。

例如有部叫「The Six Million Dollar Man」的片集,香港電視台播放時改名作「無敵金剛」,主角名叫 Steve Austin,把 Austin 取首音簡化成本地現成的姓氏「岳」,而把 Steve 音譯成「史迪」,組成「岳史迪」三個字又響亮又易記。現在若規規矩矩的譯成「史提夫。奧斯汀」,雖可保留原汁原味,但效果便打折扣了。

美國小說作家史丹利。賈德納 (Erle Stanley Gardner) 筆下兩個系列的推理小說都被翻譯過成中文,成了「梅森探案」及「柯賴二氏探案」;因為出版社採用方針不同,翻譯者也不同,「柯賴二氏」中文版中人物名稱是經過「中文化」,而「梅森」中則是沿用傳統譯名方式。兩種做法,故事都是翻得很精確和好看的,但閱讀「柯賴二氏」時比起閱讀「梅森」時,感覺真是過癮得多哩。

因為個人經驗的主觀感覺也如是,很多時我也不會堅持別人的改編故事,非照跟回原著的每個細節不可。

2022年3月28日 星期一

閱讀習慣

自小有閱讀的習慣,到了近年,這個習慣基本上是消失了。閱讀仍是一大嗜好,但是所讀的書數量已經大減,而且頻率也低了許多,已經難言「習慣」二字。

向來讀的書種類甚雜,曾向朋友誇言:「除了關於掌相算命的書外,其它的書任何題材我都有興趣看。」這個情況,現在大致保持,只是所看的書量之低,已經羞於告訴別人自己的興趣是閱讀。

試過不止一次,逛遊書店,亟想買本書在當天閱讀,但花了個多小時看了又看、選了又選,最終還是空手而去。現在逛書店,能吸引自己拿起來翻看的書已經不多,覺得值得買回家去,在看完之後留存家中的更少,不知是作者的問題,還是讀者───即本人───的問題了。

2022年3月27日 星期日

劇集與原著

內地老友看完一部電視連續劇後,擬找回原著來看。我之前也有過相似的經驗,但在未有機會讀到那原著小說前,看到網上資料,知道我看的那劇集,不單是故事情節方面改編頗多,甚至是不少主要角色的名字,都是改動過的,登時猶豫了起來。

若果在書店中隨便找個版本買下來,那書中的角色名稱會是原始的那批,還是在劇集中所採用的那些?若是前者,我看的小說內容雖和之前所看到的影片相近,我還會感覺兩者是屬於同樣的故事?

在香港,有過不少外國的經典動漫,大受歡迎時我們接觸到的都是中文版本,當中採用了不少和原版差別甚大的角色名,到出版社堅持要用回原名時,反而會出現叫人不舒服的感覺。「足球小將」的主角,是大空翼還是戴志偉?「城市獵人」還是不是孟波

當然,還有最最經典的例子───是叮噹還是多啦 A 夢?那時候,在新舊名稱交替之年頭,我還特地去買齊一套用名「叮噹」的版本,留在家中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