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前仆後繼的食肆

都說香港現在的零售氣氛差,尤其是經營食肆的,常聽到捱得很慘及結業的消息。不過近日在元朗一逛,早前放租的商舖原來很多都已租出,而且新店當中不少都是飲食行業的,說得粗俗一點,真是「一雞死,一雞鳴」。


雖說市道靜,仍可看到有些店子門外有客人在輪候,而且不盡是老店,新開的食肆,也有的生意不錯。我個人的感覺是:市場仍在,機會仍有,但不能期望昔日的成功,必然可以延續下去,市場只會容許強者逗留。

總的來說,在超旺市道中,可以濫竽充數的機會,現在已經愈來愈少了,大家都要在實力上見真章。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香港版的「如月車站」

鄭健和在「西遊」故事第一階段完結後,第二階段未開始前,再次推出三期完的中短篇漫畫。這次的故事是「如月車站」。

「如月車站」製作前,向讀者徵求過故事,結果各投稿並未用上,投稿者也許會感覺失望;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完成品,據說是作者最原始構想的模式,可能如書中專欄中所講,有些讀者會認為太過「例牌」。我覺得上述兩種感覺,大可不必。

讀者看漫畫,求好看,足矣,任何其它優點,都是額外獎賞。作者無論如何安排,只要是以「令作品好看」為目的,都應支持。


今次「如月車站」的開局,未見如何石破天驚的原創思維,但鄭健和的個人風格,處處可見:所謂最原始版本的日本傳說,任何一個說出來,都帶著破綻,要找碴的人總可以尋隙追問一連串的「為什麼」,而在和仔這個香港版本中,讀者可以看到加進了很多細節位,補完了一些甩漏的地方;而且故事一路發展時,又一路有新的元素出現,可以讓以後情節據此再作滋生,既可寫作短篇,定要擴充變成長篇故事也未嘗不可。

停不下來的列車,一個密閉空間中,四個角色,作者三扒兩撥,單憑說話及行為,已經道出了各人的性格;四個角色之間,有所互動,然後一個角色消失了,一個新的角色又同時加入,於是之前的互動,又再產生變化和轉機。一切一切,和仔寫來是那麼自然,真是大師級水準。

第一期的場景,是「列車中」,第二期的場景,將會變成「車站內」了。鄭健和會如何發揮呢?很期待。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博大精深的中文

網友引述的一張圖片。四句中文,用字完全一樣,直到看了英文的翻譯,才明白到底四句句子之間有什麼區別。

在網友所引述的出處,貼圖者以「博大精深」來形容中文字;引述時網友也用了「博大精深」來形容中文字。現在我是轉貼又轉貼,想了想,也還是維持以「博大精深」四個字來形容中文字。

既然適當,也就不害怕被取笑詞窮了。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雙妹嘜

當然,我知道,這很大程度,事關我個人的弱項──當一位女士改變了髮型或化妝,又或佩戴眼鏡與否,都會影響到我認不出那是同一個人。

但早上的電視節目中,新聞報導女主播一起上鏡,不在外型上外出明顯不同的打扮,我認為並不明智。


近年多個國家都流行純女子的藝人組合,人數愈來愈誇張,2人──3人──4人──9人──40、50人等等,樣貌難以一一記住,名字難以一一記住,都是有礙走紅的因素,為何不作出調整,讓每人在觀眾心目中,都能留下獨特的印象?

除非是政府法例或公司規條有所限制,否則為何不這樣做呢?又是難明。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老傳統與新科技

都是來自日本的短片,內容講及的技術一新一舊,同樣叫人讚嘆。

先是數天前網友分享的一條短片,講述如何運用榫卯的技術,把兩塊大木材接合起來。這種接合方式,叫「金輪繼」,兩塊木材先雕成特定形狀,然後在某位置逐步打入一塊木條,木材便會漸漸合攏起來;之後再在另一位置逐步打入一塊木條,木材便會慢慢解體。

在有限的資源下,古人發揮出的超凡創意,令人心折,而「金輪繼」還只是許多種榫卯接合法其中之一哩。


另一條短片是今天才看到的,標題叫「Vanishing Logo」,我看了多遍,都不能確定是真是假。把金屬製品上的字樣按下,藏到底座之中,表面上竟然嚴密無縫至此?抑或只是電腦特效?這種技術,十分令人難以想像,但因為是來自日本的資訊,又叫人不能不接受,是有如此的可能性。


日本人做事要求的嚴謹程度,舉世共知。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新郵費迷思

寄信時看到郵筒上有張告示,說郵費原來在 2016 年 1 月 1 日起已經作出調整,之後一直忘記了,直至今天才到官方網站去查閱有關資料。

粗略看了看網頁內容,似乎郵費的計算,由從前主要根據重量計算,變成大小呎吋也是一個考慮因素,但具體如何運作呢?本人慧根不夠,匆匆看了一遍,不足以明瞭,要稍後再抽些時間了解了解。


看到有段短片,用作介紹新郵費計算系統的,遲些先看短片,再閱文字,希望最終可以弄清楚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kav6MuzgrM

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歷史照片彩色化

看到一系列歷史照片,經過電腦處理,加以彩色化,看起來,感覺十分不同。

其中有一張自焚的相片,黑白照片上的火焰套上了紅燈黃的顏色後,如在目前,彷彿能夠感受到它的溫度,而因此,也更難令人明白為何當事人在那麼高溫之下,仍可安坐如故,那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忍耐力?震撼力大增。

但那邊廂,把一些歷史名人的相片彩色化後,距離感縮小了,名氣怎麼大的人物,看來都像是平日周圍可見的路人般,反而變得平凡了。


老照片當日拍攝之時,攝影師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環境局限而拍出最佳效果來的,要作評賞,保持現狀就好,彩色化也者,還是偶一為之作為玩樂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