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2016 立法會選舉

明天是「2016 立法會選舉」的日子。今屆選舉,感覺相當混亂,不論是活動本身或是自己的選擇。

首先,候選組別甚多,以我收到的官方簡介資料為準,有 20 隊;直至寫本文的一刻,我還未消化完。除了組別多了,背景也多了,以前主要的三四個「派系」以外,今屆又多了一些別的,當中一些,看來又像是某些主要派系之間的混雜,誰打誰我都未搞得清楚。

第二混亂是不清楚各個候選組別的政綱。不同背景人士之間一直只在互相攻訐,他們處理日後工作時想走什麼路線、用什麼手法,都被雜音掩蓋了。電視上也有「選舉論壇」之類的活動,我本來就不大有時間觀看,再者從網上各方的轉述中得知,很多時也是罵街及人身攻擊等內容,提問都是無聊得很的,所以即使間中我可以觀看那節目,終於也決定轉台了。

───假如這些不同背景派系都各自有人當選,在「立法會」中如何可以共事得到,實在叫人懷疑。


時近選舉日,還有更混亂的,是陸續有候選組別宣布放棄繼續競選。

據說是有候選者認為自己勝算不大,便主動放棄,再極力建議自己的支持者改為支持有相近政治理念的某人/某派系,或最低限度,是「最大敵人的敵人」,以「集中票源」( 這常聽到的說法,可能是「集中選票」之訛吧? ),有更大機會擊敗對手。暫時未有空去了解我所屬的選區是否也有人退選,若有又是哪個組別;反而現在了解後,到明天正式投票之時,還是可能出現變數的。

這種理性的策略佈署,只要大家的著眼點只是放在「成敗」二字上,實在無可厚非,但競選政府工職,不是應該也有自己個人的「理想」和「抱負」麼?對於特別支持自己某一政綱,而自己退選後「市場」又沒有其它替代品,那便如何?之前各方人馬極力「拒絕小圈子選舉」、「要求有更多選擇」等等口號,此時此地,又應作何看待?當大家以「大局為重」作解釋時,又如何讓人明白什麼情況是「決不能接受」,什麼情況是「要因時制宜」?抑或直接點告訴大家,「我想見到的小圈子便是要接受的小圈子,我不想見到的小圈子便是要拒絕的小圈子」?

真亂。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手繪菜牌


甚具玩味的菜牌,相信是食肆的主持人忙裡偷閒之作,正所謂苦中亦可以作樂也。但,在客人下單的時候,不是會拖長了處理的時間麼?

相片拍攝於若干時日之前,不知現在該食肆是否還在玩這遊戲了。

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配圖

先看了邵宛澍幾冊「下廚記」才看「梅璽閣菜話」,但是後者應該是早於「下廚記」面世的。

從書本設計和排版等方面看,我個人意見是「下廚記」較勝一籌,但「梅璽閣菜話」有一樣絕對凌駕「下廚記」的優勢,便是它的文章有配圖───配合內容而加插的食物相片,而非是只作裝飾用途的插畫───而且還是彩照。


有時文字書未必定要配上圖片或相片,但有時確是方便許多。例如蔡瀾寫過一些關於外國電影的文章,就著明星的樣貌和造型等發表見解,像我這等不熟悉海外藝人之輩,讀完文章,便想去尋找有關人士真容,看看自己的感想是否與作者相同。要自己另行在互聯網上搜尋,已是不便,而且蔡瀾可能只寫了他所創的中文譯名,沒有英文標註,那便很可能找也找不到,始終還是書本中直接加插進配圖最佳。

講飲講食的文字書,是否非有配圖不可呢?我不敢說是「必要」,只可以說會「更佳」。尤其是邵宛澍這位「梅璽閣主」,烹飪之時,相當著當食材的挑選,以及食物「色。香。味」中「色」的一環,食材如何切割和如何配搭最為美觀,以至食物煮好後應以什麼顏色碗碟上檯等,都有講究,配合彩色照片出版,不是相得益彰麼?作者筆下生花,常把食物的外形、光澤、彈性等描寫到活龍活現,令讀者口水長流,不把完成品的樣子跟讀者分享,豈不可惜?


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彎曲槌子的謎語

Blog 友傳來一個謎語,憑一張圖片,要猜一個四字成語。

我猜過,卻猜錯了。答案在下面,挺有意思的,大家不妨花點時間猜猜。


>

>

>

>

>

>

>

>

>

>

謎底是:難以自拔

Blog 友告知答案後,我還問了一個笨問題:「為什麼不是畫成拔釘的一面彎向下?」

我當時只想到那「難」是在於手柄彎曲不到那麼低,而夠不著釘子的位置,而沒想到正正因為釘子的釘頭在另一方向,槌子那羊角狀的拔釘位置即使能彎下至碰得到釘子,沒有釘頭借力,也沒法施為啊。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銀行分行地址


現今電子理財便利,有時完全經互聯網處理銀行戶口事宜,到底哪裡有分行、分行規模有多大等,都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但又始終有些事項,是必要親身到銀行分行去的。

我最不明白的一點,是當海外朋友要電匯款式給我時,便需要知道當年我的戶口是在哪家分行開設的,及那家分行的地址。為什麼需要這樣的資料呢?匯款加到我的戶口之後,就是結餘數字的電子記錄作出了更改吧,無論是哪家分行收到匯款,應該都會加到同一個戶口的記錄上,到底那個戶口一開始時是在哪家分行開立的,又有何影響?

想不通。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甜醬。辣醬

跟母親聊到罐頭和醬料後,在超級市場購物時特別留意了一下,真的到處都看不到在香港食用甚廣的酸梅醬出售,真是奇哉怪也。


小時候在外頭吃東西,常見的醬料,就是甜醬和辣醬。售賣豬腸粉和煎釀三寶的地方,會有容器分載甜醬和辣醬;在麵店則多見把辣醬原瓶放在檯上的,沒有甜醬。───對,沒有甜醬。

童年時我也有替家中到辦館去買東西,當時已留意到,辣醬是有現成出售的,卻不見有甜醬。我懷疑那時候,不同店子的甜醬都是自行調製的,所以到處吃到的,味道、顏色、濃度都不同。

麻醬?我的童年未見過此物在食肆出現,長大後知道有不少朋友的集體回憶中,除了甜醬和辣醬,還有麻醬,實在意外。


P.S. 在網上搜尋,不但看到有「冰梅醬」的相片,而且有隻「蘇梅醬」還是著名的「李錦記」所出,但為何幾家超市都不見蹤影,而且連店員也不知道呢?這是個謎。


2016-0904後記:終於買到「李錦記」的「蘇梅醬」了。不算易找哩。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龍虎門」第四人

上官小洪繪畫的「滑稽龍虎門」明顯是惡搞黃玉郎的名著「龍虎門」。Blog 友借用的相片中可見,兩期封面上的主要人物,都是拿王小龍王小虎石黑龍石鐵四個角色開玩笑,可見當年在某些讀者心目中,除「龍虎三皇」外,石鐵便是「龍虎門」第四把交椅的人物。

記得我初看「龍虎門」前身「小流氓」時,故事從香港發展到日本,那時有張內文構圖,正派人物一字排開,站在當中居首領位置的便是石鐵。


對於年輕一代來說,正式打入「龍虎門」的「Big 4」之列的,則是王風雷。這是經由一系列「前傳」 、「外傳」故事所打造出來的效果。

那些年,我個人心目中的「第四人」是韋陀。當時的角色,有些如王風雷內力好但招式不足,有些如石鐵招式好但內力不夠,韋陀的「大力鷹爪」則是兼有速度和勁度,所以我認為應是僅次於「龍虎三皇」者,排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