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新浪潮繪本之祖───高木直子


偶然又看到高木直子的書,才記起她。

今天在書店,有不少圖畫比例甚高的書,通常都是以「繪本」稱之。之前我知道除漫畫外,有「畫集」,至於那時有否「繪本」,我便不清楚;現在這一次的「繪本」浪潮,在香港,據我記憶,便是由高木直子開始。

高木直子的書開始時是以她那 150 cm 的身高作重心,描繪生活中的種種苦事和趣事;之後再以她的單身生活為題撰寫出書。她的畫風簡約清新,文字不多,閱讀之時,相當輕鬆享受。到她之後結了婚,又以婚姻作題材出過書,那個階段,我已經沒再看她的作品了。

早前友人和我談起一個出版計劃,想出的書也是以大量圖畫穿插,當我聽到文字數目,只要二萬左右已足,很感詫異。那是小說,還是繪本了?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嘆息「非凡餐廳」

看了兩集電視台名為「非凡餐廳」( Extraordinary Places to Eat ) 的外購節目。這節目有談到食肆,又不止談食肆;有談到食物,又不止談食物;有談到有關國家的飲食文化,又不止如此;有談到該國的營商環境,又還有其它。總的來說,十分好看。


暫時看了的兩集,主持 Fred Sirieix 分別到訪不同國家的朋友,由該朋友帶領他到幾家推薦的食肆進餐。基本上,節目內容還是以食肆為主導的,不過介紹得十分仔細,述及該店的簡單歷史、名菜之餘,還會深入探討不同崗位從業員的工作;主持會訪問有關從業員,參與他們的工作,甚至更多。

如何可以比參與有關崗位的實際工作更多?例如,研究魚湯意大利燴飯還會親身出海捕魚,享受火腿牛油長棍法國麵包時會去參觀火腿製作過程,諸如此類。

由於主持分享得極之仔細,我們對於那些在重重妨礙之下,仍堅持要維持最高食物、服務質素的食肆,他們經營的困難,感受更加深切。為什麼在某國用餐費用高昂?當你知道原來每天許多的食材,都要使用大量人力搬運,知道原來食肆要繳付高達七成利得稅時,當可體諒。可以生存得輕鬆些?不用鮮肉而用冰鮮產品,便是一個方法,但那些食肆都不肯作妥協。

我不清楚這節目於何時製作,但想到平日那些食肆已都經營得那麼不容易,現在疫情影響之下,會否有些從此消失?愈想愈黯然。

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孤獨的美食家。煙花滋味篇」足本版

在電視看到有新的「孤獨的美食家」播放,已經相當意外,沒想到那「煙花滋味篇」居然還有個「足本版」!

兩個版本比較,「足本版」只比本來的多出大約 6 分鐘長度;至於內容方面,沒仔細一一比對,應該主要是在最前及最後,加上了描寫主角井之頭五郎運送、架設和燃放煙花的過程。

沒錯,本來的那個版本中,燃放煙花的計劃最後是被迫取消了的,而為減輕故事的傷感,燃放煙花以作慶賀退休的長者,決定延遲退休,所以事情變得錯有錯著,而在「足本版」中,一切順利,主角等一眾人,看著煙花綻放而讚嘆後,還一起進食外賣的蕎麥麵,度過新歲。

故事的完整度及呼應,自然是「足本版」較勝一籌了,卻不知什麼原因,才會出現如此兩個版本?

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疫情與寒天

面對疫情,因為「限聚令」,在戶外的聚會人數設了限,即使在室內,也不鼓勵多人集結。偏逢連續多天,香港奇寒。

這次,斷斷續續地在各渠道收聽收看到的新聞,都沒聽到過「避寒中心」四字,到底在現今如此情況下,是否有提供「避寒中心」給有需要人士?

「避寒中心」的運作,勢必與「限聚令」的理念相衝突,但如此寒天,就算在室內者也有人疑似因低溫而猝死,難道便不顧無家可歸的人之苦?真是兩難。


2021-0114 後記:
原來多個「避寒中心」在疫情下仍有開放,有記者到過九龍城及深水埗的中心視察,「場內的人數不多,床鋪之間未有隔板分隔,但有保持約 1.5 米距離」。

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鋒之鐵迷」宣傳推廣


低年班小學生不用到學校,姪兒空閒時間多了,在 YouTube 建立了個地盤,叫「鋒之鐵迷」,特此幫手宣傳一下。據稱這是關於「香港的交通工具歷史」及「玩具人仔的故事」,聽起來十分宏大,大家可以去逛逛,有興趣者亦不妨訂閱及分享。

他自小的玩具都是車子居多。細型的汽車仔或是大些少的火車,在固定的軌道繞來繞去,車門開開關關,公仔上上落落,宣讀系統廣播,小時候就這樣玩一個小時也不厭倦,長大了些,我相信耐性未必及得上當年了。

早兩年,又收過他傳來的一些短片,以 Lego 公仔加上自製的簡單道具,製作自家的「新聞報導」,除有主播,又有駐外記者,互相交棒,報導外間的消息,有板有眼。我曾溫馨提示過,一些題材在他們年紀似太深奧,處理時要小心些,之後沒再收到類似短片,不知仍有沒有製作。

現在的「鋒之鐵迷」算是結合了兩樣興趣,以較生動有趣的方式介紹自己所好,相當討好,值得支持。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風水定穴之謎思

在風水文化中,有種叫「地讖」或「地鈐」的穴位記錄,常見的格式是上面橫排大字,寫著穴位的命名,然後下有一圖,繪製了穴位的周邊山水地理環境,之後在下面寫上詩句,表明該穴位的好處及功用等。

且不論其它,單只談當中的圖畫。所有地方,山形水流總有起伏曲折變化,圖中只畫主要山水的主要形狀,真要按圖索驥的話,是否真能辦到?莫說像推理故事中,那些似明非明的藏寶圖也常令人摸不著頭腦,我本人有時在大型鐵路站或購物商場中,看了那些清清楚楚的地圖去找特定某個地點,也經常找不到。

憑形狀在實物中尋找,除非像澳洲烏魯魯巨岩般,周圍捨此非它,那才容易確定,假如在大山峰周邊又有些小山丘,而未畫在圖中的話,現實情況下,會看處處都好像有點相似、但又似乎不是的,難度不低。

看有關書籍,一個名穴,還不是指符合環境條件的一個範圍,而可能只是精準地指特定一個點,下葬在該處才算正確;而且方位也有標準答案,偏差了幾度,效果便會大異了。如此種種,在我看來,實在莫測高深,難以理解。

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花名成正名

我們認識的人或不認識的人,都有不少例子是他們給人取的綽號、花名,成為最常用的稱呼,許多人變得只知他們的花名,而不知他們真名的;不過即使如此,始終不會有什麼人真的會把那些花名註冊到正式的身分證明文件上。

相反,地名及街道名稱方向,如此情況甚多。例如「豉油街」便相傳因以前有醬園設於該地而得名,而附近的「通菜街」,那個「女人街」的俗稱太流行,即使是在旅遊推廣的機構作介紹時,往往也不能只寫正名而不包括花名,否則遊客要搜尋有關資料時,便有困難了。

近日看一本關於「香港名穴掌故」的書,原來不少地名也是和「穴名」有關的,例如「虎地」、「鳳地」、「鱟地」等,有些地方如「虎地」,我從前還以為是因為昔日真有老虎橫行而得名哩。現在,與「鱟地」相關的我知荃灣有街名「鱟地坊」,而「鳳地」則連輕便鐵路也有用以作站名了,可見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