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神奇拼合軟件

在互聯網上看到下面一張圖,驚為天人!


看了很久,初想是以電腦軟件製成的,但再看又覺不像;後來才知道,原來真的如此。

網友分享了以下網址,看到有不少例子,似乎都是以同一軟件拼合而成,兼有兩張原圖的元素的。操作原理如何,想不明白,只知道若是真的,這軟件實在利害!


http://www.ostagram.ru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何時。何地

多位前「亞洲電視」藝人在「無線電視」演出,陸續得到讚賞,令人欣喜。

經過一段時間,各藝人都有一定的進步和變化,不過骨子裡的實力,其實早在「亞洲電視」時期已經存在,只是同樣的表現,在不同地方以不同身分呈現出來,觀賞者的評分卻可以很懸殊,真是無奈。


別說是此時此刻,慣看「無線電視」的觀眾,若看回昔日「亞洲電視」的劇集,可能會驚嘆原來之前錯過的節目也甚有水準,即使同是「無線電視」的劇集,有時在黃金時間首播時,並未能取得佳績,但當在深夜重播時,觀看時的心情不同了,同一時間會拿來作比較的節目不同了,期望的程度不同了,觀眾看時也許亦會驚喜:「原來這套劇也頗好看啊!」

資深的藝人勸勉後輩,盡力做好自己本份,不要太過在意收視率成績,因為其中有很多不由他們左右的因素。事實如此。

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手作功夫

沈西城文,回憶昔日送稿的苦樂。我沒在報館工作過,不過在公關公司工作時,也常要透過不同方式,發送資訊,這也算是「送稿」的一種吧。

那時發新聞稿 (Press Release),主要還是利用郵遞,信件要打印、摺疊,是最基本;信封地址當然不會逐封手寫,會先印在標籤貼紙上,再貼到信封面;郵票方面,因常不到郵局指定數量,不能用他們的蓋印服務,要手動貼上,如何貼得快,又是一門手藝。有些新聞稿夾帶相片,更花功夫,相片要計好數量沖印,然後又要預備文字介紹,打好、印好、貼好在相對的相片背後,以供傳媒採用。

───這些手作功夫,加起來,甚花時間,所以有時量大時,由客戶出資,外判找「小童群益會」代辦 lettershopping。


還要替寫戶剪報,若在報刊上有關於客戶或他們旗下品牌的報導,便要剪存下來,尤其是在推廣活動之後,有幸得到不少覆蓋率時,更不能錯過;有關剪報,有時待日後用作宣傳之用。群多報刊,要及時發現到有關報導,也不容易,有時走了眼,過了一天報紙買不到,便要向報館補購;就算在當日發現,到報攤去買,很多時也不能在一家報攤買足的,又要到處去尋找購買。

有些資訊,純文字為主,可以大量發放,又沒有電郵,傳真是一種方便工具,不過總不能找個人站在傳真機旁,不停放紙、按號、等完成、再放紙、再按號的,所以便利用 WinFax 軟件。每天下班後,啟動電腦不斷傳出資料,有時聽到錯誤傳到電話號碼而非傳真號碼處,有人接聽的聽音,打擾到別人,真是不好意思。

垃圾電郵多,雖也煩人,總在收件人來說,算是「零成本」的,所以投訴較少;宣傳的傳真,始終會花費收件人的 Fax 紙,所以常收到電話叫我們不會再傳過去的。這類問題,現在也鮮聞了。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手機天下



不少平時使用的網頁都改了版,而且改的趨勢都相類似:設計簡約了,字型大了,圖案化程度高了。

簡單而言,就是更適合在手機畫面上瀏覽。

之前根本不可以用手機上網,自然不會有「桌面版」( 電腦桌面 ) 和「手機版」的分別;後來有了這兩種版本,制式上、設計上,都要獨立處理,有時甚至連內容的更新,也是要另外進行的。現在看來,贏家似是「手機版」,「桌面版」也手機版化後,以後又可以一個版本走天涯了。

現在流行用手機看漫畫,大大幅畫、少少文字的版本,看完了向下推到下一幅繼續看,這種格式,稱為「條漫」。每格畫面向下接續,像昔日那些電報機吐出來的紙帶般,連綿不絕,所以單位是「條」,不是「本」。

冷靜地想一想,在許冠文以「一版多格」方式繪畫「財叔」之前,那些一版一圖的「公仔書」,不就是類似的畫面佈局?現在一個循環,走了回頭路。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廣東俗語

昨天網誌寫「死線」( Deadline ) ,網友說:「即是『臨急抱佛腳』。」真是一言中的。

廣東話的俗語,並不單是「抵死」兩個字來形容,有很多時候,所能帶出的意思,是任何其它方言都不能取代的,極有意思。

從古到今,香港都是一個「變化之城」,來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之輩在這小地方匯集,偏偏又有交流,你的我的他的文雅用字粗鄙俗話挪移借用,用得自然,久而久之,都沒人記得每一俗語的出處,不斷去猜,但極難猜到。───又或是碰巧猜中了,也因沒人能夠肯定,中了也不知。


有些用詞,來自外語,直接搬用,還容易猜一些;有些原來是以廣東話音韻模擬外國發音記錄下來的,例如「愛皮西」即「ABC」,便可以叫人猜破頭腦。有些俗語,由知情者道出原來初時只是小圈子中的暗號,後來流傳了出外又被採用,圈外人能道出那些用語的真正出處,難矣。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死線定律


又近七月,又有參與製作的書要趕在七月的「死線」( Deadline ) 出版。總是如此「定律」:在早陣子時間較充裕時,工作節奏慢條斯理的,連大方向的決定也在猶豫;之後愈來愈接近「死線」,製作方向明確了,工作卻推在一起,再趕也快不起來。

之前聽過有朋友談「雙周刊」的製作,也是「一個星期閒死,一個星期忙死」。

人皆如此?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港版金劇


「無線電視」又再有新版本的「射雕英雄傳」播出,在他們的官方刊物中,有個小小的專輯,回顧過去在各版本中,誰人飾演多位主角,資訊性及趣味性兼備。

金庸筆下傳世的 15 篇小說,常被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的,絕不平均,「射雕英雄傳」被改編的次數甚多;從前每十年八年會有新版本出現,現在好像每三兩年又聽聞新版來了。別說我們這些年紀稍大者,就算是對年青人來說,這小說的情節脈絡也是絕不陌生的吧。

外國書本,當中國內地和台灣都有各自的中譯本出現時,香港便只進口有關版本,現在已經鮮見本地特地製作、推出的「香港版翻譯本」了;類似情況,當中國內地和台灣都有各自版本的金庸小說改編影視作品出現時,便不再有港版的出現。

感覺上並不健康,但又無可奈何。否則中港台澳各地齊齊動手,便可能每一年半年,便又見到有新的「射雕英雄傳」推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