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數字回落之謎

 現在使用的 Blogspot 平台,有個自動統計的系統,到底在某段時間之內,「龍之天地」中的個別文章累積到多少瀏覽量,我無法自行查核,只有信賴系統,系統說是多少算多少。

───當然!難道今時今日還有人可以和電腦比較對錯的準確度?

說到瀏覽數字,每天新增的數目固然有多有少,但是之前系統中的「累積瀏覽」數字應已是歷史了吧,怎還可以回頭減少?之前若是有出錯,假如是程式上的漏洞,發現第一次錯誤後便應已修正了,如何還會出現第二次、第三四次?假如不關程式的事,只是某次錯把一些不該算入的瀏覽也計算在內了,但是這等微細處,事過境遷後還如何可以分辨出來,並事後作出修改?

總的來說,累積瀏覽的回落,是個不能明白之謎。

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支持自資出版

有本星馬朋友自資出版的漫畫集,托當地友人代購及寄到香港,經過一段時間終於到手了。因未開始閱讀,故未有感想,且就購買自資出版物此事,略寫一二。

作者在過程中沒有出版公司的協助,掏腰包把自己作品印成實體書,之後嘗試發售出去,數十年來,這樣的例子看過不少,當中有文字書,也有漫畫。

很年輕時,也知道如此自資出版創作物是件難事,陣亡率高,很多時都是虧蝕離場,所以若遇上了,便會盡力買入以支持,即使那些書價錢不菲,而且種類也非自己所好,亦是如此。

漸漸地,情況有了些改變,假如書種與自己不合,就算買了回家都不會翻閱的,便斷然放棄,而若書價真的甚高,也不會勉強,免得再加重了自己的經濟壓力。

近年,再進一步,一些書雖是自己興趣所在,但若知道水準不很高,買了回家也有機會不去翻閱,又或者預計了閱讀的過程不會很享受,便也不會會購買。

曾看過一兩次,甚至近乎沒翻看過的書,累積經年,在近年類似「斷捨離」的行動之下,理應清走的,但若遇上自資出版的小眾書,又會有所猶豫了。那些書,印數未必多,尚存世上的便更少,會否基於什麼原因,我手上的那本書已成孤本呢?有此一想,便更捨不得把它們清理出去了,希望為某些作者的自強努力留痕。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寄賣談

早前有本雜誌推出紀念號,特大的書度,加上本身的厚度,甚具份量,放在報攤上相當顯眼。

那本雜誌我之前也知道存在,但從未看過,亦不感覺它的銷量很高,但這次見在一個報攤之上,已積有十多本,為何檔主如此有信心,大手入貨?難道紀念號這期真的什麼特別賣點,可令人人搜購,像另一本雜誌早前推出「倪匡版」、「衛斯理版」各封面的那次般?

多口又順口問了句,檔主回答,原來這些書不是先付錢取貨「買斷」的,沒什麼原因的話,發行商放下多少他們便接收多少,放下哪些款他們便收留哪些款,賣到多少,之後便對數,在性質上,應算是「寄賣」。

黃玉郎在他作品上的專欄,見曾多次憶述昔日發行報紙、漫畫的情況,當時沒有現在相當完善的發行商配套,很多時他們也只好騎架單車,載著大綑大綑的書報去,逐區逐家報攤的詢問,逐少逐少地請求收留寄賣,現今這種情況,已經鮮見。

曾在元朗一家大報攤上,看到有本素人自行印製的畫冊,詢問之下得知,是當事人親自拿到報攤去寄賣的,手法真是懷舊。因見價錢不高,收錄作品水準也不是很差,當時便購買了,支持一下有心創作者的努力。因知該書定然罕有,且具特別意義,所以多年下來,整理家中,都沒有丟掉,留存至今。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軟解釋

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政府掛起「八號風球」,有不少市民都說自己所在位置風雨都不強,不明白為何要如此安排,又就風球改變時間及事先張揚時間等種種做法,提出質疑。

「天文台」平時派員敘述客觀天氣情況者多,卻少有講解有關的基礎概念,也是合該他們有此幸運,有位人稱「武哥」的「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先生因多年前在電視台做過嘉賓,仔細分析預測天氣變化之難度,之後成了有關方面的 KOL,但凡有涉及天氣的新聞時,大眾傳媒便喜歡找他給意見。

就上述事情,武哥說在同一熱帶氣旋影響下,香港不同地區的局部天氣可以大不同,「香港天文台」則在全港設有 8 個監測點,那些地點中的若干個或以上,儀器監測到烈風程度的風力時,便會懸掛更高風球,是個十分基於客觀事實行動的機制。

同樣的解釋,若不是來自「前職員」,而是「現職員」的話,可能又有「解釋即是掩飾」的指控了吧?香港有「被迫害」妄想的人似乎頗多。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收風。追風

平時生活安排,不大理會是否會懸掛風球,在「八號風球」之下仍然照常的約會,例子絕不少,主要係因為一直約會對象,都是以個人為主;到了近日,生活中多了活動安排,要涉及個別商號的,到底那些地方會否因為熱帶氣旋來襲,而暫停營業,便成了個重要考慮。

於是便要常留意風暴情況,主動去搜查資料了解,即是廣府話俗語所講,「收風」是也。現時只是三號波,會否有機會掛上更高風球?若有機會,又會在什麼時間?便要不時追看最新資訊,留意變化,成了「追風」一族。

廣府話,尤其口俗俚語,趣味無窮哩。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評戲者

有套電視劇集近日「大結局」,據聞因截然完結,很多戲軌沒有交代,引來不小反應,大家即時到網上平台導演的戶口處留言批評。那邊廂,又說有蛛絲馬跡,原來有計劃拍攝續集云云。

那大結局我尚未看過,難給意見,但過去類似經驗也有過,那是看日本劇集「半澤直樹」的首輯,一直都是如平常熱血劇集般,描寫主角如何受到不公平待遇,如何迎難而上把困難一一解決,到了「結局」的一集,也是如常地破壞了奸人的陰謀,不過最後的情節,卻不是主角獲賞升職,而是個令人意外又耐人尋味的安排,然後劇集也就斷然完結了!和現在例子不同的是,即使有個如此所謂「虎頭蛇尾」的收結,「半澤直樹」還是得到很多香港觀眾讚揚的;之後再出現第二輯,把故事意念完全呈現了,觀眾更沒再口出惡言。

記得很多年前有另一套電視劇集「天與地」,早階段也是收視率及口碑均差的,後階段因有人「導讀」,觀眾認為原來故事別有所指,又紛紛回頭追看,更以「神劇」譽之。周星馳所拍那首兩部分成上下集的「西遊記」電影,在票房上在口碑上,同樣是失利的,之後漸漸發展成大家認為必不能錯過的佳作經典,那批追捧者當中,恐怕不少也是昔日口誅筆伐過的其中一員哩。

一樣東西,如果全獲劣評,應該是存在客觀缺點的;同樣,如果作品日後能成為佳作榜樣,也必然存在客觀因素。在一開始時我若不能看出那些成功的地方,便是我的問題了,宜作反省,自己的眼光是否其實不如本人以為的利害,以後作出批評時也要有所收歛。

想一想,如果世界上一樣東西是否利害,只能夠由我說了算,那麼真正利害的,便應該是我啦。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人踩人」事件有感

韓國在慶祝「萬聖節」的氛圍下,出現「人踩人」的慘劇,活脫脫就是當年香港「蘭桂坊」的事件重現。

我曾在大型活動中協助控制人群,知道在多人聚集的環境中,若是沒有機器幫助,根本人聲難以及遠,更別說要蓋過周圍的擾攘,讓人人都聽到你的說話了。而且這種場合,如何分辨「興奮之下尖叫」以及「慘痛之下尖叫」?廁身其中,有任何事情想要呼救時,恐怕所有人都只是當你在興奮增興。

通常「人踩人」的事件中,死亡是由於窒息居多,未必有外傷,不過設想在「萬聖節」的活動,即使真有受傷流血,在大家眼中可能也只會當是化妝效果,你愈辛苦,人們看來可能愈覺得你表演出色,那情況,就算設想都令人心寒。

但顯死亡安息,傷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