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多出的相片

從前的日子,大概每年會到影樓拍一次相片,其中一張會貼在學校手冊的資料頁上,其餘的便作它用。那時候拍一款相片是可以周圍通用的,現在已經未必可行。


就以各種政府部門的證件申請為例,所接受的證件標準,便都有違背的,有些特別要求背景是白色,有些則特別指定不能是白色的,也不必說其它種種如視線如何如何、服飾如何如何的指示了。

無論是證件所需也好,是求職或其它申請都好,通常都是要求「近照」的,所以近年每次拍攝的相片,幾乎都是新拍;當每次得到的相片至少也有四張時,用了一張,另外的三張便一直積存著。

現在那些多出的相片,堆放了好一些,相當浪費。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報刊頻率

在街頭上又收到一份免費報紙,共三張 A2 大小紙張對摺,無釘裝,內容絕大部份是廣告。

這份報紙,定位是「地區報」,我收到的這份上有著「元朗」二字,的確,在內落廣告的商家都是在那區中經營業務的。至於報名,我估計應讀作「EC DAY」,中文叫「輕鬆啲」,書面語意思即「輕鬆一點」。


第一版的報頭上,有「DAILY」的字眼,但出版頻率卻是「每月 1 號出版」。那為何不叫「MONTHLY」呢?真是奇怪。反而廣告宣傳同出版社另有一份「EC MAGAZINE」,也是月刊,不過刊名既不涉及頻率方面的字眼,便沒所謂了。

市面上的書報,出版密度多是以「周」和「月」為單位,有周刊、雙周刊、月刊、半月刊、雙月刊等;出得較疏少許的有季刊,出得較密少許的有十日刊,或叫旬刊。長篇港漫「古惑仔」現在是「三日刊」,在行業的歷史中,應是前無古人,也應是後無來者吧。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被捕之險


在一間家品店,拿了樣貨品,手持著,問了店員個問題,得到答案後離開了,卻因手上還有其它東西擋住,沒注意把那未付款的貨品也帶走了!

幸好沒響警號,也幸好走了不遠便發現到,連忙折返,裝作又逛看了一陣子,才去付錢把那東西買下來。

真險!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金庸業


作者去了,影響不息,網上仍有許多朋友,就著金庸的作品作討論。有些朋友所討論的,則是由金庸作品衍生出來的其它創作。

單以電視為例,由金庸小說改編而成的劇集,一個版本又一個版本的推出,據說當中原因,是因為電視台購入的版權期滿後,若不繼續,而被對手購去,便會對自己造成威脅; 而既已續購了版權,便沒有不開拍的道理。

一套電視劇集,涉及多少人員工作? 而一直,又有過多少相關的劇集、電影、漫畫、遊戲出現? 這個龐大產業,養活了數之不盡的家庭。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去世的邏輯


金庸去矣,叫人嘆息。多聽到人說,他的去世是華人文學界的損失,胡思亂想之下,覺得有個邏輯上的問題。

在去世之前多年,金庸已經沒有新的作品;若他仍然在世,很可能也是至今都不會有新的作品面世。他的離去與否,並不會影響世上金作的多寡,原則上,對文學界所造成的損失是「零」───也即是說並無造成任何損失───才對。

現在我們談論金庸的文學成就,主要就是集中在那十四五部小說之上,而那些作品,在半個世紀之前,已經存在了;由那些作品衍生出來的二次創作,又影響了許多的人,但這一切,與金庸仍在世與否,似亦無關係。

這篇網誌,並無任何目的,純粹為一陣亂想,作個記錄而已。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胡言「大家」


沈西城兄在 Facebook 寫道:「金庸走了後,為人熟知的大家怕只剩下倪匡一人。」

我有同樣的感覺,但想想,又覺不妥。一來所論說的,主要都是小說作家;寫其它文學類成名多年者,作品未必及流行小說普及,但為何不能稱為大家?

同樣寫流行小說的,馮嘉馬雲等多產小說作者仍在,張宇依達等異類小說作者亦在,說大論小,難道真是單純以銷量作衡量?

再退一步想,同樣寫小說,同樣銷量高,同樣知名度高,亦舒甚至還一直有新作面世,難道尚不可以稱為大家?

直覺觀感,有時是經不起反覆思量的,以此為誡,今後自己言行,還是審慎一點為宜了。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光棍節」


商人借助本來已有的節日造勢,令到如聖誕節、情人節等成為不少人心目中,定要買禮送禮的日子,帶來的利益龐大之至,惠及全球。

完全在當代由零開始創造出來的「節日」,例子不多,「光棍節」是其中之一。「光棍節」者,陽曆 11 月 11 日也。

因為這個日子用阿拉伯數字寫出來,有四枝短棒模樣,而在中國語中,形容單身男子有「光棍」一詞,於是便有人想出了個叫「光棍節」的日子,說特為所有單身男子而推出網上購物的優惠,折扣吸引,但只限在那一天內的交易,在最初出現的那次,市場哄動,成績斐然。之後,陸續有來,成為固定活動。

繼續而來的「光棍節」,名堂依舊,購物的人自然不限於「光棍」。這個「節日」,值得商學院作出學術研究、分析及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