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庭外明證


一般常識,案件判罪,所有證據都應是在法庭之上呈報、採用及考慮,但非在法庭之上,十分明顯的證據,是否又可用作追溯以動搖已定控罪?

近年見不少刑事案件中,辯方律師以被告知錯為由,成功令被告脫罪或被輕判,之後被告甫離開法院,於記者面前卻得意洋洋的堅持自己沒錯,因而有感。

對於這種近乎戲弄法律的行為,真沒辦法制止?

2017年8月25日 星期五

誰是誰?


不少朋友的 Facebook 戶口顯示名稱,都經過多次變改,據說是因為系統採用「實用制」,從前杜撰的網名不再適用。

有些在 Facebook 上遇到的朋友,原來是從前在其它網上活動認識的,那時他們使用另一個網名,所以現在「重逢」,便很多時都不知道原來是舊友。

在 Faceook 的系統記錄中,仍見到有不少「陌生人」的「交友邀請」積壓著,有時想去清理,也不知如何入手,於是又拖延下來。

當中可能包括一些舊友,但若他們不多加一兩句話,讓我知道他們原來是誰 ( 告訴我別的網名 ),大概,那些邀請,將會積壓至天荒地老。

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風球下的書報攤


有些傳說,聽聞得多,也都相信,不過從沒認真去查證過。例如在元朗的戰前物業,多欠缺契據和建築圖則,一般說法,是當年的「理民府」有過場火災,有關文件都燒掉了。

又例如有人說漫畫「李小龍」當年隨報紙附送的一套撲克牌,一天送一張,連續 52 天,而52 張中有一張特別難找,因為那天香港十號風球,很多書報攤都沒營業,市民亦少外出購物所致。

經年的漫畫贈品,在二手市場有價,一套撲克牌,欠缺一張便價值不同,若有當時,就算是十號風球也會冒雨出外購買。

這種「事後孔明」式的說話,唯有一笑置之。像剛掃過香港、澳門地區的「天鴿」來說,狂風大雨樹塌水浸,身歷其景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威力之強勁,如果在昨天風勢最勁時,叫人替你外出只為買份報紙,不招來責罵才怪。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舒適食肆

挑選食肆時,食物質素太差,應該不 OK 吧?但也不敢說得那麼肯定。肯定的一點是,若兩家食肆,食物水準相差不遠時,能否坐得舒適,是我選食肆時的一大關鍵。

坐得舒適,是除了周圍環境和店舖陳設等「硬件」因素外,還包括其它「軟件」因素的一種「有機結合」。

也算「硬件」因素之一的,是座椅。對我而言,座椅的高度、硬度相當重要,還有「可靠度」───椅子太矮的話,雙腿屈膝時形成銳角,就座時不適,坐久了要起身也辛苦;若椅子不太承托得起體重,又不想跌個四腳朝天的話,所謂「坐著」,變成「半凌空」,其辛苦可知;至於有靠背的椅子,永遠優於沒靠背的椅子,當然。


我較喜歡在廂座用餐,有位同事則喜歡挑選獨立的桌子。有些座位,本不是廂座,不過二人對坐時,一方坐在長沙發,一方則是獨立的椅子,也有些廂座的感覺。

廂座以外的桌子,是圓形還是矩形,對食肆的整體感覺影響頗大。若可坐同樣人數,人數少的話,我愛坐方桌,若人數多,便是圓桌之上,互相聊天較易,不過當食肆採用圓桌而桌子之間距離不足時,顧客所坐的椅子靠背常碰撞,便很不舒服。

當打算進食完畢後,還賴著和友人聊聊的話,自然不是每家食肆都可以,這除了看食肆的類別外,還要視乎個別店舖的興旺程度,及店家的接受程度,若店家常以言語、行動、眼光催促的話,當然不會叫人談得舒暢。

「人和」也重要,有些食肆主管常喜在顧客面前教訓下屬,大聲責罵,叫人煩厭,根本不想久留,更別說享受了。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暴風將至


「天鴿」步步向香港進逼,本來聽說會考慮懸掛三號風球,突然又聞可能會掛上十號風球,叫人意外。

朋友間仍在討論著「會不會掛風球」,其實從氣象圖上所見,這熱帶氣旋幾乎是直趨香港而來,個人認為,根本沒有掛不掛風球的懸念,差別只在最高會掛什麼風球,以及風球懸掛的時間長短,怎麼卻會以為會完全不掛風球的平靜渡過?

悶熱了許多天,現在說會下雨了,一下便下個六七天,若預測準確,天氣真是很極端啊。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統一設計


網友許德成兄把不同的古龍小說封面並排起來,感覺既偉大又漂亮,不過也正正反映了一個常見的問題:同一作者的同一系列小說,出版經年,期間由不同出版社推出,變成在設計上不能統一。

設計的不統一,可能差異到連大小、文字排列方向、揭書方向等都完全兩樣,更別談只是封面、書脊的字型和顏色變化了。

作者可能以為───出版社也可能如此認為───讀者只要看到書中內容便可以了,卻不知當遇上十分喜愛的書,看過以後還想擁有,而購入擁有後,若把全部書擺放在一起,統一設計下那種美感和完滿感,是筆墨難以形容的。

一家出版社把暢銷作品再版時,改動設計,原意雖好,對藏書者來說,卻是個惡夢。

2017年8月20日 星期日

搾盡


Blog 友說讀某作家自傳,提及從前因作品有銷路,出版社常施加壓力,迫逼生產更多的小說。不久前重溫「無線電視」一個節目,訪問林家棟,談及昔日在離開電視台之前,身為一線小生,每天日接夜夜接日的拍攝劇集,苦不堪言的情況,想必類近。

有朋友在保險公司工作,成績不俗,公司的壓力,則在力促那朋友「Build Team」,即是不想他只自己努力找生意,而是希望他招聘下屬,以團隊的方式運作,憑更多的人力資源,取得更高的生意額。那朋友對此方式並無興趣,但在公司力催下終於踏上建立團隊之路,期間要兼顧團隊間的協調事宜,煩惱多了,且又因花了不少時間在管理上,個人的生意額又見下滑,這種「吃力不討好」的狀況經過兩三年,才下定決心,跟公司爭取,退回從前作「Happy Agent」( 快樂中介 ) 的生涯。

在公司的角度,一定希望替自己賺錢的人成功,但矛盾的是,又不想他們太過成功,否則他們努力的雄心便會削弱了。有些公司,在前線銷售人員的薪酬制度上,加了限制,若銷售人員有單生意能取得異常豐厚的佣金,那筆佣金卻不會一次過發放,目的當然是害怕銷售人員「發市當三年」,收到鉅款後,便有一段長時間沒動力再去找新生意了。

作家和出版社,銷售人員和公司,彼此之間,既是合作夥伴,又存在爾虞我詐的猜度,有時行事,甚至會有點兒無所不用其極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