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升之謎

忽然一天,「龍之天地」的單日瀏覽數字是平時一般的十倍。經驗所得,很可能是有人在 Facebook 之類的熱門平台,分享了某篇網誌,協助吸引到眾多人首次到訪所致;這個轉貼動作,我自己並沒進行,但不排除別人會這樣做。

既然有個容易接受的解釋,那這次數字飆升,又何「謎」之有呢?奇怪在找不出那些大量增加的訪客,看了哪些文章。

Blogspot 系統可以按照不同時間段落,排出其間最多人瀏覽的網誌,以及所帶來的瀏覽量是多少,但在這特定的一天,最多人瀏覽過的文章那瀏覽數也只是單位的,這便和我本來對新訪客的來源推測不相符了。

想了好些時間,除了認定是系統出錯,那增加的數字根本是不應出現的,也未能想出是什麼原因哩。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黃霑的「黃霑」

黃霑有本文集,書名就叫「黃霑」。我二手購入後,曾在「龍之天地」這裡就它的書名寫過篇網誌,原來那已是 2017 年 9 月的事,之後我卻一直沒開始閱讀,直至本月,才終於開卷。

因為之前合拍過電視節目「今夜不設防」,所以黃霑、倪匡蔡瀾三人常被談在一起。三人的散文我都看過,感覺不論在取材或撰寫方向上,都頗不同。

三人之中,倪匡文章最疏離,就算事情真是他的個人經歷,或實際的見聞感想,也鮮有旁及自己,只當是一件觀察到的世事來寫;對事情的感想,亦不像是個人的想法,卻像是細想過後與人分享的人生哲理。

蔡瀾及黃霑的文章題材,多是他們因為生活的活動中,所見所聞觸發而寫的,不過落筆之時,蔡瀾的文章保護性較強,不會輕易透露出私人生活的資訊,而黃霑的文章,則有點像是學生交給老師批閱的周記那種坦白,並非絕對把所有個人生活都攤開給人看,但字裡行間,也能讓讀者知道他的生活經歷及感想。

在「黃霑」一書中,有篇叫「對許冠文兄失望」的文章,單看題目,已經知道不會出自倪匡之手,無論倪匡與許冠文是否相識,無論他們是敵是友,倪匡也不會寫這麼強烈的個人感受式文章。至於因為看到廣告業同行不珍惜可貴的學習機會,「恨鐵不成鋼」地寫出來的文章,如此直指同業的筆墨,更難想像會出自蔡瀾和倪匡之手。

「黃霑」在 1980 年 5 月被版,但當中的文章,起碼有部份,應是早至 1960 年代之作,到集結成書時,已是舊文,可能作者的所感所想亦有所改變,不過猜想「明窗」推出這書,不會沒經作者的同意,也不會沒讓作者過目選取了待印的是哪些文章,各文中若有黃霑已經持有完全不同想法的情況,應該都被抽掉了吧。

書中文章,題材百樣,也有少許涉及政治想法的。現在看回二人在 1960 年代所寫的文章顯示的價值觀,便不難理解黃霑及倪匡二人,數十年後為何會對同一政權的管治,有著相當不同的態度了。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豎天線

從前的日子,在天台豎立天線以收看電視,是很普遍但亦頗為辛勞的事。

首先,天線是一根連著魚骨狀接收網的小棒,若不高舉一些,接收到的訊號便不夠強,再加上單靠原裝的那根小棒,難抗風力,就算開始時對準了方向,假如會輕易被風吹歪,也是徒然,所以常見的做法,是先把天線的小棒緊縛在一條長、直、硬的鐵通上,才把鐵通連天線豎起。

天線和鐵通之間當然要固定,而把鐵通轉動以帶動上附的天線改變方向後,當電視訊號接收到最佳效果時,便也要把鐵通靠著金屬欄柵之類穩固物品縛實,天線所指方向才可以固定下來。所以萬一要調校天線的方向,實際上是要把那連天線的鐵通鬆脫,才轉動得到那整體;轉了少許方向,要人目測電視實際效果時,鐵通仍要把得緊緊的,若是搖晃著,電視畫面根本不能清楚;當方向指對了,在把鐵通重新緊縛的過程中,要維持著上附的天線不會轉動,說容易也不容易,尤其是只得一人,長時間把重物拿著轉來轉去後,還要一手支撐重物加一手加固,過程中常叫人氣餒。

天線接收到訊號,要傳送到電視機,還要連線,至於那條長長的天線,如何接駁呢?天台到家居一段,常見會是一段在外牆直垂到電視機所在那層的明線;若電視機不近窗邊,明線收進家內,還要沿著牆身拉線,直至電視機所在地方,接到機身上為止。

理諭上,如此接駁便可成功,不過常聽聞單只這樣處理,訊號不會夠強,需要把訊號「放大」後,才輸入電視機,所以在天線和電視機之中間,又可加上一個獨立的「放大器」;那「放大器」應是接近天線位置,還是接近電視機位置呢,我兩者都見過。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電視變頻

電視全面由「模擬制式」轉成「數碼制式」後,又有變化,本地電視的幾條主要頻道,頻率將會改動。

大家可先觀望在變化當天過後,是否還可順利看到那些頻道,如沒問題,便不需採取任何動作了,否則,可能便要重新進行「搜台」,再找出新的那些頻率來。

回想昔日「模擬電視」的日子,信號還是主要依賴豎立在天台的「魚骨天線」來接收,若在當時遇上一些類似的變化,動作便可能大得多。

假設當年接到這種通知,本來天線接收信號的來源發射站改變了信號的強度或頻率,有時會令到電視接受效果轉差,然後會聽到一些分享,說在我們家居的位置,也許將天線轉向另一方向的發射站會更佳,這便會引發起一陣「天台工程」。

───用戶要人手轉動天線以指向新的發射站。方向一定要準確,才可完全清晰,即使角度只有少許偏差,影像都會模糊了。但移動天線的人在天台,電視機卻是在樓下的室內,怎知道已移好了,還是仍要繼續行動?獨居者需要跑上跑下的目測,才知天台之前的一小動,是否已經成事。也許還是付錢找專人跟進算了。

若有兩人或以上,便可分工合作。我們家住新界村屋的,已經好些,即使在那個沒有無線電話的年頭,真要隔著三幾層樓大喊溝通,都還能互相聽到;若是高樓大廈,而沒有公眾天線,樓下的人不能告訴樓上的人現場效果,便很麻煩。在沒有現代化高科技的手提電話可用,較近的年代,有種室內的「子母無線電話」且信號又夠強的話,在天台勞動者可拿著子機跟室內的母機通訊,便已是很大的方便。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赤柱行

到過港島的赤柱多次,但次數並不算多。最近一次前往,疫情之下,一些店子沒開,一些店子不知還會不會開;一些店子仍在營業,但門庭冷落。

市集小店的東西,一天可逛完,也不怎麼會購買那些物品,主要就是看看殺殺時間。我覺得當中不少商品都是針對外國遊客的興趣,而且也還要周圍有個熱鬧的氣氛,遊客購買的衝動才高些,本地居民,就算是那些具實用性的商品,也不會買得十分頻密,恐怕難以支撐那些多店舖那麼長時間的生意了。

「美利樓」中一家大型時裝店加上兩家特色食肆支持住,起碼看來沒很高的空置率,不過便是特地前往消費之地,未必適合閒逛。

遊樂場中,小朋友仍跑來跑去,玩得開懷,若是在周圍找到位置坐下,觀看他們跑著叫著,也可令人放鬆的,不過往來元朗及赤柱,亦要些轉折,這次出發時先到中環乘巴士,回程時亦要先乘小型巴士到銅鑼灣,如此耗時,不能常去也。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插圖之助

讀別人文章,形容到某位藝人的樣貌,而那些藝人我不大熟悉的,唯有到互聯網上,以 Google 用藝人的姓名搜查資料,看看作者筆下所說的美與醜,在我的心目中是否亦有相同想法。

看文章寫到舊日的電影或電視劇中,某個角色或是某個造型或是某個場面,我不熟悉的,也唯有到網上查看;看文字資料不足的便看相片,看相片也不夠清楚時,可以的話,便把免費電影找出來,快掠搜尋所需資料印證。

凡是遇到這種情況,最好便是書中加上有關的插圖了。蔡瀾說某電影的海報如何如何,旁邊就有那海報的縮影,讀者立即明白他說的妙處何在;黃霑讚美某女星的身材,加上了插圖,我們本來不清楚她的樣貌者,亦可了解作者的意思。例如蔡瀾先生有些談電影的文章,推出新版時,加上了很多相關的圖片,便十分方便。

至於插圖,最理想當然是就附在文章的旁邊了。有些排版方式,所有文章的插圖都統一在文字最前或最後插入,甚至是全書所有圖片都集中在首幾頁刊登的,即使文章中有清楚備註,圖文分離,讀者需要揭前揭後來看的,也就不夠理想了。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中國節令

除了早除了天氣略轉陰涼少許,頗長時間以來,香港大致上都算是溫暖的。這幾天又有預測,本地又再轉涼,而且最低氣溫比起早前那次,應該還要更低些。

然後,偶然看到月曆上的中國節令標示,原來明顯轉涼的那天,正是「小雪」。

依稀記得,中國的節令與天氣變化的吻合,已經遇上過多次了,每次都令人遙想昔日發明的天文曆法系統,覺得準繩得不可異議。那種吻合,並不是出現了些變化,變化持續好幾天,而有關節令就出現在那段日子當中的「粗略」,而是有特定某天是變化得較明顯的,而那一天剛好就是節令日。

───兩種情況,出現的機會率差別還真是很大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