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1日 星期六

密碼歸元

很早期的網上銀行服務,要輸入一個登入名稱,再加上一個密碼,相當簡單,但漸漸,又有人怕這太過簡單,易被盜用,所以便設計去加強「保護」。

我在龍頭銀行的戶口,試過每個戶主都獲一實體「密碼機」,想在網上登入時,除了本來自設的密碼外,還要以特定手法按動「密碼機」,多取一個即時隨機產生的數字,在時限之內配合使用,才能成功;那「密碼機」又是個人專屬的,不論是遺失了需要補領,或是電力耗盡,都要找銀行重發,那在收到新機之前的日子,便用不到網上銀行服務了。

過了若干年,這實體「密碼機」被替代了,我們要在流動通訊裝置上備妥銀行的 Apps,用那程式來產生密碼,可是那程式又如何防止遭人盜用?也不難,設上密碼即可,而且不止一重,還要多重,且又怕用戶善忘,要告訴系統「忘記密碼」時,又會被問一些預設了答案的問題。

那開啟 Apps 的密碼,和直接在互聯網上登入户口的密碼,在銀行的系統中,有著既接近又各有所指的稱呼,用家過程中輸入錯誤了,服務會被凍結,須聯絡銀行證明身分再去「解凍」,才再處理到戶口事宜。近一兩年,這個「解凍」行為進行過三四次,近期問題少了,因銀行又有新做法。

新做法是怎樣?客戶可經網站或手機上的 Apps 登入戶口,兩種方式都要分別輸入一個數字密碼才 OK。──不錯,就像許多許多年前,一開始時的做法一樣!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補缺

在整理家中的東西,放到網上拍賣場去,當中不少是漫畫及和漫畫相關的精品。套裝的也有,不過當年集齊固然是自己特別感興趣,而且亦花過不少時間心力,所以清出的,多是不成套的散件。

像我那樣手持物不成套的人很多,有人選擇出讓清走,有人選擇繼續搜集以求齊全。我想賣出的,剛好便是別人需要的,當然最理想不過,只是世事鮮有這樣如意。

有時一些準買家查詢,說什麼類別物品都感興趣,往往並非事實,因為我所賣物品未必恰好是他們所缺的散件,那不如他們一開始已具體說明要尋什麼,別說得太空泛,那對大家都好。

2022年5月19日 星期四

飛絮

在家中窗口望出去,以下方大樹綠色樹冠作背景,已可看到有飛絮飄揚,下樓之後,走到街頭,更是滿天白絲撲近圍繞飛翔,頗為壯觀。

同行者問:「是否木棉樹落下的?」知識淺薄,立即語塞。

有親友向來鼻子敏感,遇到如此情況,會較煩惱,但如今人人都戴著口罩,應沒問題了吧。

不由又想起「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的故事,無它,一時之間,彷彿身在風雪之中也。

2022年5月18日 星期三

生死兩極

音樂不死,漫畫也不死,但兩個行業要生存下去卻不容易。

愈來愈多物事夾雜音樂,愈來愈多物事夾雜漫畫,愈來愈多人動手有關創作,而且這方面的創作所需成本也愈來愈低,但令人覺得願意掏腰包來獲得別人創作的音樂和漫畫,卻似是愈來愈困難。

現在情況好像出現兩個極端,極多人努力創作而收入可恥,很少數人卻得到天價的報酬。或者把所有這兩方面創作人的總收入加起來,再除以創作人總數,那平均數是頗可觀的,可惜世事不可以這樣解決。

就算紅了創作人,若行業不復存在了,長遠對創作人也不會是好事。

2022年5月17日 星期二

綜合書刊

看到統計資料,才知道原來有幾本過去暢銷過的綜合漫畫書刊,壽命比我印象中短得多。

現在不論是漫畫或文字創作,綜合書刊都不多,主因之一固然是閱讀者人數已經大減,另一原因,個人以為,是因為讀者興趣不同,什麼類別題材都可看個不亦樂乎的人甚少,買回一本書刊而極感興趣內容只佔小部分的話,對他們來說便有點兒「買豬肉搭豬骨」的不快,就算買三幾期嘗試,勢難持久。

有人說昔日某報讀者購買該報,就只為了讀一個專欄,不知是否真事? 我試過真的只為了每天十格八格的金庸小說漫畫,買了一段時間的「明報」,結果,也是中途放棄了,除了金錢的考慮,每份報紙所讀的不多很覺浪費,是最大原因。

2022年5月16日 星期一

電腦期滿

家中桌面放置的電腦,非係真正的「桌面電腦」 ( Desktop Computer ),而是「手提電腦」 ( Notebook Computer ),機件歷經多年,有過數次大大小小維修,捱著使用下去,雖沒暴力對待,但工時是真的甚長,到了近日,感覺它快期滿了。

過去經驗,像這樣「瀕死」的電腦,「死亡」的出現未必是漸進的,可能一秒數之前還是「正常」,一秒鐘後可以畫面一黑,從此電腦便再動用不到。不知這次的狀況又會如何。

現階段,唯有依重「平板電腦」。此君早前也病休過,才復出不久,現今又要擔重任。真是辛苦了大家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伴菜

伴菜,又可叫伴碟,又可叫配菜;英文叫法 Side Dishes 便最能明白到底何所指:一個碟子之上放上某種「主食」,再在它的旁邊放置的各種零碎組合,便是「伴菜」。在西餐廳中,常見的伴菜元素包括炸馬鈴薯、蒸甘筍、甜粟米、車厘茄、翠玉瓜及不同葉菜等。

曾經在元朗教育路有過一家西餐廳,叫「Mix & Match」,老闆是馬先生,現在店子結業已多年,但一直被我拿作跟其它西餐廳食品比較的標準,焦點往往就在伴菜一環。

我們跟親友結伴到西餐廳用膳,很多時都是每人點一個餐,之後或者各自享用自己的一份,或者每種食品都分著食用;在後者,除了主食之外,若是連伴菜都各自不同,大家可分享到各種主食外,還可分享到各種伴菜,那多好。可惜通常是,同一家西餐廳的不同主食,都會伴著差不多───甚至完全一樣───的配菜,一班人享用的主食可有變化之趣,伴菜都顯得沉悶了。

上面既說會以「Mix & Match」來比較其它食肆,自然是因為它的不同食品,都會配合不同的伴菜了,所以大夥兒去用餐,分享著用,主食和伴菜的組合更是變化無窮。可惜像「Mix & Match」那樣肯花心思在伴菜變化上的西餐廳,已甚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