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成名早

古龍筆下的楚留香,少年成名,所以很多未見過他的人,心目中都把他視作一個長者,就算見到其人,也未必相信他便是楚留香。現實中也多這種例子。

年輕時看的電視劇,演員常會套白髮黏鬍子,扮作比本人真實年齡大得多的角色,我們看得多了,也有以為他們年紀已經不小的,到了近年看到有關演員的資料,才知原來他們比起我並大不了多少。

在香港的漫畫行業,情況更普遍,因為很多時漫畫公司聘請的人手,都是十多歲剛讀完書的少年,很可能根本與我的年齡差不多,只是因為我在讀書,而他們在工作,我感覺上已經到社會工作的人一定較年長,才產生錯覺。所以過了那麼年,眼見相熟的漫畫人也長大了,以為他們已經年邁,卻發現他們和自己相差不到幾歲時,便常常感到驚詫了。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動漫回頭路

網上有人在討論手塚治虫對於各國漫畫發展的貢獻。我認為這是亳無疑問的一件事,不同人的不同想法,也許只是在他帶來影響的程度。

作為元祖,手塚治虫的作品影響了某些創作者,那些創作者於是推出自己的作品,成功者又影響到別的有心人,薪火相傳下去。原則上,手塚的作品在表達手法上已經發展出成熟的一套,繼承者站在他的肩膊上再作努力,應該只會做得更好,不應再犯元祖曾犯過的錯誤,事實又不然,有些第二代、第三代或更打後的創作人,使用的一套手法,卻可能連故事都沒說得清楚,更別說有青出於藍的魅力了。


在卡通動畫的製作上也是如此。我十分年幼時,在戲院看的電影「大鬧天宮」,角色的造型設計已經既創新又悅目,畫面上的動作,亦生動流暢得很,後來,我在電視機上看到一些「教育電視」和「無線電視」自行製作的卡通短片,卻很生硬,數十秒的內容,可能角色只是嘴巴有少許開合動作,和手部有點兒移動,根本談不上什麼表情,但「大鬧天宮」卻是 20 世紀 60 年代的製作,那些本地的「土炮」卻是差不多 20 年後的作品,怎麼後者反而不及前者?

是成本問題?是時間問題?是製作人的心態問題?也許每樣因素都有點兒影響吧?製作人的心態我明白,反而在公司的層面,也不會對製作單位有更嚴格的水準要求,更令人奇怪哩。

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若是沒有「三高」

在香港,說出「三高」一詞,很多時已不必解釋,大家便知道是社會中的三大慢性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看電視廣告,有產品針對治理「三高」,宣傳句語中要旁及那些沒有患到「三高」的人,顯然是不知該怎樣稱呼,只能使用十分冗長累贅的文字來表達,溝通起來,相當不便。

我們有「三高」的叫法,卻沒有「三低」的約定俗成稱呼,若與人對話時講出「三低」二字,對方也未必領會到是和「三高」有關。那麻煩少許,說「三大指數沒有超標人士」又如何?可惜我們說「三高」時,人人都知道指的是關於哪三項特定指數的超標,但單說「三大指數」時,恐怕不被反問要核實到底是所指哪三樣者,例子未必很多哩。

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

「新著中華英雄」創刊

馬榮成的經典港漫「中華英雄」,在大結局之後,曾多次由不同公司以不同的面貌重繪,那些書名字大同小異,我都不敢肯定有否雷同了;在 2021 年 11 月初創刊,由鄺志德監製、袁家寶主編的版本,封面印著「新著中華英雄」,版權頁用字則是「中華英雄週刊」。

寫這網誌時已看了該創刊號,不過本文只是論其事,而非論其書。


據書中「創刊詞」所講,由於原著的人物及故事結構已相當完整,所以不會大改,而是加入現今的故事節奏及畫面製作,作出重新演繹。這種外語叫「Re-boot」的「重寫」做法,過去也有過成功例子,由黃玉郎推出的「新著龍虎門」首二三百期便是,可惜後來主編者被讀者意見左右太甚,本來可以仔細寫好的著名角色,因為太過匆匆推出又消逝而形同過路人,也令故事整體吸引力大減;當然,也是創作及製作團隊能力問題,未能把故事寫得好看,招徠不到讀者持續捧場。

能力的問題,是最基本,但也是難於扭轉的,短期內未必可以任意提升,但如何把持內容的節奏,則是可以由製作人的意志控制的;不讓前鑑出現過的問題再現,已是一種改進。看「新著中華英雄」專欄中的分享,主編在「如何把故事說好」方面,是細思過的,我們身為讀者,宜給足夠的時間,讓新作品調整及水準平定下來,再談是否該繼續購買下去的問題未遲。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為理想者

看電視劇集,常見有些二三線的角色,很覺眼熟,但想來想去,都記不起到底是在之前哪部劇集中,見過該藝人的演出。

通常會以有關劇集的名稱到網上去查演員名單,再按角色查出藝人姓名,然後,又以該演員的姓名到網上去翻找記錄,而利用這種方式去查出來的演員資料,很多時都有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過去演出資訊。原來他/她已經加入電視台這麼多年了?原來他/她已參演過這麼多的劇集?往往感到詫異!

像這樣所謂「為理想」的朋友,極力逗留在有關的行業之內,盡量把握每次演出的機會,在近乎「寂寂無聞」的狀態下堅持留下,等待不知會否出現也不知何時出現的成功,在每佪行業中都存在,大家各自努力,共同支撐起社會的進步,打造出香港的輝煌成就。

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電台音樂節目

在家中使用電腦工作時,我常會開著網上版電台重溫音樂節目,原來有相同習慣的友人也不少。

幾人圍坐討論到這個話題,發現大家經常捧場的音樂節目不盡相同;大家數啊數的,發現電台的節目中,音樂節目所佔的比例真高,除了我們大家各自挑選的常駐節目外,尚有其它的音樂節目也是我們雖沒捧場,卻也久聞過它們名稱的。

那些音樂節目,有些是一周一集,有些是一周幾集,當中有些是一小時的,也有些超過這長度的,把它們的總時間加起來,比對一周有多少個小時,可見音樂節目實在是充塞了大氣電波。

不約而同地,我們幾人都是收聽同一頻道的。若把所有其它頻道的電台上,那些音樂節目加起來,數量會更驚人哩。

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對調難

一個停不了的任務,又正在整理房間中的存書。曾試過,把它們理順到七八成的狀態,之後又因為不得已的原因,再把它們大搬遷,然後成了今天的情況。

可以說,現今的狀況並不是最惡劣的,不過時間有限,體力亦有限,常想動工的整理工作總是拖延住,好不容易隔時間才處理一次,猶如「螞蟻搬家」那樣,點點滴滴地,不知何日到彼岸。

現時書本有三批,一批雖不是排得齊齊整整的,總也算是已定了個固定擺放地方,易於尋找和清點;至於另兩批,其一是打算賣掉的,另一是想要長期持有,但暫未有空讓它們擁有專門的擺放處,但先放在一塊兒,留待打後再分類。

現時最惱人的是後兩批書本中,有些按我現時盤算,是打算互換位置的。若有很多剩餘空間,一開始便把它們全都弄走,騰出空地方後,再由外面把它們直接搬到目標位置去,當然最理想,可惜資源有限,只能在有限空間中盡量挪移,逐少把兩批書本換位。這便是最辛苦的了。